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检测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语文
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今的世界格局是以文化为软实力的全方 位竞争。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要事,饮食能够反映出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文明程度。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的饮食文化也有重大贡献。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中华饮食文化一直在无形中发挥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 作用。
饮食行为在中国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书》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尚书·周书》中的《洪范八政》则把“食”放在了第一位,“食”在中国文化里的重要性可窥一斑。在中国,饮食之事与治家、治国理政等社稷大事同出一理。正如学者张光直所说,“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在 中国文化里,我们就可以通过饮食行为来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中餐背后的饮食文化涉及中国人的性情、习俗和生活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菜肴背后的典故 包含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食过程中的礼仪习俗蕴含着礼仪文化。医食同源的饮食理念蕴含着东方独特的养生文 化。中国烹饪讲究的五味调和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五行学说。中国祭祀的宴飨,百姓的乡饮酒礼,亲朋聚会的宴请,民间的喜庆节日,饮食参与其中,都渗透着中国的“和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的发展史上都曾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各民族就开展了饮食文化的 交流。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和西域之间的往来,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也影响到日本、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地。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提道:“中国近代 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凡是吃过中餐的外国人士,都会情不自禁地被“色、香、味、器”巧妙融合的中式菜肴吸引,从而激起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崇敬。中国烹饪是东方菜系的代表,法国烹饪可以代表西式烹饪的最高水平,但是法国人却对中国烹饪十 分崇拜。
在新时代,如何让中华饮食文化代代相传,如何将其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进行传播,是时代赋 予我们的重要课题。首先要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以新颖的形式呈现。比如针对国内的青少年,可以把书籍里的中国 饮食文化内容以动漫或有声读物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其变得通俗易懂。其次,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比如可以采用 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得饮食文化的传播可观可感。最后,传播内容要分层分群进行精准传播。在国际传播方 面,应站在他者视角,注重“地方感”的塑造。在国内传播方面、针对老年人,多传播饮食养生文化的内容:针对儿童, 多传播饮食礼仪习俗内容;等等。
美食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在新时代,我们要“以食为媒”,通过美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此进一步提升国家文 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的世界影响力。
(摘编自谢伍瑛《中华饮食文化创新传播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在东西方菜系的两大代表中,中国烹饪赢得了世界上广泛的赞誉,比法国烹饪要更胜一筹。
文化对国家、民族的兴盛起着重要作用,饮食文化则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
中国各民族很早之前就开展了饮食文化交流,汉代之前,中华饮食文化就走出了国门,影响了世界。 D.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孙中山,他们都曾对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做出过重要论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文章开头从文化具有的重要价值写起,进而引出全篇论述的主要对象--中华饮食文化。
B.在论述中华饮食文化相关问题时,文章以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为论述重点。 C.文中引用《汉书》《洪范八政》及张光直的话,论述了饮食行为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D.文章最后具体回答了如何让中华饮食文化代代相传,助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问题,有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中国历来讲究礼仪,祭祀宴飨、乡饮酒礼等无处不体现着饮食礼仪,可见礼仪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基础。
中华饮食文化不仅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而且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式菜肴注重“色、香、味、器”的融合,许多外国人士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就是从吃中式菜肴开始的。 D 传承和传播中华饮食文化,既可以采取创新内容呈现形式的方式,也可分层分群进行精准传播。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即便是贵为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来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 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 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 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认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 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于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用“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 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又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 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 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与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或骄奢淫速,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 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 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 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的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感、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的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 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一般观念认为,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即 便是君主,也不应该贪图享乐。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中国人因此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C.“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应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D.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的主流价值一直不变,是因为其传播方式是 口耳相传。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人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城,它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B.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是说老百姓理应地位高贵,君王要轻看自己。
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两大特征,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厚德载物、刚健自强、仁义至上、民为邦本、辩证思维、经世务实等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 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理论依据诠释材料中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一项是(3 分)( )
A.《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三国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面不为。
C.《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孟子》:富费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17 分)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箩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似的,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 有啥用呢 ”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了一跳。展眼儿接着一连又是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 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说:“姥姥只管坐着,等是时候儿,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
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她。只见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 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儿。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 ”一面说,一面抬头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地问好,又嗔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 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住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下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给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就有家下许多媳妇儿管事的来回话。周瑞家的回来,向凤姐道: “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儿,二奶奶陪着也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 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
刘姥姥会意,未语先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 只得勉强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地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得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爹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了 打发咱们做啥事来 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她不会说话,因笑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便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馔……
刘姥姥已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唇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 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待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里杂事太多,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 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个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这里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 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了。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和我张口,怎好叫你空手回去呢 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 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想头了;后来听见给她二十两,喜得眉开眼笑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哩!”周瑞家的在旁听她说得粗鄙,只管使 眼色止她。凤姐听了,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至刘姥姥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可真是怪我了。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 万谢,拿了银钱,随周瑞家的走到外边,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 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 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 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 语那么突兀。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运用“不接茶”“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等动作描写,说明凤姐确实不知道刘姥姥已经来了,衣着描写体 现了凤姐的俗气。
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 C.运用了“嗔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D.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自鸣警钟,凤姐珠光宝气的打扮,传来的一桌 客馔,都写出了荣府的豪奢。
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5 分)
答:
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5 题。(19 分)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张良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鳏生说我曰:‘距关, 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 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 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 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卒”后来也成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 姻。
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 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 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 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6~17 题
朝直[注】郑谷
朝直叨居省阁间,由来疏退校安闲。落花夜静宫中漏,微雨春寒廊下班。 自扣玄门齐宠辱,从他荣路用机关。孤峰未得深归去,名画偏求水墨山。
【注】夜宿于朝值班。作者为晚唐诗人。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紧扣诗题,思路清晰,章法严谨。 B.首联写作者直书政务之闲,朝直只是循规守矩,例行公事而已。
C.颔联以动衬静,落花声、漏声、雨声写出夜的静谧,作者朝直长夜不眠。 D.颈联表示自己虽看淡宠辱,但实际上仍随波逐流,为仕途晋升而机关算尽。 17.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曹操《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 , ”。(2)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明诗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性格(或诗歌主旨)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改革开放见证着我国铁路的发展。改革开放加快了铁路建设的节奏,拉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这是个 、共同成长的过程。在 40 年 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中国人民 积极开拓创造,使中国的发展浩浩荡
荡,不可阻挡,我国铁路也逐渐由牙牙学语的稚童成长为能够 、意气风发的少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由 1978
年的 5.2 万公里增长到 2017 年年底的 12.7 万公里,路网的现代化建设一日千里。自从我国“八纵八横”高铁运营网已初步建成,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快、速度最快的国家以来,我国的铁路发展事业令 世人惊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下一个 40 年里,我们必将迎来更伟大的新跨越、新辉煌!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而且铁路飞速发展,又进一步使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了B.反过来铁路飞速发展,又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C.而且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又进一步使铁路飞速发展了
D.反过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又进一步促进了铁路飞速发展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相辅相成 波澜壮阔 筚路蓝缕 独当一面
相反相成 波澜壮阔 栉风沐雨 独立自主
相反相成 声势浩大 筚路蓝缕 独立自主D.相辅相成声势浩大栉风沐雨 独当一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自从我国初步建成“八纵八横”高铁运营网,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快、速度最快的国 家以来,我国的铁路发展事业令世人惊叹。
自从“八纵八横”高铁运营网初步建成,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快、速度最快的国 家以来,我国的铁路发展事业令世人惊叹。
自从我国“八纵八横”高铁运营网初步建成,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快、在建规模最大的国 家以来,我国的铁路发展事业令世人惊叹。
自从我国初步建成“八纵八横”高铁运营网,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快、在建规模最大的国 家以来,我国的铁路发展事业令世人惊叹。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6 分)
①疫情面前,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②“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切断疫情传播过程、防止疫情扩散 的最有效措施。③只要据实报告,就可以使自己获得及时的隔离与救治,④让亲友乃至更多人做好必要防护。更能 让管理部门充分掌握疫情和警示。便于统筹部署具有针对性的防控。⑤如此,才有利于疫情防控大局,也是对自己 和亲友的负责之举。6 相继曝光的隐瞒案例在给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疫情防控工作仍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答: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鲁迅论述《红楼梦》的主题:“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
看见宫闱秘事。”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下列五种说法较有影响:
一是“欲望悲剧”(“人生悲剧”)说。此说以王国维为代表。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任何喜剧相反, 彻头彻尾是悲剧。
二是“阶级斗争”说。此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红楼梦》是王、薛、贾、史四大家族的兴衰史。这种观点很有 独到性、启发性,《红楼梦》里的确写到了很多阶级斗争。
三是“反封建”说。此说以李希凡、冯其庸为代表。《红楼梦》里描写了大家族对少女的迫害,晴雯、金钏等的命运,毫无自由恋爱可言,毫无人权可言,毫无民主可言,《红楼梦》在客观上对封建社会确实有很深刻的控诉。 从李希凡先生起,到后来的冯其庸先生等,都强调《红楼梦》的反封建,而且把反封建和明末清初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联系起来。
四是“爱情悲剧”说。此说以周汝昌为代表。周汝昌说《红楼梦》写的是爱情悲剧,表达了对女儿悲剧命运的同情;《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其他的部分写得也很精彩,但是没有这个突出。所谓“千红一窟(“哭”)、 “万艳同杯(“悲”)、“群芳髓(“碎”)。
五是“证情证空说”。此说以董梅为代表。董梅认为《红楼梦》有两大主题,一是证情,一是证空,因情而“空”, “空”是人物最后的归宿,所以才又叫《情僧录》。
请结合材料,针对《红楼梦》的主题,选取上述五种观点之一或自行概括,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采用议论文文体,联系《红楼梦》中情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