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妮日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0 13:4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安妮日记(节选)陇西行①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②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③边骨,犹是春闺④梦里人。
注释:①陇西行:古代乐府旧题。②貂锦:这里指战士。③无定河:在陕西北部。④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鉴赏: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安妮日记》
2.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和浪漫,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我在这里的经验,是一个有趣人生的一个好开头。碰到最危险的时刻,我都必须往它们幽默的一面看,并且笑一笑,理由——惟一的理由——就在这里。
——《安妮日记》3.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
——富兰克林
4.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培根
5.我要有用,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活着,因此,我非常感激上帝给了我这个天赋,我利用这天赋长进,并且表达我内心的一切。
——安妮·弗兰克二、词语辨用
1.钱学森,袁隆平们是人,不是神,但他们的精神品格是超人,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已超出了常人许许多多,如果用“图什么”这类常人具有的心态去问他们,那就________(侮辱,玷辱)了他们的伟大的人格,贬损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辨析:“侮辱”欺侮、羞辱,故意伤害别人的名誉或人格,“玷辱”指使蒙受耻辱。2.2011年3月15日,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核电站爆炸,也引发核泄漏事故,更多的是引发了社会民众的恐慌,很多民众都存在这样的________(疑惑,疑虑):核电站爆炸会不会重演“广岛事件”。
辨析:“疑惑”①迷惑不解,②怀疑、不信任;“疑虑”①疑惑、顾虑;②因疑惑而产生的顾虑、担心。
答案:1.玷辱 2.疑虑1.芸芸众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欢呼雀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唉声叹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心惊胆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佛教中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2.形容很高兴的样子。
3.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4.也说心惊胆战或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一、文本感知
1.走近作者
安妮·弗兰克(1929~1945),犹太少女,原住德国法兰克福市,纳粹开始迫害犹太人后,全家避难至荷兰阿姆斯特丹。安妮13岁生日时,收到的礼物中有一本日记本,她便开始写日记。德国占领者开始迫害犹太人,1942年7月6日,安妮与父亲奥托·弗兰克、母亲爱迪斯·弗兰克和姐姐玛格特(玛各)以及另外四人藏匿于普林森格拉赫特大街263号的一幢建筑的夹层中。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起,直到1944年8月4日她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安妮被捕后,被纳粹送往位于荷兰北部的威斯特波克集中营,接着被送往设在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以后又被送往贝尔森集中营,她大约在1945年3月初死在那里。安妮的父亲奥托是八人中的惟一幸存者,1947年,他将女儿的日记整理出版。
2.文体常识
日记——真实记录事实,直接表达情感。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鲁瓦在1824年4月7日的日记里写道:保留自己感觉和感情的历史,我等于活了两次,过去将会返回,而未来也就潜藏其中。
德拉克鲁瓦的这段名言,真正抓住了日记这种文体的核心。它是人们直接面对自己和时代的最真实恰当的记录。时代的罪恶、社会的真实、自我的反思,一切的一切都在日记中。19世纪法国日记家狄兰在1816年的日记里也写道:当人们厌倦于周遭的纷扰,就会退回到自身,在面对自己的孤独和良心的亲密里获得安宁。日记的作者在自我呈现时,真正得到的是自己的安宁。3.背景链接
《安妮日记》从1942年安妮13岁生日写到1944年8月4日她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是她13岁到15岁的心路历程。法西斯剥夺了她在阳光下散步的权利,但是无法剥夺她梦想和思考的权利。安妮的日记告诉人们的是一位少女如何在战争状态下面对种族迫害的经历。4.结构分析5.主旨把握
《安妮日记(节选)》通过记叙自己和家人在战争中的遭遇以及战争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控诉了纳粹德国发动战争和屠杀犹太人的罪恶,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对自由与和平的渴望,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二、难点探究
1.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的日记传达了怎样的感情?人类制止或消灭战争的途径是什么?
参考答案: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人类制止战争、实现和平的途径,应基于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认识到和平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唯一道路。2.日记是生活的记录,是与自我心灵的对话。阅读安妮的日记,想一想,在纳粹迫害下,安妮是怎样写自己的遭遇和心灵痛苦的,为什么在备受迫害的情况下,她仍能说“我必须执著于我的理想”?这表现了安妮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参考答案:尽管现实如此恐怖和残酷,但安妮相信战争会结束,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并且她对未来充满理想和希望,“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由此可见小安妮是一个对未来充满理想、善于思考、追求自由的乐观女孩。3.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她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参考答案: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四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她的父亲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十三岁的安妮,本应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声中,但是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要比一般女孩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思考和观察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和成熟。小说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特征是鉴赏小说作品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它是把握作品主题的钥匙。不仅如此,它还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分析人物形象一般需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注意人物的外貌肖像、穿着打扮描写,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征。
(2)注重人物的语言描写。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分析人物语言的丰富内涵,理解人物语言的特质,从而从其个性化的语言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3)理解人物的行为描写。小说作品重在展示人物的种种行为活动,结构曲折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来吸引读者,感染读者,打动读者。作品中的人物行为活动,不仅是情节内容的组成部分,更是人物个性特征的体现。抓住人物的行为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小说阅读鉴赏的重要方面。对人物的行为活动分析,可以从情节结构入手,思考人物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活动,这样的行为活动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从而把握从人物身上揭示出来的社会主题。
(4)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充分展示人物个性的重要方面。把握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
此外,人物的描写还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虚写、实写等等。练习: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一次盛会。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和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呀!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定的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内疚。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斯瓦米纳森爽朗地一笑,便竹筒倒豆子般地把那件往事兜底揭穿了。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块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会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去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短见浅识。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1)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袁隆平送出去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短见浅识”。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会更加长久”。请就你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1)在文章的第二段,题干是本段最后一句话,所以前面的是答题关键,仔细分析,得出结论。(2)找到这句话出现的段落,袁隆平的回答就是答案,抓住关键句子和关键词。(3)结合全文内容,针对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种进行探究,要注意以从文中筛选的有效信息为依据,表明观点,进行合理阐述。
答案:(1)①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②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2)①中国杂交水稻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②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③一旦祖国有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3)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①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点击进入word一、素材点说
写作中的反弹琵琶法
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有意突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反弹琵琶是作文创新的重要方法,体现在素材运用中,效果也不错。例如,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说“学海无涯乐作舟”,又如“异想天开”反弹琵琶即为“异想可以开天”,“班门弄斧”反弹琵琶即为“弄斧不妨到班门”等。点说:很多学生在想到隐士素材时就会歌颂其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赞美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隐逸情趣,此类素材能否反弹琵琶呢?结合孔子与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jiē yú)、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不难得出如下结论:隐士是一个只知坚守自我人格理想而忽略了伦理责任的群体。二、咬文嚼字
军嫂与歹徒:谁怕谁
邵凤森
某电视台播报了一则新闻:一伙人到一军嫂开的小饭店里喝酒。酒至半酣,一人见军嫂颇有姿色,便对军嫂动手动脚。面对歹徒的恶行,军嫂毫不畏惧,拼命反抗,歹徒悻悻然离去。遗憾的是,新闻标题拟成了“英勇军嫂,歹徒不怕”,仿佛说即使“军嫂英勇,歹徒也不怕”,意思全拧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