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高考生物非选择题高频考点3
重视实例分析的生物与环境题
1.[2021·全国乙卷]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双小核草履虫占有优势
解析:(1)据题干信息可知,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应遵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原则。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竞争排斥发生在资源受限制的条件下,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竞争中,大草履虫处于劣势而被淘汰,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增加,故当实验出现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双小核草履虫占有优势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 (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位置
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而进化导致资源利用方式出现差异的物种可以长期共存
解析:(2)两种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的雀科鸟经进化后能达到长期共存,说明二者在取食的种子方面存在差异,如取食的种子的大小不同、种子的硬度不同、种子的位置不同,还可以是取食的时间不同等。(3)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环境中,竞争排斥会导致某一物种灭绝,而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物种在生存空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出现差异,从而能减弱种间竞争而达到共存。
2.[2020·全国卷Ⅲ]假设某种蓝藻(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水体富营养化;没有其他生产者的竞争
解析:(1)蓝藻(A)种群密度极大的原因可能是水体富营养化;没有其他生产者的竞争;捕食者数量少等。(2)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有三个去向:通过呼吸作用散失、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去向不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由此可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具体见答案。
(3)假设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A为食的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则C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
竞争
解析: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由于B以蓝藻(A)为食,C仅以A为食,且该湖泊中引入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故C和B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本题型基础性较强,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结合某个具体的食物链(网)或某个具体的生态系统,考查种间关系、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农业所利用的原理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2)某些跨模块的试题可结合细胞的代谢等知识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3)以实验的形式考查常见的全球性污染问题。
长句描述题错因分析
类型1 要全面分析变化的全过程
例 引入天敌后,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
[错答] 先减少后增加
[正答] 先减少后增加,最终达到平衡
[错因] 只是回答了蜘蛛数量开始的变化,没有深入分析最终的变化。
[对策] 有关生物的变化试题,要关注生物变化的全过程,特别不能遗漏最后的变化情况。
类型2 缺步作答,会而不全
例 [全国卷Ⅱ,31节选]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答] 丙增加则乙减少,乙减少则甲增加
[正答] 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长句描述题突破方法
1.辨明“题眼”和“关键词”
在做非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题干、设问、图表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常常也就是题目的题眼。它将告诉我们试题要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回答的知识。关键词能否准确找到是能否正确解答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2.准确定位考查“知识点”
一道试题,如果我们能找到关键词,准确定位知识点,也就意味着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如果我们连知识点都定位错误了,可想而知,就会答非所问,文不对题。要注意的是,一道试题常常不仅仅考查一个知识点。有的试题,每个小题都考查两三个知识点,一道大题考查了多个知识点,这就要求我们不单单是对每一个小题,甚至对每一个设问都要能定位清楚所要考查的知识点。从近年高考命题分析来看,如果一道大题只考查一两个知识点,常常难度较大,需要进行深入的扩展和发散;如果一道大题考查多个知识点,常常难度不大,许多时候都是要求用课本上的原话作答。
3.从“题干和课本原话”寻求答案
从这么多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命题情况分析来看,除了一些需要深入分析和归纳的试题答案外,许多非选择题的答案都是来自课本上相关内容的原话,或者由题干、设问中的词语、语句组合而成。要学会“抄题”。
4.采取“逆向推导,顺向作答”
“逆向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逻辑思维。就生物非选择题答案的形成分析,如果答案是一句话,这句话一般包括主语(名词)、过程、原因、结果;如果答案由几句话组成,一般包括三句话,第一句话衔接题设,第二句话阐述原因,第三句话表述结果。如果我们采取:结果(结论)→原因→题设(条件)进行推导,就容易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然后再反过来进行:题设(条件)→原因→结果(结论)描述,就会得到比较科学、合理和完整的答案。
[答题模板]
□第一步
仔细审题,从文字、图示中提炼信息。
□第二步
联系教材内容,分析原因。
□第三步
对问题作出判断并按要求作答。
1.[2021·湖北师大附中高三测评]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质恶化,近年来,有些国家采用生物操纵措施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在某富营养化的人工湖泊中,存在的生物关系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浮游动物鱼类,采用生物操纵的措施是在该湖泊中,每年投放食肉类鱼种如狗鱼等,几年后,浮游植物量减少,整个水体的透明度随之提高,细菌减少,氧气平衡的水深分布状况改善。
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看,食浮游动物鱼类属于________;从食物链的角度看,狗鱼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试结合该实例分析生物操纵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质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发现,浮游植物种类有所改变,蓝绿藻数量增加。蓝绿藻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理论,控制这类藻类生长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费者
四
生物群落中存在负反馈调节,食肉类鱼种吞食食浮游动物鱼类使其减少,进而导致浮游动物增加,从而使作为其食物的浮游植物量减少
与其存在竞争的浮游植物减少,从而获得较多的资源而大量繁殖,同时它们不能被浮游动物捕食
可以投放专食蓝绿藻的鱼类
解析:(1)食浮游动物鱼类以浮游动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狗鱼是食肉类鱼种,加入狗鱼之后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浮游动物鱼类→食肉类鱼种(狗鱼),因此狗鱼属于第四营养级。(2)生物群落中存在负反馈调节,采用生物操纵措施之后,湖泊中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浮游动物鱼类→食肉类鱼种(狗鱼),投放食肉类鱼种(如狗鱼)之后,会大量捕食食浮游动物鱼类,导致食浮游动物鱼类数量减少,使浮游动物数量增加,大量捕食浮游植物,使浮游植物数量减少。(3)蓝绿藻与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存在竞争关系,当水质得到改善后,浮游植物减少,蓝绿藻获得较多的资源,同时蓝绿藻不能被浮游动物捕食,因此大量繁殖。蓝绿藻大量繁殖又没有足够的捕食者,因此为了控制这类藻类生长可采用生物措施,即投放专食蓝绿藻的鱼类。
2.[2021·河北省衡水中学第二次联考]浙江安吉的余村坚定践行从“靠山吃矿”走向“养山富山”的生态文明之路,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生态典范。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余村三面青山环抱,竹海连绵,植被覆盖率非常高,具有极佳的山地小气候,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价值。
(2)余村践行的生态文明之路实质上是群落______________的过程,通过治理,矿山变为青山,说明人类活动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和间接
(次生)演替
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1)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属于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属于直接价值。(2)退矿还林属于群落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竹海中毛竹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毛竹为食的竹鼠遇到天敌无路可逃时,会前肢撑地,后腿蹬地,并露出锋利的门齿,发出警告声,借以躲避猎捕,由此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践证明,余村人“养山富山”之路使当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增加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化,自
我调节能力增强
解析:(3)毛竹属于生产者,它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以毛竹为食的竹鼠遇到天敌无路可逃时会表现出一系列行为,该实例涉及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说明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养山富山”使生物多样性增加,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化,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3.[2021·河南省商丘市高三期末]某湿地的沼泽分布情况如图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的距离)。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影响该湿地不同沼泽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
(2)生活在不同沼泽区域的动物优势种存在差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画出白桦沼泽中碳元素的循环图解。
水平
水分
不同动物所需的食物和栖息环境不同
解析:(1)分析图形可知,不同沼泽的地下水位与地表的距离不同,该湿地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影响该湿地不同沼泽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水分。(2)群落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不同动物所需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不同,故生活在不同沼泽区域的动物优势种存在差异。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然后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传递,生产者、消费者含有的碳元素除会流向分解者外,还会通过生产者、消费者自身的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返还到大气中的CO2库中,同时分解者能通过分解作用将碳元素以CO2的形式返还到大气中的CO2库中。碳元素循环示意图如下:
(3)为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在该地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保护。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时不应盲目引入外来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地
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物种入侵,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危害
解析: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该地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物种入侵,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危害,故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时不应盲目引入外来物种。
4.[2021·广西玉林市柳州市高三二模]餐厨垃圾逐年增多,既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又导致大量生物能源的浪费。传统的处理方法以填埋、饲料化和好氧堆肥为主,为更好地处理餐厨垃圾,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在生态系统中,利用分解者的______________作用将餐厨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以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________。
分解(或呼吸)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稳定性
解析:生态系统利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餐厨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好氧堆肥是我国处理厨余垃圾的常用技术之一,其过程大致如下图:
①在一次发酵后温度会显著升高,需要降温后才能进行二次发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②影响好氧堆肥效果的主要因素除了垃圾的性质和微生物分解者的种类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举两点)。
分解者的代谢活动会产热,温度过高会抑制分解者活动
温度、水分、含氧量、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解析:①在一次发酵后温度会显著升高,需要降温后才能进行二次发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分解者的代谢活动产热,温度过高会抑制分解者活动。②影响好氧堆肥效果的主要因素除了垃圾的性质和微生物分解者的种类以外,还有含水率、温度、pH值、C/N比、底物的颗粒大小、含盐量和油脂含量(主要针对餐厨垃圾)等。
(3)厌氧发酵技术是利用甲烷菌处理餐厨垃圾的一种绿色环保技术。首先将垃圾中的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彻底水解成_______________,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__________。微生物发酵后,有机物的能量留存于________中,可以提高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氨基酸、葡萄糖
氮源、碳源
甲烷
解析:厌氧发酵技术是利用甲烷菌处理餐厨垃圾的一种绿色环保技术。首先将垃圾中的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彻底水解成氨基酸、葡萄糖,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氮源、碳源(或能源物质)。微生物发酵后,有机物的能量留存于甲烷中,可以提高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5.[2021·山东实验中学高三校内检测]近几年来,甲地出现了土地盐碱化和植被退化的现象,乙地连年种植小麦,其产量逐年降低。对两地进行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请运用生态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1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钟扬,曾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进行调查,发现此地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多样性,该团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尽管对其中大量种子的用途并不了解,但我们还是要加以保护,是因为它们存在________价值。
(2)甲地分布着碱蓬、柽柳和刺槐等多种植物,其主要种间关系是________。碱蓬根部细胞液中贮存着大量Na+,使其耐盐碱,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种
潜在
竞争
提高细胞液的渗透压,有利于其从土壤中吸水,以适应土壤的高渗透压环境
解析:(1)钟扬曾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进行调查,发现此地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该团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尽管对其中大量种子的用途并不了解,但还是要加以保护,是因为它们存在潜在价值。(2)甲地分布着碱蓬、柽柳和刺槐等多种植物,其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碱蓬根部细胞液中贮存着大量Na+,使其耐盐碱,原因是高浓度Na+提高细胞液的渗透压,有利于其从土壤中吸水,以适应土壤的高渗透压环境。
(3)生态学家建议在乙地进行合理轮作(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这样有利于农作物长期高产。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①能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各种无机盐(或“
提高土壤中各种无机盐的利用率”) ②改变原有食物链,减少病虫害 ③改变田间生态条件,减少杂草危害
解析:生态学家建议在乙地进行合理轮作,因为这样做:①能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各种无机盐;②改变原有食物链,减少病虫害;③改变田间生态条件,减少杂草危害。所以有利于农作物长期高产。
6.[2021·西南名校联盟高三适应性月考]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的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态农业的运作模式,生物兴趣小组参观了某生态农场。与传统农场相比,该生态农场增加了多个产品输出途径,如图所示:
(1)该生态农场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包含了哪些生态系统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生态系统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农场每年都会遭受病虫害,若想减少有害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可以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进行生物防治
解析:(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该图中作物属于生产者,家畜属于分解者,食用菌、蚯蚓属于分解者,太阳、土壤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四个成分均有表示出来。(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该生态农场的建设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3)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生物防治不仅能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减少有害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的目的,还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技术,比如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