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3 12:13: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测试卷原卷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行(xíng)辈 归省(shěng) 絮(xù)叨 挑衅(xìn)
B.亢(kǎng)奋 逻辑(jí) 闲逛(guàng) 旌(jīn)旗
C.踊(yǒng)跃 踱(dù)步 家眷(juàn) 脸颊(xiá)
D.欺侮(wǔ) 蓬(péng)勃 耳畔(pàn) 战栗(l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元霄 大抵 宽慰 嘱咐 B.松懈 过隐 懒惰 回驳
C.撺掇 糜子 慨叹 蓦然 D.褪色 朦胧 躁热 斡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题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B.不管面对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总是临危不惧,让人十分钦佩
C.多么美丽的年华,在此地邂逅人生中第一场大雪,情不自禁地沉醉在冰天雪地的世界,迷恋上白雪皑皑的冬季
D.从靶场回来的路上,大伙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打靶比赛的情况
4.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 )(3分)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人夏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人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④①⑤②③ B.⑤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⑤③ D.②③④⑤①
5.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 《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二、综合性学习(10 分)
6.三秦文化 ,源远流长。学校举办"走近陕西戏曲艺术"的校园文化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 ,完成以下任务。(10 分)
(1)【活动一:办活动 提方案】针对本次活动 ,请你策划可行的活动方案。(4 分)
活动一 :了解陕西戏曲
活动二:
活动三:
(2【) 活动二:唱秦腔 做宣传】《大秦腔》唱段:"吼一 场大秦腔哎,吼一 场秦腔声声豪放。大秦腔柔情断肠,人生的舞台粉墨登场 ,生旦净丑都是咱老百姓形象… … "请你为秦腔写一段宣传语,要求:突出该民间艺术的特点 ,语言准确生动。(3 分)
答:
(3【) 活动三:想办法 说传承】陕西戏曲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目前却处于困境。针对"剧团负担重 ,生存艰难,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 ,老年观众居多 ,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等问题,请你提出解决的办法。(3 分)
答:
三、阅读理解(48 分)
( 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 ,回答问题。( 6 分)
减 字 木 兰 花 竞 渡 黄 裳
红旗高举 ,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 ,直破烟波远远回 。
欢声震地 ,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 ,衔得锦标第一 归。
7.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这首词描绘的是 ( 填写节日名称)的场景。(2 分)
8.有评论者认为词中的.飞"改为. 冲"更好,你认为有道理吗 请说说理由。(4 分)
答:
( 二)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12 分)
霍丘① 知县阳湖左君 ,治霍丘既一 载 ,其冬有年。父老数十人 ,来 自 下乡,盛米于筐,有稻有粳,豚蹄鸭鸡,伛偻提携,造于县门。君呼之入 ,日 :父老良苦 ,何为来哉 "顿首日 :边界之乡 ,尤扰益偷。 自 耶② 之至 ,吾民无 事 ,得耕种吾田。吾田幸熟 ,有此新谷 ,皆耶之赐 ,以为耶尝。"君日 :天 降吾民丰年 ,乐与父老食之;且彼家畜 ,胡以来 "则又顿首日 :往耶未来 ,吾民之猪鸡鹅鸭 ,率用供吏 ,余者盗又取之。今视吾圈栅 ,数吾所育 ,终岁不一 失 ,是耶为吾民畜也 ,是耶物非民物也。"君笑 而 受 之 ,劳以酒 食。皆欢舞而去 ,日 :本以奉耶 ,反为耶费焉。"士民相与谋日 :.吾耶无所取于民 ,而 禄不足以自 给 ,其谓百 姓何 请分乡为四 ,各以月入 米若薪。"众日 :善。"则 请于君 ,君笑日 :百姓所以厚我 ,以我不妄取 也 ,我资米若薪于百姓,后之人必尔③ 乎索之 ,是我之妄取无 穷期也。"不 可。亳州之民 ,有诉于府者日 :.亳旧寡盗 ,今而 多 ,其来 自 霍丘。霍丘左耶不容盗 ,以祸亳 ,愿左耶兼治之。"
( 节选自张惠言《茗柯文 三编 》,有删 改 )
【注释】① 霍丘:县名 。后 面 的阳 湖 、亳州 均为地名 。②耶:通. 爷"。③尔:如 此 ,这 样。
9.解释文中加点的实词。(3 分)
(1)伛偻提携 ,造于县门 (2)君笑而受之 ,劳以酒食
(3)士民相与谋曰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父老良苦 ,何为来哉
答:
(2)百姓所以厚我 ,以我不妄取也。
答:
11.霍丘知县左君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试结合全文概括。(2 分)
答:
( 三)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15 分)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记忆,好比一口深邃的井,我们所经历的绝大多数人和事,都被淹没了、遗忘了,而能让我们记住的,只有那些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小学时,我在加拿大生活学习过两年,经历过很多新鲜事,见过很多有趣的人,但一次买鱼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那是一个星期日,妈妈带我去一家新开张的宠物店买鱼。水族箱里养着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鱼让人眼花缭乱。左挑右选,我看中了一种非常漂亮但价格不菲的鱼,一条就需要20加元。
工作人员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大哥哥,典型的西方人的模样:一头很短的黄发,一双浅蓝色的眼睛,一个尖尖的鼻子,一张总往上翘的嘴,这张脸充满了友善。
我指着那条漂亮的鱼说:“麻烦你给我捞一条。”
让我意外的是,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你养鱼的缸大吗?”
我疑惑地说:“不大,比较小。”我一边比划鱼缸的大小,一边说。“抱歉,我不能把这条鱼卖给你,你的鱼缸太小,会把鱼养死的,我帮你另外选一种吧。”他笑着说。
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卖东西的主要是把东西推销出去,才不会管其他的。在国内,经常会遇到一些卖鱼人,为了牟利,专门推销那些价格昂贵却难养活的鱼。
我满脸疑惑,妈妈认为,可能是这种鱼不好养,鱼缸小容易死,怕我们找上门来,他才不愿意卖给我们。
于是我说:“您放心,如果养死了,我们不怨你。”
“这种鱼本来能活40多年,现在它还是一个婴儿,但它对生活空间要求比较高,如果鱼缸太小,很容易死的!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
没有唯利是图,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对生命自然而原始的尊重。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觉得自己无比渺小。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我选了很好养却最便宜的一种鱼:斗鱼。一种几乎可以在一个茶杯里生活的漂亮的鱼,价钱仅需3加元。
从此以后,我对自己所养的一切动物有了另外一份关怀: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不仅仅是让它们吃饱喝足。
开在这记忆深处的花,历久弥新,永远艳丽、清晰,吸引着我,指引着我。
(选自《读者》2012年第18期)
12.请在下面括号里填入表示“我”心理变化的词语。(3分)
意外→( )→( )→疑惑→( )
13.品析第⑦段划线句,说说作者“疑惑”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答:
14.卖鱼店工作人员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3分)
答:
15.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本文把一次买鱼经历中所受到的教益比作“记忆深处的花”,形象生动。
B.对卖鱼人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C.文章结构完整,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主题突出。
D.“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使用的是反问句,强调了卖鱼人不忍心鱼在婴儿期死掉,为揭示小说主题埋下伏笔。
16.品析第段划线句,说说“尊重每一个生命”在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意思。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启示?(3分)
答:
( 四)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15 分)
家 乡 的 油 鼓
李海流
①我出生在微山湖畔的一 个小村庄 ,在我童年的记 忆里 ,除了几本翻得破破烂烂的小人书 ,能滋养我干涸而荒芜心灵的就是乡村渔鼓了。相传渔鼓始自 唐代道教的一 种劝善方式 ,后来演变成历史小说、神话典故的传播载体传入 民间。渔鼓这种乐器是用三尺左右的圆竹筒 ,外敷油漆 ,一 端用猪或羊的护心皮或鱼皮绷蒙做成的。演奏时左臂斜抱鼓,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叩击,发出"嗡铿"之声。左手持简板 ,鼓与板相互交叉或同时击敲 ,以配合说唱。简板的尺寸、质地各有不 同,一 般以竹木制作,长者约五 十厘米 ,短者约二十五 厘米。一 面渔鼓、一 副简板 ,再加上伶牙俐齿 ,乡村的渔鼓艺人行走天 下 ,云 游四 方。
②童年的印象里 ,到村子里唱渔鼓的艺人很多 ,隔三岔五 地来一 个 ,大都以乞讨为生 ,现在想来 ,或许是受"蓝采和持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的影响 ,渔鼓仿佛是为募捐化缘量身定做的工 具。多年后 ,脑海中时常浮现出这样的情境:每当 大门口有"渔鼓拍到主人家,六畜兴旺人丁发"之类 的渔 鼓词唱起时 ,母亲总会接过艺人的大 搪瓷缸到 自 家的泥缸里舀上半碗粮食端到门口 ,唱渔鼓的人便会将随身背着的布袋打开 ,将粮食倒进去。有时遇上家人正 在吃饭,唱渔鼓的人便会递上一 个大碗,让母亲给他盛上一 碗热饭 ,夹一 些菜卷在煎饼里。接过饭菜 ,唱渔鼓的人收起渔鼓和简板 ,蹲在门口 的大槐树下香甜地吃起来。吃完 ,有时还会唱上一段《十三款》或《张果老逃婚》以示 感谢 ,俚语民谣 ,声情并茂 ,唱完拱手而 别 ,再前往下一 家。
③三十年前 ,微山湖区运河两岸的渔民逢年过节、生辰喜庆、婚丧嫁娶 ,渔鼓助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红白喜事,乡下人讲究个排场 ,图个热闹 ,请来一 班渔鼓艺人 ,常常是唱到大天 亮 ,一 个人唱累了下去休息,另一 个人接着上场,轮番登台演唱,吸引四面八 方的村民都来看热闹。尤其是我们这些上小学的孩子,每每周围十里八 村有唱渔鼓的,总是追着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那时 ,演唱渔鼓的舞台也不尽相同 ,逢年过节大的喜庆活动 ,往往在村中学校的操场上搭个舞台 ,那是一 种正 规的场所,听渔鼓的人来自 四 邻八 乡 ,场面 比较隆重。其他情况下大多因地制宜。
④人们多称渔鼓艺人为"先生" ,因他们要穿长袍马褂。演出之前 ,"先生"敲响渔鼓 ,听众来得差不多了 ,然后开书。说唱时, 坐唱为主 ,兼有站立和走动。说、唱结合 ,讲究赶板、夺词 ,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唱渔鼓的师傅不仅会演唱 ,而 且会说故事、会表演 ,技艺高超的还精通口 技。说唱时 ,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 ,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鼓与板相配合,板以重拍为主 ,通常以五 鼓三板进行伴奏。印象中的唱渔鼓类似于说书 ,但不 同的是要以渔鼓来伴奏。渔鼓的故事丰富多彩,有缠绵缱继的男女恋情 ,有闻所未闻的历史掌故 ,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传说 ,但更多的还是风云 际会的英雄传奇 ,像《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 》《杨家将》《岳飞传》之 类 ,内容绝对老少皆宜 ,雅俗共赏。
⑤我已离开家乡多年 ,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 ,现在无 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都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 ,然而 ,我对那如泣如诉、如诗如歌的乡村渔鼓 ,却有着独特的感情。我爱声声渔鼓,它像家乡的大运河一 样在我心中长流 不断 ,充满了浓浓的乡情风韵 ,犹如穿越岁月时空的天 籁 ,在我耳畔久久回响。"咚咚咚一一一"暮霭中 ,童年的渔鼓声又有节奏地响了起来。我合上眼睑 ,倾听这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声声渔鼓 ,伴着低沉苍老的唱词 ,那么亲切 ,又仿佛那么遥远。
17.本文形散神聚 ,一 线串珠。作者以" ( ) "为线索,将渔鼓艺人募捐化缘、( ) 、渔鼓艺人说唱故事等童年往事串联起来 ,字里行间洋溢着 对家乡渔鼓的( ) 的情感。(3 分)
1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赏析第⑤ 段中的画线句。(4 分)
答:
19.题目是"家乡的渔鼓" ,第③ 段却写了村民和孩子的表现 ,这是否离题 请谈谈理由。(4 分)
答:
20.联系全文 ,谈谈你如何理解文末最后一 句中的"那么亲切 ,又仿佛那么遥远"。(4 分)
答:
四 、写作(50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 些画面 ,挥之不去:徜徉于流转的四 季 ,与 自 然对话 ,心灵会纯净安宁;遨游于书籍的海洋 ,与经典神交 ,思想会丰满深邃;驻足于感人的场景 ,与美好相拥 ,性情会豁达阳光… … 亲友团聚 ,欢快温馨;书画 相伴 ,闲适舒展;运动竞技 ,热烈奔放… … 一 帧帧撩拨心弦的画面 ,让我们沉醉、流连… …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 ,以"这样的画面 ,让我流连"为题,写一 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② 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行(xíng)辈 归省(shěng) 絮(xù)叨 挑衅(xìn)
B.亢(kǎng)奋 逻辑(jí) 闲逛(guàng) 旌(jīn)旗
C.踊(yǒng)跃 踱(dù)步 家眷(juàn) 脸颊(xiá)
D.欺侮(wǔ) 蓬(péng)勃 耳畔(pàn) 战栗(lì)
【答案】 D
【解析】A项中,“行辈”的“行”应读háng,读“xíng”时,组词如行走;“归省”的“省”应读xǐng,读“shěng”时,组词如省份。B项中,“亢奋”的“亢”应读kàng,“旌旗”的“旌”应读jīng。C项中,“踱步”的“踱”应读duó,“脸颊”的“颊”应读jiá。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元霄 大抵 宽慰 嘱咐 B.松懈 过隐 懒惰 回驳
C.撺掇 糜子 慨叹 蓦然 D.褪色 朦胧 躁热 斡旋
【答案】C
【解析】A项中,“元霄”应为“元宵”,“霄”与天空有关,如直冲云霄等,“宵”与夜晚有关,如宵夜、宵禁等;B项中,“过隐”应为“过瘾”;D项中,“躁热”应为“燥热”,“躁”组词如暴躁、急躁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题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B.不管面对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总是临危不惧,让人十分钦佩
C.多么美丽的年华,在此地邂逅人生中第一场大雪,情不自禁地沉醉在冰天雪地的世界,迷恋上白雪皑皑的冬季
D.从靶场回来的路上,大伙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打靶比赛的情况
【答案】A
【解析】A项中,“叹为观止”的意思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用在这里形容试题题量多、难度大不合适。
4.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 )(3分)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人夏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人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④①⑤②③ B.⑤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⑤③ D.②③④⑤①
【答案】A
【解析】本题根据“端午节总述→端午节的起源与发展(内蕴随时代发展不断增加)”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判断。④中“端午节,是……”,点出句子中心。然后根据①中的“起源”“最初”,⑤中的“汉魏以后”,②中的“缅怀先贤、忠君爱国”,③中的“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等关键字眼排序。
5.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 《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答案】C
【解析】《灯笼》是以散文的自由笔法。
二、综合性学习(10 分)
6.三秦文化 ,源远流长。学校举办"走近陕西戏曲艺术"的校园文化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 ,完成以下任务。(10 分)
(1)【活动一:办活动 提方案】针对本次活动 ,请你策划可行的活动方案。(4 分)
活动一 :了解陕西戏曲
活动二: 【示例】观看秦腔表演
活动三: 【示例】采访曲艺艺人或对其排练戏曲节目的过程进行录制
(2【) 活动二:唱秦腔 做宣传】《大秦腔》唱段:"吼一 场大秦腔哎,吼一 场秦腔声声豪放。大秦腔柔情断肠,人生的舞台粉墨登场 ,生旦净丑都是咱老百姓形象… … "请你为秦腔写一段宣传语,要求:突出该民间艺术的特点 ,语言准确生动。(3 分)
答:
【示例 1】吼一声秦腔 ,快意恩仇。大秦腔 ,彰显陕西人的豁达爽朗 ,展现中华曲艺的独特魅力。
【示例 2】冲天的秦腔是汉民 族的铮铮铁骨 ,百转的曲调是歌不尽的人世兴衰。
(3【) 活动三:想办法 说传承】陕西戏曲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目前却处于困境。针对"剧团负担重 ,生存艰难,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 ,老年观众居多 ,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等问题,请你提出解决的办法。(3 分)
答:
【示例】① 推陈出新 ,多出秦腔现代戏;② 改良秦腔表演形式,满足青年人的需求;③ 提高剧团的财政补贴;④ 培养秦腔后备 人才。
三、阅读理解(48 分)
( 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 ,回答问题。( 6 分)
减 字 木 兰 花 竞 渡 黄 裳
红旗高举 ,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 ,直破烟波远远回 。
欢声震地 ,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 ,衔得锦标第一 归。
7.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这首词描绘的是 端午节 ( 填写节日名称)的场景。(2 分)
8.有评论者认为词中的.飞"改为. 冲"更好,你认为有道理吗 请说说理由。(4 分)
答:
【示例】有道理,. 冲"比.飞"好。. 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中划龙舟之人的冲天气势,以及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勇争第一的豪迈气概。. 冲"还能与题目.竞渡"中的.竞"、词中.惊退万人争战气"中的.争"相照应 ,使全词更加生动形象、有气势。
( 二)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12 分)
霍丘① 知县阳湖左君 ,治霍丘既一 载 ,其冬有年。父老数十人 ,来 自 下乡,盛米于筐,有稻有粳,豚蹄鸭鸡,伛偻提携,造于县门。君呼之入 ,日 :父老良苦 ,何为来哉 "顿首日 :边界之乡 ,尤扰益偷。 自 耶② 之至 ,吾民无 事 ,得耕种吾田。吾田幸熟 ,有此新谷 ,皆耶之赐 ,以为耶尝。"君日 :天 降吾民丰年 ,乐与父老食之;且彼家畜 ,胡以来 "则又顿首日 :往耶未来 ,吾民之猪鸡鹅鸭 ,率用供吏 ,余者盗又取之。今视吾圈栅 ,数吾所育 ,终岁不一 失 ,是耶为吾民畜也 ,是耶物非民物也。"君笑 而 受 之 ,劳以酒 食。皆欢舞而去 ,日 :本以奉耶 ,反为耶费焉。"士民相与谋日 :.吾耶无所取于民 ,而 禄不足以自 给 ,其谓百 姓何 请分乡为四 ,各以月入 米若薪。"众日 :善。"则 请于君 ,君笑日 :百姓所以厚我 ,以我不妄取 也 ,我资米若薪于百姓,后之人必尔③ 乎索之 ,是我之妄取无 穷期也。"不 可。亳州之民 ,有诉于府者日 :.亳旧寡盗 ,今而 多 ,其来 自 霍丘。霍丘左耶不容盗 ,以祸亳 ,愿左耶兼治之。"
( 节选自张惠言《茗柯文 三编 》,有删 改 )
【注释】① 霍丘:县名 。后 面 的阳 湖 、亳州 均为地名 。②耶:通. 爷"。③尔:如 此 ,这 样。
9.解释文中加点的实词。(3 分)
(1)伛偻提携 ,造于县门 到 ,去 (2)君笑而受之 ,劳以酒食 犒劳 ,慰劳
(3)士民相与谋曰 互相 ,共同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老老少少,来到县衙门.造:到、去
②句意:左君微笑着而接受了这些东西,用酒食犒劳了送东西来的父老乡亲.劳:犒劳、慰劳
③句意:士民一起商量说.相与:互相、共同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父老良苦 ,何为来哉
答:
(2)百姓所以厚我 ,以我不妄取也。
答:
【答案】(1)父老乡亲们很辛苦 ,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
(2)百姓之所以厚待我 ,是因为我不胡乱拿取百姓的东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曷:什么
句意:父老乡亲们很辛苦,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
②重点词有:厚:厚待
句意:百姓厚待我的原因,是因为我不胡乱拿取百姓的东西.
11.霍丘知县左君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试结合全文概括。(2 分)
答:
【答案】①治县有方;②清正廉洁;③关心百姓疾苦;④平易近人。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比如:士民一起商量说:“我们县令不拿取百姓的东西,而俸禄又不足以供养自己,让百姓怎么办呢?请把乡邑一分为四,各自按月份送大米或柴火.”大家说:“好.”大家就向左君请求,左君笑着说:“百姓厚待我的原因,是因为我不胡乱拿取百姓的东西,我向百姓求取大米或柴火,后来的人必然依照这个惯例来索取薪米,这样我胡乱拿取百姓的东西就变得没完没了了.”说明他的清正廉洁.“霍丘左君不能容忍盗贼,因而害了亳州,希望左君同时治理亳州”说明治县有方.
【参考译文】
霍丘的知 县阳 湖人 左君 ,治 理 霍丘已满一 年 ,那一 年冬天 收 成不 错。父 老乡亲几 十人 ,从 下 面 的乡里 来到府衙 ,筐里 装满了稻 米和粳米 ,还 有猪蹄鸭鸡 ,老老少少相互 搀扶 ,来到县 衙门 口 。左君叫他 们进来 ,说 :.父 老乡亲们很辛苦 ,为 什么 要到这里来呢 "父 老乡亲叩头 说:.我们所生活的边界地区 ,多侵 扰 、盗 窃之 事。自从 您来到这里 ,我们 生活 安定 ,能 够耕种自己的田 地。( 多亏有您)我们的田 地才能丰收 ,有这 新米 ,都是 您赐予的 ,我们 带来给 您尝尝。"左君说:.上天赐给百姓丰年 ,我很 高兴 和父老乡亲们一 起品 尝;再说 那些家畜 ,为 什么 要带来呢 "父 老乡亲就 又 叩头 说:.往年您没有来的时候 ,我们 的猪鸡鹅鸭 ,大 多用来提供给 官吏了 ,剩 下 的又 被偷走。如 今看看我们饲养牲口 的圈栏 ,数 数 我们 所养的牲口 ,一 年到头 没 有丢 失 一 只 ,这是您为我们畜养的牲口 啊 ,这 些都是您的东西不 是我们 的东西 。"左 君微 笑 着接 受了 这些东西 ,用 酒食犒劳了 送东西 来的父 老乡亲。大 家都欢欣 鼓 舞地离开 ,说 道:.本来想把这些东 西奉送给县令,反 而 让 县 令破 费了 。"百 姓 一 起商量说:. 我们县令不拿取百姓的东西 ,而 俸禄又 不 足 以 供养自己 ,让 百 姓 怎么 办呢 我们不 如 把乡邑一 分为四 ,各自按 照 月份送米和柴火 。"大 家说:.好。"于是大 家就 向左君请求 ,左君笑 着说:.百 姓 之 所以 厚待我 ,是因 为我不 胡乱 拿取百 姓 的东西 ,我如 果被百 姓 以 米和柴火 来资助 , 后来的人 必 然依照 这个惯例 来索取薪米 ,这 样我胡乱拿取百 姓 的东西就 变得没完没了 了 。"左君没有答应。亳州 有百 姓 向官府诉讼 :.亳州以 前很少有偷盗之 事 ,如 今多了 ,那些盗 贼来自霍丘。霍丘左君不 能容忍盗贼 ,因 而 害了 亳州 ,希望 左君同时治理亳州 。"
( 三)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15 分)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记忆,好比一口深邃的井,我们所经历的绝大多数人和事,都被淹没了、遗忘了,而能让我们记住的,只有那些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小学时,我在加拿大生活学习过两年,经历过很多新鲜事,见过很多有趣的人,但一次买鱼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那是一个星期日,妈妈带我去一家新开张的宠物店买鱼。水族箱里养着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鱼让人眼花缭乱。左挑右选,我看中了一种非常漂亮但价格不菲的鱼,一条就需要20加元。
工作人员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大哥哥,典型的西方人的模样:一头很短的黄发,一双浅蓝色的眼睛,一个尖尖的鼻子,一张总往上翘的嘴,这张脸充满了友善。
我指着那条漂亮的鱼说:“麻烦你给我捞一条。”
让我意外的是,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你养鱼的缸大吗?”
我疑惑地说:“不大,比较小。”我一边比划鱼缸的大小,一边说。“抱歉,我不能把这条鱼卖给你,你的鱼缸太小,会把鱼养死的,我帮你另外选一种吧。”他笑着说。
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卖东西的主要是把东西推销出去,才不会管其他的。在国内,经常会遇到一些卖鱼人,为了牟利,专门推销那些价格昂贵却难养活的鱼。
我满脸疑惑,妈妈认为,可能是这种鱼不好养,鱼缸小容易死,怕我们找上门来,他才不愿意卖给我们。
于是我说:“您放心,如果养死了,我们不怨你。”
“这种鱼本来能活40多年,现在它还是一个婴儿,但它对生活空间要求比较高,如果鱼缸太小,很容易死的!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
没有唯利是图,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对生命自然而原始的尊重。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觉得自己无比渺小。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我选了很好养却最便宜的一种鱼:斗鱼。一种几乎可以在一个茶杯里生活的漂亮的鱼,价钱仅需3加元。
从此以后,我对自己所养的一切动物有了另外一份关怀: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不仅仅是让它们吃饱喝足。
开在这记忆深处的花,历久弥新,永远艳丽、清晰,吸引着我,指引着我。
(选自《读者》2012年第18期)
12.请在下面括号里填入表示“我”心理变化的词语。(3分)
意外→( )→( )→疑惑→( )
【答案】:(3分) 疑惑 怀疑 震撼
【解析】: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散文的组材线索,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学生表述合理即可。此处根据情节理解人物情感变化过程,写出“意外→疑惑→怀疑 →疑惑→震撼” 过程即可。
13.品析第⑦段划线句,说说作者“疑惑”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答:
答案:(2分) 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
【解析】: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学生观察“疑惑”所在的语言环境,理解并找出其疑惑的原因,能总结概括出“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即可
14.卖鱼店工作人员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3分)
答:
答案:(3分) 友善 热情(耐心) 尊重生命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解析】:中考小说阅读的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是必考题,本考点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此处抓住情节分析人物,从人物的“善良”“热心”“尊重生命”等方面来进行概括。
15.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本文把一次买鱼经历中所受到的教益比作“记忆深处的花”,形象生动。
B.对卖鱼人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C.文章结构完整,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主题突出。
D.“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使用的是反问句,强调了卖鱼人不忍心鱼在婴儿期死掉,为揭示小说主题埋下伏笔。
答案:(3分)B
【解析】: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B中“心理描写”不准确。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16.品析第段划线句,说说“尊重每一个生命”在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意思。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启示?(3分)
答:
答案:(3分)意思(1分):注入情感,并根据饲养动物的特性,恰当地喂养,保证它们活得好,活得长。(或:尊重生命,把动物当人一样喂养)
启示(2分):①我们应该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追求利益,不能把人类的利益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②卖鱼人不唯利是图、热情友善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③我们要勇于认识到自已的不足,及时改变自我。(能答出其中一条的主要意思,即可得满分)
【解析】: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
( 四)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15 分)
家 乡 的 油 鼓
李海流
①我出生在微山湖畔的一 个小村庄 ,在我童年的记 忆里 ,除了几本翻得破破烂烂的小人书 ,能滋养我干涸而荒芜心灵的就是乡村渔鼓了。相传渔鼓始自 唐代道教的一 种劝善方式 ,后来演变成历史小说、神话典故的传播载体传入 民间。渔鼓这种乐器是用三尺左右的圆竹筒 ,外敷油漆 ,一 端用猪或羊的护心皮或鱼皮绷蒙做成的。演奏时左臂斜抱鼓,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叩击,发出"嗡铿"之声。左手持简板 ,鼓与板相互交叉或同时击敲 ,以配合说唱。简板的尺寸、质地各有不 同,一 般以竹木制作,长者约五 十厘米 ,短者约二十五 厘米。一 面渔鼓、一 副简板 ,再加上伶牙俐齿 ,乡村的渔鼓艺人行走天 下 ,云 游四 方。
②童年的印象里 ,到村子里唱渔鼓的艺人很多 ,隔三岔五 地来一 个 ,大都以乞讨为生 ,现在想来 ,或许是受"蓝采和持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的影响 ,渔鼓仿佛是为募捐化缘量身定做的工 具。多年后 ,脑海中时常浮现出这样的情境:每当 大门口有"渔鼓拍到主人家,六畜兴旺人丁发"之类 的渔 鼓词唱起时 ,母亲总会接过艺人的大 搪瓷缸到 自 家的泥缸里舀上半碗粮食端到门口 ,唱渔鼓的人便会将随身背着的布袋打开 ,将粮食倒进去。有时遇上家人正 在吃饭,唱渔鼓的人便会递上一 个大碗,让母亲给他盛上一 碗热饭 ,夹一 些菜卷在煎饼里。接过饭菜 ,唱渔鼓的人收起渔鼓和简板 ,蹲在门口 的大槐树下香甜地吃起来。吃完 ,有时还会唱上一段《十三款》或《张果老逃婚》以示 感谢 ,俚语民谣 ,声情并茂 ,唱完拱手而 别 ,再前往下一 家。
③三十年前 ,微山湖区运河两岸的渔民逢年过节、生辰喜庆、婚丧嫁娶 ,渔鼓助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红白喜事,乡下人讲究个排场 ,图个热闹 ,请来一 班渔鼓艺人 ,常常是唱到大天 亮 ,一 个人唱累了下去休息,另一 个人接着上场,轮番登台演唱,吸引四面八 方的村民都来看热闹。尤其是我们这些上小学的孩子,每每周围十里八 村有唱渔鼓的,总是追着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那时 ,演唱渔鼓的舞台也不尽相同 ,逢年过节大的喜庆活动 ,往往在村中学校的操场上搭个舞台 ,那是一 种正 规的场所,听渔鼓的人来自 四 邻八 乡 ,场面 比较隆重。其他情况下大多因地制宜。
④人们多称渔鼓艺人为"先生" ,因他们要穿长袍马褂。演出之前 ,"先生"敲响渔鼓 ,听众来得差不多了 ,然后开书。说唱时, 坐唱为主 ,兼有站立和走动。说、唱结合 ,讲究赶板、夺词 ,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唱渔鼓的师傅不仅会演唱 ,而 且会说故事、会表演 ,技艺高超的还精通口 技。说唱时 ,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 ,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鼓与板相配合,板以重拍为主 ,通常以五 鼓三板进行伴奏。印象中的唱渔鼓类似于说书 ,但不 同的是要以渔鼓来伴奏。渔鼓的故事丰富多彩,有缠绵缱继的男女恋情 ,有闻所未闻的历史掌故 ,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传说 ,但更多的还是风云 际会的英雄传奇 ,像《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 》《杨家将》《岳飞传》之 类 ,内容绝对老少皆宜 ,雅俗共赏。
⑤我已离开家乡多年 ,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 ,现在无 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都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 ,然而 ,我对那如泣如诉、如诗如歌的乡村渔鼓 ,却有着独特的感情。我爱声声渔鼓,它像家乡的大运河一 样在我心中长流 不断 ,充满了浓浓的乡情风韵 ,犹如穿越岁月时空的天 籁 ,在我耳畔久久回响。"咚咚咚一一一"暮霭中 ,童年的渔鼓声又有节奏地响了起来。我合上眼睑 ,倾听这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声声渔鼓 ,伴着低沉苍老的唱词 ,那么亲切 ,又仿佛那么遥远。
17.本文形散神聚 ,一 线串珠。作者以" ( )渔鼓( 家乡的渔鼓) "为线索,将渔鼓艺人募捐化缘、( ) 红白喜事请渔鼓艺人助兴 、渔鼓艺人说唱故事等童年往事串联起来 ,字里行间洋溢着 对家乡渔鼓的( )喜爱和怀念 的情感。(3 分)
【解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一段引出家乡的渔鼓,第二段写童年时到村子里唱渔鼓的艺人很多,大家以乞讨为生,鱼骨仿佛是为募捐化缘量身定做的工具。第三段写当时家乡人办红白喜事都要请渔鼓艺人助兴,第四段写渔鼓艺人收藏故事,第五段写多年后对家乡鱼骨的怀念,据此可知本文的线索是鱼骨,据此答题
1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赏析第⑤ 段中的画线句。(4 分)
答:
【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声声渔鼓比作"家乡的大运河"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家乡渔鼓的无比喜爱与怀念之情。
【解析】这句话将声声鱼骨比喻为家乡的大运河和天籁之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从比喻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以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深、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把它比作家乡的大运河,表现了作者对家乡鱼骨的怀念之情,而把它比作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则生动形象表达作者对家乡鱼骨的无比喜爱。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19.题目是"家乡的渔鼓" ,第③ 段却写了村民和孩子的表现 ,这是否离题 请谈谈理由。(4 分)
答:
【答案】不离题。写四邻八乡的村民和孩子来看热闹 ,不顾饥寒 ,乐而忘返 ,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家乡渔鼓的巨大魅力,它滋养了家乡人干涸而荒芜的精神生活。
【解析】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唱渔鼓的时,不仅会演唱,而且会说故事会。表演高超的还精通口技。说唱时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而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鼓鱼板相配合版以重拍为主,通常以五谷、三板进行伴奏。印象中的唱渔鼓类似同说书,但不同的是要以渔鼓来伴奏。鱼骨的故事丰富多彩,有缠绵的男女恋情,有闻所未闻的历史掌故,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传说,但更多的还是风云际会的英雄传奇,这部分直接表现了鱼骨艺人表演的精彩和魅力。而且,四邻八乡的村民和孩子来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则是从侧面烘托家乡鱼骨的巨大魅力,它滋养了家乡人干涸而荒芜的心灵。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0.联系全文 ,谈谈你如何理解文末最后一 句中的"那么亲切 ,又仿佛那么遥远"。(4 分)
答:
【答案】"亲切"是因为家乡的渔鼓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童年时滋养了"我"干涸而荒芜的心灵;"遥远"是因为"我"已离开家乡多年 ,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 ,也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 ,渔鼓的声音只能在记忆中回响。
【解析】要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亲切和遥远。这篇文章写作的对象是家乡的渔鼓,叙述了和伙伴们不顾严寒乐而忘跑去看渔鼓,欣赏鱼骨。可以说,家乡的渔鼓承载着作者对家乡温馨和快乐的记忆,从这个角度看是亲切的。从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鱼骨的声音了,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都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然而。我对那如泣如诉如诗如歌的乡村鱼骨却有着独特的感情,可以看出现实中难觅到说唱鱼骨的艺人,鱼骨的声音只能在记忆中回想,从这个角度看,家乡的鱼骨是遥远。
四 、写作(50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 些画面 ,挥之不去:徜徉于流转的四 季 ,与 自 然对话 ,心灵会纯净安宁;遨游于书籍的海洋 ,与经典神交 ,思想会丰满深邃;驻足于感人的场景 ,与美好相拥 ,性情会豁达阳光… … 亲友团聚 ,欢快温馨;书画 相伴 ,闲适舒展;运动竞技 ,热烈奔放… … 一 帧帧撩拨心弦的画面 ,让我们沉醉、流连… …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 ,以"这样的画面 ,让我流连"为题,写一 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② 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写作指导】
文题的意图,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感悟生活中难忘的细节,并且能有个性化的表达。
文题基本没有审题障碍。从句式上来看,文题其实是一个倒装句,按照一般的逻辑顺序为《让我流连这样的画面》,但这样一改,主次颠倒了:前者是突出“这样的画面”,后者突出的是“让我流连”。所以我们审题时,要注意,这篇作文表达方式是以记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奠定了文体是记叙文。从范围上看,以成长过程中给我留下感动或难忘的画面居多;从人称选择来看:应该以“我”为中心;从结构安排来看,总分总、倒叙、插叙皆可。
文章重点是对“画面”的理解要准确、到位。不能仅仅局限于描写“一幅画”,更要理解其比喻、象征意──美好的、令自己感动的、使自己回味无穷的人、事、景、物所构成的场景或意境。这是在写作上判断其为一类、二类卷的重要参考因素。这就要求能把生活中的“画面”描写得细致、生动,能打动人心。“这样的画面”可以写“我”成长过程中,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的画面,也可以写平平淡淡若有若无却从不间断的父母对“我”的关爱之情画面;还有教师情、同学情、社会上陌生人关爱之情等画面,均有材料可写。……不管选材范围如何,但在写作中都得有较为具体、翔实的细节,或生动形象的人物对话,或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这正是考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等要求的重要体现,做不到这一点,较高的作文分是难以得到的。
文章的主旨在于“流连”的原因。“流连”意思为“不愿意舍弃或离开”,依依不舍之意。这样分析一下,就知道这篇文章,必须要有感而发,有情可抒。从主题表达来看,文章可通过事件的叙述或景物的描绘,来表现的是情感上的依恋不舍,来表达“真、善、美”的主题。
文题中“让我流连”的特点是“以情感人”,其必要求行文语言:要有文采、形象生动,凝练含蓄,感彩浓,能描绘出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能抒发出感人至深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只要这样,就能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
【佳作选登】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江苏滨海 陆可爱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许是长了年岁的缘故,我越来越对农家乐的画面恋恋不舍。我也是一个读书人,许是步入中年的缘故,我每每读到书中农家乐的文字,我的脑海常常浮现一些乡村的儿时画面,挥之不去。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四十年前,我的孩童时代是在苏北大平原上度过的。那时候,我的祖父瘫在病床上,几个外嫁姑姑时常回家探望,买点儿老人喜欢的小鱼虾,捎点儿自家土特产,来表孝心。我们小孩子也忒盼望家里多来客人。每每有客人来省亲时,我们就有“大白兔”奶糖吃,就有“猫耳朵”小零食吃,更有丰盛的午餐期待。现在,我们遇到儿时的玩伴“二八大”时,还调侃他:“我二姑来,我把糖给你吃的呢!”“不跟我玩,还我猫耳朵!”遇上夏天,母亲会杀只草鸡。一大锅土菜烩草鸡,细火慢炖的感觉,像是把土鸡里的营养都释放到了汤里。鸡香扑鼻,弥漫着全屋,鲜香醇美,让人垂涎欲滴。鸡肉摆在餐桌上,筷子稍一动就骨肉分离,鸡肉口感嫩滑,鸡汤鲜得眉毛都掉下来了。咬一口,嚼劲十足,再喝口汤,真是鲜香绕口,回味无穷。鸡汤饮后,顽皮一整个下午,都不觉得口渴。
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你给我捡肉,我给你夹菜,你给我盛饭,我给你端汤,谈笑融融,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如今,家族的人,天各一方,散的散了,忙的忙了,亡的亡了,一年能聚上一回,都成奢望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十年前,1984年的夏天,大哥放牛被牛戳通了左脚面,父母为筹集就医费请左邻右舍帮忙宰猪分肉凑钱。白天,我家堂屋挤满了人。几个婶娘,你抱柴火去,我烧火来,她找大桶来;几个叔叔,有人先找绳子捆猪,有人去请宰猪人,有人准备肉案子,有人去下请帖。
忙忙碌碌大半天,猪宰好后,他们又准备晚上的宰猪饭。一户出一人,全庄出动,一餐三元钱。吃饭后,每人都自觉地到主事人那儿登记交了饭钱。每一张八仙桌上,一大碗五花肉片,一大碗水煮肚片、肺片、肥肠及粉肠,一大碗糟辣椒煮廋肉片,一大碗水煮酸菜(用长长的小油菜腌制),一盘炒猪肝等小菜。酒的档次也不高,就是家乡老酒“八滩白”。
走了一批,再摆第二批。这场面有点儿像现在的“大排档”,却让我一辈子难忘。我家的一场“经济危机”就这样被简朴的民风“摆平”了。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再来说说1984年的夏天。父母在医院陪着大哥就医,家里最年长的就是祖父了,可他病瘫在床;还有三个小孩,我读初中二年级,三弟小学四年级,妹妹一年级。白天,我去放牛,弟弟带妹妹;晚上,我常常被祖父叫醒,给牵在家里的牛“让尿让屎”。有时睡过头了,牛一泡尿流得一大片堂屋地面全是,这儿一水窝儿,那儿一水塘。好在地面是土的,挖一挖,平一平,虽然走起来坑坑洼洼的,但好歹过得去。
在微弱的灯光下,老人的吆喝声,老牛的喘息声,三个小孩的呼噜声,声声响彻宁静的乡村夜晚。这样的画面,让我永远流连在怀。一场事故,让我早点地成熟了起来,农家的孩子早当家!
苏北里下河大平原上,民风淳朴,民情简朴,向来如此。我想,这样的画面,过去常有,现在的新农村里,依然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