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下面各组词语中,带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琴弦 (xuán) 轧伤 (zhā) B.家禽 (qín) 薄弱 (báo)
C.胚胎 (pēi) 秽物 (suì) D.爱憎 (zēng) 搔痒 (sāo)
2.在学校图书馆里挂上一条标语,下面哪一条你认为最合适。( )
A.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B.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正直是道德之本。
3.要把笑话讲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要熟记笑话内容。
B.多用口头禅。
C.尽量表现出笑话中人物的神态、语气和动作。
D.要沉住气,自己不要笑场。
4.下列句子说得最委婉的一项是( )
A.怎么不把你的《小学六年级奥林匹克语文思维训练教材》给我用?
B.快把你的《小学六年级奥林匹克语文思维训练教材》拿给我用!
C.你为什么不把《小学六年级奥林匹克语文思维训练教材》给我用呢?
D.能把你的《小学六年级奥林匹克语文思维训练教材》借给我用一下吗?
5.根据下列诗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④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A.①③④② B.④①②③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
二、填空题
6.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1)mǔ zhǐ( )虽然xiàng mào( )丑陋了一点,但是作用很大,不过对于整只手来说,它的作用又是miǎo xiǎo( )的。只有五根手指tuán jié( )起来,才能发挥出手最大的作用。
(2)如果一个人yǎng zūn chǔ yōu( ),又贪图xiǎng lè( ),那么他势必成不了大器。
7.根据课内知识填空。
(1)一个人如果有羞耻心,有些不该做的事就不会去做,这就像《朱子语类》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氏之子》中最能体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杨氏之子》文中的孩子我想用_____________这个词来夸奖他。
(2)《手指》的作者写出了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______,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_________________,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__________________之分了。
(3)《孟子》中说明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们君子和小人的价值取向不同。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
汤姆假睡骗过姨妈,同哈克一同来到墓地。阴风吹拂下,他们目睹了一场斗杀:乔埃杀死了一个医生,又嫁祸给醉鬼彼得。两个孩子都害怕凶悍的乔埃,相互发誓决不开口。
胆量得到了检验,汤姆和乔奇带着从家中“偷”来的食物,叫上哈克来到密西西比河边,找到一个小木筏,划到下游的杰克逊岛。这里荒无人烟,成了三个“小海盗”的快乐大本营。晴朗的夜,明亮的星,灌木林丛,篝火野餐;没有了大人的( )、牧师的( )、法官的( )、老师的( ),有的是沙滩、草地、树林、鸟儿、松鼠、蝴蝶……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里简直是一片乐土、净土!
镇上要开庭审理彼得杀人案了,汤姆和哈克出庭为彼得作证,混在旁听席中的乔埃大惊,落荒而逃。汤姆和哈克成了小镇的英雄。
9.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训斥、威严、惩罚、教诲 B.威严、训斥、教诲、惩罚
C.威严、训斥、教诲、惩罚 D.训斥、教诲、威严、惩罚
10.乔埃如此凶悍,汤姆和哈克却愿意出庭为彼得作证,说明他们是__________的孩子。
11.关于短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是哪一项?( )
A.“假睡”“骗”说明汤姆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
B.第二自然段主要写汤姆在锻炼胆量。
C.“阴风吹拂”为斗杀场面渲染了氛围。
D.“杀死”“嫁祸”写出了乔埃的凶残恶劣。
12.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向往( )的生活。
A.做让人敬仰的英雄 B.无忧无虑、无拘无束
C.做快乐的小海盗 D.尝试冒险
阅读短文。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乡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他将从中确定资助对象。
③家人都感到奇怪:既然是捐助,就不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或特长生?谁也捉摸不透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了许多书并认真分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qù):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chěn)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钞票,只在书的首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某某某,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违背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此后,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还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是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 !没想到老人拿到贺卡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了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这样的人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是的,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绽放感激的笑脸。
13.第⑤自然段中“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中的“黄金屋”指( )
A.读书考取功名后就能得到财富 B.用黄金建造的屋子
C.堆满黄金的屋子 D.钞票或值钱的东西
14.第⑧自然段“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老人试的是( )
A.收到书的孩子会不会心存感激?
B.收到书的孩子能不能从书中获取知识?
C.收到书的孩子是贫困生,还是优秀生,或者是特长生?
15.第⑨自然段“土地失去了水分的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了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这个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滋润”和“滋养”是一对近义词。
B.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手法。
C.内心“荒芜”的人指的是冷漠自私、不知关爱别人的人。
16.下列句子中,仿照“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这个句子写得最恰当的是( )
A.一片云会为天空带来变化。
B.一棵松会为一方土地四季常青。
C.星星会为夜空熠熠生辉。
17.联系上下文想象文中第⑧自然段横线上贺卡的内容,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老人的做法,家人从不理解到理解。请你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一心理变化的词语写下来。
(感到奇怪)( )( )( ) ( )
四、书面表达
19.快乐习作。
请以“我的微心愿”为主题,通过一件事,把心愿从产生到实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汉字读音。
A琴弦(xuán)——xián 轧伤 (zhā)——yà
B薄弱(báo)——bó
C秽物(suì)——huì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标语。
仔细阅读题干,是在“学校图书馆”里挂标语。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形容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不恰当。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意思是: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强调实践,不合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博览群书,把书反复地精读、细读,读透后在写作文时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强调博览群书。故恰当。
“正直是道德之本。”公正刚直是道德的根本,不恰当。
3.B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口语交际。
《我们都来讲笑话》的学习可知,要熟记笑话内容,笑话的内容要健康,讲的时候自己不要笑,尽量不要加口头禅。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语言表达。
要注意能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即用语能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来调整,与语境保持和谐—致,分寸得当。
A有误,“怎么不把”带有强烈的质问语气,不委婉;
B有误,“快把”带有命令口吻,不委婉;
C有误,“为什么不把”带有强烈谴责口吻,不委婉;
D正确。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①唐代杜牧的《清明》
全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②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全诗: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译文: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本诗写的是八月十五日。
③宋代杨万里的《小池》
全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此诗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小诗。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初夏时间大约是六月份上旬。
④唐朝贺知章的《咏柳》
全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①四月五日左右;②八月十五日;③六月份上旬;④早春二月。
④①③②
6. 拇指 相貌 渺小 团结 养尊处优 享乐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貌、渺、尊、享”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7. 人有耻 则能有所不为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文言文默写。
(1)出自朱熹《朱子语类》,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意思就是一个懂得羞耻的人,就会主动拒绝做一些事情。
(2)出自文言文《杨氏之子》,意思是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杨氏子表现了孩子应有的礼貌,他的语气委婉、机智、幽默而思维敏捷,又表达了“孔雀不是夫子家的鸟,杨梅又怎么是杨家的果”,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既没有伤了两家的和气,又让人一笑而过。
8. 思维敏捷 姿态 拳头 强弱、美丑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杨氏之子》中杨氏之子的特点是聪惠、主要表现在他的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具体表现: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杨氏之子的姓,就故意逗他:“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杨氏之子巧妙地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2)《手指》主要内容: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D
10.勇敢不畏强暴,充满正义感
11.B
12.B
【解析】
【分析】
9.
考查选词填空,结合语境进行选择。
训斥,意思是指训诫与斥责。
威严,有威力而又严肃。
惩罚,严厉地处罚。
教诲,意思为教导训戒。
应为:大人的训斥、牧师的教诲、法官的威严、老师的惩罚。
10.
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墓地试胆时,汤姆和哈克目睹了乔埃杀死医生的场面,其后两个孩子都害怕凶悍的乔埃,相互发誓决不开口。但是在开庭审理时,“汤姆和哈克出庭为彼得作证”说明汤姆和哈克富有正义感且勇敢无畏。
11.
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汤姆假睡骗过姨妈”中体现了汤姆的调皮可爱。说法正确。
B第二自然段写了汤姆和小伙伴的“海盗生活”。故说法错误。
C“阴风吹拂”是环境描写,为斗杀场面渲染了氛围。说法正确。
D“乔埃杀死了一个医生,又嫁祸给醉鬼彼得。两个孩子都害怕凶悍的乔埃,相互发誓决不开口。”说明了乔埃的凶狠残暴。
12.
考查主要内容理解。
由第二段“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里简直是一片乐土、净土!”说明,孩子们向往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
13.D
14.A
15.B
16.B
17.新春快乐
18. 捉摸不透 大惑不解 猜不透 恍然大悟
【解析】
【分析】
13.
考查句子理解。
联系语境进行理解。
“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联系上文可知老人买了许多书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觉得太寒碜,所以认为老人会把钞票或者之前的东西。故选D
14.
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联系下文“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可知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是为了测试这些孩子谁会有感恩之心,是否值得他帮助。
15.
考查句子理解。
A滋润,意思是不干燥,浸润、润泽、舒适。滋养,意思是养育,培养;养分,养料。两者是近义词。
B“土地失去了水分的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了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人心比作田地,没有了感激的滋养,便会荒芜。
C内心“荒芜”的人指的是不懂感激,而后变得冷漠自私、不知关爱别人的人。说法正确。
16.
考查仿写句子。
仿写句子要仿修辞和句式。
“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句式“什么会为什么怎么样”仿写时注意有量词的使用。
故合适的为“一棵松会为一方土地四季常青。”
17.
考查补充句子。
联系上下文进行填空。
联系上文“家人读懂老人的心,是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可知,贺卡内容是关于新年祝福以及感激之类的话语。据此组织语言即可。
18.
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写衣锦还乡的老人希望每个学校的校长提供学生名单给他,他确定捐助学生的名单。老人收到学生名单后,只为每位学生寄了一本书,引起了家人的不解。老人等来了一位收到书的学生的贺卡确定受助名单,大家才明白过来。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有资格接受别人的爱。
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到关于家人的语句提取关键信息。
从原文“家人都感到奇怪:既然是捐助,就不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提取出“感到奇怪”。
从原文“谁也捉摸不透老人心里的答案。”提取出“捉摸不透”。
从原文“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违背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提取出“大惑不解”。
从原文“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提取“猜不透”。
从原文“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提取出“恍然大悟”。
19. 微心愿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五彩缤纷的梦,都有自己的一个小目标。目标好比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它会指引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你想知道我的“微心愿”吗?让我悄悄地告诉你:“我的‘微心愿’是出一本优秀的书!”
每当我在书本上看到那些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时,发现又一位出名的作家开了签售会时,我心中的敬佩感就油然而生。我多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也能像那些叔叔阿姨们那样,开一场我的书的签售会,给一位位小书迷签名;在网页上看到自己出的书被小书迷们点“赞”。
我崇拜每一个作家,他们都是可爱的,这种可爱不是建立在年龄上,而是起源于精神。作家的心,庸俗的人走不进去,也看不见那别有洞天的世外桃源,深有感触的人,会在那里,听到“阳光”的召唤,进行一次无声的“对白”。
我知道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光喊喊口号是不行的,我还需要行动起来!从今以后我要认真学习,珍惜自己身边的每一分每一秒,打好作文基础,多看一些文学类的文章、书籍。因为,我要为实现我的“微心愿”而奋斗!
假如,我真的出了一本书,我会写出一篇珍惜时间的文章,让小朋友们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假如,我真的出了一本书,我会写出一本幻想小说,让幻想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我的理想,是当一位作家;现在,我要为我那“微心愿”,努力奋斗!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习作表达。
仔细阅读题干,请以“我的微心愿”为主题,通过一件事,把心愿从产生到实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自拟,可知是一篇自命题的话题作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这是一篇描写心愿的文章,想想自己的小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心愿?实现这个心愿你会付出怎样的努力等方面进行叙述。要文从字顺,语言流畅。富含自己的真情实感。
思路:
开头:可以设问开头,点明自己的心愿。
中间:详细写写心愿的由来,如果是叙事,一定要把事件写具体,写清楚,有详有略。再写写自己的做法。
结尾:抒发自己的情感,再次点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