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前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屠时呦是宁波人,其家谱《雨上屠氏家谱》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珍藏,到目前为止,在天一阁珍藏的新老家谱有600多种。下列制度中,与国人重视修订族谱现象相关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九品中正制
2.(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这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是( )
A.分权与制衡 B.天人合一 C.皇权至上 D.大一统
3.(2021高二下·河间期中)两汉实行州都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4.(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下列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
A.地方制度的沿革 B.宰相制度的完善
C.选官制度的完善 D.中枢机构的演变
5.(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美国史学家魏斐德作品《大门口的陌生人》利用‘冲突—反应’理论,论述了太平天国起义是由于西方的冲击才引发的,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侵略。”这段叙述( )
A.材料充分、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结论不合理
6.(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如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加深了半殖民地化进程
C.实施了《天朝田亩制度》 D.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7.有学者评述到:“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下列事件发生在这场战争期间的是( )
A.黄海海战 B.反割台斗争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8.(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据英国人宾汉回忆,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曾到处遭到袭击,而“这些人(袭击者们)显然是在田间工作的农民,一到他们以为有机会可乘攻打一个孤立者时,就会拿起一枝火绳枪而试图射击他”。这一描述反映出( )
A.英军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 B.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
C.英国未能实现侵华的目的 D.清政府组织人民奋勇抗英
9.(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据《申报》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电、函札中,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这可以说明( )
A.民主共和已是民心所向 B.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启蒙
C.政治等级关系亟待打破 D.西方政治理念被普遍接受
10.(2020高一上·宿松月考)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 B.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11.(2021高一下·定远月考)《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辛亥革命》写道“民国元年,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明的一年,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垦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民主气氛浓郁,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议员选举,城乡轰动。”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B.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C.实现了人民民主的愿望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12.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 )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13.(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 1917年4月,英、法、美等国拒绝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1942年10月9日,美国与英国政府却分别通知中国政府,自愿放弃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
A.资本主义列强综合国力遭削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D.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形成
14.(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中国人民大学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15.(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 2015年11月7日,66年来海峡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会面。马英九引用北宋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言论,建议两岸人民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习近平也指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在坚“九二共识”基础上,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这不能说明( )
A.“九二共识”能根本上遏制台独
B.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岸共同追求
C.理学注重匡时济世的历史使命
D.两岸重视祖先、重视传统的民族精神
16.(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理解不准确的是( )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最高的国家利益
B.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17.(2019高二下·大名月考)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发展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C.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D.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
18.(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争取和平为目标,尽可能地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这一政策( )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所接受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
D.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19.(2016·渭南模拟)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20.(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下表为1949—2005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示意图(单位:个)。其中与1980年建交国家数飙升相关的是,当时中国( )
A.开始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奉行对外开放与不结盟
C.逐渐实现了中美和中苏关系正常化
D.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合作
21.(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希腊文明勃兴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
A.重叠的山峦与海洋 B.古罗马历史
C.中国文化影响 D.迈锡尼文明
22.(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用“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来阐释雅典民主政治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 )
A.人民主权 B.轮番而治 C.人人平等 D.等级分明
23.一位与伯里克利同时代的人曾经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 )
A.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B.疆域最辽阔
C.经济最繁荣 D.对外战争屡获胜利
24.(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环顾我们国家…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其言论体现( )
A.人人平等的原则 B.法律保护私有财产
C.法律至上的原则 D.法律调节社会关系
二、非选择题(第25题16分,第26题24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确定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地方行政体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君主统御地方、强化全国统治的有力手段,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刘晓满《近百年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综述》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益,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和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2) 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 据材料三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26.(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向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布送达了新中国成立的建国公告,表示新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10月3日,美国务院发言人宣称:中共政府在公告中没有作出承担国际义务的保证,美国在目前情况下不会予以承认。……1950年4月30日以前,美国官方人员全部离开中国大陆,并从此失去了直接对话的所有渠道。
——刘成《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
材料二:过去的时间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的讲话
材料三:据报道,2012年美国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罗姆尼近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就经贸、人权、军事安全等问题批评中国,并声称若其当选总统将对华采取强硬立场。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此答问时表示,维护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是两国共同利益所在,是双方共同的责任。“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才是负责任的政治家。一些既不负责任,也毫无根据的论调不值一驳。”他说。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对新中国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共同利益”是什么?“走到一起” 在国际上有什么积极作用?“走到一起”对中国有什么积极作用?
(3) 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中美两国的关系?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 从中美两国关系发展变化中,你有什么认识?
27.(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记 述 出 处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行了全面作战。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第三版)
上表是中日历史教材对中日战争的记述,据此提取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要求:提取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分析的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宗法制“亲亲”“尊尊”的影响,中国人重视修订族谱,C项正确;
选项A,世袭制与国人重视修订“族谱”无关,A项错误;
选项B,管理地方的分封制与国人重视修订族谱无关,B项错误;
选项D,国人重视修订族谱与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的信息“重视修订族谱”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中国北京紫禁城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皇帝御座的设置突出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故选C;
选项A,体现的思想是权力间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
选项B,“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和人道是合一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选项D,指的是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答案】A
【知识点】察举制;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A项正确;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的说法绝对,B项错误;
选拔“最优秀官吏”并非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展示的科举制的优势,C项错误;
科举考试不能准确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有助于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从丞相制度的出现到三省六部制直到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这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故选D;
选项A,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与表格不符,排除A;
选项B,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这不能说明宰相制度的完善,排除B;
选项C,材料体现的不是选官制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前提是熟练掌握中枢机构演变的相关知识,再结合材料的信息,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外国侵略加剧(民族矛盾)、清政府加紧搜刮、自然灾害频仍、宗教因素、洪秀全个人因素促成,故此题材料不充分,结论也不合理, D项符合题意;
选项A,材料不充分分,结论也不合理,排除;
选项B,材料不充分,排除;
选项C,结论不合理,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基础,考查史学研究方法,解题的前提是熟练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图中运动起源于广西金田,活动范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据此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此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A正确;
选项B,加深了半殖民地化进程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B;
选项C,《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真正的实施,排除C;
选项D,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并没有实施,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图片中的形势变化,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答案】A
【知识点】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 "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结合所学可知,是中日甲午战争战争,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期间的战役, A正确;
反割台斗争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B;
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期间的战役,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结合中日甲午战争的知识分析解答。
8.【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农民,一到他们以为有机会可乘攻打一个孤立者时,就会拿起一枝火绳枪而试图射击他”,反映的是普通百姓反抗外来侵略的行为,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
选项A,符合史实,但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项;
选项C,英国侵华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国门,鸦片战争后实现了这一目标,排除C项;
选项D,材料反映的是民众的自发行为,并非清政府组织,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鸦片战争,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农民,一到他们以为有机会可乘攻打一个孤立者时,就会拿起一枝火绳枪而试图射击他”等,尤其要把握“1841年”这一时间信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
9.【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各地称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可知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启蒙,故选B项;
选项A, “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说明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排除A项;
选项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君臣等级关系已经被打破,排除C项;
选项D,“大总统陛下”或“圣安”等字样的存在,说明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西方政治理念未被普遍接受,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的信息“称孙中山为‘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答案】D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得知,义和团运动对于外国及与外国相关的一切事物都持排斥态度,不分其作用是否积极,D正确。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学习西方的先进事物,无法捍卫民族尊严,A错误。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政府统治,B错误。
义和团运动对列强瓜分中国起到了一定的抵抗作用,但最终运动失败,没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义和团运动的内容特征,还要搞清楚义和团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
11.【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关于民国元年的描述,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故A正确;
辛亥革命没有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故B排除;
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人民民主的愿望,排除C;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意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侧重了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12.【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西方“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实际意义上反映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A项体现了“君权神授”,神化君权,故选A。
BCD体现的都是古代民本思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结合备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13.【答案】C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列强自愿放弃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是由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故C正确;
选项A,抗日战争时期列强自愿放弃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并非资本主义列强综合国力遭削弱,排除A;
选项B,二战时期中国并未成为世界强国,排除B;
选项D,二战时期国际政治新秩序并未形成,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美英等国前后的态度变化,尤其要把握“1942年”这一时间信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
14.【答案】A
【知识点】五四宪法
【解析】【分析】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和初稿的讨论中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参与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参与这体现了1954年宪法制定参与的广泛性,故A正确;
选项B,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此时人大制度还没有确立,故B错误;
选项C,“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和材料无关,故C错误;
选项D,“社会主义原则”是1954年宪法体现的原则之一此时宪法还没有颁布,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五四宪法,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等,同时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因此一定要细心,充分结合所学,即可正确判断。
15.【答案】A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九二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但并非从根本上能遏制“台独”,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选项B,根据材料信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岸共同追求,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选项C,北宋大儒张载属于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的话语体现了理学重视民族气节和社会责任感,故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选项D,根据材料马英九和习近平的相关言论,体现了两岸重视祖先、重视传统的民族精神,故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九二共识,注重考查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前提是熟练掌握所学相关知识,尤其注意本题是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择的是不能说明的选项,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6.【答案】C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主要说明的是团结的重要性,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选项ABD,表达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均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族政策,注重考查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前提是熟练掌握我国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尤其注意本题是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择的是不正确选项,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7.【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一边倒主要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样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从而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与苏联签订《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争取了苏联的经济援助,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因此BCD都正确。
A项作用没有起到。故选A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的掌握情况。学生理解“一边倒”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即可选出答案。
18.【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体现了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的特点,故A正确;
选项B,材料并未反映印度和越南率先接受该政策,故B排除;
选项C,新中国成立已经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故C排除;
选项D,“和平统一战线政策”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无关,故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等,尤其要把握“1954年”这一时间信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
19.【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亚非国家开会,排除AB项,因这两项没有非洲国家参与。D项排除是因为联合国开会不是只有亚非国家参与,联合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组织。根据C项和基础知识知道:万隆会议是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因为西方国家的阻挠和破坏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让与会国重新团结起来,谋求亚非国家的发展,引起美国的不满。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万隆会议的了解,考查学生对材料分析的能力。
20.【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调整了外交政策,政治上实行不结盟政策,经济上全面开放,推动外交活动的开展,所以1980年代建交国家数量飙升,B项正确;
选项A,中国建国后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材料中1980年建交国家数飙升的原因,排除A项;
选项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选项D,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参与新型区域合作的主要表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图片中数据的变化及“1980”这一时间信息,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1.【答案】A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客观条件”。A选项主要是地理位置上的影响,属于客观条件,也是最重要的,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B,说法错误,古罗马的历史对希腊来说没有影响;
选项C,中国文化在当时并没有传入,所以没有影响;
选项D,迈锡尼文明属于希腊文明的一部分,应改为主观因素;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读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我们分清楚主客观因素。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因此一定要细心,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2.【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是雅典民主政治特点“轮番而治”的体现。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轮番担任公职,轮番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故B正确;
选项A,“人民主权”体现在雅典的国家管理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
选项C,雅典民主制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少数人的民主,故“人人平等”不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故C错误;
选项D,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等级分明”不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特点,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判断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3.【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雅典的辉煌,伯利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日益完善,达到顶峰,故选A项。
希腊城邦特点是小国寡民,故B排除。
材料未体现经济繁荣,故C项不符合题意。
对外战争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 一位与伯里克利同时代的人曾经自豪地说 的内容再结合伯里克利改革的意义进行分析即可。
24.【答案】C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由材料“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结合所学,体现了罗马法律至上的原则,故选C;
选项A,由材料“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无法体现人人平等,排除A;
选项B,材料没有体现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的信息,排除B;
选项D,由材料“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并没有突出体现法律调节社会关系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判断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5.【答案】(1)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优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后世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或中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1)秦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汉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
(2)关系:根据材料“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优点”:根据材料“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可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后世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或中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根据材料“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行政制度终维护中央集权。主要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故答案为:(1)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优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后世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或中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主要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准确作答的能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并把握解题思路,作答时特别需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26.【答案】(1)态度:拒绝承认新中国,敌视新中国
原因:美苏冷战开始,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冲突
(2)共同利益: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作用:①对国际:直接推到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高潮②对中国: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于
台湾问的解决
(3)关系:既有合作又有冲突
原因:中美两国共同利益所在;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大国责任所在
(4)认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同时也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中“美国在目前情况下不会予以承认”说明美国对新中国的态度是不承认、敌视。根源是美国与中国的意识形态不同,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本身就是两个对立的社会制度的国家,而且二战后美国对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推行霸权主义,这其中也包括新建的中国政府。
(2)第一小问结合时间1972年可以了解当时的国际大背景: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美国在亚洲大陆寻求制约苏联的势力,而此时的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因此中美都有一个共同的威胁势力就是苏联;第二三小问识记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即可。
(3)对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的概括,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美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发展也有曲折:有发展是因为两国有共同利益即发展经济,有曲折是因为两国的意识形态不同造成的。
(4)可以结合四则材料中两国关系的变化及产生变化的原因,从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两方面来归纳总结。
故答案为:(1)态度:拒绝承认新中国,敌视新中国。
原因:美苏冷战开始,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冲突。
(2)“共同利益”: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作用:作用:①对国际:直接推动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高潮②对中国: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于台湾问的解决。
(3)关系:既有合作又有冲突。
原因:中美两国共同利益所在;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大国责任所在。
(4)认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同时也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后的中美关系,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态度,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作用,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对中国、对国际等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
27.【答案】不同记述:1937年7月7日,中日发生军事冲突,日方认为是日本军队受到攻击、日军士兵被杀引起了战争,日本是被动参战;中方认为日本故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日本主动发动侵略战争
原因:国家利益、叙述者立场、社会环境不同影响了历史记录
日本的记述企图掩盖战争的侵略性,日本国内保留了深厚的封建主义与军国主义色彩,不断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加之1929—1933年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加强对外侵略扩张;中方的记述还原了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国民党剿共给了日本有机可乘。日本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综上所述,不同立场、社会环境、国家利益影响历史叙述。应立足于特定环境客观认识历史。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行了全面作战”可知日本认为是日本军队受到攻击、日军士兵被杀引起了战争,日本是被动参战;根据材料“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可知中方认为日本故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日本主动发动侵略战争。关于中日双方对于抗日战争的不同观点需要从国家利益、叙述者立场、社会环境不同、对历史的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
不同记述:1937年7月7日,中日发生军事冲突,日方认为是日本军队受到攻击、日军士兵被杀引起了战争,日本是被动参战;中方认为日本故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日本主动发动侵略战争。
原因:国家利益、叙述者立场、社会环境不同影响了历史记录。
日本的记述企图掩盖战争的侵略性,日本国内保留了深厚的封建主义与军国主义色彩,不断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加之1929—1933年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加强对外侵略扩张。中方的记述还原了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国民党剿共给了日本有机可乘。日本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综上所述,不同的立场、社会环境、国家利益影响历史叙述。应立足于特定环境客观认识历史。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灵活性较强,根据材料要求可以提取多处不同,采用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该题型注重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准确作答的能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知识分析问题,作答时需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1 / 1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前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屠时呦是宁波人,其家谱《雨上屠氏家谱》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珍藏,到目前为止,在天一阁珍藏的新老家谱有600多种。下列制度中,与国人重视修订族谱现象相关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九品中正制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宗法制“亲亲”“尊尊”的影响,中国人重视修订族谱,C项正确;
选项A,世袭制与国人重视修订“族谱”无关,A项错误;
选项B,管理地方的分封制与国人重视修订族谱无关,B项错误;
选项D,国人重视修订族谱与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的信息“重视修订族谱”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这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是( )
A.分权与制衡 B.天人合一 C.皇权至上 D.大一统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中国北京紫禁城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皇帝御座的设置突出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故选C;
选项A,体现的思想是权力间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
选项B,“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和人道是合一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选项D,指的是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2021高二下·河间期中)两汉实行州都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答案】A
【知识点】察举制;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A项正确;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的说法绝对,B项错误;
选拔“最优秀官吏”并非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展示的科举制的优势,C项错误;
科举考试不能准确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有助于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4.(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下列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
A.地方制度的沿革 B.宰相制度的完善
C.选官制度的完善 D.中枢机构的演变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从丞相制度的出现到三省六部制直到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这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故选D;
选项A,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与表格不符,排除A;
选项B,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这不能说明宰相制度的完善,排除B;
选项C,材料体现的不是选官制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前提是熟练掌握中枢机构演变的相关知识,再结合材料的信息,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美国史学家魏斐德作品《大门口的陌生人》利用‘冲突—反应’理论,论述了太平天国起义是由于西方的冲击才引发的,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侵略。”这段叙述( )
A.材料充分、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结论不合理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外国侵略加剧(民族矛盾)、清政府加紧搜刮、自然灾害频仍、宗教因素、洪秀全个人因素促成,故此题材料不充分,结论也不合理, D项符合题意;
选项A,材料不充分分,结论也不合理,排除;
选项B,材料不充分,排除;
选项C,结论不合理,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基础,考查史学研究方法,解题的前提是熟练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如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加深了半殖民地化进程
C.实施了《天朝田亩制度》 D.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图中运动起源于广西金田,活动范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据此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此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A正确;
选项B,加深了半殖民地化进程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B;
选项C,《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真正的实施,排除C;
选项D,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并没有实施,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图片中的形势变化,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有学者评述到:“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下列事件发生在这场战争期间的是( )
A.黄海海战 B.反割台斗争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A
【知识点】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 "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结合所学可知,是中日甲午战争战争,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期间的战役, A正确;
反割台斗争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B;
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期间的战役,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结合中日甲午战争的知识分析解答。
8.(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据英国人宾汉回忆,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曾到处遭到袭击,而“这些人(袭击者们)显然是在田间工作的农民,一到他们以为有机会可乘攻打一个孤立者时,就会拿起一枝火绳枪而试图射击他”。这一描述反映出( )
A.英军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 B.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
C.英国未能实现侵华的目的 D.清政府组织人民奋勇抗英
【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农民,一到他们以为有机会可乘攻打一个孤立者时,就会拿起一枝火绳枪而试图射击他”,反映的是普通百姓反抗外来侵略的行为,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
选项A,符合史实,但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项;
选项C,英国侵华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国门,鸦片战争后实现了这一目标,排除C项;
选项D,材料反映的是民众的自发行为,并非清政府组织,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鸦片战争,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农民,一到他们以为有机会可乘攻打一个孤立者时,就会拿起一枝火绳枪而试图射击他”等,尤其要把握“1841年”这一时间信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
9.(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据《申报》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电、函札中,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这可以说明( )
A.民主共和已是民心所向 B.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启蒙
C.政治等级关系亟待打破 D.西方政治理念被普遍接受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各地称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可知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启蒙,故选B项;
选项A, “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说明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排除A项;
选项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君臣等级关系已经被打破,排除C项;
选项D,“大总统陛下”或“圣安”等字样的存在,说明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西方政治理念未被普遍接受,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的信息“称孙中山为‘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2020高一上·宿松月考)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 B.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答案】D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得知,义和团运动对于外国及与外国相关的一切事物都持排斥态度,不分其作用是否积极,D正确。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学习西方的先进事物,无法捍卫民族尊严,A错误。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政府统治,B错误。
义和团运动对列强瓜分中国起到了一定的抵抗作用,但最终运动失败,没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义和团运动的内容特征,还要搞清楚义和团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
11.(2021高一下·定远月考)《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辛亥革命》写道“民国元年,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明的一年,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垦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民主气氛浓郁,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议员选举,城乡轰动。”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B.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C.实现了人民民主的愿望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关于民国元年的描述,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故A正确;
辛亥革命没有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故B排除;
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人民民主的愿望,排除C;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意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侧重了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12.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 )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西方“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实际意义上反映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A项体现了“君权神授”,神化君权,故选A。
BCD体现的都是古代民本思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结合备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13.(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 1917年4月,英、法、美等国拒绝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1942年10月9日,美国与英国政府却分别通知中国政府,自愿放弃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
A.资本主义列强综合国力遭削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D.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形成
【答案】C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列强自愿放弃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是由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故C正确;
选项A,抗日战争时期列强自愿放弃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并非资本主义列强综合国力遭削弱,排除A;
选项B,二战时期中国并未成为世界强国,排除B;
选项D,二战时期国际政治新秩序并未形成,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美英等国前后的态度变化,尤其要把握“1942年”这一时间信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
14.(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中国人民大学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A
【知识点】五四宪法
【解析】【分析】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和初稿的讨论中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参与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参与这体现了1954年宪法制定参与的广泛性,故A正确;
选项B,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此时人大制度还没有确立,故B错误;
选项C,“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和材料无关,故C错误;
选项D,“社会主义原则”是1954年宪法体现的原则之一此时宪法还没有颁布,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五四宪法,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等,同时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因此一定要细心,充分结合所学,即可正确判断。
15.(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 2015年11月7日,66年来海峡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会面。马英九引用北宋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言论,建议两岸人民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习近平也指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在坚“九二共识”基础上,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这不能说明( )
A.“九二共识”能根本上遏制台独
B.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岸共同追求
C.理学注重匡时济世的历史使命
D.两岸重视祖先、重视传统的民族精神
【答案】A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九二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但并非从根本上能遏制“台独”,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选项B,根据材料信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岸共同追求,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选项C,北宋大儒张载属于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的话语体现了理学重视民族气节和社会责任感,故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选项D,根据材料马英九和习近平的相关言论,体现了两岸重视祖先、重视传统的民族精神,故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九二共识,注重考查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前提是熟练掌握所学相关知识,尤其注意本题是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择的是不能说明的选项,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6.(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理解不准确的是( )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最高的国家利益
B.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答案】C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主要说明的是团结的重要性,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选项ABD,表达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均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族政策,注重考查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前提是熟练掌握我国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尤其注意本题是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择的是不正确选项,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7.(2019高二下·大名月考)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发展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C.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D.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一边倒主要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样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从而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与苏联签订《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争取了苏联的经济援助,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因此BCD都正确。
A项作用没有起到。故选A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的掌握情况。学生理解“一边倒”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即可选出答案。
18.(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争取和平为目标,尽可能地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这一政策( )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所接受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
D.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体现了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的特点,故A正确;
选项B,材料并未反映印度和越南率先接受该政策,故B排除;
选项C,新中国成立已经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故C排除;
选项D,“和平统一战线政策”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无关,故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等,尤其要把握“1954年”这一时间信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
19.(2016·渭南模拟)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亚非国家开会,排除AB项,因这两项没有非洲国家参与。D项排除是因为联合国开会不是只有亚非国家参与,联合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组织。根据C项和基础知识知道:万隆会议是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因为西方国家的阻挠和破坏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让与会国重新团结起来,谋求亚非国家的发展,引起美国的不满。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万隆会议的了解,考查学生对材料分析的能力。
20.(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下表为1949—2005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示意图(单位:个)。其中与1980年建交国家数飙升相关的是,当时中国( )
A.开始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奉行对外开放与不结盟
C.逐渐实现了中美和中苏关系正常化
D.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合作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调整了外交政策,政治上实行不结盟政策,经济上全面开放,推动外交活动的开展,所以1980年代建交国家数量飙升,B项正确;
选项A,中国建国后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材料中1980年建交国家数飙升的原因,排除A项;
选项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选项D,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参与新型区域合作的主要表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图片中数据的变化及“1980”这一时间信息,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1.(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希腊文明勃兴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
A.重叠的山峦与海洋 B.古罗马历史
C.中国文化影响 D.迈锡尼文明
【答案】A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客观条件”。A选项主要是地理位置上的影响,属于客观条件,也是最重要的,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B,说法错误,古罗马的历史对希腊来说没有影响;
选项C,中国文化在当时并没有传入,所以没有影响;
选项D,迈锡尼文明属于希腊文明的一部分,应改为主观因素;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读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我们分清楚主客观因素。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因此一定要细心,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2.(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用“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来阐释雅典民主政治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 )
A.人民主权 B.轮番而治 C.人人平等 D.等级分明
【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是雅典民主政治特点“轮番而治”的体现。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轮番担任公职,轮番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故B正确;
选项A,“人民主权”体现在雅典的国家管理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
选项C,雅典民主制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少数人的民主,故“人人平等”不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故C错误;
选项D,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等级分明”不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特点,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判断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3.一位与伯里克利同时代的人曾经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 )
A.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B.疆域最辽阔
C.经济最繁荣 D.对外战争屡获胜利
【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雅典的辉煌,伯利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日益完善,达到顶峰,故选A项。
希腊城邦特点是小国寡民,故B排除。
材料未体现经济繁荣,故C项不符合题意。
对外战争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 一位与伯里克利同时代的人曾经自豪地说 的内容再结合伯里克利改革的意义进行分析即可。
24.(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环顾我们国家…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其言论体现( )
A.人人平等的原则 B.法律保护私有财产
C.法律至上的原则 D.法律调节社会关系
【答案】C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由材料“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结合所学,体现了罗马法律至上的原则,故选C;
选项A,由材料“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无法体现人人平等,排除A;
选项B,材料没有体现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的信息,排除B;
选项D,由材料“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并没有突出体现法律调节社会关系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判断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第25题16分,第26题24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确定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地方行政体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君主统御地方、强化全国统治的有力手段,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刘晓满《近百年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综述》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益,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和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2) 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 据材料三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答案】(1)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优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后世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或中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1)秦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汉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
(2)关系:根据材料“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优点”:根据材料“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可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后世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或中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根据材料“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行政制度终维护中央集权。主要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故答案为:(1)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优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后世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或中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主要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准确作答的能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并把握解题思路,作答时特别需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26.(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向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布送达了新中国成立的建国公告,表示新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10月3日,美国务院发言人宣称:中共政府在公告中没有作出承担国际义务的保证,美国在目前情况下不会予以承认。……1950年4月30日以前,美国官方人员全部离开中国大陆,并从此失去了直接对话的所有渠道。
——刘成《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
材料二:过去的时间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的讲话
材料三:据报道,2012年美国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罗姆尼近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就经贸、人权、军事安全等问题批评中国,并声称若其当选总统将对华采取强硬立场。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此答问时表示,维护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是两国共同利益所在,是双方共同的责任。“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才是负责任的政治家。一些既不负责任,也毫无根据的论调不值一驳。”他说。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对新中国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共同利益”是什么?“走到一起” 在国际上有什么积极作用?“走到一起”对中国有什么积极作用?
(3) 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中美两国的关系?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 从中美两国关系发展变化中,你有什么认识?
【答案】(1)态度:拒绝承认新中国,敌视新中国
原因:美苏冷战开始,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冲突
(2)共同利益: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作用:①对国际:直接推到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高潮②对中国: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于
台湾问的解决
(3)关系:既有合作又有冲突
原因:中美两国共同利益所在;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大国责任所在
(4)认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同时也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中“美国在目前情况下不会予以承认”说明美国对新中国的态度是不承认、敌视。根源是美国与中国的意识形态不同,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本身就是两个对立的社会制度的国家,而且二战后美国对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推行霸权主义,这其中也包括新建的中国政府。
(2)第一小问结合时间1972年可以了解当时的国际大背景: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美国在亚洲大陆寻求制约苏联的势力,而此时的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因此中美都有一个共同的威胁势力就是苏联;第二三小问识记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即可。
(3)对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的概括,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美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发展也有曲折:有发展是因为两国有共同利益即发展经济,有曲折是因为两国的意识形态不同造成的。
(4)可以结合四则材料中两国关系的变化及产生变化的原因,从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两方面来归纳总结。
故答案为:(1)态度:拒绝承认新中国,敌视新中国。
原因:美苏冷战开始,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冲突。
(2)“共同利益”: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作用:作用:①对国际:直接推动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高潮②对中国: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于台湾问的解决。
(3)关系:既有合作又有冲突。
原因:中美两国共同利益所在;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大国责任所在。
(4)认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同时也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后的中美关系,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态度,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作用,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对中国、对国际等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
27.(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记 述 出 处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行了全面作战。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第三版)
上表是中日历史教材对中日战争的记述,据此提取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要求:提取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分析的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不同记述:1937年7月7日,中日发生军事冲突,日方认为是日本军队受到攻击、日军士兵被杀引起了战争,日本是被动参战;中方认为日本故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日本主动发动侵略战争
原因:国家利益、叙述者立场、社会环境不同影响了历史记录
日本的记述企图掩盖战争的侵略性,日本国内保留了深厚的封建主义与军国主义色彩,不断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加之1929—1933年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加强对外侵略扩张;中方的记述还原了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国民党剿共给了日本有机可乘。日本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综上所述,不同立场、社会环境、国家利益影响历史叙述。应立足于特定环境客观认识历史。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行了全面作战”可知日本认为是日本军队受到攻击、日军士兵被杀引起了战争,日本是被动参战;根据材料“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可知中方认为日本故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日本主动发动侵略战争。关于中日双方对于抗日战争的不同观点需要从国家利益、叙述者立场、社会环境不同、对历史的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
不同记述:1937年7月7日,中日发生军事冲突,日方认为是日本军队受到攻击、日军士兵被杀引起了战争,日本是被动参战;中方认为日本故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日本主动发动侵略战争。
原因:国家利益、叙述者立场、社会环境不同影响了历史记录。
日本的记述企图掩盖战争的侵略性,日本国内保留了深厚的封建主义与军国主义色彩,不断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加之1929—1933年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加强对外侵略扩张。中方的记述还原了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国民党剿共给了日本有机可乘。日本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综上所述,不同的立场、社会环境、国家利益影响历史叙述。应立足于特定环境客观认识历史。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灵活性较强,根据材料要求可以提取多处不同,采用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该题型注重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准确作答的能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知识分析问题,作答时需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