6.《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纸》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材料》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主要以纸为载体,让学生采用各种方法探究纸的秘密,通过对不同纸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经历科学比较的过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用到纸。你了解纸吗?”激发学生思考。第二部分活动过程。从生活中认识的纸入手,通过辩认各种各样的纸,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不同的纸有不同的性能,也激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认识更多的纸。然后引发问题:不同的纸分别有哪些性能?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纸的吸水能力、结实程度等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最后通过对纸质品的认识,知道不同性能的纸用途不同,知道生活中哪里用到纸,了解纸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纸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纸的发明,查阅宣纸为被称为“纸寿千年”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富有创造力的。
比较是区分事物的科学方法,没有比较就无法准确地鉴别事物。比较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探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就是通过各种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知道纸的一些性能,同时也认识到不同性能的纸有不同的用途。
【学生分析】
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会用简单的对比方法研究问题,并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在低年级学生已经学会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并能辨别身边的不同物体。本节课中学生进一步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耳朵听等多种方法来观察纸的特点,在探究过程中了解纸的不同性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不同的纸具有不同的特点。
2.知道不同性能的纸的用途。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比较不同的纸的吸水能力的实验。
2.能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纸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研究纸的性能,体会创新的乐趣。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3.由纸的发展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纸在生活中的应用,树立节约用纸的意识。
【重 难 点】通过比较认识纸的性能,知道不同的纸的用途。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准备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和不同的纸制品。
教师准备:课件。相同长度、相同宽度的各种纸条、水槽、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导入:
[PPT 3 出示]出示谜语:四角方方,薄面白净。传播知识,它打先锋。
二、活动过程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纸。
1.在生活中你认识哪些不同种类的纸?分别有什么特点?
[PPT 4 出示]出示教科书上的图,提问:这些纸你认识吗?这些纸有什么特点?
(二)不同的纸分别有哪些性能?
1.观察带来的纸,你认为它们有哪些性能?
(1)小组内讨论研究纸的性能的方法。
[PPT 5 出示]出示温馨小提示,指导学生观察。
(2)用设计的方法进行研究。
[PPT 6 出示]出示记录表格,提示学生边观察边记录。
(3)汇报现象,得出结论:不同的纸有不同的性能,有的纸柔软,有的纸硬;有的纸透光性好,有的纸透光性差;有的纸适合写字,而有的纸不适合写字;有的纸结实,不容易撕开,有的纸不结实;有的纸吸水性好,有的纸吸水性差等等。
2.测试不同的纸的吸水能力:我们测试一下不同的纸的吸水能力,可以按照吸水程度给纸排序。
(1)小组内设计方案。
[PPT 7 出示]出示教科书上的测试不同纸的吸水能力实验图,指导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方案,互相补充,并讨论注意事项。
(3)[PPT 8 出示]出示温馨提示,指导实验。
(4)学生实验,做记录,同时根据观察到的纸的性能,给纸排队。
[PPT 9 出示]出示给纸排队记录表。
(5)汇报交流,师生小结。
(三)不同性能的纸各有哪些用途?
(1)想一想,吸水性能好的纸可以用来做什么?比较光滑的纸可以做什么?瓦楞纸可以用来做什么?分别有什么好处?
[PPT 10 和PPT 11出示]出示各种纸制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性能纸的用途,认识纸的重要性。
(2)了解纸的来源,使学生知道节约纸就是节约能源,使学生树立节约用纸的意识。
[PPT 12、PPT 13、PPT 14出示]出示资料,使学生了解造纸用到的原料和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纸资源的宝贵。
(3)[PPT 15、16 出示]出示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了解我国造纸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富有创造力的。
三、拓展活动
[PPT 17 出示]出示课下活动内容:查阅资料,了解宣纸为什么有“纸寿千年”之誉。
【板书设计】
6.纸
性能:软硬、结实程度、吸水能力
用途:不同性能的纸用途不同24.《走近发明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走近发明家》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技术与工程》单元的第二课时。本以手机的发展历史为线索,通过对比手机的体积大小和功能的变化感受发明家是根据人民的需求不断进行改进和发明的,进而巧妙的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发明家。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问题与猜测,通过介绍手机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感受到手机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手机为什么会不断改进,知道发明是源于人们的需求,发明家是根据人民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发明的;第二部分探究与实践,学生课前自行查阅蔡伦、王选、尼古拉·特斯拉、冯诺依曼的主要发明及解决的难题,引导学生梳理信息,整理问题,借助思维导航引发学生的思考:“发明家为什么要发明这些产品?在发明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困难,他们是怎么克服的?” 第三部分评价与创新,通过资料卡中对小发明家小胡的作品展示,让学生感受小发明家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发明无处不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想要改进的生活物品,达到启发促进的作用。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搜集、提取、整理的能力,能够在教师的辅助之下完成信息的梳理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发明家在学生心目中总是觉得很伟大,很遥远,通过最后一环节资料卡中展示的小发明家的信息,帮助学生感受原来发明家离我们很近,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发明家,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新产品的发明与改进过程。
2.知道一些发明家和他们的研究事迹,了解他们的设计和发明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对身边常用的物品适当改进或尝试发明。
2.能够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初步的有效提取和梳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发明及创新的乐趣,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尊重他人的意见。
2. 能分工协作,主动与他人合作,在团队合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发明创新因人的需要而产生。
2.感知新产品的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重 难 点】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发明家资料、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竹简《三字经》、书卷《三字经》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PPT 1 出示] 出示课题。
2.[PPT 2 出示]提问:同学们,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意义非凡。国庆节期间我们在天安门前举行了举世瞩目大阅兵活动,人民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看他们在干什么?是啊,可以说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处处离不开手机了,手机原来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你想了解手机发展历史吗
3.[PPT 3出示]是最原始的民用手机,它重约两斤,差不多四个苹果那么重,但通话时间却仅仅只有半个小时,感觉怎么样?
是啊,这部手机真是太笨重了。如果让你每天拿着一个这么大的手机,累不累啊?你会有怎样的需求呢?
手机的这项改进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将手机的体积变小了,而且还具备了发送短信息的功能。
接下来手机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你的小眼睛真是亮,观察到了彩色的屏幕和摄像头。
手机再发展下去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智能手机。现在的智能手机除了拍照、打电话还能做些什么?
4.聚焦话题:是啊,这些改进都源于人们的需求,发明家根据人们的需求不断将手机进行改造和完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今天就我们一起走近发明家,了解更多的发明家的故事吧。(板书课题:走近发明家)
二、探究与实践
1.[PPT 4出示]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发明家的主要发明及解决的问题,现在请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将“他们的发明”及“发明家解决的难题”填写到活动手册中。开始
2.[PPT 5出示] 哪一位同学愿意上来交流一下 【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安排梳理时间】
活动一:了解蔡伦造纸术(结合学生交流情况适时出示板书)。
[PPT 6出示] 蔡伦造纸也正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蔡伦造纸以前,中国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有甲骨、竹简和帛书等。
帛书:是古代一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虽然使用和携带都很方便,但数量少且价格贵,只有皇帝才能用的起,同时也不利于保存。
[PPT 7出示] 竹简:说道竹简,老师想到一个小故事,西汉时有个大文人——东方朔,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一次,他想给汉武帝写一份奏本,结果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将所有内容刻在了3000片竹简上,需要两个人才能抬的动,汉武帝足足看了一个月才看完,看来用竹简作为书写载体真是费时费力啊。
蔡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这些廉价的原材料造出了可以书写的纸张,改良了造纸术,后人为了纪念蔡伦将这种纸称为蔡侯纸。蔡侯纸成为重要的书写载体,后来,蔡侯纸流传到西方,为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看老师这里带来了一卷用竹简串成的《三字经》和一本用纸书写《三字经》,谁想来感受一下他们的重量?
感觉怎么样?上学的时候老师让带《三字经》你会选择哪一本?看来蔡伦的发明为我们当代小学生的减负工作也做了不少的贡献呢。
活动二:了解王选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结合学生交流情况适时出示板书)。
[PPT 8出示]王选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当代毕昇”。
[PPT 9出示]在没有王选的发明前,人们在印刷报纸和书籍的时候,主要依靠铅字的活字印刷术,这是铅字排版间,架子上放的是按照偏旁部首顺序摆放的一个一个小的铅字,人们根据内容需要从架子上找到一个个汉字,将汉字按照布局要求放到模板中,涂墨,铺纸,印刷,完成。这样的排版费时费力,效率较低,易出错。
[PPT 10出示 ]王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了激光照排技术,我们来了解一下。
[PPT 11出示]视频中谈到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不仅风靡全国,而且还出口到日本和欧美等发到国家,听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老师和你们一样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额自豪感,王选团队的发明真是了不起。
活动三:了解尼古拉特斯拉交流电(结合学生交流情况适时出示板书)。
[PPT 12出示]看样子你对这位外国发明家已经非常熟悉了。
[PPT 13出示]在尼古拉发明的交流电之前,我们一直使用的是爱迪生发明的直流电,直流电就像使我们今天使用的电池——手电筒里的电池,玩具汽车中的电池。
[PPT 14出示]而直流电不能进行远距离传输,在那个时代,大约每1KM也就我们同学走2000步左右就需要建立一个发电站。
[PPT 15出示]尼古拉为了解决电不能远距离传输的问题发明了交流电,并且被我们广泛运用,我们现在家中大部分家用电器都是使用的交流电,更加值得我们钦佩的是尼古拉没有将交流电申请发明专利,而是无偿的让人民利用他的发明。
活动四:了解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结合学生交流情况适时出示板书)。
[PPT 16、17出示]这些专业名词你可能不太理解,老师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下或许你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伟大之处——现代计算机之父;计算机的灵活;发明沿用至今。这下可以感受出冯诺依曼发明的伟大之处了吧。
活动五:学生交流自己查阅的其他发明家的资料。
[PPT 18出示]聚焦话题:孩子们,发明家根据人们的需要,(板书:发明家,人们的需求)解决了难题,(板书:解决难题)产生了新的发明。(板书:新发明)他们的发明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在发明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质疑,但他们没有轻言放弃,反复实验终究发明成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水平,这其中蕴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评价与创新
1.[PPT 19出示]其实我们离发明家并不遥远,只有一个想法的距离,你们信吗?
好,现在请你默读资料卡,资料卡中你发现了哪些小发明家信息?
你发现了哪些关于发明的信息?(运用到哪些技术、需求人群、发明名称)
2.[PPT 20出示]你们想认识一下这位小发明和他的发明吗?仔细听老师有问题要考考你。
你听清楚这位小发明家来自哪里了吗?
3.[PPT 21出示]是啊,发明家就在我们身边。小胡同学因为看到了姑姑家的一盏灯而对语音识别照明设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将语音识别技术与尼古拉的无线输电技术相结合发明出了一盏神奇的台灯,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怎么样,赞不赞?
其实我们生活中这样的小发明笔笔皆是,你想不想成为一名像小胡同学一样的发明家呢?
4.[PPT22出示]那就从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需求找起吧,你认为生活中的物品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一闪而过的想法是发明的种子,老师想,你今天播下的种子经过你的不懈努力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老师会用到你到的小发明。
5.[PPT 23出示]老师在生活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在吃火锅的时候发现一把汤勺,一把漏勺吃起饭来真是费劲,现在请你变身小发明家,你想如何改造?
瞧,一把既具有汤勺功能又具有漏勺功能的勺子发明出来啦。
6.[PPT 24出示]像这样的发明加一加的发明方法你可以在课后尝试一下,下课。
【板书设计】
走近发明家
发明家 人们的需求 解决难题 发明
蔡伦 原料短缺,书写不便 蔡侯纸
王选 效率低下,容易出错 激光照排技术
尼古拉·特斯拉 电无法远距离传输 交流电9.《温度计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温度计的秘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的第二课时。温度计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仪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多次使用温度计。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本课以温度计内的液体为线索,借助对各种液体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同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时,温度计内的液柱会上升或者下降,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准备红墨水、皮筋、醋、果汁等材料课上进行探究。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温度计为什么能测温度?通过模拟温度计的实验,认识到水遇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再通过醋、果汁、酒精等液体的实验,也发现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知道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商店里出售的瓶装饮料为什么不装满?查阅资料,了解一下。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应用,做到学以致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学生分析】
对于温度计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在之前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温度计的各部分构造、种类、使用方法等进行了充分学习,但对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不是很了解,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通过书籍、父母讲述或电视等知道一些零散信息。温度计为什么能测量温度?温度计里的液柱为什么能上升或下降?这些是学生不太清楚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液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
2. 一般情况,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温度计能测量温度,是因为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2.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重 难 点】通过实践操作体验,认识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玻璃杯、细塑料管或玻璃管等。
教师准备:温度计、带胶塞的口服液玻璃瓶、细塑料管、温度计、水槽或大烧杯、冷水、热水、酱油、果汁、醋、牛奶等液体、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感受两杯不同温度的水:一杯热水、一杯凉水,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
感受另外两杯温度相同的水:哪杯温度高?
(学生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两杯水的冷热情况。)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但我们用触觉器官来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有时是不准确的、不可靠的,你有什么办法能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激发学生思考:可以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
2.[PPT 3 出示]回顾旧知
温度计大家并不陌生,你能说说之前我们了解了关于温度计的哪些知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掌握的温度计知识进行交流。如:温度计的构造是由玻璃管、玻璃泡、液柱、刻度等部分组成的;温度计的种类有气温计、水温计、体温计等等;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计里的液体有酒精、水银、煤油……
温度计还有哪些秘密呢?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探究温度计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尝试制作模拟温度计。
1.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
温度计为什么能测量温度?
温度计里的液体有什么作用?
温度计里的液柱为什么能上升或下降?
……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科学猜想。猜想未必是事实,要想得到科学的结论,必须要动手做实验, 要揭开温度计的秘密没有温度计可不行,我们先来做个模拟温度计。
2.做个模拟温度计。
[PPT 3 出示]介绍各种材料:口服液玻璃瓶、橡胶塞、塑料管、还有一杯带有颜色的水。
引导小组同学动手探究:根据温度计的构造,如何利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模拟温度计?交流温度计的做法以及各部分相当于温度计的哪一部分构造。(注意:组装模拟温度计时,液体一定要加满;橡胶塞要塞紧玻璃瓶。)
三、探究过程:温度计为什么能测温度?
活动一:探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1.[PPT 4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将装有带颜色水的模拟温度计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仔细观察液柱有什么变化?用不同颜色的彩笔作记号,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玻璃器材要轻拿轻放,热水不要烫伤!)
液体名称 受热时水柱的变化(填↑或↓) 受冷时水柱的变化(填↑或↓)
水
2.汇报交流。
通过这两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PPT 4 出示]小结:玻璃瓶里的水没有变多或变少,而是由于温度改变时,水本身发生了变化,使水在玻璃瓶里占的空间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就是水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当水遇热的时候,水的体积膨胀,所以水面上升了;当水遇冷的时候,水的体积缩小,所以水面下降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热胀冷缩,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活动二: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他液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学生猜想。)
你想研究什么液体?
[PPT 5 出示]教师给学生准备几种常见的液体:酱油、果汁、牛奶、醋。还是用刚才的方法,把它们分别先放在热水里,再放在冷水里,观察液柱有什么变化?小组为单位,填写实验记录单。
液体名称 受热时液柱的变化(可用符号↑↓表示) 受冷时液柱的变化(可用符号↑↓表示)
2.汇报交流。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可能会回答:像酱油、醋等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小结:一般情况下,像酱油、果汁、牛奶、醋等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PPT 6 出示]在探究的过程中,大家还用到了一个科学上的新技能:能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测,动手实验,动脑分析,从水、醋等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推想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实就是在推理。推理是一种很重要的探究技能,也是今后学习其他科学知识要用到的一个重要的探究方法!
四、畅谈收获
[PPT 7 出示]这节课学的快乐吗?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五、拓展活动
[PPT 8 出示]同学们这节课的收获可真不少呢。既然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老师这儿还有两个问题:
1.老师到超市里买饮料,发现超市里的饮料、矿泉水都不装满瓶,这是怎么回事呀?
2. [PPT 9 出示]在寒冷的冬天,经常会遇到自来水管冻裂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课下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查阅资料解决这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板书设计】
温度计的秘密
受热 上升 膨胀
水
(液体)
受冷 下降 收缩
【记录表】
温度计的秘密
液体名称 受热时液柱的变化(可用符号↑↓表示) 受冷时液柱的变化(可用符号↑↓表示)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土壤的成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进一步掌握记录、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示学生采集一定量的土壤样本,为课堂探究做好活动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了解土壤与植物、动物、人类的关系,二是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活动二:观察土壤,有什么发现?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观察土壤,交流发现。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它体现了两层意思:一是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教科书图示了学生直接用手捻土壤,感觉土壤的湿度。二是可以利用工具观察土壤,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实验的探究能力。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对土壤的研究,让学生搜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主要从土壤问题开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再通过实践证实,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身边常见的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土壤成分、土壤的种类、土壤与植物的关系这些问题是不清楚的。《土壤的成分》就是进行“真实”问题学习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土壤是地球上常见的资源。
2.知道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土壤。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土壤成分的实验计划,并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土壤的成分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意识到要珍惜地球土壤资源,并善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重 难 点】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土壤的成分。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土壤
教师准备: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火柴、铁盘、土壤、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采集土壤的感受及发现
1.[PPT 2出示]出示三张土壤图片
2.谈话:同学们,今天你们都带来了土壤,老师想问一下,这些土你是从哪里取来的?挖土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或者是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吗?谁来说说?
3.师生交流课前挖土壤的感受、发现。
4.谈话:刚才同学们谈了挖土的感受和发现。那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了解它的哪些方面呢?
5.师生交流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土壤里有什么等。
6.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意义,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今天我们选择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来研究——土壤的成分。
二、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PPT 3出示]谈话: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课前大家也搜集了一些资料,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PPT 4-5出示]学生根据课前搜集资料回答,全班交流,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PPT 6出示]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三、观察土壤,找发现
1.[PPT 7出示]出示研究的问题:土壤的成分。
2.谈话:猜一猜,土壤的成分有哪些?
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3.谈话:刚才许多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刚才积极猜测的同学们,你们都很棒。不过,光有猜测还不行,我们还要经过——验证,才能最后得出真正的结论。要想知道土壤的成分有哪些,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4.[PPT 8出示]研究土壤。
(1)我们可以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捻一捻的方法观察土壤。
(2)我们可以把干燥的土壤倒入装有水的杯子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再用小棒搅拌一下,搅拌彻底,观察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我们把这杯泥水混合物静静地放在一边不动它,再观察过一会儿会出现什么现象?
5.[PPT 9出示]我们还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来看看土壤里还有哪些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成分。
6.[PPT 10出示]师生交流,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7.[PPT11出示]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实验记录单,实验时要做好记录。实验前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8.[PPT12出示]温馨提示: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要边说边演示。
9.学生观察土壤,记录发现。教师巡视、指导。
10.[PPT13出示]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土壤里面有枯树叶、小石子、沙、动物残体、大小不同的颗粒等。
(2)把这些土块放入水中,我们发现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中有空气。再用小棒搅拌一下,水流动,同时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水变浑浊了。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水变清了,泥沙都沉入了水底,枯叶等都漂在水面上。沉入水底的泥沙有分层现象:底层的颗粒最大,上层的颗粒最小。
(3)给土壤加热,我们发现冒烟,有气味,加热以后土壤颜色变浅了。我们觉得土壤中含有能够燃烧的物质。
11.[PPT14出示]学习探究技能——反思,总结土壤的成分。
土壤的成分: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腐殖质主要是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变成的。
四、拓展活动
[PPT15出示]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谈话:土壤为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必须的养料;生物使土壤更丰富;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利于生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土壤和生物有密切关系,土壤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了解。
【板书设计】
土壤的成分
沙
黏土
土壤的成分 空气
水
腐殖质等成分19.《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生物的特征》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通过课前任务卡搜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为课堂探究做知识和材料准备。通过观察石头与小草,什么会慢慢长大?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进一步通过比较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发现?深入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点以及生物的相同点。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搜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目的是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动植物的图片,通过图片的观察,增加学生对动植物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 “石头与小草,什么会慢慢长大?”引导学生思考石头、大树、小草是否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知道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是非生物。活动二:“比较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两组图片,找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再通过判断机器人、生石花、钟乳石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从而知道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需要营养,能生长、繁殖、呼吸,对刺激有反应等。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利用课上所学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寻找生活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能从具有生命的人迁移到思考石头、大树、小草的生命状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在生活中,学生对身边有生命的物体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对生命的特点有简单了解。但是并没有深入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技能方面,学生对观察比较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而对生物和非生物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2.能通过对比观察,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生物与非生物的探究兴趣。
2.具有珍爱生命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树立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身边常见动物、植物的图片、玩具小狗、塑料花等。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 [PPT 3 出示]谈话: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图片上有什么? 这些物体哪些是有生命的呢?
2.小组讨论,交流。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生物与非生物。(板书课题:生物与非生物)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石头与小草,什么会慢慢长大?
1.[PPT 4 出示]思考:小草与石头相比,有什么不同点吗?
2.[PPT 5 出示]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小草是有生命的,属于生物。石头是没有生命的,属于非生物。
活动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你有什么发现?
1.[PPT 6出示] 提问:观察狗妈妈、小狗和两只玩具狗,对比观察两幅图片,你能发现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PPT 7出示]塑料花与真花的对比图片,有什么发现?
4.小组讨论。
5.小结:生物的共同特征:能够生长,能繁殖后代,都要吃东西,会运动,都需要呼吸。
6.[PPT 8出示]思考:它们都是生物吗?
7.小组讨论:这些图片上的物体都是生物吗,理由是什么?
8.[PPT9出示]汇报交流,梳理完成表格。
9. [PPT10出示]小结: 生物需要营养,能够生长,能够繁殖,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而非生物则不需要营养,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不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拓展活动
1.[PPT 11出示]谈话: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做出判断,并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生物与非生物
生 物 :生长,繁殖,吃东西,会运动,呼吸
非生物14.《植物的“分身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植物的“分身术”》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课以 “有的植物不用种子也可以繁殖后代,它们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为问题导向,介绍了植物的营养繁殖。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认识到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还通过亲身实践,在活动中体验到创造生命的乐趣。
本课内容从认识到实践的设计,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让学生对生命的神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使学生懂得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有的植物不用种子也可以繁殖后代,它们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并准备月季等材料进行繁殖。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教科书提供可以用根、茎、叶繁殖的一些植物,让学生对植物的营养繁殖有一个总的认识。发现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根、茎、叶等器官繁殖。接下来,利用植物的“分身术”,让学生亲自繁殖一种植物,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繁殖,并及时记录表达探究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并养成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究态度。
【学生分析】
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处在城市的孩子,虽然家里有各种各样的观赏植物,对植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一般没有细致的观察,更谈不上对植物的系统研究,但是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且三年级的小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较好地进行查阅资料,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整理表达信息,这都为本次的探究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有的植物不用种子也可以繁殖后代。
2.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3.植物繁殖的方法有扦插、压条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
2.能通过实践操作体验,会用扦插等方法繁殖植物,感受植物的“分身术”。
3.能够自主设计植物繁殖的观察实验,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在参与植物繁殖的学习研究中,体验创造生命的乐趣,懂得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科学技术能让生命更加多姿多彩。
【重 难 点】
知道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通过实践,会用营养繁殖的方法繁殖一株植物。自主设计植物繁殖的观察实验,并把它付诸于行动。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多肉植物、月季枝条、花盆、营养土、喷水壶、小刀、资料卡。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PPT 3出示]柳树林图片。
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教师总结: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只要折下柳枝插在土里,便会生根发芽,长出新的柳树,这就是所谓植物的“分身术”。
4.[PPT 4出示]植物的“分身术”。
教师过渡及总结:刚才我们了解的是柳树繁殖后代的方法,很多植物都有自己的绝招,事实上,很多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进行繁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分身术”。
二、探究活动:了解植物繁殖的方式。
1.[PPT 5出示]月季、红薯、马铃薯、落地生根的图片。
2.[PPT 6出示]问题:这些植物是怎样繁殖的?课下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资料,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探讨课前搜集的有关植物繁殖方式的资料,并把交流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上。
[PPT 7出示]记录表,教师巡视。
3.小组汇报交流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整理板书。
4.[PPT 8、9、10出示]下面我们通过观看月季、红薯、马铃薯、落地生根的繁殖视频。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繁殖方式。
5.[PPT 11、12、13出示] 月季、红薯、落地生根的繁殖的图片。
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尝试说出植物繁殖的方式方法(学生也可以看着图片描述)。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收集资料,交流汇报,知道了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以外,还有些植物是用自己的根、茎、叶来繁殖的,分别叫根繁殖、茎繁殖、叶繁殖。植物可以用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
6.[PPT 14出示]问题:还有哪些植物是用根、茎、叶繁殖的?
7.[PPT 15、16、17出示]根繁殖、茎繁殖、叶繁殖的一些植物图片。
8.[PPT 18出示] 做繁殖植物的实验。
用自己带来的植物,尝试进行繁殖植物实验。
9.[PPT 19出示] 实验指导。
10.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
11.学生汇报与交流。
总结收获
1.[PPT 20出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教师适当补充。
四、拓展活动
[PPT 21出示]请在家里选择一棵自己特别喜欢的植物,让它“分身”,并及时做好记录,可用家长手机每隔一段时间拍照,繁殖成活后把它搬过来,介绍一下你的研究成果,让大家共同分享你的劳动成果。
【板书设计】
植物的“分身术”
茎繁殖:月季 扦插、嫁接
根繁殖:红薯
叶繁殖:落地生根
【记录表】
植物名称 繁殖后代的方法 繁殖所用植物的部位
月季
红薯
马铃薯
落地生根4.《矿物和矿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矿物和矿产》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节课以问题“矿产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利用矿产制造了哪些生活用品?”引发学生思考,提示了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利用任务卡提示学生搜集有关矿物方面的资料,为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以问题“矿产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利用矿产制造了哪些生活用品”引发学生思考,提示了本课的探究主题。同时提示学生搜集有关矿物方面的资料,为探究做好充分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四个活动:1.观察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教材呈现了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情景图,目的是在上节课认识岩石的基础上,从花岗岩入手进行研究,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构成,认识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2.观察多种多样的矿物。教材中呈现了部分常见的矿物图片:石墨、黄铁矿、方铅矿、滑石、金刚石,目的是让学生观察矿物,认识矿物的特点和用途,丰富学生对矿物的认识和了解。3.矿产和人类有什么关系?本活动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认识铁矿石与人类的关系;第二个环节是认识磷矿石与人类的关系。4.怎样保护矿产资源?教材中展示了一幅学生交流图,目的是引导学生保护矿产资源,要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海洋中有哪些矿产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对矿产资源进行研究,让学生搜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从颜色、硬度等方面认识岩石,为本科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让学生对矿物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了解人们对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形成持续发展的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2.举例说出人类利用矿产资源进行工业生产。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简单的工具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研究。
2.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探究矿物和矿产与人类的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2.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
【重 难 点】能运用简单的工具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研究。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矿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准备:各种岩石标本、放大镜、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老师让你们搜集各种各样的“岩石”,你们都搜集到了什么?
2.学生展示,交流发现。
3.[PPT 3、4、5出示] 出示几种岩石图片。这些“岩石”都是一样的吗?
4.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
1.交流:关于岩石,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提出问题,如:怎样认识岩石?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等等。
2.小组探究。
教师给各个小组准备各种岩石标本及放大镜。
[PPT 6出示]
(1)提出问题:你准备怎么研究岩石?谁有好办法?
(2)小组讨论观察方法、需要的材料及注意事项。
(3)汇报交流:学生汇报研究方案。
岩石组成记录单
岩石种类 研究的方法 岩石的主要组成成分
花岗岩
砂 岩
页 岩
我的发现
(4)小组研究:学生研究岩石的组成,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还可以根据收集的资料研究岩石的组成。
(5)[PPT 7出示]汇报总结:各组汇报观察到的岩石的组成。
石英 石英 方解石
花岗岩 长石 砂岩 长石 大理岩 白云石
云母 …… ……
……
小结:石英、长石、云母、白云石等都是矿物。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活动二:观察多种多样的矿物。
1.交流:你还知道哪些矿物?它们都有哪些用途?
2.讨论:小组根据收集的资料及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表意见。
3.学生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结果加以补充:
[PPT 8出示]矿产图片及用途:
金属矿产,如黄铁矿、方铅矿等,主要用于冶炼成各种金属原料,这些金属原料可以用来制造飞机、轮船、钢笔等。
非金属矿产,如硫磺、石墨、滑石、金刚石等,主要用于生产化工原料、肥料、颜料、洗化用品、火柴等。
4.小结:矿物的种类非常多,用途也十分广泛。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岩石等称为矿产。
活动三:矿产与人类的关系。
1.提出问题:矿产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资料,展开讨论。
3.[PPT 9出示]铁矿石、磷矿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4.汇报交流。
5.小结:矿产为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是我们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四:矿产与人类的关系。
1.[PPT 10出示]谈话:既然矿产给我们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效用,是与我们人类相辅相成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想办法保护矿产资源。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2.讨论:小组根据收集的资料及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保护矿产的方法。
学生交流:如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禁止不合理地乱采乱挖,不浪费水电……
3.小结:保护矿产资源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保护我们的矿产资源,也是在保护我们的地球。
4.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保护法》,向学生进行保护矿产资源的法制教育。
三、拓展活动
[PPT 11出示]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海洋中有哪些矿产资源。
【板书设计】
矿物和矿产
1.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2.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岩石等称为矿产。
【记录表】
岩石组成记录单
岩石种类 研究的方法 岩石的主要组成成分
花岗岩
砂 岩
页 岩
我的发现3.《认识岩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认识岩石》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课教科书的编写着力体现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观察岩石,知道对岩石进行研究的方法。教科书编排设计了观察了解岩石,了解岩石的主要特征。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引导学生准备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及探究需要的材料,让学生提前做好探究的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1.观察搜集到的岩石,它们有哪些特点?本活动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研究岩石的特点,二是用特写图图示了研究岩石硬度的方法。2.观察岩石标本,了解岩石特征。教科书呈现了一幅学生观察岩石标本的场景图,桌上放着岩石标本,三名学生正在一边研究,一边交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更多的岩石标本,熟练运用研究岩石的方法,认识不同岩石的特征;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给采集来的岩石分类,制作岩石标本。作为本课探究活动的延伸,主要引导学生给自己采集来的岩石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制作岩石标本,增加学生研究岩石的兴趣。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常见的石头也有一定的了解,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有关岩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也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的特征,尤其是根据特征的不同给岩石分类,而这恰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标本。
2.认识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
2.培养比较、观察、分析的能力,及图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3.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探究岩石特点的兴趣。
2.在探究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生活中岩石的用途,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重 难 点】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培养比较、观察、分析的能力,及图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棉花、自粘性标签等、小刀、不同种类的岩石
教师准备:课件、表记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PPT 3-26出示] 出示各种各样的石头。
2.提问:从刚才的图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3.谈话:地质学家把这些石头叫做岩石。你觉得这些岩石漂亮吗?你想不想研究它们、认识它们?
二、认识岩石
1.[PPT 27出示]岩石在地球上到处可见。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岩石,你能试着给这些岩石分分类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这些岩石分一分。
活动一:给岩石分类
2.刚才老师看到每个小组都分的很认真,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分成了几类?
3.讲解:颜色、硬度、结构、光滑度是岩石所具有的特征,地质学家也是根据这些特征给岩石分类的。我们研究岩石,就是从研究岩石的这些特征开始。
活动二:认识岩石
4.[PPT 28出示]如果让你来研究岩石,你想研究岩石哪个方面的特征?你打算怎么研究呢?会用到哪些实验材料?
小组内讨论。
汇报与交流。
5.[PPT 29出示]教师及时提示帮助完善研究方案:通过看一看观察岩石的颜色和结构;通过刻一刻观察岩石的硬度;通过摸一摸观察岩石的光滑度等。
6.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做实验之前,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PPT 30出示]温馨提示:
①小组成员间要团结合作,合理分工。
②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比如:使用小刀时不要割伤手。
③完成实验记录单,整理实验材料,实验结束。
7.老师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记录单。为了便于同学们记录,老师给每块岩石编了号,记录要看清编号。
[PPT 31出示]出示记录单。
实验开始,完成记录单。
交流分享发现。
8.[PPT 32出示]小结:岩石的特征。
三、拓展活动
1.[PPT 33出示]制作岩石标本。
谈话:我们知道了岩石的分类,那根据不同岩石的特征,把我们搜集到的岩石给分类吧,别忘了贴上标签。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总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对岩石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岩石
颜色、硬度、结构、光滑度
【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单
颜色 硬度 结构 光滑度
1
2
3
4
57.《多变的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多变的纸》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活中的材料》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从玩纸游戏中,让学生发现玩纸的过程中发现,纸的形状或大小等发生了变化,构成纸的物质没有改变。从而知道生活中有些物体的形状与大小等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提出了“你玩过折纸游戏吗?玩折纸游戏时,纸发生了哪些变化?”的活动指向,让学生课前做好探究的准备;第二部分是探究活动。一是玩纸游戏,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玩纸的过程中发现,纸的形状或大小等发生了变化,构成纸的物质没有改变。二是探究哪些物体变化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目的是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形状与大小等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做面塑”。让学生继续在生活中探究物质的变化。
本课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从而发现有些物体的形状与大小等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在体验中感受,引导学生体会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常见的变化,但不能根据这些变化总结变化的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深厚的学习兴趣,对未知事物有很强的探究欲望,在老师引导下能自行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体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是形成物体的基础。
2.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物体是一个实物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科学探究目标:
1.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挤压、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2.在教师引导下,能设计实验,探究物体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是否发生改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物质变化的探究兴趣。
2.培养主动与他人协作的精神,树立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 难 点】根据物质变化总结出有些物体的形状与大小等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纸张、皮筋、易拉罐、铁丝、剪刀等。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3 出示]教师课件展示多幅折纸作品,有可爱的小青蛙、美丽的折纸花、各种各样的纸飞机……
2.教师提出问题:它们都是用什么做成的?
3.师生总结:它们都是用纸制作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纸的变化。
二、活动过程
(一)做一做,观察纸发生了哪些变化。
1.[PPT 4出示]折纸飞机,观察纸的变化。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折纸飞机的方法。
(2)学生动手折纸飞机。
(3)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在折纸飞机的过程中,纸发生了哪些变化。
(4)教师总结:在折纸飞机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2.通过自由玩纸的实验,探究纸的形状和大小发生改变,但构成纸的物质没有改变。
(1)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纸的玩法。
(2)[PPT 5出示]学生动手做一做,做好记录。
(3)观察思考,在玩的过程中,纸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没有改变。
(4)教师总结:在玩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纸的物质本身没有改变。
(二)说一说,哪些物体变化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1.[PPT 6 出示]教师出示彩泥和泥塑、玻璃和玻璃碎片、蜡烛块和融化的蜡油等几组图片,指导学生对比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交流、汇报。重点指导蜡融化、水和冰的变化。
3.[PPT 7出示]拓展生活中的现象。
4.师生总结:有些物体的形状、大小或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三)试一试,探究物体变化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1.[PPT 8出示]教师出示皮筋、易拉罐、铁丝等图片,指导学生先观察它们特点。
2.学生小组讨论方案,这些物体可以发生哪些变化?
3. [PPT 9出示]动手验证,做记录。
4.学生汇报。
5.教师适时评价、补充。
6.教师出示更多生活中物体变化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的例子及应用。
三、拓展活动
1.[PPT 10 出示]提出活动指向:了解面粉做出面塑后,构成面粉的物质没有变化,只是形状等发生了变化。
2.观察面粉和面塑的特点。
3.动手做面塑,进一步体会面粉做出面塑后,构成面粉的物质没有变化,只是形状等发生了变化。
【板书设计】
多变的纸
纸的形状与大小发生了变化
构成纸的物质没有变化
【记录表】8.《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材料》单元的第四课时。从古至今,材料与我们的生活都密切相关,无论是我们的衣食住行,还是生产制造,材料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教学主要是在学生能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基础上,了解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并认识新型材料及新型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利用身边的事例,引发学生去思考“生活中一些常见材料来自哪儿” 的问题,为课堂研究做好铺垫。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首先引导学生从来源上对这些材料进行交流,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出处,知道从材料的来源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可将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然后通过对比观察、交流,不仅使学生了解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认识到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再利用石墨烯材料的话题,引出了新型材料的概念;最后通过资料了解新型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新型材料的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方便和舒适。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课下继续寻找生活中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进一步了解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材料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材料的重要性。
本课以给材料分类为载体,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交流、处理信息,使学生充分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认识到人们在使用天然材料的同时,也开始大量使用人造材料,同时也发明了很多具有新的功能的新型材料,这些新型材料有了新的功能,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学生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材料》中的最后一课,学生已经经过了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对于学习科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低年级,学生不仅学会了辨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也掌握了用看、闻、摸、听等方法认识石头、布料、塑料、金属等材料的特点,另外还通过区分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物和人造物来认识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组成,建立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这两个类概念。本课的学习,主要使学生会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在中、低年级的基础上去了解人工世界中不断出现的新材料,如纳米材料、合金材料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了解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根据材料的来源,将材料进行分类。
2.能搜集有关新材料的资料。
3.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2.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用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3.了解人类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重 难 点】通过比较认识纸的性能,知道不同的纸的用途。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和新型材料的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玻璃和纸这两种材料,用玻璃和纸制成了很多物品。生活中的物品很多,你知道有哪些?这些物品各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 [PPT 3 出示](用课件呈现记录表)学生分组填一填(或说一说),然后汇报。
3.物品是由材料组成的,材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离不开材料。那么。生活中的这些材料又是从哪里来的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生活中的材料是从哪里获取的?
1.[PPT 4 出示](出示沙子、木材、水泥、棉花、羊毛、人造革、玻璃、纸的图片)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让学生说一说。
2.我们如果把这些材料按来源进行分类,应该怎样分?
3.学生分类后汇报。
4.[PPT 5 出示]教师小结:这些材料按来源进行分类,大体分为两类:棉花、木材、羊毛、沙子等取自大自然,经过简单加工就可以利用,属于天然材料;人造革、玻璃、水泥等材料是人工制造的,属于人造材料。
5.[PPT 6 出示]各小组按我们刚才学到的分类方法给生活中的材料分类。
用“√”标出天然材料,用“○”标出人造材料。
材料名称 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6.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活动二:材料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又认识了更多的材料,知道了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它们和我们的生活又有哪些关系呢?
[PPT 7 出示]请学生根据学习单引领小组交流探究。(学习单上有示范,玻璃属于人造材料,玻璃可以做成杯子,奶瓶,窗户,门,眼镜等等,这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照样子再讨论其他的,可以针对一两个例子详细讨论。)
材料类型 材料名称 用途
天然材料 石头 制成石桌、石凳、栏杆等
人造材料 玻璃 做成杯子、奶瓶,安装在窗户、门上
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交流成果,老师针对性引导评价。
2.根据刚才的交流,你想说什么?
学生:材料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不仅需要天然材料,人造材料也必不可少……
3.[PPT 8 出示](大屏幕呈现木屋和高楼的图片,木船和大轮船的图片。)观察这两组图,小组内讨论。
[PPT 8 出示]思考: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分别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天然材料:易于取材,成本较低;人造材料:结实、美观、用途广泛等。
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两类材料各有优点,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活动三:认识新型材料,了解新型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PPT 9 出示]生活中除了这些常见的材料外,人们根据需求,又发明制造了一些新型的人工合成材料,比如石墨烯,你知道它的作用吗?
[PPT 10、11 出示]师用课件展示石墨稀的资料。
2.你还知道哪些人工合成新型材料?这些新型材料都有哪些用途?
(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小祖交流。)
学生说一说。
[PPT 12、13、14 出示]教师出示视频资料补充,如耐火纸,陶瓷外衣,神奇的纳米材料,记忆合金等新材料的优点以及应用。
3.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材料有了新的认识,为什么要用人造材料代替天然材料?请同学们大胆思考,积极发言。
小结:现在传统材料已经很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传统材料进行了改进,因此出现了很多新型材料,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便利。
4.学习了这么多,我们来做个小练习,比一比谁最棒。完成活动手册相应练习。针对性评价。
5.各种材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我们应当怎样利用材料呢?
学生:合理利用,节约、不浪费。
三、拓展活动。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交流也很积极,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探究,完成一下课外学习:
(1)[PPT 15 出示]继续寻找: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用人造材料制成的。
(2)思考:过度使用人造材料会怎样,和家长交流。
【板书设计】
10. 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
木材、棉花、羊毛等
直接取自大自然
) (
天然材料:
)
(
按来源分
)
(
材料
)
(
新型材料:
石墨稀、耐火纸、陶瓷外衣、纳米材料等
) (
玻璃、水泥、人造革等
由人工合成
) (
人造材料
:
)5.《玻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玻璃》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材料》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以玻璃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玻璃等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会利用材料的优点进行合理的加工与制作,可以针对材料的缺点改进材料的特性,从而体会到我们可以更好地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透过玻璃窗,夜晚能观看星星,清晨能享受阳光”引发学生思考:这是利用了玻璃的什么特点呢?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知道普通玻璃有透明、易碎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自由探究,用自己的方法了解玻璃还有什么特点,同时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在观察中不要让玻璃伤到手;在了解了一般的玻璃有透明的特点以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玻璃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的玻璃透明程度不同。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性的玻璃用在不同的用途上。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认识了玻璃的特点基础上,观察并记录其他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认识到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本课通过观察、对比等活动,让学生知道玻璃的一些特点,特别是认识到不同的玻璃性能不同,透明程度也不同,人们根据需要对玻璃进行改进,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
【学生分析】
低年级已经会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认识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本课是在此基础上,以玻璃为切入点,研究材料的性能,特别是材料的透明程度。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透明材料的用途,观察到不同的场合用到的材料性能不同,知道人们针对材料的优缺点对材料进行改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普通玻璃有透明、易碎等特点。
2.知道不同的玻璃透明程度不一样。
3.了解玻璃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设计探究玻璃特点的简单实验方案。
2.能选择恰当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玻璃的特点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3.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增进对玻璃的了解,关注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乐于用科学技术改变生活。
【重 难 点】通过观察等活动认识玻璃和性能,知道玻璃等透明材料的用途。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留心观察生活中哪里用到了玻璃,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准备:课件,透明程度不同的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PPT 3、4 出示](用课件呈现图片)窗户密封材料的转变:从纸糊的窗户到玻璃窗。
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身边用的材料也在发生变化。
2.现在窗子的密封材料使用的是什么?
[PPT 5 出示]师小结,导出课题:玻璃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材料,今天我们来研究——玻璃(板书课题玻璃)。
二、探究新知
[PPT 6 出示](一)探究玻璃的特点。
1.猜想与假设。
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你认为玻璃可能具有什么特点?
生:比较容易破碎。
生:玻璃是透明的。
……
教师随机板书:易碎 、透明……
2.设计方案。
[PPT 7 出示]师:玻璃是否真的具有大家说的这些特点呢?我们需要想办法进行验证,老师准备的材料有:玻璃、木锤、塑料袋、书本、玻璃杯等,现在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各小组设计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案。
师:你们想验证玻璃的哪个特点?需要什么材料呢?
生:我们小组想研究玻璃易碎的特点,需要的材料有:木锤、玻璃、塑料袋。
师:具体怎样做呢?
生:扔到地上看看是否摔碎?
师:危险,容易伤到自己。
生:把玻璃装在塑料袋里,用小锤子砸。
师:做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玻璃碎片伤到自己。
师:有没有保护措施?
生:我们可以在玻璃的外面套一个塑料袋,这样砸碎的玻璃就不会崩出来。
师:是个好办法!
师:你们还想研究玻璃的什么特点?
生:我们想研究玻璃透明的特点。
师:选择什么实验材料呢?
生:玻璃片和书本。
师:具体怎样做呢?
生:我们透过玻璃观看周围物体、书本上的字,看看是否能看清楚?
师:如果能看清楚,说明玻璃具有什么特点?
生:透明。
师:如果透过玻璃看不清楚景物或书本,说明什么?
生:如果看不清楚,说明玻璃透明性不好。
师:大家认为他们的方案可行吗?
生:可行。
师:一会儿可以试一试。
……
4.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老师参与指导。
5.展示交流。
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把玻璃装在塑料袋里,用小锤子砸,发现玻璃碎了。
生:透过玻璃看书本上的字,能看得很清楚。
……
师:由此得到什么结论?
……
6.师生总结:我们常见的玻璃一般具有易碎、透明的特点。
[PPT 8 出示](二)探究不同玻璃的透明程度。
1.刚才我们研究玻璃的特点,用的是最普通的玻璃(出示PPT:平板玻璃)。其实生活中的玻璃还有很多种,一起来看。
[PPT 9 出示](课件展示:玻璃分类
平板玻璃、磨砂玻璃、压花玻璃、夹丝玻璃、钢化玻璃)
2.不同的玻璃,它们的透明程度一样吗?
老师出示实验材料:大小、厚度相同的平板玻璃、磨砂玻璃、压花玻璃。
(1)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玻璃的透明程度都一样呢?怎样验证不同玻璃的透明程度呢?
生:用不同的玻璃片,透过玻璃片看书上的字,以此来验证玻璃的透明程度是否一样。
(2)小组探究,老师参与指导。
(3)汇报总结:
厚度相同的玻璃中,平板玻璃的透明程度最高;磨砂玻璃、压花玻璃的透明度不高。
三、巩固应用,拓展创新
1. [PPT 10 出示]玻璃在生活中的应用。
不同的玻璃具有不同的性能,生活中正是因为它的性能不同,人们才把它用到不同的地方,生活中玻璃的应用非常广泛,你知道哪些?学生举例,教师再用课件展示图片:灯泡、汽车上的挡风玻璃、体温计、玻璃装饰品、玻璃门、窗等。
2. [PPT 11、12 出示]老师利用课件再介绍一些新型玻璃的种类、特点、用途:如吃音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网玻璃等。
3. [PPT 13 出示]透明材料除了玻璃还有哪些?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进行了解。
(
透明
)【板书设计】 7. 玻璃
(
性能
) (
易碎
)
(
较硬
)
(
用途:
不同性能的玻璃有不同的用途。
)16.《调查家乡植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调查家乡植物》是青岛版五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课先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家乡的植物种类,了解它们与当地人们的生活的关系,知道人类活动对植物生存产生一定的影响 。
本课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活动准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任务安排,让学生通过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家乡、餐桌上的水果、蔬菜,在搜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为课上探究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是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调查家乡有哪些植物?它们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教科书呈现了村子里种植的棉花和城市街道两边的“市树”玉兰,引导学生从调查身边的植物出发调查家乡的植物。通过阅读资料引导学生知道周围植物可分为观赏植物和经济植物。本环节通过设计调查计划表,引导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调查。活动二:调查之后,交流我们的收获,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同的影响,了解家乡也分布着一些珍稀植物以及一些植物新品种。活动三:人类活动对植物生存会产生哪些影响?通过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引导学生知道人类的活动对植物的生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活动对植物的影响是有利的,有些是有害的。
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做一期介绍家乡植物资源的手抄报。通过制作手抄报的方式让学生对调查的收获和结果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对调查研究充满兴趣,学会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他们还是探究能力有限,缺少持续观察的耐心,缺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引导来加以培养和完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分析,知道人类活动会对植物生存产生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制订简单的调查计划,并能根据调查计划开展调查活动。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当地植物资源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耐心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3.养成爱护植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记录、植物的照片、标本等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3出示]提问:我们的家乡盛产哪些水果?
2.[PPT 4出示]讨论交流我们家中常见的蔬菜、水果的产地。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课题。
二、探究活动
(一)调查:家乡有哪些植物?它们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PPT 5出示]出示棉花和玉兰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种植物有什么不同?
2.[PPT 6、7出示]交流:这两种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PPT 8出示]引导学生了解植物按照与人们关系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观赏植物和经济作物。
3.[PPT 9出示]提问:如何进行调查?
①学生分小组讨论。
②[PPT 10、11出示]教师总结:调查过程中要制定好调查计划,按照计划进行调查活动。
③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调查,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的表格。
(二)调查之后,交流我们的收获。
1.小组交流自己的调查计划。
2.[PPT 12 出示]了解记录家乡的植物有哪些,以及它们的分布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填写《科学学习活动手册》中的表格。
3.挑选观察记录具有亮点的学生进行全班展示。
4.针对中的发现和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交流当地的珍惜植物资源和植物新品种。
(三)人类活动对植物生存会产生哪些影响?
1.[PPT 13、14、15、16、17出示]播放有关人类活动对植物影响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PPT 18出示]总结:人类活动对植物的影响是多样的,既可能产生有利的影响,又可能产生有害的影响。
3.[PPT 19出示]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人类的行为会对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分别是什么样的影响。
4.学生分小组交流。
5.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展示方式,介绍人类活动对植物的影响,并以小组互评的形式评选出最佳小组。
6.[PPT 20、21出示]教师总结举例。
三、拓展活动
1. [PPT 22 出示]通过自己之前的调查,做一期介绍家乡植物的手抄报。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制作,可以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加以呈现。
【板书设计】
调查家乡植物
观赏植物
有利
建立自然保护区
人类活动
植物
有害
围海造陆
经济作物2.《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土壤的种类》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二课,在前一课认识土壤成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给土壤分类。前一课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土壤的概念,对土壤的认识已由表面深入到了土壤的内部。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将知识拓宽延伸,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认识到自然界的土壤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示学生课前准备好矿泉水瓶、纱布、细绳等材料,为课上研究土壤的渗水性做好材料的准备工作。任务卡“采集不同类型的土壤”提示学生课前在多个地方采集不同类型的土壤。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不同类型的土壤各有什么特点?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观察、比较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以便对不同类型土壤含沙的多少有深刻的认识。二是比较不同类型土壤的渗水性。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土壤在某一方面,例如渗水性的不同,进行研究。第二个活动:沙质土、壤土、黏质土分别适宜生长什么植物?通过四幅图提示学生思考并交流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宜生长什么植物,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第三个活动:人们是怎样保护土壤的?本活动包含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了解人们保护土壤的做法。第二个环节:通过水土流失实验探究怎样保护土壤。这个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知道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状况以及危害性,懂得植物对水土流失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分析】
在学习了《土壤的成分》基础上,三年级学生对土壤的种类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特点及适宜生长的植物等问题是不清楚的。本课就是引导学生研究土壤的种类及适宜生长的植物,解决学生的疑惑、明确关于土壤的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
2.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对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进行观察、比较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土壤种类的探究兴趣。
2.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人类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重 难 点】
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并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矿泉水瓶、纱布、细绳、不同类型的土壤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PPT 1-2出示]课前研究,感受新知
课前布置研究任务:搜集你家附近不同的土壤并编号,仔细观察其主要特征,并做好记录。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课前同学们都采集了土壤,你们的土壤是在哪里采集的?它们看起来是否相同?
2.学生拿出采集的土壤,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谈话法引入课题,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轻松地交流,在交流中老师可以比较彻底地了解学生,为课堂营造一种和谐的、平等的氛围。】
三、实验探究,得出新知
1.[PPT 3-4出示]各种土壤有什么不同特点?
(1)学生把取自不同地方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起,观察。
(2)学生用各种方法比较、研究不同的土壤:对土壤进行捏团、观察土壤颗粒大小、比较粘在手上土壤的多少等。
【设计意图:对不同的土壤进行比较,观察也是探究的方法之一。】
(3)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4)总结: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2.[PPT 5-6出示]给土壤分类。
(1)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给土壤分类:按颜色、按含沙数量的多少等。
(2)小组交流分类的结果,师生进行评价。
(3)总结:人们习惯上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是沙质土;含沙少的土壤是黏质土;含沙适中的土壤是壤土。
(4)[PPT 7-12出示]你还知道哪些给土壤分类的方法?
①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②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卡,让学生们了解其他的分类方法。
3.[PPT 13-19出示]不同的土壤,渗水性能一样吗?
(1)猜想假设:根据生活经验,你认为哪一种土壤渗水性最强?哪种最弱?
(2)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
①介绍实验材料:老师为你们准备了3种土壤、去掉底的矿泉水瓶子、纱布、细绳、水、杯子等材料。
②根据这些材料,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③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其它组同学评价、补充,教师最后完善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学生陈述实验方法,老师帮助改进,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实验是实验探究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学生设计实验时不必拘泥于课本,应给予学生广阔的设计空间。】
(3)提示实验注意事项:要做这个实验必须做到四个同样,即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时间要同时开始。
【设计意图:让学生实验应注意的问题是必要的,在实验前,只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才能使实验操作得更严谨。能科学严谨地做好实验也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4)学生探究实验,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
(教师提醒:流出来的水多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来的水少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好)
①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现象,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②老师巡视指导。
(5)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黏质土的渗水性性最弱,砂质土的渗水性最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核心环节。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保证这一环节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时空中,尽可能多得参与到探究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重大发现的快感。在活动的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探究目的明确,同时要让学生学会与其他同学合作。在探究活动之后,提醒学生作好记录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容易把注意力倾注到活动中,忽视了记录与整理实验数据、现象和发现。】
4.[PPT 20出示]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什么植物?
(1)学生们拿出课前调查的,搜集的资料展示、交流。
(2)认识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①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学生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②教师出示沙质土及适宜在沙质土中生活的植物,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这些植物种植在黏质土中,会如何?
③教师出示种植在黏质土、壤土及适宜在黏质土、壤土中生活的植物,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
④观察、交流:学校草坪中的土壤是哪种类型?适宜生长什么植物?
⑤讨论、交流附近的田野中是哪种土壤?适宜生长哪种植物?
(3)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通过本环节第二、三、四、五步,促使学生思考—不同植物在同一种土壤中生长情况;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情况—进一步加深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是不同的。】
5.人们是怎样保护土壤的?
(1)[PPT 21出示]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在生活中,有哪些破坏土壤的现象?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你有哪些方法?大家讨论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学生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汇总保护土壤的措施,汇报。
还有要补充的吗?同学们知道的方法可真不少!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总结保护土壤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土壤。】
(2)[PPT22出示]谈话:为什么植树造林、退牧种草能保护土壤呢?防止土壤流失。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认识一下土壤表面的草是怎样保护土壤的。老师准备了两个水槽,两盒壤土,一盒土上种有草皮,另一盒土上没有草皮,还有喷壶和水。你能设计实验验证种草能保护土壤吗?
[PPT 23-24出示]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汇报,教师引导完善实验方案:教师事先要准备好种有草皮的一个盒子,在另一个浅盒子中填满土壤,并拍实。分别将两个盒子倾斜放入水槽中。在土盒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时用喷壶往两个盒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个盒子中的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草的土壤基本不流失,没有草的土壤流失的比较严重。学生小组讨论草对土壤有什么作用?明白退牧还草、植树造林对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实验时仔细观察的实验习惯,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意识到退牧还草、植树造林对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3)[PPT 25-26出示]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有哪些破坏土壤的现象?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再出示一些破坏土壤的图片,让学生谈感想。
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学生继续讨论。
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了解生活中破坏土壤的现象,意识到破坏土壤的严重后果,从而激发保护土壤的情感。】
我国还从立法层面对土壤进行保护,(出示相关法律条文)
四、[PPT 27出示]拓展活动
把收集到的落叶与土壤、水混合在一个桶里,并加入几只蚯蚓,放置一段时间,制作植物生长所需的“肥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亲自动手制作“肥料”,并对自己周围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的植物进行积极的调查和思考,以自己的方式去进一步了解、认识土壤。】
【板书设计】
土壤的种类
沙质土
土壤的种类 黏质土
壤土17.《养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养蚕》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生物的特征》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通过调查了解养蚕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养蚕,体会到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教科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活动准备,教科书呈现了一个问题,即“怎样养蚕?”。还用材料包的形式呈现了上课需要的材料。以此引导学生提前准备养蚕知识,以便上课交流时有话可说,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第二部分是活动过程,活动一:“了解养蚕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从哪几个方面了解养蚕的知识;活动二:“我们来养蚕。”教科书用流程图的形式呈现了三个养蚕场景图,意在指导学生学会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五幅特写图,引导学生了解蚕的一生经历的生长阶段;活动三:“交流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了解蚕的一生经历的生长阶段,并交流的养殖过程中的快乐。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缫丝的过程” 通过呈现蚕茧抽丝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缫丝的过程,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伟大,珍惜丝织品。
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喂养蚕,能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蚕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知道蚕的一生生长变化情况。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合作交流的习惯。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养蚕热情高,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能结合养蚕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会喂养蚕,知道蚕的一生生长变化情况。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较长时间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3.了解动物的一种繁殖方式——卵生。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了解养蚕知识。
2.能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蚕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意识到生命的多姿多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重 难 点】
知道蚕的一生生长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桑叶、毛笔、纸盒。
教师准备:蚕丝制品或者蚕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古代养蚕的视频,引发学生养蚕的兴趣。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调查了解养蚕的知识。
1.[PPT 3出示]出示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养蚕?关于养蚕,你有哪些疑惑?
2.交流:引导学生按照生长顺序提问题。
3.提问:我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想到多种调查方法,鼓励学生亲自去调查并做记录。
活动二:我们来养蚕。
1.发放养蚕领养证和养蚕资料,做好宣讲活动。
引导学生重视养蚕过程。
2.[PPT 4出示]发放并观察蚕卵。
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描述蚕卵。
3.[PPT 5出示]播放蚁蚕出壳的录像。
4.[PPT 6出示]提问:孵化蚕卵需要注意什么?蚁蚕出壳后怎么移动到蚕盒里?
5.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6.组织学生动手实践,用毛笔把出壳的蚁蚕移到蚕盒里。
7.[PPT 7出示]蚁蚕那么小,桑叶要注意洗干净剪碎。
8.[PPT 8出示]蚕的粪便、病蚕怎么处理?
9.交流方法。
10.提问: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有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想到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为长期观察记录活动做好精神和物质准备。
活动三:交流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
1.[PPT 9出示]交流: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
引导学生画出蚕的一生的变化图,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
2.[PPT 10出示]小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三、拓展活动
1.[PPT 11出示]出示丝织品及蚕丝,并提出问题:怎么缫丝呢?
2.[PPT12、13出示]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视频了解缫丝方法,并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板书设计】
养蚕
卵-幼虫-蛹-成虫11.《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冷和热》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节课以生活中热气球上升的壮丽场景为线索,探究热气球上升的原理,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热气球之所以会上升,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膨胀、变轻,从而展现给我们如此壮丽的热气球上升的场景,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活中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热气球上升的现象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塑料袋、纸蛇、细线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再找找生活中热气球上升的现象,并思考怎样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们是怎样控制热气球升降的。
本课学习内容富有很强的探究性,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图示的不同的实验方法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思考它们的共性,体现探究的严谨性。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空气,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知道空气的基本性质,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但是对于热空气与冷空气不同的性质没有系统性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热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变轻等性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热空气上升的现象与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2.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表现出对热空气探究的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热空气的性质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热空气的上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利用这一科学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塑料袋、纸蛇、细线等。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 出示]热气球上升的壮丽场景的图片:通过观看视频,你知道了哪些热气球的知识?
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9.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猜想热气球里面是什么?
[PPT 4、5、6 出示]热气球在空中漂浮、上升的图片,凸显了热气球鼓鼓的状态。
2.猜测热气球里的物质,为下一步探究做准备。
活动二: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一:1.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图的提示模拟热气球上升的实验。
[PPT 6 出示]提醒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
2.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总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热气球会上升。
实验二:1.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图的提示模拟纸蛇转动的实验。
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PPT 12 出示]提示学生进行实验成果交流。
3.教师总结:酒精灯的火焰加热了上方的空气,热空气体积膨胀、变轻会上升,从而带动纸蛇转动起来。
活动三:获得科学结论。
1.学生总结两个实验现象的共同点。
2.教师总结:热气球上升的原理是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热气球就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升空的。
活动四:找一找生活中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1.[PPT 18、19出示]笼蒸包子、烟囱的图片。
2.学生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解释这几种现象。
3.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三、拓展活动-----人们是怎样控制热气球升降的?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热气球上升的原理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么人们需要让热气球下降的时候可以怎样做呢?查阅资料,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板书设计】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塑料袋模拟升空
为什么上升
纸蛇转动
生活中其它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26.《刹车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刹车的学问》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设计与发明》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汽车刹车系统的设计中运用到的科学与技术。
教材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与猜测,提出活动指向:“行驶中的自行车为什么能被刹住?”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引发问题,激发学生观察研究自行车构造及其刹车原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回忆生活中发生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为后续的探究与实践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探究与实践,呈现了一辆常见的自行车,并标识出自行车刹车装置的构造,即:控制部分、传动部分、制动部分。目的让学生先观察整辆自行车的大致构造部分,然后认真观察自行车刹车装置的构造,联想其功能。同时介绍了自行车刹车系统的组成。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边体验边探究,在探究中着重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刹车系统的制动部分利用了什么科学原理;二是刹车片所在的位置与制动的关系;三是刹车片选用的是什么材料;四是控制部分和制动部分是怎样连接的。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明确自行车的刹车原理,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第三部分是拓展与创新,引导学生了解汽车的刹车系统,并能够借助研究自行车刹车系统的经验,推测汽车的刹车原理,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拓展知识,了解汽车的刹车系统组成以及汽车的刹车原理,研究培养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了,刹车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于刹车系统的结构学生了解较少,这里面蕴含了较多的机械、物理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难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需要多加锻炼,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自行车的刹车系统,认识到刹车运用了摩擦原理;认识自行车刹车装置的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的功能,能针对自行车的刹车部分说出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自行车刹车系统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能依据观察到的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刹车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刹车材料的选择,了解人类的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重 难 点】
了解刹车运用了摩擦原理;认识自行车刹车装置的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的功能。
【器材准备】
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测
1.[ppt 3出示]教师询问同学们了解生活中有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回答不一:自行车、电动车、步行、开车等。在这些出行方式中,最环保的是步行,但是有时因为路程较长,我们也可以采用自行车这样的出行方式,引入今天的主角“自行车”。
2.[ppt 4出示]教师用PPT展示不同类型的自行车,询问学生是否骑过自行车,在骑自行车或者做自行车的过程中是否感受过自行车刹车。从而引入今天的主题“刹车的学问”,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自行车来探讨一下刹车的学问。
[ppt 5出示](教师板书:刹车的学问)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自行车刹车系统组成部分和刹车过程进行猜测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绿色出行。】
二、探究与实践
1.观察自行车的刹车装置。
(1)[ppt 6出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自行车有哪些部分?
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回答。
(2)同学们的想法真棒。老师现在展示不同样式的自行车,但是它们的主要构造还是相同的。其中它们都必须包括刹车部分,那么同学们来猜想一下自行车的刹车系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积极回答。
(3)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大家都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交流,大家猜测自行车的刹车系统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控制部分、传动部分和制动部分。但是,仅仅知道刹车系统的组成部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了解刹车是如何工作的,也就是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老师在这里给你们准备了自行车行驶和刹车的动画。
教师展示动画:在视频中,自行车先在运动,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刹车,自行车停了下来。
(4)哪位同学能说一下自行车是如何停了下来?
学生积极交流回答。
(5)[ppt 7出示]谁知道刹车系统的三个部分在自行车的哪个位置?小组讨论讨论吧。
学生小组内积极交流讨论。
总结:控制部分在手把的位置,传动部分从手把连接到前后两个车轮处,制动部分在前后两个车轮的地方。
教师板书,总结自行车刹车装置的组成部分及其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连续问题的设置,使学生认真思考,发散思维;通过观察自行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通过对位置的描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探究自行车的刹车系统是怎样工作的。
(1)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了刹车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每部分的位置,那么,这些部分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来探究吧。那么,在开始制作之前,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需要大家一起帮忙解决,大家想一下,刹车系统的制动部分利用了什么科学原理?
学生积极讨论。
(2)引导学生发现自行车刹车系统的制动部分用到了杠杆原理,以车把上的刹车柄的转折关节为支点,起到了省力的作用。那么同学们知道刹车片的的位置在哪里吗,以及刹车片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回答。
(3)同学们说的都很精彩,老师总结:刹车片的位置在前后车轮的两侧。那么刹车片的材料在市面上主要分为三大类:石棉型刹车片、半金属型刹车片以及有机物型刹车片。好啦,同学们再一起来思考一下最后一个问题:控制部分和制动部分是怎样连接的呢?
同学们进行讨论。
(4)[ppt 8出示]通过自行车行驶和刹车的过程就可以看出,控制部分和制动部分是由传动部分连接的,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自行车上的那条粗粗的线。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小组分工合作,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拓展与创新
1. [ppt 9出示]了解汽车的刹车系统。
教师组织各小组在课后搜集有关汽车的资料,包括汽车的种类、外观、最重要的是汽车的刹车部分,让学生在了解自行车刹车系统及其原理的基础上去了解汽车的刹车系统及其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搜集资料的形式开展拓展与创新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开阔思维,提升学生对信息的搜集能力。】
2.探究汽车刹车系统的哪部分相当于自行车的刹车部分。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自行车的刹车系统是由控制部分、传动部分和制动部分三部分组成,还知道了这三部分的具体位置及其作用和原理。
3.那么汽车刹车系统中有没有这些部分呢,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并进行发明创造。
【板书设计】
26.刹车的学问
(
1
)10.《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的第三课时。以“一般情况下,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在了解了液体热胀冷缩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气体、固体有没有这样的性质,以旧导新,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在了解液体有热胀冷缩的基础上对气体、固体进行探究。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三部分组成,①在炎热的夏季,自行车胎为什么容易爆裂?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设计实验,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②固体在受热或遇冷时体积有什么变化?分别把铜球加热和放入冷水中是否通过铁环,认识到铜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设计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发现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③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发现身边处处有科学。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做一个“小喷泉”。 指导学生课后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或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课通过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继续探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能为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了解到归纳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已经有基本的认识,但是对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不是很清楚,也很少对生活中这一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自行车胎爆裂是气体受热膨胀的结果,这也是学生不清楚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
2.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了解气体和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认识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热胀冷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重 难 点】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PPT 2 出示]气球、皮筋、乒乓球等。
教师准备:[PPT 2 出示]固体实验装置(玻璃弯管、烧瓶、橡胶塞、铜球、铁环、酒精灯等)、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3 出示]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在阳光照射下,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呢?
2.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轮胎的爆裂呢?老师相信大家在学习了这一课后能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
[板书课题] 《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师:同学们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轮胎的爆裂?
2.[PPT 3出示]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并交流汇报:烈日炎炎下自行车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自行车胎就爆裂了。
3.[PPT 3出示]有什么办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学生交流讨论、设计并进行实验。
(1)[PPT4出示]将气球套在玻璃瓶口上,将玻璃瓶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看到气球逐渐鼓起来,将玻璃瓶放到盛有冷水的水槽中看到气球又瘪下去了。
(2)[PPT4出示]用有导管的橡胶塞塞住烧瓶口,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用双手紧捂住烧瓶,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会看到水被吸入导管。
4.学生汇报交流:空气受热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缩小。
5.生解释自行车胎爆裂的原因。
6.[PPT4出示]师讲解:科学家也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气体受热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缩小。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现在老师给大家表演个魔术,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演示实验]完整电路做成暗箱状,用酒精灯加热电路开关部分,使其热胀连接起来,小电珠发亮。撤掉酒精灯,小电珠又不亮了。
2.学生猜测: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师: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固体是不是也像气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吧。
4.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PPT5出示]
(1)取固体热胀冷缩器材,让铜球刚好能穿过铁环。
(2)用酒精灯加热铜球一段时间,再用铁环从底部往上套铜球,观察铜球是否能穿过铁环。
(3)将受热后的铜球放入冷水中使之冷却,再试着穿过铁环。
5.[PPT5出示]学生交流汇报:用酒精灯加热铜球时间,再用铁环从底部往上套铜球,铜球受热膨胀无法通过铁环;将受热后的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又能穿过铁环。
6 [PPT5出示]得出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7.师解释演示实验:铜丝受热膨胀连接电路,小电珠就亮了,冷却之后电路又被断开,小电珠不亮。
认识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我们已经知道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根据这个事实,你有什么进一步的想法?能不能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说明这个规律
2.[PPT6出示]小结: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摄氏度以下的水除外。)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程度不同。
三、科学与生活
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1.[PPT 7 出示]利用热水修复瘪了的乒乓球。
2.[PPT 7 出示]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夏季较松,冬季电线紧绷。
3.[PPT 7 出示]水泥路面上留有缝隙是为了什么。
4.[PPT 7 出示]瓶子盖拧不下来,用热水把瓶盖烫一烫,瓶盖就能拧下来了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拓展活动
1.[PPT 8 出示]利用热胀冷缩的性质制作一个小喷泉。
2.[PPT 8出示]两个煮熟的鸡蛋把其中一个放入冷水中,过一会儿取出来试试哪个鸡蛋好剥,揭示其中的科学道理。
【板书设计】
10.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5.《小改变大效率》
【教材分析】
《小改变大效率》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设计与发明》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课通过快速发书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改变方法和程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教材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与需求,通过生活中分发新课本的典型事例,提出“怎样快速把书发给全体同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快速分发课本的方法,从而激发对“效率”问题的探究欲望。第二部分是探究与实践,教学中老师为学生们分发语文、数学、科学课本,一旁的学生提出问题:“先来测试这种方法所用的时间”。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发作业本是需要耗费一定时间的,可以利用计时器等工具进行测量时间,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将这些书全部发放完毕有哪些方法?哪种方法发放的最快即效率最高?引导学生用计时对比,最后找到各种分发方法所用的时间,比较得出哪种方法发课本用的时间最短。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发放课本的方法效率不同,意识到小改变可以大幅度有效提高效率。同时,列举生活中多种进行小改变后提高了效率的方法:一是用在鞋子上的“尼龙搭扣”,使用起来方便、快捷,高效代替了鞋带;二是包装袋上设置的“易撕口”,不需要剪刀,也不需要暴力撕开,只要双手在易撕口轻轻一拉,包装袋就能打开,提高了效率;三是公路上的“可变车道”。是指车道内侧划了多条斜线,有点像趴下的“非”字,能随时根据交通流量更改指示方向的车道。主要设置在交叉口,可依据不同时段车辆流量流向的特点,对流向进行灵活调控,变换车道的行驶方向,缓解交通压力。卡通泡泡语“我知道……”提示学生列举实例。目的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启发学生运用小改变提高生活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部分是拓展与创新,设计应急疏散演习的方案,让全班同学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全离开教室。强调“时间最短”且“安全”,要求学生结合本校的学习环境,做出日常学习生活必须要经常训练的安全疏散预案。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了,他们的心理、行为、思维方式,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探究、交流寻找合适的方法,制定出最优方案,这是培养学生初步“设计”思维的重要时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生活中许多看上去较小的改变却能够有效提高效率。
2.知道任何技术方法的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测量出事情发生的时间。
2.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2.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3.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方法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重 难 点】
能够从改变事情的顺序、策略、方法优化解决问题的策咯。
【器材准备】
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测
1. [PPT 3出示]上课初,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开学时发新书的场景,对当时情况进行思考,如果你是老师,会怎样快速的把书发到大家手里。
2.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们对大家的想法提出建议,将问题聚焦在“发书时既快速还不会出错?”小组内针对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制定本组办法。
3.小组得出结论后,分别表明自己小组的观点,并阐述理由,感受方法改变之后的便捷,揭示课题《小改变大效率》。
[PPT 4出示]课题名称:《小改变大效率》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改变方法之后发生的大改变,使其感受到改变带来的便捷。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观察、反思、大胆思考的能力,激发改变身边事物及对未知探求的信心。
探究与实践
(一)展示方法,对比提高。
1.各小组亲身实践,展示本组制定方法,请一名同学计时,其余同学监督完成。
2.各小组展示完毕,分别公布完成时间,同学们针对发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逐步制定符合本班情况的有效方法。
3.利用刚刚制定的方法再进行一次发书活动,重新计时,感受变化。
4.同学们对改变方法的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小小的改变就能更好的提高发书的效率、使每一名学生都尽快准确的收到新书。
5.感受方法改变之后的方便快捷。此处教师可做简单引导,平时看似一成不变的事情,只要发生一点改变说不定就会有大惊喜。
(二)联系生活、发散思维。
1.[PPT 5出示]生活中哪些做法可以提高效率?
要求:①每个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可以是自己创造的,也可以是已经改变的。
②小组成员进行沟通,说明自己的想法和提高效率的措施。
2.交流沟通
各小组交流自己想到的提高效率的小改变,如:车流量大的路口设立潮汐车道,可以使车辆更快的通过路口;食品包装袋上的开封口设计可以尽快的打开包装,不必再准备剪刀等工具……
【设计意图】要想让学生改变生活,必须先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从自身出发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愿意思考大脑。此环节从各个小组的方法出现通过对比发现每种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的地方,逐渐进行方法优化,并放眼于实际,发现身边提高效率的实际方法,进一步感受改变带来的方便。
拓展与创新
设计应急疏散演练方案。
1.[PPT 6出示]在学生具备初步思考意识之后,各小组帮助老师指定本班应急疏散演练方案,针对“如何让本班同学在最短时间内安全离开教室”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将制作过程简单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分享作品,各小组将制作过程进行简单描述,重点解释方案中快速撤离的方法和同学们安全的保障。
3.将各小组的方法进行整理汇总,制定本班应急疏散演练方案,放眼于全校,共同制定全校应急疏散演练方案。教师随后出示学校张贴的疏散示意图,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讲解例会示意图的作用。
4. [PPT 7出示]观看消防逃生疏散演练视频
(二)改变生活,做小改变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可以为自己及家人的生活做何种改变提高生活质量与效率。随后大家共同交流讨论实施的可操作性。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身边小改变提高大效率的事件之后,主动思考制定本班和本校的应急疏散演练方案,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方案,培养学生遇事敢于思考、全面思考的能力和意识。最后的独立设计环节,提高学生敢于质疑和创新思维。
(
1
)13.《种辣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先引导学生通过种辣椒来了解辣椒的生长过程并进行有效的观察,进而总结出其他常见植物的一生需要经历哪些阶段。
本课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材用农谚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时怎样发芽、生长的,植物的一生经历哪些阶段?并呈现了需要准备的材料“辣椒种子、花盆、铲子、土、喷水壶等”材料,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发芽、生长以及植物的一生经历哪些阶段;提示学生提前准备研究材料,便于课堂观察探究辣椒的种植和生长过程。
第二部分是活动过程,活动一“种辣椒,观察辣椒的生长过程。” 教科书呈现了选种、点种、浇水以及做观察记录的场景图,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种植辣椒的一般步骤,了解辣椒的生长过程。教科书还呈现了探究技能:制定观察计划,目的是引导学生知道在进行观察之前,需要确定观察内容、观察时间和记录方法,以确保观察活动顺利开展。活动二“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教科书呈现三名学生讨论场景图以及辣椒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这个环节暗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指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记录辣椒生长阶段;二是通过整理对辣椒的观察和记录,了解辣椒生长所需的条件及其生长过程。活动三“观察其他常见植物的一生。” 教科书呈现了向日葵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种类植物一生所要经历的阶段。教科书以正文的形式呈现了植物都会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植物一生经历的阶段有更全面的认识。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给自己种的辣椒做一份生长档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种植,通过做辣椒生长档案,引导学生梳理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等过程作完整地认识。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乐意通过动手,了解大自然,对种植植物更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欲望和好奇心。但是由于学生在种植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并不多,所以在如何种植和如何管理方面,可能会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同时,三年级的学生虽然经历过中长期观察,但是观察的品质也良莠不齐,还需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或者中段交流等形式来维持学生对种植和观察活动的热情。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植物都会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知道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2.知道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等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
1. 在教师指导下,能制订观察计划,并能根据观察计划进行中长期观察。
2. 能运用语言、图表、照片等方式记录辣椒的生长过程,养成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耐心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3. 养成爱护植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辣椒种子、花盆、铲子、土、喷水壶等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3出示] 提问:你种植过植物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种植植物的。
2.学生回忆生活经验,分享种植植物的过程。
3.[PPT4出示]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种辣椒。出示课题:种辣椒。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种辣椒,观察辣椒的生长过程。
(一)种辣椒。
1.[PPT5出示]播放辣椒种植方法的视频,引导学学生观察并思考:种植辣椒的步骤有哪些?
2.[PPT6出示]交流:种植辣椒时要注意些什么?
[PPT7出示]①选种:颗粒饱满
②播种:点种
[PPT8出示]③覆土
④浇水……
3.小组合作按照种植辣椒的步骤开展种植活动。
(二)制订观察计划。
1.[PPT9出示]提问:种植辣椒时,需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怎么记录?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4.[PPT10出示]小结:观察计划中包括观察时间、观察内容、记录方法,另外,还可以将改变植物生长的条件,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活动二: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1.[PPT11出示]谈话:种植辣椒的这段时间里,你的辣椒发生了什么变化?
2.通过观察记录总结辣椒的生长所经历的阶段,引导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手册》上对辣椒生长过程进行排序。
3.[PPT12出示]谈话:你知道辣椒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吗?
4.[PPT13出示]交流:
①阳光:向阳处的辣椒生长旺盛;背阴处的辣椒长得比较柔弱。
②水:浇水适量的辣椒生长旺盛,开花、结果的时间都早,且叶子颜色有光泽;浇水较少的辣椒生长得缓慢,开花、结果的时间都晚,果实少而小。
③空气:空气流通的地方辣椒生长旺盛。
5.[PPT14出示]小结:辣椒的一生经历了种子萌发成幼苗、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等阶段。辣椒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
活动三:观察其他植物的一生。
1.[PPT15出示]谈话:(出示向日葵不同阶段的图片)向日葵的一生需要经历哪些阶段?
2.[PPT16出示]谈话:(出示杨树一生的图片)向日葵和辣椒的生长经历了相同的阶段,那么木本植物也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吗?
3.[PPT17出示]小结:植物的一生大都经历会经历种子萌发成幼苗、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等阶段。
三、拓展活动
1.[PPT18出示]交流:说一说你想怎样为自己的辣椒做生长档案。
2.小组合作进行制作,将设计方案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种辣椒
种子萌发幼苗
开花
植物的一生
结出果实和种子22.《气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气候》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本节课是在学习过描述天气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气候的概念,并通过对比天气和气候,了解两者的区别。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海南省和黑龙江省二月份景色不同的现象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让学生从描述本地区多年的天气情况入手,了解气候多年大致不变的特点,总结气候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地区多年的天气情况,并暗示学生在讨论活动中注意倾听,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对三座城市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了解气候的多样性,以得出不同地方气候不同的结论;第三个活动,通过读图和讨论了解气候对生活的影响,以及应对恶劣气候的措施,通过交流,了解恶劣气候的预防措施,拓展知识面。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通过课后的调查活动,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课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通过几次对比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通过二年级科学和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天气情况,能用各种天气符号等方式描述一天的天气,但是往往对多日的天气并没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而对天气和气候两个概念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对恶劣气候的防范产生初步的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
3.了解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多日气候,了解气候的定义。
2.能通过对比,了解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的不同特点。
3.能根据不同地区的景物特点对当地气候特点作出合理的推理。
4.能举例说出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探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天气和气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上网搜集本地多年本季节气象数据等。
教师准备:课件、音视频资料、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 出示]通过海南和黑龙江2月的美景,引入课题。
2.学生描述两地的天气情况,引发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本地区多年的天气情况。
1.[PPT 4 出示]引导学生描述去年、前年、大前年甚至更长时间本地区这个季节的天气情况。
2.比较本地区多年本季节的天气情况。
3.对比本季节与其他季节的天气情况。
4.[PPT 5 出示]气候的定义。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气候”。
6.对比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活动二:[PPT 6出示]不同地区的气候。
自己去过的其他地点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总。
1.[PPT 7出示]教师出示海口和哈尔滨年平均气温,学生对图片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地气温变化特点。
2.[PPT 8 出示]教师出示上海和罗马年平均气温,引导学生分析两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点。
3.学生交流自己去过的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4.师生交流,总结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活动三: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气候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吗?你有这方面的体验吗?
1.[PPT 9 出示]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4幅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2. 恶劣气候给人们带来了灾难,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恶劣气候对人类也有有利之处,你了解吗?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影响生活的气候现象。
3.从季节、地域、危害等方面分析恶劣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进而交流人们的应对措施。
三、拓展活动-----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1.[PPT 10 出示]教师出示拓展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2.引导学生讨论活动要点及注意事项。
【板书设计】
气候
气候 天气
区别
描述
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记录表】
本地区的气候特点:
夏天:气温_______,降水________。
冬天:气温_______,降水________。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地区 气温特点 气候特点
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
应对措施:
—————————————————————————————————————20.《一天的天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天的天气》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内容以学生熟知的天气作为研究对象,在二年级认识天气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学习测量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的方法,以正确、完整地描述一天的天气情况。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我国有些地方人们要“早穿棉袄午穿纱”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意识到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第二部分探究学习,分五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利用百叶箱测量记录气温,指导学生正确地搜集气温数据,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数据测量是一项极其规范和精细的工作,体验气象工作者的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第二个活动,通过讨论交流一天中的气温数据,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运用更多的方法,从更多的角度、更广泛的领域去研究更多气温变化的规律;第三个活动,是对风的观察活动,认识并判断风向、风力大小等,让学生很清晰地明确风向的概念,同时规范了对风向的描述;第四个活动,学习用雨量器观测降水量,并自制雨量器,练习雨量器的使用,让学生经历认识雨量器、制作雨量器、会用雨量器三个活动之后,加深对雨量器构造的了解;第五个活动,交流整理总结一天中的天气情况,通过总结上面学过的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观察结果,描述今天的天气,使学生在关于天气的科学学习中,认识科学测量记录天气、描述天气的方法。第三部分:教材以“每天在固定时间观测并记录气温,坚持一个月。”这一主题内容为指向,积极引导学生拓展课后学习活动,以此巩固了观测气温的方法,又通过观察记录纵向了解一个月内气温的变化规律,为下面的气候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通过前期的科学学习,学生对于晴、阴、雨、雪、风等天气情况已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能用天气符号等方式初步描述一天的天气。但对于测量、记录、描述具体天气的量,如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了解较少,同时对较长时间对天气进行观察学习还感到比较吃力,还需要加强教师的指导。整体看,二年级的小学生由于识字不多,且思维能力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用一些实物、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发现认知体验,以此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气温、降水、降水量有关天气的概念,认识到同一时段内不同环境下的气温是有差别的,归纳总结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2.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来描述。
3.明确比较降水量方法和单位。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利用百叶箱、风力风向仪、雨量器测量并记录一天的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能汇总整理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一天的天气情况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了解百叶箱、风向仪和雨量器等常见测量天气的工具和仪器以及使用方法。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气温计、风力风向仪制作材料、雨量器制作材料等。
教师准备:课件、音视频资料、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 出示] 教师播放视频《天气预报》导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在视频中预报员从哪些方面对第二天的天气做了预报?我们要记录一天的天气情况应该从哪些方面记录?
2.教师板书课题:一天的天气。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测量和记录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
1.[PPT 4 出示]教师提出问题:一天之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呢?
教师出示要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交流。
教师巡回指导,进行必要的指导和互动。
小组汇报交流,将交流的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教师小结: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比较凉爽,气温会比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出来后会越来越热,气温会逐渐升高,到了下午或晚上,太阳落山了,这时候越来越凉快,气温会慢慢降低......
2.为了研究一天之内气温变化的具体情况,我们往往要测量和记录从早到晚每隔一段时间的气温,我们应该怎样测量气温呢?多久测量一次比较合适?
教师出示要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交流。
(1)教师出示要求,小组展开讨论。
(2)教师巡回指导,对小组讨论进行引导和提供帮助。
(3)[PPT 5 出示]汇报交流,形成共识。在室外空旷、空气流动良好、不受太阳直射的情况下测量气温,一般利用百叶箱和气温计测量气温。
(4)设计观测记录表。可参考课本气温记录表,明确多久测量一次气温。
(5)布置课下测量气温的任务:1-3组负责利用百叶箱测量一天内气温变化并记录。
活动二:整理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记录。
1.探究如何分析气温记录。
(1)提出问题:如果一天的气温都已测量并记录,我们应该怎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4)[PPT 6出示]教师小结: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展示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我们可以把气温绘制在折线统计图上。利用折线统计图直观的了解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
活动三:观测风向。
1.[PPT 7出示]探究什么是风向。
(1)出示问题,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对风向的认识。
(2)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交流进行适当引导。
(3)汇报交流。
(4)让学生阅读课本63页下面的内容,了解风向的具体内容和八个风向。
教师小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从东边吹来的风叫东风,从北边吹来的风叫北风,一种风向对应一个方位,数学上我们学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这八个方位对应的风向分别是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西北风。
2.探究怎样观测风向。
(1)出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交流观测风向的方法。
(2)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交流内容进行适当指导。
(3)汇报交流,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认为可能的观测风向的方法。
(4)[PPT 8出示]教师小结,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观察红旗飘动的方向、风吹树叶动、撒土观察灰尘的飘向等来推断具体的风向。
(5)介绍测量风向的仪器------风向标。(风向标是测定风向的仪器。一般安装在四周空旷、离地较高的杆子上。在风的作用下,风向标箭头永远指向风的来源。风向标外形可分为尾翼、平衡锤指向杆、转动轴四部分。)
(6)布置任务:课下以小组为单位(4-6组),通过查阅资料详细了解风向标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制作一个风向标,并用它来测量某一时间的风向并记录下来。
活动四:记录降水量。
1.交流生活中人们怎样粗略估计降水量的多少和怎样获得降水量信息的。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可以利用放在院子里的水盆积攒了多深的雨水来估计降水量,获得降水量多少的信息可以通过及时收听当地新闻广播、利用手机天气app软件等途径获得详细的降水量信息。
2.[PPT 9出示]研究人们是怎样测量降水量多少的。
(1)阅读课本64页内容,认识雨量器。
(2)布置任务:课下以小组(7-9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详细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制作雨量器并根据课本65页“方法指导”介绍的方法,用它来测量某一时间的降水量(或模拟降雨的降水量)并记录下来。
(四)明确研究任务:通过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描述一天的天气需要从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和云量等方面进行描述,希望大家根据布置给自己小组的任务积极动手、动脑进行科学研究,可以把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和解决办法也记录一下,争取在下一节课的活动展示中有更好的表现。
活动五:描述一天的天气。
1.[PPT 10出示]总结回顾:我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可以用气温、湿度、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来描述天气 。
2.[PPT 11出示]通过游戏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途径。
(1)游戏:做天气预报主持人。
(2)要求: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介绍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
3.回忆你看过的天气预报,除了以上信息,你还想补充哪些方面的信息?
4.学生小组讨论:还包括穿衣指数、降水概率、紫外线指数以及空气质量指数、雾霾等。
三、拓展活动-----连续记录一周的天气。
[PPT 12出示]同一个季节,每天的天气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虽然不能像气象学家那样详细而准确的观察并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但我们可以连续测量每天早上7时的气温,并把它记录下来。让我们坚持一个月,然后根据记录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借助统计图了解我们学校附近这一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
【板书设计】
一天的天气
记录方法 今天的天气
气温
风向
风力
降水量
连续记录一周的天气
【记录表】21.《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风的形成》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2课时。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为线索,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从而将实验中风的成因与自然界风的形成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风的形成是由于自然界空气的冷热温度不同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让学生解答关于风的谜语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大饮料瓶、蜡烛、蚊香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关风的现象并想办法制造风,通过模拟实验让生切实感受到风的形成与冷热空气之间的关系。再由此及彼,理解自然界风的成因,并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生活中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海边的特殊现象——海陆风的形成原因。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空气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知道空气的基本性质,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对于风学生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冷热空气造成的空气流动没有系统性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从而对自然界风的成因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冷热温度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在小组讨论的前提下根据猜想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利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风对于人类生活及自然环境的两面性。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大饮料瓶、蜡烛、蚊香、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2 出示]风吹树叶图片,并利用谜语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谜底。
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风的形成。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那里有风?
1.[PPT 3 出示]生活中与风有关的图片。
2.学生思考并寻找生活中哪里有风,并利用自己的方法制造风。
3.总结风的基本特点: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活动二: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1.[PPT 6、7 出示]模拟风的形成实验。
2.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PPT 9出示]
教师总结: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
活动三: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PPT 10、11、12、13、14出示]自然界与风有关的图片(风力发电,帆船运动员利用风的力量鼓动帆船前行,一家人一起放风筝,台风过后树木被连根拔起砸到汽车的情景图)。
2.学生分析风与人类生活的好处与坏处。
三、拓展活动-----了解海陆风的成因。
[PPT 15出示]
在海边,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板书设计】
风的形成
热空气 轻 ↑ 好处
空气流动→风
冷空气 重 ↓ 坏处
【记录表】15.《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节课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植物,了解不同环境中植物的特点。通过观察莲和仙人掌的结构特点,思考莲和仙人掌是怎样适应水中与沙漠环境的。再通过了解不同的植物需要的生长环境不同,进一步加深植物特点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通过创设情景,通过问题引导,建立植物的特点与其生活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欲望。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莲是怎样适应水中环境的?”引导学生观察莲的生存环境和叶、茎、莲子的结构,了解莲各部分的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水中环境的;活动二“仙人掌是怎样适应沙漠环境的?”通过呈现仙人掌生存环境图片及仙人掌茎、叶的特写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仙人掌的生存环境、茎和叶的结构特点,了解仙人掌是怎样适应沙漠环境的。活动三是“其他植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教科书呈现了三幅图片,分别是盘根错节、独木成林的榕树,矗立险峰上, 挺身昂首傲苍穹的松树,树冠巨大,树干粗壮的猴面包树。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环境的植物特点,思考它们是怎样适应环境的。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将热带植物种植在北方的生态园内,需要创造什么条件,将思维的广度延伸到更多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上,丰富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课下继续探究的热情。
本节课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研究一种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进而思考,其他的植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巧妙利用思维引领学生的研究方向和深度。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对科学有了一定的认识,能进行一定的观察与思考。在生活中,学生对植物的特点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有的同学平时也观察过常见的植物,所以对植物的结构特点有了简单了解,但是并没有深入研究这些特点与植物的生存环境之间有什么特点。在技能方面,学生对观察和实验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而对植物的特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外部特点,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2.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的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生存环境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观察植物,发现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一步探究植物的结构特点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植物是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探究兴趣。
2.具有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3.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树立科学无处不在的意识。
2.树立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身边常见植物的图片。
教师准备:课件、莲叶、藕、莲子,仙人掌、绿萝等实验装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 出示图片]:周围常见植物的图片。
[PPT 4 出示图片]:榕树一树成林的图片。
2.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板书课题: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莲是怎样适应水中环境的?
1.[PPT 5 出示] 提问:看一看、摸一摸莲的叶子,藕和莲子,你有什么发现?
2.[PPT 6 出示]思考:藕为什么有这么多孔?
3.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
5.小结:莲的叶子有小刺,可以凝结水珠。叶子大,利于进行光合作用。藕有很多孔,可以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莲子外层坚硬,有种皮,在水中不易腐烂。。
活动二:仙人掌是怎样适应沙漠环境的??
1.[PPT 7出示]思考:(1)沙漠环境有什么特点?
(2)仙人掌的根、茎、叶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适应沙漠环境有什么作用?
2.讨论交流,教师指导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分小组操作实验。教师指导。
4.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活动三:其他植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1.[PPT 8出示]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你知道它们生长在什么地方吗?
2.思考: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
3.小组讨论交流:这些植物的什么特点使它们能够适应环境?
4.汇报交流。
5.师小结: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各部分形态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维持植物生存。
三、拓展活动
1.[PPT 9出示]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园里如果要种植热带植物,需要创造怎样的环境?
2.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结构特点 生活环境
莲
仙人掌18.《动物的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动物的家》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生物的特征》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通过观察动物的家,指导学生知道一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植物为一些动物提供庇护所。
教科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活动准备,教科书呈现了课前活动指向,引导学生了解动物巢穴的特点,发散思维。第二部分是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大树是哪些动物的家?”教科书呈现了一棵茂盛的大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到很多动物都在大树上安“家”。“喜鹊的窝为什么搭在树杈上?”目的是让学生认真观察喜鹊的窝和树杈的结构,了解喜鹊巢穴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导航引领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寻找动物的家共同点以及它们选择这些巢穴的原因;活动二:“哪些动物依赖植物安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能说出这三种动物巢穴的特点。并通过资料卡简单介绍陆地上的蜂、蜗牛、蜘蛛依靠植物作为过冬的庇护所,水雉、水禽利用植物建巢,目的是帮助学生加强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些动物依靠植物建巢。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的动物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家”。
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引导学生知道一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植物为一些动物提供庇护所。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动物的家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学会珍爱生命,爱护小动物。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对于常见动物的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安家特点没有深入的研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观察能力很强,所以能结合动物的家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动物的安家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一些动物巢穴的特点。
2.知道一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植物为一些动物提供庇护所。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仔细观察、比较发现动物的安家特点。
2.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观点,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意识到生命的多姿多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树立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重 难 点】
知道一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植物为一些动物提供庇护所。
【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动物的家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呈现动物的家,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大树是哪些动物的家?
1.[PPT 3出示]出示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树上都住着哪些小动物?
2.[PPT 4出示]学生汇报,填写活动手册。
3.[PPT 5出示]交流:喜鹊的窝为什么搭在树杈上?
引导学生发现树杈的结构使喜鹊的窝更稳固,还能躲避一些动物的袭击。
4.提问:其他小动物的家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想到隐蔽、安全。
5.提问:大树为它们提供了什么?
6.教师小结:大树为它们提供了庇护所,一些动物依赖大树筑巢。
7.教师指导学生将发现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
8.汇报展示活动记录。
活动二:哪些动物依赖植物“安家”?
1.[PPT 6出示]播放视频,使学生了解到织叶蚁的安家方式。
2.提问:织叶蚁把家安在哪里?用什么方式安家?
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习活动手册》上。
1.[PPT 7出示] 图片展示蟋蟀的安家方式。
2.提问:蟋蟀把家安在哪里?用什么方式安家?
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习活动手册》上。
3.[PPT 8出示] 图片展示啄木鸟的安家方式。
4.提问:啄木鸟把家安在哪里?用什么方式安家?
5.[PPT 9出示] 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习活动手册》上。
6.[PPT 11出示] 播放“织巢鸟的巢穴”,提问:织巢鸟的鸟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建造?
7.小结:植物为一些动物提供庇护所,一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
三、拓展活动
[PPT 11出示]交流了解更多动物的家,并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板书设计】
动物的家
动物依赖植物筑巢
植物为一些动物提供庇护所23.《走近工程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走近工程师》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设计与发明》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指导学生先通过了解“中国天眼”工程,再进一步认识了解工程师,认识到工程的建造需要工程师的智慧,通过了解认识更多的工程和工程师,意识到工程师的重要性。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问题与猜测,通过著名工程“中国天眼”为切入点,引出工程师,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工程师,工程师是做什么的,这些工程和他们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为后面的学习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第二部分探究与实践,通过展示古今伟大工程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经验交流讨论自己对于工程和工程师的了解,同时通过展示多组工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工程的雄伟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工程师是运用了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第三部分拓展与创新,通过认识了解工程和工程师,动手实践感受工程师的设计创造。通过设计纸船和测试载重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科学知识应用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课先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伟大工程与它背后的工程师,通过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工程师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解决问题,在亲身实践中了解工程师的伟大。
【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比较重要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建立初步的探究意识,他们开始摆脱幼儿的心理、行为、思维方式,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观念、体验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时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工程师的作用,知道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室友工程师设计创造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科学技术的学习影响下,对设计制作载重量大的纸船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尝试设计创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讨论了解工程和工程师的过程中,感受伟大的工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感受工程师的设计创造过程,意识到设计与发明的重要意义。
【重 难 点】
了解工程师的作用,知道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室友工程师设计创造的。
【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A4纸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测
1.[PPT 1 出示]出示课题《走近工程师》。
与学生交流我国伟大工程“中国天眼”,在交流过程中初步了解学生对于工程的了解情况,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与适当的补充,引起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铺垫。
2.[PPT 3 出示]提出问题:观看视频,你在视频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更有目的性,能更好的发现视频中的信息。
3.[PPT 4 出示]“中国天眼”视频。
通过视频展示,补充关于“中国天眼”的内容,并介绍工程师。
4.[PPT 5 出示]交流汇报“中国天眼”。
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交流“中国天眼”的伟大,感叹建设者们的不平凡。
5.[PPT 6 出示]通过视频展示和交流,引出他的设计者——工程师,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如此伟大的工程,是建设者们的心血,同时也充满了工程师的智慧。
6.[PPT 7 出示]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意识到工程师的重要性,并交流工程师是做什么的?
教师引导:在工程建设中,工程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工程师在工程建设中是做什么的呢?
学生交流讨论,知道工程师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为接下来学习做准备。
二、探究与实践
1.[PPT 8 出示]认识工程师。
教师出示都江堰工程的图片,请同学仔细观察图片,观察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外观和细节上观察,简单介绍其中重要的原理。
2.[PPT 9 出示]播放视频,了解工程,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了解工程师。
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全面了解都江堰工程,知道都江堰的工程师李冰,利用了科学知识和聪明才智解决水利问题,了解工程师的作用。
3.[PPT 10-19 出示]进一步了解伟大工程和工程师。
教师展示多张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工程师和他对应的工程分别是什么
小组讨论结束后,全班汇报,学生汇报时教师要给予指导。
通过一系列图片和视频了解我国从古到今伟大的工程和它背后的工程师,知道伟大工程中都有工程师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工程师的智慧和国家的伟大。
4.[PPT 20 出示]了解认识工程师。
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学生了解了工程师在工程中的作用,知道工程师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那么工程师是干什么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做补充。
三、评价与创新
1.设计载重量大的纸船。
教师引导:经过学生对工程师的了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体验当一次工程师?
通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工程师,激发学生自己设计工程的兴趣。
[PPT 21 出示]引导学生先小组讨论如何设计纸船才能载重量更大。
教师引导:下面小组讨论一下,如何只利用一张A4纸,设计一只载重量大的船?不能借助其他辅助材料。
全班小组交流,分享各自小组的方法,学生汇报时注意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然后小组合作分别制作纸船,然后全班展示作品。
[PPT 22 出示]展示的同时,让学生思考什么形状的纸船载重量更大?用什么方法测试纸船载重量的?
通过亲身体验工程师,让学生感受工程师是利用科学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回顾本节课知识。
【板书设计】
走近工程师
工程 工程师
中国天眼 FAST 南仁东
都江堰 李冰
赵州桥 李春
京张铁路 詹天佑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徐芑南
港珠澳大桥 林鸣
神舟飞船 戚发轫
工程师——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12.《种子发芽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结合学生对植物的生长经验,认识种子的结构,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本课活动活动过程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活动准备,教材用一个问题引出,即“在适宜的条件下,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一株植物的?” 引导学生课前进行思考。并用材料包呈现了“浸泡后的玉米粒、花生米等种子”实验材料,意在引导学生课前提前将种子浸泡,为上课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是活动过程,其中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是观察植物种子的构造。引导学生借助工具对种子的结构进行细致观察,通过对比观察了解玉米种子和花生种子的结构特点,知道种子里面最重要的是胚;活动二是探究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假设种子发芽可能需要的条件,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对比实验的变量和不变量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然后把种子种在花盆里,继续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的条件。活动三是交流我们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交流,尝试将观察到的现象做合理的解释。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种花生覆盖地膜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知道覆盖地膜可以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从结构上来看,“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三个活动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完整地构成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研究——收集信息——加工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一个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部分学生已学会进行仔细的观察,也有部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缺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能力,所以我将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但探究能力有限,缺少持续观察的耐心,所以我将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知道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营养等条件。
2.了解种子的构造。
科学探究目标:
1. 在教师指导下,能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
2.能运用图表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能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耐心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植物。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小刀、瓷盘、纱布、大豆、玉米、花生等种子等。
教师准备:放大镜、镊子、课件、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 [PPT3出示] 有一首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农民伯伯种地也很有学问,那么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 [PPT4出示]小结:种子种在土壤里,找到合适的环境它就会发芽生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新的课题:种子发芽了。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观察植物种子的结构。
1.教师提问:种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呢?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浸泡过的花生的种子,还有课前你们自己准备的大豆(大豆)、玉米的种子,下面拿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研究。(小组长领取花生种子。)
2.观察探究指导。在观察之前,小组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观察研究。
3. [PPT 5出示]小组派代表汇报探究方法。(用放大镜仔细看,用小刀切开看里面的构造)对学生好的探究打算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提示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
4.引导学生做好探究记录。师:你打算通过什么方式来记录观察结果呢?(可以画出来、可以写字)不要强求统一,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5.学生探究,教师巡视。
6.[PPT 6、7出示]交流探究结果。请代表汇报种子的内部构造有:种皮、胚芽、胚根、子叶;请画种子各部分的同学展示,并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7.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细致观察,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的结果,非常了不起。那么你再猜想一下种子发芽的是哪部分?
8. [PPT 8出示]验证猜想。到底是种子的哪部分发的芽呢?下面我们一起观看种子发芽的视频课件。
小结:一个健康的种子发芽不仅因为里面有胚芽,它还依赖外部条件,它需要外部哪些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活动二: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1.[PPT 9出示]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你认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可能与土壤有关、与水、温度、空气有关。)
[PPT 10出示]平时我们都吃过豆芽,这是几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2.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订实验方案,验证我们的猜测。师巡视指导。
3.交流实验方案。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PPT 11出示]要改变的条件是水,不改变的条件是光照、温度。种子发芽和水的关系:实验方案设计如下:一号种子放在有水的盘里,二号种子放在无水的干燥的浅盘中。
[PPT 12出示]要改变的条件是温度。不改变的条件是水和空气。设计研究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实验方案设计如下:同样用水泡好的种子,一号种子放在常温下,可以是教室里,可以是家里的厨房和客厅,二号种子放在温度低的地方中;可以在种子里面放入冰块,可以放在冰箱里等。
[PPT 13出示]要改变的条件是空气。不改变的条件是水和温度。设计研究种子发芽与空气的关系,实验方案设计如下:同样用水泡好的种子,一号种子放在常态的环境中下,可以是教室里,可以是家里的厨房和客厅,二号种子放在真空中。
师小结:每个小组的同学团结合作,积极动脑,设计出了合理的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测。我们要按照方案的设计去进行认真的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一个周后我们再来交流你的观察结果。 如果种子发芽了,大家可以把一部分种植在土里,继续观察。
活动三:交流我们的研究成果。
[PPT14、15出示]1.很多同学已经急不可待想知道我们观察的结果,很多同学师把课前的观察仔细的拍摄了下来,请同学们观看。
2.看完后提问:说说种子发芽了需要什么条件?(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3.经过种植植物的这个活动,你知道植物怎么繁殖后代吗?(突出种子繁殖)
4.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农民伯伯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引导学生总结春天温度适宜,水分充足、空气湿润,适合种子发芽。)
三、拓展活动----- 了解种花生时覆盖地膜的作用。
[PPT 16出示]查阅资料了解种花生时覆盖地膜的作用。
【板书设计】
种子发芽了
水分
种子发芽
空气
适宜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