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主 题:童年往事/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 时:共 2 课时/第 2 课时
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硬笔书写楷书,有一定的速度。
2.基于阅读:
(1)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有关词句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基于习作:
(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二、学情分析
(1)基于阅读: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已经学会默读,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理解文章大意。但要在朗读中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
(2)基于口语交际:学生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但要做到条理清晰,语气、语调适当还有难度,还需要提高能力。
三、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园子中的景物,用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中的生活。课文的语言别具韵味,讲感情蕴含在景与事之中,表达了“我”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深深怀念。
教学时着力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品味语言文字,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通过句子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
3.通过补充材料和练笔方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五、评价任务
1.通过补充材料、练笔等方式,体会文本感情。
2.通过猜测、借助关键词、联系语境等方式读好课文,感受人物。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 节 一 复习导入 (3 分钟) 默写生字; 回顾内容。
1 / 3
环节二 阅读理解 (28 分钟) 3. 学习 6——12 段 (1)自由读文,根据上下文补全对话; (2)分角色朗读; 4.学习 13——14 段 (1)用短语概括“我”都干了什么? (2)读了上面的文字,萧红、祖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补充童年的萧红和祖父之间的趣事,默读。 (4)读了这些,你读出了什么? 5.学习 15 段,谈感受; 6.学习 16 段 (1)自由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围绕哪个词在写? (2)作者用哪个句式写出了这种自由的感觉? (3)这段话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7.朗读结尾 8.阅读链接,体会情感 联系上下文合理补充文本; 角色朗读; 概括事件; 读文交流,感受人物内心;
环节三 交流小结 (8 分钟) 9.读了这篇文章,你想起了什么? 5.小练笔,补全填空。
环节四 推荐阅读 (1 分钟) 10.推荐拓展阅读《呼兰河传》《祖父的园子》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主 题:童年往事/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 时:共 2 课时/第 1 课时
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硬笔书写楷书,有一定的速度。
2.基于阅读:
(1)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有关词句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基于习作:
(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二、学情分析
(1)基于阅读: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已经学会默读,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理解文章大意。但要在朗读中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
(2)基于口语交际:学生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但要做到条理清晰,语气、语调适当还有难度,还需要提高能力。
三、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园子中的景物,用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中的生活。课文的语言别具韵味,讲感情蕴含在景与事之中,表达了“我”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深深怀念。
教学时着力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品味语言文字,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学习目标
1.认识“蚱、啃”等 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蚂”等 14 个生字,
会写“蝴蝶、蜻蜓”等 10 个词语。理解“芒针”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五、评价任务
1.通过认读、默写等方式,认写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通过猜测、借助关键词、联系语境等方式读好课文,体会感情。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2 / 3
环节一
了解课题 1.出示课题,导入; 1.理解“园子”;
猜测内容 2.猜测课文可能写那些内容; 2.根据经验进行猜测;
(2 分钟)
环节二学习生字了解词意 (10 分钟) 3.出示生字词,尝试认读; 4.教学生字词,解释词语; 5.检查学习效果; 3.准确认读生字词,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字形;
6.学习第一段(2 分钟)
猜测填词“胖乎乎”“圆滚滚”
7.学习第二、三段(分钟) 4.猜测的词语要适合语境;
环节三 猜测对照学习朗读 (23 分钟) 感受大榆树的生机勃勃 学习第四段 (1)认识分号及用法; (2)想象情境,学习朗读; 学习第五段 5.感受园子的美好和生机,感受“我”的顽皮; 6.读好描写大榆树的句子和种小白菜的段落; 7.区分谷穗和狗尾草,理解
(1)概括小标题; “芒”;
(2)观察发现谷穗和狗尾草的区别,理解
“芒”;
环节四 生字默写 当堂检测 10.默写生字词,同桌对改。 8.正确书写生字,主要易错的地方;
(5 分钟)
七、板书:
祖父的园子
物 人
美好 生机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1 / 1《祖父的园子》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惧、凄”等14个生字;会写“蝴蝶、蚂蚱”等词语;学会多音字“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无错字音,语调得当。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4.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惧、凄”等14个生字;会写“蝴蝶、蚂蚱”等词语;学会多音字“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无错字音,语调得当。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2.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记录的美好,请大家和同桌一起说一说你的童年故事吧!
预设:自由表述“我的童年故事”。
2.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今天也走进课文里和一位小朋友一起在祖父的园子里玩一玩,看一看。这位小朋友是谁呢?——
预设:萧红。
3.走近作者:
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笔名萧红。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作品:《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4.走进课文《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感知
(一)课文导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思考文本里祖父的园子是什么样子的。
2.认真朗读课文,完成任务。
要求:
(1)快速默读课文。
(2)结合阅读心得体会。
(3)交流主要内容,在旁边做好批注。
(二)认读词语:
1.出示识字要求:
(1)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出示字:蚱 晃 啃 樱 蚌 割 嘟 倭 拴 啰 逛
(2)小组合作完成生字的字音纠正。读得字正腔圆哦!
(3)知道学习索引值“晃”。
(4)开火车朗读下面的词语。(出示文本信息)
蝴蝶 蜻蜓 蚂蚱 圆滚滚 明晃晃 樱桃 瞎闹 锄头 承认 随意
(5)要求:同座一起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准确。尝试用一个词语说句子,用几个词语说一段话。
(6)老师指导个别读音。
(7)思考:这么多的词语,怎样用最快的速度学会呢?
预设:图片识字:樱桃、倭瓜等。
三、初读感知
(一)按着文本里对祖父园子的介绍划分段落层次吧!
预设:
(1)1-3祖父园子里的昆虫和树。
(2)4-14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
(3)15-16园子里的一切都是活的、自由的。
(4)17-19 “我”玩累了,在园子里睡着了。
(二)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漂亮而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白云,还有太阳的光芒,这里是“我”童年的乐园。
四、交流分享。
(一)课文描写了祖父园子里的哪些事物?
预设:蜜蜂、蝴蝶、蚂蚱等。
(二)带着问题进行默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我记忆中祖父的园子是什么样子的?
2.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3.这段记忆给我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预设: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一下。
(三)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场景,圈画出来整理。
预设:种菜、浇花等。
(四)在园子里玩耍的我快乐,自由,无忧无虑!分享你勾画的词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感知作者的心情。
五、学写生字
课文需要认知的词语很多,需要掌握的生字也不少,下面我们来学习会写的字14个!相信你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
会写的字:
蝴 蚂 蚱 嗡 樱 拔 瞎 铲 锄 割 承 拴 瓢 逛
2.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写字要头正、身直、背挺,字体要规范、端正、整洁。
3.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4.想一想你能怎样快速记住这些字的?
(1)换一换识字。
(2)谜语识字。
5.要写好看这些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观察字形。
(2)写好笔画。
(3)注意整体结构。
6.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14个生字。展示书写,跟课本上范例比较一下,看谁写得好。想一想你能怎样记住它,组成词语记一记。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好用。
7.小组评选最美书写,教师投影展示。
六、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祖父的园子》”,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训练:
蝴蝶 蜻蜓 蚂蚱 圆滚滚 明晃晃 樱桃 瞎闹 锄头 承认 随意
2.再读课文,聊一聊小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做了些什么?
预设:摘黄瓜、追蝴蝶等。
3.让我们走进祖父的园子,和童年时代的萧红一起重温美好的童年欢乐吧!
二、阅读感悟
(一)童年乐趣。
1.在园子里哪一件事最有趣呢?预设:种小白菜。
出示句子: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1)理解“瞎闹”“踢飞”感受:文字里描写的小朋友真调皮啊!
(2)说一说你在这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童年的乐趣。
2.还有哪些事情也很有趣呢?预设:铲地。
出示句子一: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1)我是怎样铲地的?预设:乱铲一阵。
(2)小朋友太淘气了,瞎捣乱。
(3)说一说你在这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预设:童年的乐趣。
出示句子二:
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1)祖父浇菜,我是怎样捣乱的?
(2)想象小朋友的神情和动作。
(3)小朋友太顽皮了,玩的真快乐!
3.你有过除草的经历吗?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预设:自由表述。
4.你有过认错农作物的经历吗?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预设:自由表述。
(二)怀念祖父。
小朋友在园子里这样淘气顽皮,祖父是怎样的态度呢?认真研读5-12自然段。
预设:慈爱,和蔼可亲。
1.仔细研读我除草的片段。
预设:抓住“笑”字。
2.出示句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3.理解感悟祖父的“笑”。
4.他笑了几次?笑声里有什么情感?
预设:3次,主要表达了祖父对我的疼爱。
5.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的对话描写,体会我和祖父之间的感情。
学生自由表达。
6.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祖父疼爱“我”呢?
预设:
(1)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2)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3)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
7.结合对祖父的人物描写来体会。
三、合作交流
体会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
1.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祖父的小园生活念念不忘呢?
预设:自由表达。
2.除了作者所做的这些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让我感受到园子的快乐和自由?
预设:
(1)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2)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3)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4)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一切都是自由的。)
3.作者的童年是自由的、快乐的,这份自由快乐的根源是什么?
预设:祖父的爱。
4.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她的童年生活写的这样有趣,吸引读者呢?
预设:因为文章内容真实有趣。
主要表现在:
(1)留心观察生活。
(2)用心感受生活。
(3)生动具体描写。
(4)细致人物刻画。
5.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祖父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
预设: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交流。
四、写法点拨。
寄情于物的写法是指将人的情感寄托在某一事物上,通过拟人化的描述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的方法。
怎样运用寄情于物的写法呢?
预设:
(1)明确情感目的。
(2)明确要选择的事物。
(3)充分发挥想象。
五、作业布置
请试着写一写自己的童年生活趣事吧!
六、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祖父的园子》”,一起来闯关吧!
1 / 7童年故事
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时间却不管你,它往往被我们忽略,所以许多宝贵的时间都被我们浪费掉,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童年。
那是我第一次到奶奶家,在那里,我认识了玲玲和红红。
到那儿的第三天,我开始感到无聊了,就硬缠着她们带我出去玩。出于无奈,她们只好把我带到一处离奶奶家不是很远的种着小树的山上玩。
其实那并不是一座大山,只不过是个长着碧绿的小草和跟繁星似的的小野花。微风拂过,我感到十分惬意。
第一次来到这里,我像一只好奇心重的鸟儿,到处溜达。后来,她们俩带我去小山下的田里捉田螺。我一见到田螺,就伸手去捉田螺,却被一只大螃蟹给夹住了。我痛得直甩手,可是不但没甩掉,还越夹越紧。最后,红红见我可怜,就胆战心惊地伸出小手,把我手上的“怪物”给拿掉了。
但是我毫不退缩,又伸出双手一点一点地轻轻地靠近田螺,想把它盖住。可是,随着“扑通”一声,我就扑入田中,成了“小泥人”。一不做二不休,我干脆直接跳入田里……不一会儿,我就抓住了一大堆田螺。
我们兴高采烈地拎着“战利品”回家去……
啊!童年是多么快乐,就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快乐童年吧!
1 / 1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萧红的代表作品大都取材于东北故乡,怀着对失去的土地的眷恋,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描绘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生死场》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极端贫困和顽强抗争。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有较为深刻的刻画。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朴实细腻的笔调回忆她的童年和故乡,从侧面勾勒出封建统治下农村生活的一角。作品流露出低沉忧郁的情绪,而描物、状景、抒情、写人都较前有所提高。后期创作题材比较广阔,艺术形式多样。
中篇小说《马伯乐》,是用讽刺的手法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祖国的灾难,故乡的沦亡,个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带着凄苦和愤世的情绪。她观察敏锐细致,作品感情热烈真挚,文笔清新优美,具有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擅长于散文的笔调;叙事写景胜于人物描写。但不大注重结构的严谨和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人物形象有时显得不够丰满。萧红的散文也写得文笔亲切、细腻,涉及生活面较为广泛,颇具特色。
萧红的骨灰于1957年由香港浅水湾迁至广州安葬。她的代表作《生死场》,1953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重版。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萧红选集》。
2 / 2《呼兰河传》介绍
作品概述: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故事梗概: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相关评论: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茅盾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2 / 2《祖父的园子》知识归类
【字词积累】
多音字组词
蚌: bàng(河蚌) 杆: gān(杆子)
bèng(蚌埠) gǎn(笔杆)
形近字组词
蚂蚱 嗡嗡叫 肯定 樱桃 水瓢 倭瓜
炸鱼 老翁 啃骨头 红缨枪 漂亮 委屈
近义词
闪烁——闪耀 瞎闹——胡闹
反义词
承认——否认 光芒四射——暗淡无光
词语解释
瞎闹:胡闹、乱搞。
词语积累
胖乎乎 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层次结构】
结构梳理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的介绍,写出了童年生活的自由与快乐,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妙语佳句】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赏析】这一段是作者对祖父花园的介绍。作者眼中的花园就如同一个童话世界般的美丽,富有。园子里的昆虫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都非常的惹人喜爱,作者不仅着眼于描写小昆虫的颜色,而且将小蜜蜂的体态和姿态刻画得细致入微,表现了作者对园子里一切的喜爱,说明了祖父的园子留给“我”一个美好的童年。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赏析】这句话写出了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总的色彩,是鲜亮的,耀眼的,光芒四射的。“明晃晃”这个叠词的运用,增加了语言的诗的韵味。文章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 “毛嘟嘟” “蓝悠悠”,这些词语富有感彩,表达了对园子里一切事物的喜爱。
3.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赏析】这一小节写的很生动。我跟在祖父的背后,模仿祖父的动作,这是孩子特有的天性,能勾起我们的许多童年回忆。“我”的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劳作,而是自由自在地玩耍,这种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祖父在园子里辛勤地劳动,对我的瞎闹并没有一丝的责备,这充分体现了祖父的慈爱和对我的宽容。这园子承载着“我”童年所有的自由和快乐。
4.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赏析】作者用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描绘出了“我”心中自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生物都有了灵性,它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快乐的成长,不受拘束,也没有人干涉。这正是“我”内心的表达。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种心情让我感到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充满活力和激情。
【语段解读】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 太阳也不知道。
【解读】这一部分是作者对园子的感受——健康、鲜亮的。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物:花、鸟、虫、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等生物,它们都有了灵性,都在太阳底下由着自己的性子快活地生长,是那样的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没有人来干涉,太阳也不会去过问。所有的这一切都与“我”的心情紧密相连。在祖父的疼爱下,“我”内心充满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在于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表达自己对充满梦幻般的童年的留恋。
【作者作品】
萧红(1911—1942) 原名张乃莹,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主要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孤独的生活》等。
《呼兰河传》 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小说以萧红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的扭曲人性和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