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3 21:2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2022.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本是以言达意,意尽于言,那就应该已尽了诗的能事;而历来论诗者却主张诗要“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
“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一个人人都要承认的事实,这与“言外之意毕竟是言中之意”显然互相矛盾。要了解矛盾所由起,我们才能了解诗与科学的分别,也才能了解诗的本质。问题在“达”字的意义。“达”有两种,如果拿数学术语来说,一种“达”只有“常数”,一种“达”含有“变数”,言者与读者所了解的意思有一部分叠合(即所谓“言中之意”),有一部分参差(即所谓“言外之意”),其参差的原因在言者与读者资禀经验修养的不同。姑举下列两种语言为例来说明:
(一)2+2=4。
(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一)那个数学等式里,言恰达意,意尽于言,那就无所谓“言外之意”。在(二)陶潜的诗句里,有一部分也几如数学等式,那就是字面的意义(“言中之意”),这两句话所指的客观的事实;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部分就是“变数”,随了解者的资禀经验修养(这些统而言之就是“人格”)而变,这可变的就是“言外之意”。
这个分别就语句的功用而言,是陈述与暗示的分别。陈述如射箭,中的为止;暗示如点燃火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陈述的语句贵精确,言者与读者不能有些微差异;暗示的语句贵含蓄,有三分可以只说一分,而读者应该能“举一反三”。
就语句的所表对象而言,是理与情的分别。理是走直线的,直截了当,所以说理文贵明白晓畅,迂回或重复都是毛病;情是走曲线的,低回往复,所以抒情文贵含蓄,直率无余味就难免肤浅。
就读者的心理作用而言,是“知”与“感”的分别。可“知”者大半可以言传,可“感”者大半只能以意会。比如陶潜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诗,字义很简单,问识字的人“你懂得么?”他都可以回答“懂得”,再追问他“懂得什么?”他或是解释字义,把天气好、鸟飞还当作一件与人漫不相干的事叙述一番;或是形容这景象在他心中所引起的反应,他觉得全宇宙中有一种和谐,他觉得安静肃穆,怡然自得。前者只是“知”,后者才是“感”。“感”人人不同,因为人格的深浅不同。“感”都是一个变数,即所谓“言外之意”。
一般人把写或印的诗的文字符号叫作诗,以为它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必须纠正的误解。严格说,诗只存在于创造与欣赏的心灵活动中。我虽非陶潜或莎士比亚,我能欣赏他们的作品,跟着他们见到许多自己无凭借即不能见到的境界,达到自己无凭借即不能达到的胸襟气度;至少是在欣赏的霎时,我在心灵方面逼近陶潜或莎士比亚。我说“逼近”,因为完全的“同一”或“叠合”是不可能的。原因在生命生生不息,世间绝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情境,也绝没有先后完全相同的自我。生命永不会复演,艺术的境界也就永不会复演。大同之中必有小异,诗于“常数”之外必有一个“变数”。欣赏诗不能纯然是被动的接受,有所取即必有所与,所取者诗的言中之意,所与者自己的胸襟学问,内外凑合,才成为自己所了解的那首诗,才使诗有言外之意。
从此我们可以明白诗以有限寓无限的道理。有限者言中之意,无限者言外之意;有限者常数,无限者变数;有限者诗的有形的迹象,无限者诗的随时生长的生命。言愈有尽而意愈无穷的,诗的意味愈深永,价值也就愈高。
(摘编自《朱光潜全集》第九卷《诗的无限》)
材料二:
在诗歌鉴赏中为何要“寻言”?这与诗歌的语言特性有密切关系。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历来讲究神、意、境、韵、味,主张含蓄蕴藉,追求立意深远,强调虚实相生,崇尚“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倡导“味在咸酸之外”,因而在作品中创造出幽深微妙、意在言外的艺术意境就成为诗人自觉的美学追求。
在文学鉴赏中如何“寻言”?文学语言尤其是诗的语言具有较大的张力和弹性,具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特点。因此,诗歌鉴赏中的“寻言”就不能局限于对语言作粗糙的简单化解释,要在“熟读”“涵泳”中见出其妙理。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凡例》中指出的:“读书者心平气和,涵泳浸渍,则意味自出,不宜自立意见,勉强求合也。”
实践证明,只要鉴赏者仔细披阅文学作品的语言文辞,虽然作者为文之“用心”隐蔽,也是必然可以被把握的。“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文心雕龙·知音》)刘勰认为通过琴声都能捕捉到弹琴者的心声,更何况是“形之笔端”为目所能见的语言文字呢?当然,刘勰也对鉴赏者提出了条件,即“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面对“形之笔端”的语言文字,鉴赏者除了有“寻言”的方法之外,还需要“目瞭”“心敏”。“目瞭”就是要求鉴赏者有“鉴照洞明”的识鉴能力,“心敏”则要求鉴赏者要心思聪敏,否则,就算是面对“形之笔端”的语言文字,也只能感慨“成篇之足深”,而不知“患识照之自浅耳”。
(摘编自厉运伟《刘勰“知音”说的鉴赏交流理论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者自觉的美学追求,也是论诗者历来注重的内容。
B.诗歌“以言达意”,要读出诗的“言外之意”,需要读者与言者有相同的资禀经验修养。
C.诗歌与科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语言的暗示性,所表对象的抒情性,读者的可感性。
D.“寻言”是诗歌鉴赏的应有之义,这与诗歌语言具有较大的张力和弹性有密切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了解诗的本质,解决“言中之意”与“言外之意”的矛盾,必须弄清诗与科学的分别。
B.懂得“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是读者的“知”。
C.读者立足于自身的胸襟学问,创造性地欣赏优秀诗歌作品,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D.文学鉴赏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刘勰认为读者的卓越能力比阅读方法更重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朱光潜先生“诗的无限”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工夫。如《四书》《五经》此所当终身诵读者也。(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B.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姜斋诗话·诗译》)
C.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旨,令人再三吟咏而有余味。(吴景旭《历代诗话》)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4.两则材料都围绕诗歌语言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4分)
5.杜牧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明代杨慎曾提出批评:“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结合材料,分析杨慎观点的不合理之处。(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阴森的牢房,门前站着岗哨,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的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但还是执行命令,请来访者进去。他先领他们走进院子,然后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走上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问他们有什么事要他效劳。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就派看守去把她找来,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翻译着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关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给英国人和典狱长作着翻译,并没思考他们话里的意思。他想到即将同卡秋莎见面,不禁有点紧张。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听见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办公室的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头包头巾的卡秋莎。他一见卡秋莎,立刻感到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过人的生活。”当卡秋莎没有抬起眼睛,快步走进房间里时,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
他站起来,向前迎了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她的手指痉挛地卷着衣服的边。她一会儿对他望望,一会儿垂下眼睛。
“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
“知道了,看守告诉我了。”
“这样,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狱,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让我们来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里,我就跟他到哪里。”
她尽管十分激动,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这两句话说得又快又清楚,仿佛事先准备好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倘若他要跟我一块儿生活,”她发觉说溜了嘴,连忙住口,然后纠正自己的话说,“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边,我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指望呢?我应该认为这是我的福气。我还图个什么呢?……”
“要是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早丢掉了。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
“是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或者生怕她来不及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要是我做的不合您的心意,您就原谅我吧。”她用她那斜睨的目光神秘地瞧着他的眼睛说,“看来只好这样办了。您自己也得生活呀。”
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此刻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他不仅感到羞愧,而且感到惋惜,惋惜他从此失去了她。
“我真没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再待在这儿受罪呢?您受罪也受得够了。”她说,怪样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罪,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愿意为您出力呢。”
“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
“您不用谢我,不用。”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帐呢?我们的帐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
“您是个多好的女人哪!”他说。
“我好?”她含着眼泪说,凄苦的微笑使她容光焕发。
“您好了吗?”这时英国人问。
“马上就好。”聂赫留朵夫回答。
“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聂赫留朵夫,就说。
“我现在不同您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请您原谅。”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们的目光相遇了。从她古怪的斜睨的眼神里,从她说“请您原谅”而不说“那么我们分手了”时伤感的微笑中,聂赫留朵夫明白,她作出决定的原因是不想连累自己。
她握了握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
聂赫留朵夫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来,忽然感到无比疲劳。他所以疲劳,不是由于夜里失眠,不是由于旅途辛苦,也不是由于心情激动,而是由于他对整个生活感到厌倦。他靠着木榻的背,闭上眼睛,顿时沉沉睡去,像死人一般。
(节选自《复活》,有删改)
文本二:
西蒙松也是沙皇官吏的后代,可他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就认定他父亲做军需官挣来的钱是不义之财,要父亲交还给人民。后来他加入民粹派,到农村里做教员。他的被捕和判刑是因为宣传“他认为正确的一切东西,否定他认为错误的东西”,但只是开导、启蒙而已,并非鼓动暴力革命。西蒙松影响了卡秋莎·玛丝洛娃,他说:“我对她一无所求,只是非常想帮她,减轻她的厄运。”西蒙松的影响使她成了“精神的人”,这是托尔斯泰所倡导的“人类爱”感情的一种体现。
(摘编自都本海《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典狱长威风凛凛的样子,以及他对到访者来监狱调查的困惑不解,表现了他对监狱工作的敷衍。
B.第三段英国人的一系列发问,既表现了沙俄统治下监狱存在的问题,又表现了聂赫留朵夫此时的厌烦。
C.“凄苦的微笑使她容光焕发”既写出了玛丝洛娃想到以前痛苦经历的辛酸,也写出了她被称赞时的激动。
D.教材节选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在“你”“您”称呼间犹豫,体现亲近与尊重,选文称“您”,则完全出于尊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洁白”“雪白”“灯火通明”等词语,反衬了监狱的阴森﹐表现了聂赫留朵夫走进监狱时的心情。
B.小说善于透过眼睛反映人物心理,“垂下眼睛”“斜睨的眼神”,表现玛丝洛娃面对贵族固有的骄傲与冷漠。
C.小说善用对话描写,大量的人物对话富有意味,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文本一西蒙松的形象通过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对话侧面地表现出来,这一形象在文本二中得到了印证。
8.文本二中说:“西蒙松的影响使她成了‘精神的人’。”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9.小说结尾聂赫留朵夫的一系列反常行为,表现了他的复杂心理。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基础(本题共2小题,11分)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贼:伤害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而不仁,如礼何? 而:如果 (《论语·八佾》)
B.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五石之瓠》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本:考察,探究 (《五代史伶官传序》)
C.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
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老子>四章》)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
(一)
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今王公大人,唯毋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钟犹是延鼎也。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撞击之。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今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既已具矣,大人锈然奏而独听之,将何乐得焉哉?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今王公大人,惟毋为乐,亏夺民之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非乐》)
(二)
夫乐煮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
(节选自《荀子·乐论》)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B.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C.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D.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听音乐会让人们弃其从事,对民不利,对国不利。
B.荀子在《乐论》中的很多观点与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音乐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C.荀子的《乐论》从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原则和方法等角度批驳了墨子《非乐》中的部分观点。
D.墨子、荀子对于音乐的论述,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便于其政治主张的贯彻执行,各有各的道理。
14.荀子认为音乐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
李白
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
今年敕放①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
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与论文章。
愿扫鹦鹉洲②,与君醉百场。
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
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
【注】①敕放:李白流放夜郎途经巫山时遇朝廷发布的赦免令而得释。②鹦鹉洲:原在湖北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沦于长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将枯槁的琉璃砚水和熠熠生辉的笔墨作对比,在描写中体现了作者的不同心境。
B.五、六两句紧承上文,运用司马相如的典故,以司马相如自比,希望得到圣明君主的重用。
C.七、八两句与题目照应,表达了作者想与王明府开怀畅饮,并且一同回到京城的愿望。
D.九、十两句写啸声激起了白云,歌声震撼了湘水,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色彩。
16.诗歌的最后两句与《将进酒》中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风格相同而感情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学而》中孔子认为,所谓好学,除了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再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2)《老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并对自我炫耀的人给予了理性的警告。
(3)高适《燕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边塞黄昏时风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着战争的失败。
三、积累与运用(20分)
18.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翻译:《关睢》这首诗,快乐而又有节制,忧愁而不哀伤。
B.德不孤,必有邻。
翻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C.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翻译: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帮助别人。
D.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翻译: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19.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真正的老师,概括下列句子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5分)
(l)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学而》
(4)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5)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论语·先进》)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0.依据上文,结合《论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荷蓧丈人是一个隐者,他能够做到洁身自好,自食其力,讲究待客之道。
B.子路认为荷蓧丈人能够维护长幼间的秩序,却破坏了最根本的君臣关系。
C.尽管孔子的政治主张不为世用,但他仍然积极参与,“知其不可而为之”。
D.《论语》中有很多隐者,记述他们的处世方式,旨在体现儒道两家的差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件事能引发舆论的持续关注,必然有其特殊之处。不管是一款游戏还是其他热点,人们讨论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提出批评与建议,都是良善之举,这也应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出发点。正如《王者荣耀》引发的热议,应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如何过好“移动生活”。
共享单车再多,也不能堵塞应急救援通道,因为通道意味着生死;无人机拍摄再炫,也不能干扰航空飞行,因为信号影响到乘客安危;自媒体平台再拓宽了信息发布渠道,也不能恶意造谣传谣,因为谣言猛于虎;一款手游再如何成为全民性、现象级,也要更多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因为孩子容易陷入其中。凡此种种,如果一件事情或一个事物关乎生命健康、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等,就要坚守价值的共识排序。
21.依据文中画线的句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一件事情或一个事物不关乎生命健康、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等,就不需要坚守价值的共识排序。
B.如果一件事情或一个事物不需要坚守价值的共识排序,那么它就不关乎生命健康、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等。
C.如果一件事情或一个事物需要坚守价值的共识排序,那么它一定关乎生命健康、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等。
D.只有关乎生命健康、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的事情或事物,才需要坚守价值的共识排序。
22.请分析文中第二段的推理过程。(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体育比赛,只有战胜对手才能获得冠军。
海明威说:“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35分)
(一)(19分)
1.B(“需要读者与言者有相同的资禀经验修养”错)
2.C(A条件关系不成立;B属于“读者的‘感’”;D“更重要”错误)
3.A(A重在说读书要筛选)
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诗以有限寓无限”的特点,提出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与读者的胸襟学问相关。②材料二侧重论述诗歌鉴赏“寻言”的原因及方法,指出鉴赏者应该具备“目瞭”“心敏”的条件。
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千里”是诗歌语言,重暗示,追求言外之意;“十里”是数学语言,重精确,是一种纯客观的再现。②杨慎只看到了字面意义,作为读者仅处于“知”的层面,没有领会“千里”意在表现无限春色遍江南的意境;③欣赏诗歌不能用数字的精确性来衡量和否定幽深微妙、意在言外的艺术创造。
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16分)
6.C(A.“敷衍”错;B.“厌烦”错;D.“完全出于尊重”错)
7.B(“表现玛丝洛娃面对贵族固有的骄傲与冷漠”错)
8.①坦然面对过去的生活。宽恕、感谢聂赫留朵夫,走出和聂赫留朵夫的情感纠葛,不想连累他,体现了人性的美好。②勇敢选择自己的人生。受到西蒙松的影响,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得到正常人的尊严。
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释然,帮助玛丝洛娃完成精神“复活”后如释重负;②空虚,帮助玛丝洛娃完成精神“复活”后突然无事可做;③失落,被玛丝洛娃再次拒绝后若有所失;④厌倦,对过去生活、所处阶层的厌倦。
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35 分)
(一)(11分)
10.D(“师”不能指国都)
11.(1)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评分标准:共4分,每句1分。
(2)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旗杆做旗帜,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的跟着(陈涉)。
评分标准:共4分,每句1分。
(二)(9分)
12.B
13.A(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审美价值”说法错误)
14.①表达人的感情;②教化人心;③和谐社会关系;④奠定王道基础。
评分标准:共3分,每条1分,答出3点即可。
(三)(9分)
15.C(“和王明府共同回到京师”错)
16.同:无论是“呼儿将出换美酒”,还是“莫惜连船沽美酒”都体现了诗歌的豪放风格。
异:①《将进酒》中李白痛饮豪饮,抒发了人生易老、怀才不遇的愁绪;②本诗中李白痛饮豪饮,表达了遇赦后的轻松和愉悦之情。
评分标准:共6分,相同点2分,不同点4分。意思对即可。
(四)(6分)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评分标准:共6分,每空1分。有错误该空不得分。
三、( 20分)
18.C(“为了帮助别人”错)
19.(1)启发式教学原则(或:举一反三的思想,适时施教的原则);
(2)学思结合的思想;
(3)勤学好问的思想;
(4)知行合一的原则;
(5)因材施教的原则。
评分标准:共5分,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
20.D(“旨在体现儒道两家的差别”错)
21.B(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等价)
22.①作者先以共享单车、无人机、自媒体平台、手游为例,论证在使用这些事物时要恪守一定的底线和原则,不能危害生命安全、不能损害社会利益,这是推理的前提;②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个结论:只要一件事情或一个事物关乎生命健康、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等,就要坚守价值的共识排序。③其中共享单车、无人机、自媒体平台、手游是个别情况,得出的结论是一般结论,推理的过程符合从个别到一般的特征,属于逻辑推理中的归纳推理。
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四、(60分)
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一)
墨子说:“且向万民征敛很多钱财,制作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以求有利于天下,为天下除害,是无补于事的。”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是错误的!”
现在的王公大人从高台厚榭上看去,钟犹如倒扣着鼎一样。不撞击它,将会有什么乐处呢?这就是说必定要撞击它。如果使男人撞钟,就要浪费男人耕田、种菜,植树的时间;如果让妇女撞钟,就要荒废妇女纺纱、绩麻,织布等事情。现在的王公大人从事音乐活动,掠夺民众的衣食财物,大规模地敲击乐器。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是错误的!”
现在的大钟、响鼓、琴、瑟、竽、笙的乐声等已备齐了,大人们独自安静地听着奏乐,将会得到什么乐趣呢?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与贱人同听,就会荒废贱人所作的事情。现在的王公大人从事音乐活动,掠夺民众的衣食财物,大规模地敲击乐器。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是错误的!”
(二)
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它是人的情感绝对不能缺少的东西。人不可能没有欢乐,欢乐了就一定会在歌唱吟咏的声音中表现出来,在手舞足蹈的举止中体现出来;可见人的所作所为——包括声音、举止、性情及其表现方式的变化,就全都体现在这音乐之中了。所以,人不可能不快乐,快乐了就不可能不表现出来,但这种表现如果不进行引导,就不可能没有祸乱。古代的圣王憎恶那祸乱,所以创作了《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他们,使那歌声足够用来表达快乐而不淫荡,使那歌词足够用来阐明正确的道理而不流于花巧,使那些邪恶肮脏的风气没有途径能和民众接触。这就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原则啊,但是墨子却反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所以音乐在祖庙之中,君臣上下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不和谐恭敬的了;在家门之内,父子兄弟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不和睦相亲的了;在乡村里弄之中,年长的和年少的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不和协顺从的了。所以,人们听那《雅》《颂》的音乐,志向心胸就能宽广了;拿起那盾牌斧头等舞具,练习那低头抬头弯曲伸展等舞蹈动作,容貌就能庄重了;行动在那舞蹈的行列位置上,迎合那舞曲的节奏,队列就能不偏不斜了,进退就能整齐一致了。所以音乐,对外可用来征伐,对内可用来行礼让。这就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方法啊,可是墨子却反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而且可以用来改善民众的思想,它感人至深,它改变风俗也容易,所以古代的圣王用礼制音乐来引导人民而人民就和睦了。
那音乐渗入人心是很深的,它感化人心是很快的,所以古代的圣王谨慎地给它文饰。音乐中正平和,那末民众就和睦协调而不淫荡;音乐严肃庄重,那末民众就同心同德而不混乱。民众和睦协调、同心同德,那末兵力就强劲,城防就牢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了。像这样,那末老百姓就无不满足于自己的住处,喜欢自己的家乡,以使自己的君主获得满足。然后,君主的名声就会因此而显著,光辉因此而增强,天下的民众,就没有谁不希望得到他让他做自己的君长。这是称王天下的开端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