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训练题2
一、单选题
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二者说明的现象是( )
A. 当时中国面临严峻的阶级矛盾 B. 明朝中后期中外冲突加剧
C. 中央集权的制度出现了衰退 D. 广东是中国经济的重心
明代对外关系出现的新现象有
①首次与非洲国家交往②开始遭到西方殖民者侵略
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④开始接触西方先进技术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明朝时,郑和能够完成七次下西洋壮举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力强盛 B.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C. 造船技术高超 D. 地理和航海知识的丰富
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三宝垅,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上述国家以“三宝”为地名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历史上七下西洋的航海家( )
A. 郑和 B. 卫温 C. 施琅 D. 鉴真
以下是对“倭寇”的解释,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成员主要来自日本
B. 由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的海盗武装集团
C. 明朝国力减弱和海防松懈给了倭寇机会
D. 倭寇单独行动,给沿海各地带来了严重的“倭患”
明朝永乐年间,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开展了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班超经营西域 C. 玄奘西行天竺 D. 郑和下西洋
“忆往昔,郑和壮举,美名远播;看今朝,一带一路,合作共赢。”“郑和壮举”最远到达( )
A.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 印度半岛最南端
C. 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D. 阿拉伯半岛最南端
如图是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路线图。这两次远洋航行的共同点是( )
①增进了各地区的了解
②有利于各地区的交流
③都具有开拓冒险精神
④确立了现代工厂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如图中的动物是某次远航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朝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引发了朝野轰动。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此后又有多国来华进贡此兽,“麒麟外交”一时成为美谈。这表明该“远航”( )
A. 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的交往
B. 把世界连接成了一个整体
C. 推动了亚欧的经济文化交流
D. 改变了明朝天朝上国的观念
《全球通史》:“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
A. 郑和下西洋 B. 吴国船队到夷洲 C.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清军进入台湾
明朝马欢在《纪行诗》中写道:“皇华使者承天敕, 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天书到处多欢声, 蛮魁酋长争相迎。南金异宝远驰贡,怀恩慕义摅忠诚高山巨浪罕曾观,异宝奇珍今始见舟行巨浪若游龙, 回首遐荒隔烟雾。归到京华觐紫宸, 龙墀献纳皆奇珍”诗中描绘的是( )
A. 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B.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斗
C.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D. 康熙雅克萨痛击俄军的神威
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明朝时期的是( )
A. 统一度量衡 B. 设立军机处 C. 张骞通西域 D. 郑和下西洋
习近平主席多次在不同场合将这张600多年的“中国名片”展示在世界面前,“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这张“中国名片”的主人是( )
A. 张骞 B. 郑和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个主题概括了1368至1840年的明清时期总的历史特点。对此概括最准确的是
A. 繁荣与开放并存 B.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C. 繁盛与危机并存 D. 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并存
下表所示内容表明郑和下西洋是( )
时间 船队规模 船载物品用途 最远到达
1405—1433年 60~200多艘 慷慨送礼、贸易 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A. 研习交流的远行取经 B. 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C. 传播文明的远渡弘法 D. 开疆拓土的远道征伐
二、材料解析题
开放是强国之路,交流才能互通有无,开放与交流是古今中外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标志。某班同学以“开放与交流”为主题设计了一期板报,并提出如下问题,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
任务一【搜集史料——分析对外交流趋势】
材料一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注:冕旒,代指皇帝)。
——唐·王维
材料二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宋史》
材料三 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1)根据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唐代“万国衣冠拜冕旒”。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宋代对外交往的哪些信息?
(2)从材料三乾隆帝话语推知,清朝推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分析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
任务二【对比事件——感悟对外交往变化】
历史事件 时间 方式 影响
郑和下西洋 明朝前期 ①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② 明朝中后期 战争(抗击侵略、平定倭患)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
(3)根据表格提示填写①②处内容。说出导致明朝前期与中后期对外交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任务三【以古鉴今——体验对外开放的魅力】
材料四 郑和下西洋“和平友好、彼此尊重”的和谐理念、“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合作理念,“重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理念,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供了重要基础。打造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是把沿线国家和地区串联起来……携手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共同富强。
——摘编自《“郑和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坛》
(4)依据材料四回答,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什么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但是,从明朝中期开始,对外环境发生了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如图两个人物)
(1) 材料一中,谁曾经走过古丝绸之路?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四大发明)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2) 请将材料二中三处画“ ______ ”的部分在答题卡上补充完整。
材料三: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出现“倭患”的原因是什么?倭寇猖獗之时,谁临危受命南下抗倭?
(4) 1684年,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了什么机构?
(5) 以上材料为我们今天对外交往带来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
材料二:一个伟大僧人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筑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三: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1)根据材料二,这位僧人是谁?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唐朝实行什么对外政策?
(2)根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前提。结合所学,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
(3)结合材料四,指出清朝为“与外界隔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理解。东南沿海的倭患和葡萄牙攫取在中国澳门的居住权均属于殖民扩张的一种表现,这说明了当时中外冲突的加剧。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对外关系,要求识记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①.本项开始于宋朝时期,那时中国的商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起日本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日本的“倭寇”上岸,烧杀掳掠,使百姓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倭,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故②③正确。
④.明朝时期西方传教士把某些西方科技带入中国,故④正确。
故选C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A.依据所学可知,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是当时世界强国,这是郑和能够完成七次下西洋壮举的主要原因。故A正确。
BCD.三项所述均是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
故选A。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小名三宝。故A正确。
BC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故选A。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倭寇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期倭寇勾结中国的海盗、奸商等,对中国沿海的财货、居民进行抢劫、残杀。故D项内容错误。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7次下“西洋”。
7.【答案】A
【解析】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选项A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共同点是①增进了各地区的了解,②有利于各地区的交流,③都具有开拓冒险精神。确立了现代工厂制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故选:A。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两次远洋航行的共同点”。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掌握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相关知识。
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要求结合所学解析题干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和题干,从“明朝政府”及“明成祖”等信息可知,该‘远航’是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网,故A正确。
B.郑和下西洋最远处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而非环球航行,故排除B。
C.郑和下西洋没有到达过欧洲,故排除C。
D.郑和下西洋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声望,并且与各国进行友好的交流和往来,D选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故选A。
10.【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能够证明中国在15世纪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1405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多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本题以《全球通史》中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注意识记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及意义。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绘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郑和是明代对外和平交往的重要代表,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明朝的国威,在出航途中对沿途国家还多有赠予,推动了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C符合题意,A、B材料未涉及,D发生在清朝,故选C。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D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答案】B
【解析】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故选B。
1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1368~1840年的明清时期总的历史特点,要求识记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C.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君权的强化日益显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同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这时出现了外国对中国的不断入侵,中国逐渐出现了危机。所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繁盛与危机并存。故C正确。
AB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故选C。
1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要求结合所学解析题干信息。
【解答】
B.结合所学和题干中表格内容,明成祖时,国力强盛,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声望,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从时间上是看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早近一个世纪,从船队规模以及航行技术方面都是世界最先进的,为了展现大国风度,船队所到之处,积极发展友好关系,因此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故B正确。
A.C.D.三个选项,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声望,“示中国富强”,而不是远行取经,也不是传播文明的远渡弘法,更不是为了开疆拓土,故排除A.C.D。
故选B。
16.【答案】(1)如:日本遣唐使来华;宋代海上贸易、海路交通发达(海外贸易范围广);宋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展等。
(2)闭关锁国政策;变化趋势: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3)①和平交往;②戚继光抗倭;明朝国力的变化(或国力强弱)。
(4)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到现代我国对外交往及其政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第一小问,依据“万国衣冠拜冕旒如”“唐·王维”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唐代的对外交往,从教材中择取即可。第二小问,依据“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并结合所学,尅已从宋代海上贸易、海路交通发达(海外贸易范围广)、宋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展等角度,逐条说明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以得出闭关锁国政策。第二小问变化趋势,依据唐代对外开放,宋代海外贸易的拓展,明清时期限制中外贸易,可以得出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的结论。
(3)第一小问,依据“郑和下西洋”“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可以得出①和平交往。依据“战争(抗击侵略、平定倭患)”“明朝中后期”可以得出②戚继光抗倭。第二小问,从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来看,表明了由于明朝国力的变化(或国力强弱)导致了对外关系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沿海出现了危机迹象。
(4)依据“……携手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共同富强”可以得出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
17.【答案】【小题1】造纸术
【小题2】火药
【小题3】指南针
【小题4】造纸术、火药、指南针
【小题5】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郑和曾经走过古丝绸之路。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率领二万七千多人,乘坐二百多艘海船。到1433年,郑和前后7次下西洋。郑和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郑和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3)根据材料三“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出现“倭患”的原因是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倭寇猖獗之时,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抗倭。戚继光组建的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戚继光率戚家军开赴浙江台州,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倭寇。戚继光又率领部进入福建,广东,与当地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共同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抗倭斗争取得了最后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
(4)1684年,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管辖,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5)分析材料一、二、三可知,国运的盛衰与所采取的不同对外政策之间关系是对外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主观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国家谋求发展和强盛,要善于学习别国的文明成果;建立开放的对外关系,不能故步自封。
故答案为:
(1)郑和。
(2)造纸术、火药、指南针。
(3)原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戚继光。
(4)台湾府。
(5)对外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国家谋求发展和强盛,要善于学习别国的文明成果;建立开放的对外关系,不能故步自封等。
本题以“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但是,从明朝中期开始,对外环境发生了变化。”为切入点,考查了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戚继光抗倭台湾府的设置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考查了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戚继光抗倭台湾府的设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答案】(1)玄奘。开放的对外政策。
(2)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4)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解析】(1)本题考查玄奘西行,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二“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可知,这位“僧人”是玄奘,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反映唐朝实行了开明的对外政策。
(2)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三“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可知,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是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是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四“……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闭关政策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4)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的认识,要求综合分析归纳。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对外开放使国家兴旺发达,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挨打。国家统一是社会繁荣的前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进步、要想强大,一定要走出去,去学习、去交流、去吸收,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第10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
第11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