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2、掌握大运河的的目的,能够辩证的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科举制的创建及其相应的历史意义。
4、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
建康
南京
长安
西安
长
江
河
黄
渤
海
东
海
海
南
北
周
陈
隋
隋灭陈路线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
(2)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1)过程: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全国。
一、隋的统一
2.隋朝的统一: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1、隋朝建立
(1)时间: 581年
(2)建立者:杨坚 (改年号为开皇)
(3)都城:长安
(4)方式: 外戚夺权
一、隋朝的统一
北周
隋朝
长安
589年,隋灭陈。南北统一。
在今天南京鸡鸣寺的山坡下有一口枯井,相传陈后主在隋军攻城时携二妃躲入此井,被后人嘲笑为“胭脂井”
《玉树后庭花》
思考1:我们学过的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有哪些?
秦朝、西晋、隋朝
思考2: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全国?
客观条件:
1.隋文帝励精图治、军事强大。
2.隋准备充分、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主观条件:
1.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
2.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3.南方陈朝统治腐败。
(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一、隋的统一
3.隋文帝巩固统一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创立三省六部制)
隋初 隋盛时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以下材料说明了什么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含嘉仓粮窖示意图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隋文帝杨坚锐意改革、为君勤俭而创建了一个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史称“开皇之治”。
(3)作用: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②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一、开通京杭大运河
二、确立科举制
三、耗费民力营建系列重大工程,三征辽东,导致农民起义,隋亡
隋炀帝一生做了哪些事情?
隋炀帝(杨广)(604—618年在位)
604年7月,隋文帝病危,杨广派人入宫将父文帝杀死,又假称文帝诏赐兄杨勇死,缢杀之;遂即位,为隋炀帝。
yáng
走近隋炀帝和他的时代——
时间:
人物:
地位:
全长:
南北两端:
中心:
四段:
沟通五大水系:
二、开通大运河
605年
隋炀帝
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000多千米
涿郡,余杭
洛阳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根本目的)
大运河的概况
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二长:二千多千米
三点:涿郡、洛阳、余杭
洛阳
涿郡(北京)
余杭(杭州)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
邗沟、江南河
通济渠
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
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
邗hán沟
zhuō
地位: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永济渠
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水运粮食在古代重要吗?
(1)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
(2)以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
(3)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重要。在古代,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装载量的大,速度快
积极影响: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消极影响:
耗费国力,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运河风光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唐·胡曾《汴水》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否定
肯定
评价原则:明确观点,用辨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方法。
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卿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夏商周时期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朝
?
科举制
(血缘/嫡长子)
(举荐/贤孝品行)
(门第/士族垄断)
上品
中品
下品
下上 下中
下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上上 上中
上下
中正:地方识鉴评定等级者。
· 说说你对“上品无寒门,下品
无士族”的理解?
1.士族独占上品,士庶严格区分,
且官员选拔权由权贵垄断;
2.只重门第,不重才能。影响国家进步
阶级矛盾加剧;
不利于中央集权。
巩固门阀政治的
工具;朝廷无人可用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晋书·王沈传》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1、背景:
九品中正制
说说你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理解?
①士族独占上品,士庶严格区分,
且官员选拔权由权贵垄断;
②只重门第,不重才能。
阶级矛盾加剧;
不利于中央集权。
巩固门阀政治的
工具;朝廷无人可用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标准:才能
选官制度 选官依据 用官方法 影响
九品中正制 门第高低 按门第高低授官 权贵垄断官吏选拔
科举制度 学士高低 按才学高低授官 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2、科举制
科——考试科目
举——选拔人才
(1)含义: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隋文帝
隋炀帝
科举制诞生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设立,标
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初步创立
正式确立
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
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
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高门权贵的子弟:
寒门学子:
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朝廷):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失去凭出身做官的机会
得到凭才学做官的机会
失去选官的权力
得到选官的权力和大批人才
科举取士制度
问题思考2:
科举制对各种人带来的影响?
实行科举制的根本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科举制度创立
隋朝之前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特点:官员的选取依据门第和家世,通过考察的方式选取
局限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文帝创科举制
科举取士制度
特点: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参与考试者不论出身
优点: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对比思考: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的不同?以及科举制的作用?
主要不同点:在于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式不同。
科举制的作用: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能的人能够参政,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
暴政的表现: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1、原因: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直接原因: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每年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
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三次征辽东
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民工约200万人
奢侈无度: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隋炀帝乘龙舟到扬州赏花
隋炀帝龙舟船队
屡次发动战争:三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相关史事 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爆发地点:
发展状况:
斗争结果:
2、隋末农民大起义:
山东
席卷全国,形成了许多反隋队伍
使隋朝面临瓦解
隋朝:581 589 618
建立 统一 灭亡
3、隋朝灭亡: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在江都杀死,隋朝灭亡。
隋亡思考
1、隋朝为什么短命而亡?有哪些深刻的教训值得后人借鉴(启示)?
2、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隋朝与我国古代哪一个王朝最相似 相似之处有哪些?
成由勤俭败由奢;
得民心者得天下;
统治者要体恤百姓;
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好大喜功,不恤民力,
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秦朝
隋朝和秦朝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①统治时间短,因为暴政而亡。
②结束了分裂,实现统一。
④制定影响深远的制度——
秦: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隋:确立了科举制。
③兴建大工程——秦:长城;
隋:大运河
能力提升
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以民为本、爱惜民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开通大运河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意义: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隋炀帝:正式建立科举制
隋文帝:初步建立考试选才制度
隋的统一
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统一全国
时间:605年起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隋朝的灭亡
时间:618年
结果:唐朝建立
课堂小结
1.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加强水利灌溉
C.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 D、为了对高丽战争
2.隋朝末年,走水路由余杭到长安,依次要经过的人工河是( )
①广通渠 ②永济渠 ③通济渠
④白渠 ⑤江南河 ⑥邗沟
A.②③⑤⑥ B.④③②①
C.⑥④①⑤ D.⑤⑥③①
课后小练
A
D
3、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4、最早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是在( )
A、唐玄宗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隋文帝时期 D、隋炀帝时期
5.与隋代历史最相似的朝代是(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北魏
C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