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3 12:11:2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测试卷原卷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俨然(yǎn) 豁然(huò) 诣太守(yì) 黄发垂髫
B、清冽(liè) 佁然(yǐ) 寂寥(liáo) 悄怆幽隧
C、器皿(mǐn) 箬篷(ruò) 多髯(rǎn) 水落石出
D、雎鸠(jū) 窈窕(tiǎo) 寤寐(wù) 辗转反侧
2.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距离中考越来越近了,剩下的复习时间指日可待。
B、许多腐败分子在落入法网后才痛心疾首地诉说深刻的教训,充当启迪世人的反面教材。
C、每年春晚都出现不少新面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D、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见解深刻,的确不同凡响。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酱的味道甚至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主妇合格与否的标准。
B、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不仅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更加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C、通过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使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
D、自然馈赠给我们人类的珍贵食材松茸从香格里拉出发大约24小时左右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古松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假如木匠、植物学家和画家同时来看古松,木匠心里盘算它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 ;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 ;画家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是聚精会神地 以及它的昂然高举的气概。由此可知,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③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田园生活是陶渊明写作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其中,《桃花源记》是他隐居之前写的一篇表明心志的文章。
B、《小石潭记》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C、《核舟记》是明代文学家魏学洢所写,文中提到王叔远构思精巧、雕刻精致,核舟令人叹为观止。
D、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二、综合性学习(8 分)
6.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要求回答问题。(8 分)
材料一:3 000 多年前的《诗经》,今人甚至小学生都还能 阅读 ,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毫不夸张地说 ,汉字成就了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
———世界汉语教学 学会会长 许嘉璐
材料二:童年的书 写 ,是最早 对"规矩"的学习 。"规"是曲 线 ,"矩"是直 线;"规"是圆 ,"矩"是 方。大概只有汉 字 的书 写 学 习里 ,包 含了 一生 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 吧!
学习 直线的耿直 ,也 学习 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 ,也 学习" 圆"的包容。东方亚洲 文化的核心价值 ,其实 一直在汉 字 的书 写 中。那是汉字 书 写 吗 或者 ,是我 与 自 己 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许多 年来,汉字 书 写 ,对于我 ,像 一种修行。
——— 蒋勋《汉字 书 法之美 . 自 序》
材料三:经过反复测试 ,得 出 来的结果是,日 本的孩子小时候如果不学习 汉字 ,他 们的智商也和欧美儿童一样是 100。但是学习 了 汉字 的儿童 ,情况就不同 了:如果从 5 岁开始学起 ,到 入学前一年,智商能 达到 110;要是从 4 岁开始学起,学 两年,智商能 达到 120;若从 3 岁开始学习 三 年 ,智 商在进入学校前就能 达到 125 至 130。
———( 日本)石 井勋《幼儿智力 开发法》
(1)请从上述三则材料中 ,各提取一 个关于汉字( 汉字书写)的关键信息。(3 分)
答:
(2)材料二中说汉字书写"像一种修行" ,请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 ,说说你在书写"和""忠""信"等字时,所想到的中华经典故事及其影响。(3 分)
答:
(3)一 位外国总理这样评价汉字:"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 个字,都是一 幅美丽的画,一 首优美的诗… … "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 ,从"思""林""愁"中任选一 个字造句。(2 分)
示例:意一一一 心上支撑一 枚太阳 ,思想就不再流浪芽一一一 小草的乳牙一 冒尖 ,就咬亮了春天 的希望
答:
三.阅读(47)
(一)诗词赏析
阅读《蒹葭》,完成9‐11题。(7 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
答:
8.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2分)
答:
9.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3分)
答: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8—21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桃花源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满井游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忘路之远近 聂政之刺韩傀也 B、屋舍俨然。 吴广以为然
C、于是冰皮始解 于是鴟得腐鼠 D、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为何若人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一致的是( )(2分)
A、欲穷其林 泉而茗者 B、渔人甚异之。 作则飞沙走砾
C、复前行 红装而蹇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1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3、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通过渔人的所见飘荡、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B、选文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的描写,有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
C、选文的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
D、两文都属于游记,均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
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杨雄]人名。
14.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奉继母益至( ) (2)一出其力( )
(3)鲜能过也( ) (4)遂与之异( )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16.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4分)
答:
(四)散文阅读
幽幽七里香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⑤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无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丁立梅文,选自《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有删改)
17.联系全文,体会标题中“七里香”的含义。(2分)
答:
18.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3分)
故事情节 阅读书籍 抄写《诗经》 A 珍藏礼物
内心感受 B 愉悦 猜疑 C
19.语言品味。(4分)
(1)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赏析加点词语)
答:
(2)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20.猜一猜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答:
(五)文学作品阅读
风 景
李小云
①从这个角度望出去,拇指和食指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栉比的高楼,右边是起伏的群峰。刚下了些小雪,灰秃秃的山顶上,多了些白色的点缀。好一幅美丽的水墨素描!小翠陶醉在这美丽的风景中。
②妈妈的责骂声把小翠从沉醉中惊醒。仔细一听,是骂热力公司,这么冷的天,居然一大早就没了暖气。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拿起桌上的报纸,一则启事吸引了她。市里要举办“泉市好人”画展,获奖作品将雕刻进广场的“泉市好人碑林”里。小翠怦然心动,立即决定参加这次比赛。画谁呢 她想了想,一时半会儿没有理想的人选。
③她继续构思她的画作。忽然,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远处径直走进了她手指框住的风景里。她有些气恼,她想画一幅雪景,送给福利院的佳佳。那是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福利院做公益时认识的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他特別喜欢画画。从那时起,小翠就常常去教他。有好一阵子没有去了,正好送一幅雪景画给他。
④那两个人走近了,肩上都背着一个大大的工具包。洗得有些发白的工作服上,有热力公司的徽标。小翠明白,暖气不暖,他们是来处理的。两人走到窗外,钩开地上的井盖,猫着腰向井里看。矮个子回身打开工具包,取出一条皮裤子。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矮个子穿上了那条肥肥的裤子,下到井里,高个子拿着手电朝里照着,吆喝着,和井下的矮个子联络着。
⑤过了一会儿,矮个子从井口探出了头,和高个子交流着井下的情况,然后又钻下去了。高个子从背包里取了几样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井下的矮个子。矮个子一会儿探出头来取工具,一会儿又探出头来放工具。矮个子终于从井下爬上来了,那条皮裤竟湿到膝盖以上!小翠惊讶地发现,皮裤上,丝丝粪便往下流淌。小翠感到一股恶臭从胃里猛地冒上来。
⑥矮个子脱下皮裤,高个子在一旁帮忙。两人讨论着什么。他们把那些工具装入口袋,走出了小翠的视野。那幅“素描”再一次跃入小翠的眼帘,朝阳柔柔地抚慰着远处的山、美丽的楼。
⑦“热力公司的人要挨家挨户冲洗供热管道。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妈妈骂骂咧咧进了屋。小翠没有回应妈妈,皮裤的湿冷和恶臭,又浮现在她脑海。
⑧“咚咚咚!”有人敲门。妈妈打开门,小翠侧头看见是高个子和矮个子。他们说明来意,妈妈让进了他们。后面的场景是小翠看不到的,妈妈总是把她安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
⑨再见到这两个人的时候,还是在那个窗前:一高一矮,面带笑容,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小翠像寻宝人突然发现了神秘的宝藏一样,兴奋不已,这不就是泉市好人吗!她立即摊开纸笔,在雪白的素描纸上最显眼的位置勾勒出一高一矮两个身影。至于远远的山峰和错落的楼房,在这幅画中已然就是那星星点点的装饰。画作完结的时候,小翠在右下方郑重地写上标题:温暖的使者。
⑩秋天,小翠作为获奖作者代表,由妈妈陪着出席“泉市好人”画展颁奖仪式。会议结束后,她们随着人流进入碑林参观,小翠突然发现一幅刻在碑上的版画;轮椅上的女孩在风中静静地作画,她的肩上栖息着一只美丽的白鸽。题目:坚强的翅膀。创作说明:她,因车祸截肢,却坚强不屈;她,潜心作画,用美温暖福利院的孩子。她为社会洒下爱的种子,为自己也为他人插上奋飞的翅膀。作者;佳佳。小翠含羞一笑,原来自己在不经意间,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选自“江山文学网”,有修改)
21.第④段中说“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请根据文本,写出他们“争执”的内容。(4分)
答:
22.第⑨段中划线的句子描写“灿烂的阳光”,其作用是什么 (4分)
答:
23.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小翠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6分)
答:
24.文章题目是“风景”,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风景 (4分)
答:
(六)名著阅读
25.《傅雷家书》是一本普通而又奇特的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两大问题。(2分)
写作(5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 ,不经意间 ,有很多珍贵的东西 被我们丢失了 ,或许是一 段记 忆,或许是一 种情感,或许是一 种精神,或许是一 种思想… …
请以.重拾 ”为题,写一 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③ 不少于 600 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俨然(yǎn) 豁然(huò) 诣太守(yì) 黄发垂髫
B、清冽(liè) 佁然(yǐ) 寂寥(liáo) 悄怆幽隧
C、器皿(mǐn) 箬篷(ruò) 多髯(rǎn) 水落石出
D、雎鸠(jū) 窈窕(tiǎo) 寤寐(wù) 辗转反侧
【答案】D
【解析】A应为豁(huò)B应为悄怆幽邃 C应为髯(rán)
2.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距离中考越来越近了,剩下的复习时间指日可待。
B、许多腐败分子在落入法网后才痛心疾首地诉说深刻的教训,充当启迪世人的反面教材。
C、每年春晚都出现不少新面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D、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见解深刻,的确不同凡响。
【答案】A
【解析】A中“指日可待”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这里与语境不符。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酱的味道甚至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主妇合格与否的标准。
B、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不仅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更加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C、通过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使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
D、自然馈赠给我们人类的珍贵食材松茸从香格里拉出发大约24小时左右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答案】A
【解析】B中不合逻辑,应是“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更加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C中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D中语义重复,应删去“大约”或“左右”。
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古松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假如木匠、植物学家和画家同时来看古松,木匠心里盘算它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 ;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 ;画家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是聚精会神地 以及它的昂然高举的气概。由此可知,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③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前后文的句意是否连贯或衔接来思考,可用排除法,如,木匠心里盘算古松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根本不会去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据此可排除A、D项;++更不会去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可排除B项。成一幅……图”作一个总结就完了。这就是用“顺藤摸瓜法”找顺序,所以这题应该选D项。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田园生活是陶渊明写作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其中,《桃花源记》是他隐居之前写的一篇表明心志的文章。
B、《小石潭记》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C、《核舟记》是明代文学家魏学洢所写,文中提到王叔远构思精巧、雕刻精致,核舟令人叹为观止。
D、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答案】A
【解析】《桃花源记》是陶渊明隐居之后写的一篇文章。
二、综合性学习(8 分)
6.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要求回答问题。(8 分)
材料一:3 000 多年前的《诗经》,今人甚至小学生都还能 阅读 ,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毫不夸张地说 ,汉字成就了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
———世界汉语教学 学会会长 许嘉璐
材料二:童年的书 写 ,是最早 对"规矩"的学习 。"规"是曲 线 ,"矩"是直 线;"规"是圆 ,"矩"是 方。大概只有汉 字 的书 写 学 习里 ,包 含了 一生 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 吧!
学习 直线的耿直 ,也 学习 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 ,也 学习" 圆"的包容。东方亚洲 文化的核心价值 ,其实 一直在汉 字 的书 写 中。那是汉字 书 写 吗 或者 ,是我 与 自 己 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许多 年来,汉字 书 写 ,对于我 ,像 一种修行。
——— 蒋勋《汉字 书 法之美 . 自 序》
材料三:经过反复测试 ,得 出 来的结果是,日 本的孩子小时候如果不学习 汉字 ,他 们的智商也和欧美儿童一样是 100。但是学习 了 汉字 的儿童 ,情况就不同 了:如果从 5 岁开始学起 ,到 入学前一年,智商能 达到 110;要是从 4 岁开始学起,学 两年,智商能 达到 120;若从 3 岁开始学习 三 年 ,智 商在进入学校前就能 达到 125 至 130。
———( 日本)石 井勋《幼儿智力 开发法》
(1)请从上述三则材料中 ,各提取一 个关于汉字( 汉字书写)的关键信息。(3 分)
答:
【答案】源远流长;蕴含着为人处世的规矩;启迪智慧。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能力。仔细阅读上面的三则材料,各自突出一根人,依次是:汉字源远流长;汉字蕴含着为人处世的规矩;汉字启迪智慧。提取概括为一句话即可。
(2)材料二中说汉字书写"像一种修行" ,请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 ,说说你在书写"和""忠""信"等字时,所想到的中华经典故事及其影响。(3 分)
答:
【答案】和———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 ,谱就了一 曲中华文化的和谐之歌;忠——— 岳飞精忠报国,他的忠义精神流传千古;信——— 曾子守信杀猪 ,他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令后人敬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思维拓展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分析要求,关于“和、忠、信”等汉字的中华经典故事。注意故事与汉字要一致,语言表达流畅
(3)一 位外国总理这样评价汉字:"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 个字,都是一 幅美丽的画,一 首优美的诗… … "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 ,从"思""林""愁"中任选一 个字造句。(2 分)
示例:意一一一 心上支撑一 枚太阳 ,思想就不再流浪芽一一一 小草的乳牙一 冒尖 ,就咬亮了春天 的希望
答:
【答案】思———心灵的田地里 ,思想的种子在发芽 .林———两棵树挽着 ,站成绿色的风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发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仔细阅读示例,由汉字的组成部分展开联想,用条理的语言表达出对汉字的想象。
三.阅读(47)
(一)诗词赏析
阅读《蒹葭》,完成9‐11题。(7 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
答:
【答案】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把诗句景物描述画面的特点概括出来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在翻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并抓住景物“蒹葭”“白露”共同特点,来进行概括。
8.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2分)
答:
【答案】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是对古诗中作者情感的把握。一般情况下,感悟诗人的情感,一看标题,二看诗风,二看写作背景;三看关键词,借助意象,传达诗人情感;四看诗后注释,据此了解诗歌背景,弄清写作目的,揣摩诗人情感。此诗通过“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和“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来表达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9.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3分)
答:
【答案】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此题考查诗句赏析。《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通过重章叠唱的方式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8—21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桃花源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满井游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忘路之远近 聂政之刺韩傀也 B、屋舍俨然。 吴广以为然
C、于是冰皮始解 于是鴟得腐鼠 D、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为何若人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用反选排除法,A之:的;无意义。B然:……的样子;这样。D为:被;是。故选C,“于”都为“在”。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一致的是( )(2分)
A、欲穷其林 泉而茗者 B、渔人甚异之。 作则飞沙走砾
C、复前行 红装而蹇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要字词的“用法”方面来判断。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用反选排除法,A穷:形作动,走到……的尽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B异:形意动用法,以.....为异,飞:使动用法,使…飞;C前:名作状语,向前 ,蹇:这里指驴,名词作动词,骑驴。故选D,加点词都是借代用法。
1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答:
【答案】: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互相通达,各家各户鸡鸣犬吠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尤其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字词,如“俨然”“交通”。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13、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通过渔人的所见飘荡、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B、选文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的描写,有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
C、选文的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
D、两文都属于游记,均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答案】:D
【解析】: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中相关内容一一比照,判断正误。D错,《桃花源记》不是游记。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
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杨雄]人名。
14.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奉继母益至( ) (2)一出其力( )
(3)鲜能过也( ) (4)遂与之异( )
【答案】: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
【解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如,虚词“之”的用法;实词“鲜”一词多义现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答:
【答案】: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
【解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翻译时注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此处注意“轻”的理解;注意“何吝”宾语前置句式的调整。
16.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4分)
答:
【答案】: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
【解析】: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四)散文阅读
幽幽七里香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⑤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无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丁立梅文,选自《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有删改)
17.联系全文,体会标题中“七里香”的含义。(2分)
答:
【答案】.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的七里香,深层义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到的温暖和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文题含义。解读文题含义,应该首先回答问题的表层含义即字面意思,如“七里香”意思为“种在窗外的七里香”,再解读其比喻义、引申义或象征义。如这里的“七里香”,结合文本中所叙故事情节,如“阅读书籍”时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给“我”美妙的内心感受等,可理解为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18.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3分)
故事情节 阅读书籍 抄写《诗经》 A 珍藏礼物
内心感受 B 愉悦 猜疑 C
【答案】.A收到礼物 B美妙(丰盈、痴迷) C感动(感恩、温暖)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要求概括文本主要情节及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内心感受。本恩情节发展有四个部分,即“阅读书籍”“抄写《诗经》“收到礼物”“珍藏礼物”,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心理既感受分别为“美妙(丰盈、痴迷)”“愉悦”“猜疑”“感动(温暖)”故A处填写“收到礼物”,B处填写“美妙(丰盈、痴迷)”;C处填写“感动(感恩、温暖)”。
19.语言品味。(4分)
(1)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赏析加点词语)
答:
(2)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答:
【答案】 (1)本意为贪得无厌,这里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痴迷热爱)(2)示例: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三句(个)“忘记”强调了读书(《诗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①要求赏析加点的词语,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首先要明确被赏析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意思,如“贪心”一词,本义为“指欲望大,不知足”,然后分析该词是怎样在表达,如这里的“贪心”明显是贬义词褒用,最后回答该词表达效果怎样,如“写出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痴迷热爱”写得怎样。如“贪心”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②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先需要准确定位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忘了”的连续使用,可判定改句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三个“忘了”句很明显是排比修辞的运用,再分析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即:读书(《诗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反复修辞的运用,一般起强调作用。
20.猜一猜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答:
【答案】.可以是图书管理员或坐在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
示例一:是图书管理员。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的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详略安排来看,“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
示例二:是身边的男生(女生)。在阅览室他(她)经常坐在“我”身边,知道“我”读书的喜好;见“我”衣着简朴,估计“我”囊中羞涩,为了“我”毕业后还能继续读到古诗,所以送书给“我”。
【解析】本题把握文意。题目要求我们结合文意谈谈“谁最有可能送书给我”,只需要分析文中相关的细节描写即可得出结论,如“我”每次来读书图书管理员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的读书喜好;还有“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见“我”衣着简朴,估计“我”囊中羞涩,为了“我”毕业后还能继续读到古诗,所以送书给“我”,只需要有理有据地去回答即可。
(五)文学作品阅读
风 景
李小云
①从这个角度望出去,拇指和食指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栉比的高楼,右边是起伏的群峰。刚下了些小雪,灰秃秃的山顶上,多了些白色的点缀。好一幅美丽的水墨素描!小翠陶醉在这美丽的风景中。
②妈妈的责骂声把小翠从沉醉中惊醒。仔细一听,是骂热力公司,这么冷的天,居然一大早就没了暖气。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拿起桌上的报纸,一则启事吸引了她。市里要举办“泉市好人”画展,获奖作品将雕刻进广场的“泉市好人碑林”里。小翠怦然心动,立即决定参加这次比赛。画谁呢 她想了想,一时半会儿没有理想的人选。
③她继续构思她的画作。忽然,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远处径直走进了她手指框住的风景里。她有些气恼,她想画一幅雪景,送给福利院的佳佳。那是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福利院做公益时认识的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他特別喜欢画画。从那时起,小翠就常常去教他。有好一阵子没有去了,正好送一幅雪景画给他。
④那两个人走近了,肩上都背着一个大大的工具包。洗得有些发白的工作服上,有热力公司的徽标。小翠明白,暖气不暖,他们是来处理的。两人走到窗外,钩开地上的井盖,猫着腰向井里看。矮个子回身打开工具包,取出一条皮裤子。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矮个子穿上了那条肥肥的裤子,下到井里,高个子拿着手电朝里照着,吆喝着,和井下的矮个子联络着。
⑤过了一会儿,矮个子从井口探出了头,和高个子交流着井下的情况,然后又钻下去了。高个子从背包里取了几样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井下的矮个子。矮个子一会儿探出头来取工具,一会儿又探出头来放工具。矮个子终于从井下爬上来了,那条皮裤竟湿到膝盖以上!小翠惊讶地发现,皮裤上,丝丝粪便往下流淌。小翠感到一股恶臭从胃里猛地冒上来。
⑥矮个子脱下皮裤,高个子在一旁帮忙。两人讨论着什么。他们把那些工具装入口袋,走出了小翠的视野。那幅“素描”再一次跃入小翠的眼帘,朝阳柔柔地抚慰着远处的山、美丽的楼。
⑦“热力公司的人要挨家挨户冲洗供热管道。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妈妈骂骂咧咧进了屋。小翠没有回应妈妈,皮裤的湿冷和恶臭,又浮现在她脑海。
⑧“咚咚咚!”有人敲门。妈妈打开门,小翠侧头看见是高个子和矮个子。他们说明来意,妈妈让进了他们。后面的场景是小翠看不到的,妈妈总是把她安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
⑨再见到这两个人的时候,还是在那个窗前:一高一矮,面带笑容,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小翠像寻宝人突然发现了神秘的宝藏一样,兴奋不已,这不就是泉市好人吗!她立即摊开纸笔,在雪白的素描纸上最显眼的位置勾勒出一高一矮两个身影。至于远远的山峰和错落的楼房,在这幅画中已然就是那星星点点的装饰。画作完结的时候,小翠在右下方郑重地写上标题:温暖的使者。
⑩秋天,小翠作为获奖作者代表,由妈妈陪着出席“泉市好人”画展颁奖仪式。会议结束后,她们随着人流进入碑林参观,小翠突然发现一幅刻在碑上的版画;轮椅上的女孩在风中静静地作画,她的肩上栖息着一只美丽的白鸽。题目:坚强的翅膀。创作说明:她,因车祸截肢,却坚强不屈;她,潜心作画,用美温暖福利院的孩子。她为社会洒下爱的种子,为自己也为他人插上奋飞的翅膀。作者;佳佳。小翠含羞一笑,原来自己在不经意间,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选自“江山文学网”,有修改)
21.第④段中说“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请根据文本,写出他们“争执”的内容。(4分)
答:
【答案】争着要下井,去干又脏又冷的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细读文章内容,抓住题干所在文章的段落,即第④段,“争执”的内容抓住下文句子“高个子拿着手电朝里照着”“那条皮裤竟湿到膝盖以上”“皮裤上,丝丝粪便往下流淌”“皮裤的湿冷和恶臭,又浮现在她脑海”,以及句子“这不就是泉市好人吗”体会泉市人的美德,进而进行分析概述,表述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2.第⑨段中划线的句子描写“灿烂的阳光”,其作用是什么 (4分)
答:
【答案】既点明维修结束的时间、天气,又烘托工人为他人服务后的喜说,展示其心灵的美好。表现小翠被工人提供的温暖服务所感动,触发了《温暖的使者》的创作。(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文本内容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灿烂的阳光”实际就是景物描写,故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灿烂的阳光”与天气的寒冷、没有暖气、下水道的冷湿形成鲜明对比,结合句子中的“面带笑容”可以体会出两位员工为恢复暖气、给人们带来温暖的愉悦心情,同时,结合全文看,热力公司两位员工冒着寒冷维修供暖管道,这“灿烂的阳光”是对其为他人做贡献的高贵品质的赞誉,同时结合句子“小翠像寻宝人突然发现了神秘的宝藏一样,兴奋不已,这不就是泉市好人吗”看出这描写触发了小翠的创作灵感。
23.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小翠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6分)
答:
【答案】坚强:截肢之后不沉沦;有爱心:对佳佳的关爱;善理解:对工人的理解;有追求:热爱画画。(任答其中的三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文本内容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可知,不仅要概括出人物形象,还要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依据,然后细读文章内容,抓住关于小翠的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提炼,结合关键句子“从那时起,小翠常常去教他”“兴奋不已,这不就是泉市好人吗”“她,因车祸截肢,却坚强不屈”“她,潜心作画,用美温暖福利院的孩子”“她为社会撒下爱的种子,为自己也为他人插上奋飞的翅膀”综合进行分析概括,合理表述即可。
24.文章题目是“风景”,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风景 (4分)
答:
【答案】自然风景(雪景)、人文风景(工人、小翠、佳佳)、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艺术风景(《温暖的使者》《坚强的翅膀》)(任答其中的两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和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细读全文,可知这里的风景既指第①段中小翠看到的自然中的风景,也指第③~⑨段小翠看到的热力公司两位员工维修供热管道以及他们维修管道成功后的愉悦,以及小翠的画作《温暖的使者》,还指第⑩段中小翠成了她关心的佳佳画作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述即可。
(六)名著阅读
25.《傅雷家书》是一本普通而又奇特的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两大问题。(2分)
【答案】 如何做人 如何对待生活
【解析】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傅雷在疼爱孩子的同时,也不忘对他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全方面的教育。强调了年轻人如何对待做人和对待生活两大问题。
写作(5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 ,不经意间 ,有很多珍贵的东西 被我们丢失了 ,或许是一 段记 忆,或许是一 种情感,或许是一 种精神,或许是一 种思想… …
请以.重拾 ”为题,写一 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③ 不少于 600 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审题要点】
1、“重拾”意味着曾经拒绝或者曾经丢弃或者曾经失去,如果没有任何铺垫直接写“重拾”,就显得不够合理;2、“重拾”是自己主动去“拾”,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比如有同学的题目是“重拾厄运”,而“厄运”显然不是人主动去“拾”的,所以不合题意;3、横线上所填的词语或者短语必须与“重拾”搭配合理,不能勉强,比如有同学写“重拾泪水”就令人很费解。
【立意指导】
横线上要填的词语一般应该是抽象的,如“信念、梦想、执着、友情、父爱”之类,如果只是简单地写重新捡起自己丢弃的一件具体的事物,或者重新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比如“重拾那条手绢”“重拾书本”等等,这样的立意就有失浅薄。
但是,如果赋予一件具体的事物以象征意义,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同学写“重拾那双棉鞋”,在那双棉鞋上寄托了已故奶奶留下的温暖和爱,这样的立意就会令人感动了。
选择立意的时候要力求新颖,比如在大家都选择“重拾信心、勇气、理想”的时候,有同学另辟蹊径,选择“重拾谦卑”,回避了撞车现象。
选择立意的时候还要力求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比如有同学写“重拾蒲扇”,表达人们对低碳生活绿色生活的响应。
【一般思路】
首先,因为是“重拾”,所以要铺垫一下“失去”的情况或者状态,这部分应该略写;然后,围绕“为什么”要“重拾”展开情节,或者写自己“重拾”之后是“怎么做”的,这一部分要详写;最后再适当地点一下题。
【易犯错误】
1、写作对象不当。我们应该重点写“为什么重拾”以及“怎样重拾”,而有同学只强调了“重拾什么”,把写作的对象确定错了。比如有同学写“重拾回忆”,只是把自己的童年往事写了几件,完全没有提到对现在的影响,根本就不能点出“重拾”的意义,偏离了题意。
2、详略不当。我们应该详写的是促使“重拾”的原因,或者是“重拾”的策略和方法,或者是“重拾”之后的效果,前面的铺垫应该略写。但是有些同学在铺垫部分所用笔墨过多,把自己“失去、拒绝”的过程写得太详细,结果留给“重拾”的篇幅就太少了,使得文章刚刚写到“重拾”就戛然而止,显得头重脚轻。
3、写作重心不当。这个半命题的作文题中并没有出现主语,但是毫无疑问,那个被省略去了的主语恰恰是我们应该重点写的那个人。有的同学忽略了这一点,把写作的重心确定错了。比如有同学写“重拾父爱”,通篇以写父亲为中心,写父亲一开始对自己非常严厉非常疏远,等“我”读高中以后才开始逐渐与我交流沟通,最后感动了我。给人的感觉不是“我”去“重拾”父爱,而是父亲把父爱重新给了“我”,所以不够切题。
【范文】
重拾锄头
老王蹲在墙根,两手对插在袖筒里,百无聊赖地看看天,又看看地,习惯性地朝手心啐了一口,却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小区这两天又在搞绿化,就在老王所住的公寓楼后,挖掘机整天轰隆隆响个不停,这儿咬一口,又在那里吐出来。一捆捆的长青植物规规矩矩地躺在路边,就像是等着上台的龙套演员。
“堆了这么点儿土就硬说是山,假山也不能这么假吧!”虽然已经进城一年多了,老王还是不习惯这个奇怪的地方,一见到大片大片的草坪,他就忍不住摩拳擦掌,唏嘘不已:“噫!这么好的地,种上庄稼该多好!”
老王以前可是个种田好手,只是因为摊上拆迁,才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住进高楼。那些平板车啦、铁锹啦、耙子啦没地方放,只能送人的送人,卖破烂的卖破烂。唯有一把心爱的锄头老王实在不舍得扔,就带进城来。可是城里也没有田给他种,他只好把锄头收进了车库。
离开了锄头的老王就像荒废了的耕地,只有被寂寞逼疯了的野草在拼命地生长。
小区里戴眼镜的老头老太们还真不少,每天早晨都浩浩荡荡摆开阵势在门口晨练。老王看不惯他们甩胳膊扭屁股的样子,所以从来没有加入过他们,当然也没有人邀请过他。
忽然有一天,邻居老孙一大早就敲响了老王的门。“王师傅,有个事儿您可一定要帮忙啊,您在这方面可是行家!”
原来现在城里开始流行一种“锄头健身操”,小区的老头老太们离开土地时间已久,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老王。老王矜持地整了整衣襟,很低调地说了句“我试试吧”,低头进了车库。
第二天,人们看到老王威风凛凛地站在一大群扛着锄头排列整齐的老头老太们面前,一边做着示范动作,一边字正腔圆地喊着口令:“举——前——落——收——”
老王教得认真,老头老太们学得也认真,大家很快都进入了状态。不知不觉的,城市里的这块水泥地上竟然重现了若干年前田野里集体劳动的场面。
毕竟锄头放下太久了,虽然不是真的刨地,一会儿的功夫,老王也出了一身汗。他放下锄头,用袖口擦了把汗。朝手心啐了口唾沫,又抡起了锄头。老头老太们也纷纷啐着唾沫,继续做“锄头健身操”。
重拾锄头,老王忽然觉得脚下的水泥地有了泥土的清香,心里的那块旱地也像迎来杏花春雨般的滋润起来。他隐隐约约地想,或许到了秋天,这里也能收获些什么吧!
【点评】选材新颖、立意深刻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作者以失去土地被迫进城的农民为写作对象,抓住他们不习惯城里安逸生活的心理特点,以锄头为寄托感情的对象,通过设计“锄头健身操”这个情节,让他们有机会重拾锄头,深刻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对劳动生活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