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49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49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3 14:1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大道之行也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经学家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 称“三礼”。
《礼记》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
*
节选自《礼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虽有嘉肴
嘉肴( ) 弗食(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 )学( )半
yáo
qiǎnɡ
yuè
xiào

zhǎnɡ
xué
字音字形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 qiǎng )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yuè)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即使
味美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
最好的道理
好处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所以
困惑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
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自我勉励
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 学 半。 ”
其此之谓乎?
*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教导
学习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表推测语气,大概
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D、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
字词归纳
古义:教与学 今义:教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
字词归纳
4、一词多义

学学半
音xiào,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它的
*
字词归纳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内容理解
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内容理解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内容理解
《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论证的思路是怎样的?
《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论证思路:开篇用“嘉肴”“道”做类比,从教和学两方面来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为个结论,并在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印证“教学相长”论点的正确性。
内容理解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认为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之间是主从关系。
问题探究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延伸拓展
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开头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写作背景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guān
fèn

字音字形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
施行
通“举”,选拨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培养
以……为亲,赡养 
以……为子,抚养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兴起
职分职业
女子出嫁
憎恶
私藏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劳动。因此奸邪之谋(搞阴谋)就不会发生
造反
害人
发生
大门
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叫做
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和大同有什么关系?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写作背景
2、大同世界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些特征?
“选贤与能”:管理人才要通过选举产生,且遵“贤”“能” 的标准。
“讲信修睦”:社会成员之间以“诚信”相处,崇尚“和睦”,安定和平。
“天下为公”:政权和社会财富属于全体社会成员。
写作背景
3.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
  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4. “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5.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通过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6.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社会纲领
天下为公(核心)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
理清条理,全文共4句,可分几层?
基本
特征
理想社会
满足生存需要
满足发展需要
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
人人能安居乐业
物质生活
思想观念
货尽其用 各尽所能  
谋闭不兴 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不闭
大同社会
课文归纳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
 “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7、“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主旨归纳
“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拓展延伸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陶渊明:世外桃源
洪秀全
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民族、民生、民权
——孙中山
林觉民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
1911年4月24日
马克思
伟大的思想家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式。
中国共产党章规定:党的最终目标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认为资本主义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例: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讲信修睦----------
3、男有分,女有归------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比较阅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人不独其亲,不独子其子。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耕,女有归。
--外户而不闭。
你能在文中找出下面句子的“影子”吗?
比较阅读
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例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多使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颇有韵律美,其间道理易于让人理解、接受。
语言赏析
例二:“货物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偶句,结构整齐,增强语势,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使文章的论证更加生动、形象、全面、有力,突出了“大同”思想的中心。
语言赏析
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课外积累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课外积累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好朋友是你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你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好比“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察纳雅言”,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才能不“孤陋寡闻”了!
更多教学资源微信jxzy888666
课外积累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在学问上善于问难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
课外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