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与应用(每小题3分,共6小题)
1.下列语段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温暖濡养着我们的心灵。它是懈怠浮躁时父母和风细雨的叮咛,是惆怅迷茫时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是孤独寂寥时朋友真挚诚恳的倾听,是胆怯惶恐时陌生人无私热情的援助。温暖蕴含着无穷的能量。它像一盏明灯,为身处阴霾的人悄然提供光明和希望,为踟蹰不前的人默默给予勇气和力量。
A.濡养(rú) 懈怠(xiè) 浮躁(zào) 叮咛(línɡ)
B.惆怅(cànɡ) 孜孜(zī) 教诲(huì) 寂寥(liáo)
C.真挚(zhì) 诚恳(kěn) 倾听(qīnɡ) 胆怯(què)
D.惶恐(huánɡ) 蕴含(yùn) 阴霾(mái) 悄然(qiǎ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要诀 祈祷 不修边幅 出类拔粹
B.帷幕 窒息 消声匿迹 诚惶诚恐
C.安详 化妆 哗众取宠 自出心裁
D.服侍 烦燥 以身作则 翻来覆去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已在众多领域投入使用,且卓有成效。
B.生态环境保护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它和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携手并进,相辅相成。
C.张维为在《这就是中国》栏目中的演讲精彩纷呈,他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有着入木三分的分析。
D.2020年5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文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从此,那些呕心沥血想要侵害他人隐私权的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下列有关文化及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被人们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法国小说家夏洛蒂 勃朗特。
C.古代各朝的官职繁多,比如西汉的军门都尉指守卫军营的将官,唐朝的都护指镇守边疆的长官。
D.新闻特写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某一横剖面,重描写精彩瞬间,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国运动员在冬奥会上的表现,展现了风格,收获了友谊,赢得了赞誉。
B.我国将采取多种节能减排,力争提前实现2060年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承诺。
C.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颖滨中学开设了陶艺、书法等超过30余门美育选修课。
D.社区物业应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6.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不经意间的一件小事蕴含温暖,不起眼的一件物品饱含真情。它们悄无声息地治愈了我们的心灵。即使这个世界千疮百孔,也有人对你真心以待,给你无微不至的关心。所以,在前行的路上,你应该抬起头来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放慢脚步去感受身边的温情,这样就会收获惊喜。
A.文中加点词语“治愈”“感受”都是动词。
B.文中画线的“饱含真情”是动宾短语,“千疮百孔”是并列短语。
C.“不经意间的一件小事蕴含温暖”一句中,“不经意间”是定语。
D.“即使这个世界千疮百孔,也有人对你真心以待,给你无微不至的关心”是条件关系复句。
二.语言积累与表达(22分)
7.根据提示,默写句子(8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2)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四面歌残终破楚, 。(秋瑾《满江红》)
(4)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6)出门向东看? 。《十五从军征》
(7)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8)会挽雕弓如满月,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8.名著阅读(6分)
根据《儒林外史》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1)吴敬梓善用讽刺艺术塑造人物,在《儒林外史》中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刻画了“喜极而疯”的范进、“伸着两根指头难以咽气”的 、以及标榜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却拦劫别人家猪的 。
(2)有人说,“好好的一个匡超人,一脚踏进儒林便成了畜生”。请从下面的回目中,选择一个事件,分析匡超人的这种变化。
相关回目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
9.综合性学习(8分)
材料一 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少数人受利益驱动,盲目追求点击量和曝光度在一些“吃播”节目中假扮所谓“大胃王”,一边胡吃海喝一边暗中催吐,造成极大的浪费。
材料二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旋即,全国上下闻令而动,狠抓落实,以扎实举措推动全社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
材料三 我国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耕地减少、地力退化,减灾防灾能力不足等问题,都是粮食丰收丰产的现实威胁。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粮食贸易不确定性越发凸显。正因为如此,要端稳端牢14亿人的饭碗,在全力开源基础上更需持续节流。
请你从“材料三”找出两条我们必须厉行节约粮食的原因。(2分)
。
结合以上材料,拟写一条关于节约粮食的宣传标语。(2分)
。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营造节约的氛围,你会落实哪些行动?(至少两点)(4分)
。
现代文阅读(29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0-11题。(7分)
材料一: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了火星探测之旅。
“天问一号”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研制的探测器,负责执行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它的名字来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该诗通篇是屈原关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探索精神。
“天问一号”由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总重量5吨左右。“天问一号”环绕器的主要探测任务是:进入环火轨道后,先开展约三个月的对地观测,特别是对预选着陆区进行详细勘测。之后携带火星车的着陆器将与环绕器分离,利用降落伞和反推火箭在火星表面着陆,巡视器将对火星开展为期90个火星日的巡视探测任务。“祝融号”火星车要完成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从而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
(选编自百度网)
材料二:中国国家航天局深空探测总体部部长耿言曾介绍,人类的探火史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见下表)。人类迈出探索脚步的国家只有美国、前苏联、俄罗斯、欧洲、中国、日本和印度。迄今,在44次探索任务中,只有20余次完全或者部分实现了目标,能够着陆火星并成功开展探测任务的仅为个位数。其中,美国的四次探索任务分别创造了人类第
一次成功接近火星、绕飞火星轨道、着陆火星、开展火星地面探测的历史。中国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一次性完成了“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目标的深空探索的国家。
(选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阶段 时间 方式与任务
第一阶段 1960~1970年 火星飞越探测,传送火星图片与探测大气参数。
第二阶段 1970~1990年 开展轨道环绕与着陆探测。
第三阶段 1990年代至今 开展着陆巡视探测,寻找火星水存在的证据和生命迹象。
材料三: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我国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为此致贺电。他在贺电中说,“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你们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卓越功勋!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精心推进行星探
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选编自教育部网站)
10.下列对材料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表中可以看出,人类的火星探测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探测任务各有侧重,经历的时间也不相同。
B.从表中可以看出,人类开展火星探测一般分为“飞跃探测、轨道环绕与着陆探测并举以及着陆巡视探测”三种方式。
C.自人类开展火星探索以来,在44次探索任务中约占一半的次数完全或部分地实现了目标,这说明火星探测难度大、成功率不高。
D.美国成功进行了四次火星探索,创造了人类探火史上四个第一;而中国一次就实现了“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目标,这说明中国火星探测水平远高于美国。
11.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说,“天问一号”着陆火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请结合材料,说说“里程碑意义”具体表现在哪里?(4分)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2-15题。(13分)
爷爷的黄豆
王琼华
①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②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玩耍。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③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④后来,爷爷的技艺越来越精湛,生意越做越大。于是,成了镇子里最大的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⑤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⑥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
⑦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⑧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⑨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⑩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显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片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这笔活命钱,我一直没有拿,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根据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删改)
12.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叙写了祖孙三代人的人生故事,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B.小说中的“我”明明知道金珠子在哪里,但他坚决不取用,这与“父亲”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小说中的“父亲”赌钱输掉染坊,“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表现了“爷爷”对生活彻底绝望的心情。
D.作者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尤其擅长于捕捉典型的细节,将人物个性刻画得鲜明突出。
13.小说中画横线的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分析。(4分)
。
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爷爷”的个性特征。(3分)
。
小说中说“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爷爷给予我的财富”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两条你读了这篇小说后所收获的人生感悟。(3分)
。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6-18题。(9分)
读书与境遇
罗建军
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环境、境况和遭遇。人们总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状态。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敞开心胸迎接阳光的明媚,也有那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积极汲取新的知识。正如罗曼 罗兰所言:“当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他宽容的怀抱接纳你。”关键是要确立时机意识,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深思精进。同时还应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保持清醒的头脑,沉下心来读书,清醒认识自己,理性看待世界。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机遇。逆境人人都会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逆境为机遇,最终逆境反倒助之“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爱默生认为:“艰难时刻具有科学价值,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是决不会错过这种机会的。”很多伟大的发明与发现,恰是当事者于现实中走投无路、转而沉湎于书本与思考时突然发现的。在我国历史上,在人生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长征时中国革命处于逆境时期,每天面临敌人围追堵截,但毛泽东仍坚持在马背上读书学习,并写下不少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人赶走心里积压的阴霾,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④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境。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恰恰书籍具有这种功能。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追求智慧的充实;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守住崇高的灵魂与人格,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永远保持学习的兴趣。
⑤“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发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处顺境而不自满,处逆境而不气馁,处闹境而不浮躁,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保持一颗年轻上进的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日,有删改)
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2分)
。
如何理解第⑤段“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的有何含义和作用?(4分)
。
作者在文中充分列举事例,证明了“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的观点。你也能举出一事例印证吗?(3分)
。
古诗诗文阅读(21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
【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①”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②”也,寡人反取病③焉。”
(选自《晏子春秋 内篇》)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侮辱。
1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弗敢加也 加:虚夸,夸大
B.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
C.忠之属也 属:属于
D.齐人也,坐盗。 坐:因……获罪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肉食者谋之╲齐之习辞者也
B.可以一战╲吾欲辱之,何以也
C.战于长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D.登轼而望之╲出淤泥而不染
21.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紧扣题目中的“论战”二字,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
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甲文中的曹刿在鲁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在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2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24题。(6分)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3.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4.“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
八.作文(共1小题)
17.2010年,80岁的袁隆平院士提笔给他已经去世21年的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一粒种子,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世界。执着、善良、勇敢、坚毅、包容……总有一粒这样的种子,播撒在你的心田,悄悄陪伴着你,影响着你,改变着你。
请以“一粒_____的种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卷面整洁,用语规范。
(3)不得抄袭、套作。
(4)不得出现与自身有关的真实人名、校名和地名等信息。
语文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C。3.D。4.B。5.A。6.D。
二.语言积累与表达
7.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留取丹心照汗青(2)忽如一夜春风来(3)八年风味徒思浙(4)醉翁之意不在酒
(5)赢得生前身后名(6)泪落沾我衣 (7)以中有足乐者 (8)西北望,射天狼
8.(1)严监生(或“严致和”);严贡生(或“严致中”)
(2)示例一:杭州诗会上,结识了一群斗方名士,受他们影响,洁名钓誉,逐渐丢掉了淳朴善良的心性。
示例二:在潘三的带领下伪造文书、替人代考,大把敛财,失格失德。
示例三:逼妻回乡,隐瞒婚史,进京别娶,攀附权贵,背信弃义,丧失做人底线。
示例四:潘三入狱。拒绝探望,薄情寡义,令人不齿。
9.(1)①耕地减少、地力退化,减灾防灾能力不足等。②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粮食贸易不确定性凸显。
(2)节约粮食,人人有责。
(3)①实行光盘行动;②平时吃多少煮多少,不浪费。
三.现代文阅读
10.D
11.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一次性实现了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目标;成功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让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2.C
13.结构上:这一段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上: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上文与爷爷创业成功,下文开始写到父亲,写了父亲的败家给爷爷带来的伤痛。
14.①聪明好学,技艺精湛。他“偷学”染布,无师自通,而且技艺越来越精湛,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②吃苦耐劳,勤奋苦干。他刚开染布坊,没钱请帮工,全靠自己挥汗如雨地苦干;③生活简朴,专注执著。他有了钱仍旧过普通人的生活,只是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他对生意过于专注执著,忽视了对于儿子的教育。④慈爱温和,内心强大。他经常跟孙子聊天,希望孙子“争气”,临死给孙子留“活命钱”;对溺爱儿子的妻子、败家的儿子尽管失望,对生活并不绝望。
15.爷爷给予我的财富指的是精神财富,爷爷的精神品质对我的影响对于我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人生感悟:①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②幸福生活是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③真正的爱不是溺爱,是要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精神品质的养成;④单纯的物质财富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⑤人的健康成长需要长辈的正确教有、引导。⑥人要善于吸收经验教训,成就梦想。
16.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如果把读书作为一种追求,就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自我。
17.这句话是说心态随着境遇的变化而改变的人是凡夫俗子;心态不受境遇影响,甚至能改变境遇的人,就是圣贤。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要把握读书的境遇,力求境随心转。应该驾驭环境,用于读书;而不是被环境左右,影响读书。
18.①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常常手不释卷,有时在排队打饭或候车的喧嚣环境中还津津有味地阅读《尚书》。②艾思奇在日本求学期间,课余时间别的同学常常唱歌跳舞,而他却一个人埋头读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③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长沙街头的菜市场读书,身边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他始终不为所动。
四.古代诗文阅读
19.C
20.C
21.D
22. 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②只是叶子相似,它的果实味道不相同。
23.B
24.示例一: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
示例二: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示例三:“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之感。(或: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作者愁绪的浓重。)
25.作文
【范文】
一粒好的种子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袁隆平院士说“人就像一粒种子”。只要是一粒健康的种子,只要那宝贵的胚芽还在,一到时机成熟,它就会在阳光下探出头来,绽放勃勃的生机。所以,袁隆平又说,“要做一粒好种子。”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要做一粒好的种子”。
戈壁滩上有两粒种子。“天啊!”一粒种子惊呼道,“太阳这么毒,天气这么热,没有一点水,我们可怎么活啊?”最后它在抱怨中死了,另一粒种子默默地把根向地下扎去,用力汲取着每一点水分。它自言自语,“我应该是一棵树,我的责任就是为大地添一分绿色”。最后它长成了一棵胡杨,身躯也越来越壮,越来越经得起风沙。几百年后,这里出现了一片胡杨林。
其实,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上帝给每个人的都不会太多,只要用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会改变整个世界。道路崎岖坎坷并不是冲向目标的最大障碍,一个人面对困境的心态才是成败的关键。只要心中的灯火不曾熄灭,即使前方是万丈深渊,或是龙潭虎穴,脚步一样会坚定不移,前途也依然是一片光明。要想做一粒迎接春天的种子,就要禁得起一切挑战!
也许你正为怀才不遇而沮丧,也许你正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所冲击,也许你正因自身的缺陷而自卑。不要倒下,站起来!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境由心生﹣﹣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要想做一粒迎接春天的种子,就要经得起命运的考验!
有志者,事竟成,百万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在敌众我寡的严峻情势下,在生死攸关的千钧一发之际,项羽破釜沉舟,拼死一战,大获全胜,名垂千古;在成为亡国之君被俘后,在饱尝羞辱历尽煎熬归国时,勾践卧薪尝胆,警钟长鸣,报仇雪耻,流芳百世。正所谓“竹密岂阻流水过,山高无碍彩云飞”。再剽悍的烈马也有能征服它的勇士,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要想做一粒迎接春天的种子,就要禁得起对手的挑战!
自然中,阳光不少,风雨不多,根扎深了,树木自然绿;人生中,快乐不小,痛苦不大,心态平了,道路自然直。
一粒种子的春天已经降临,你的春天在那里?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