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4 19:5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三单 元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 的字体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2.“春风又(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括号里应填的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过 B.绿 C.吹 D.到
3.下列各句中和“海阔凭鱼跃”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
A.天高任鸟飞 B.更上一层楼 C.春来发几枝 D.散作满河星
4.下列关于研究报告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报告的标题要体现研究的主要内容。
B.写研究报告时要写出研究目的,写清楚研究方法。
C.搜集资料的办法主要有:查找图书、网络搜索、请教别人等。
D.研究报告的结论必须是绝对正确的。
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
A.用功学习的人把阅读当成乐趣,懒于进取的人却把阅读当成烦事。
B.对人类来说,地球是庞然大物,而对宇宙来说,地球只是一粒沙,是微乎其微的。
C.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D.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二、填空题
6.请根据下面括号里的提示,在“吃”字后面填上一个恰当的字。
例:吃透(理解透彻)
(1)吃________(受欢迎,受重视) (2)吃________(产生嫉妒情绪)
(3)吃________(受损失或在某方面条件不利)
7.猜字谜。
(1)七十二小时。( ) (2)一口咬掉牛尾巴。( )
(3)八十一。( ) (4)需上一半,留下一半。( )
(5)一边是绿,一边是红,一边喜雨,一边喜风。( )
(6)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有个人,只有一寸长。( )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
汉字与中国心
王蒙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又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合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的古典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这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款”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說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 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废的。
8.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戏答:__________________ (2)心潮难已: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汉字的特点是什么?请用“ ”画出相关的句子。
(2)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用“﹏﹏﹏”面出相关的句子。
10.作者为什么说“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废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你对短文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提到的“大地”“海内”天涯”“知己”分别指什么?
(1)大地:_________________ (2)海内:___________________
(3)天涯:_________________ (4)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
13.把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凭栏处、潇潇雨歇。
阅读实践。
汉字繁简
[材料-]接触繁体字途径调查
途 径 占 比
课本书籍 18.54%
古建筑 25.4%
邮件信件 8.12%
媒体 19.86%
字画 25.28%
其他 2.8%
[材料二]一组汉字
[材料三]汉字的发展总体上呈简化趋势,在稳定使用两千余年后,汉字再次迎来了变革,1956年,中国开始推广简化字。1971 年,联合国正式的中文文件改为简体字,但简体字和繁体字长期并存于联合国工作文件。200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中国正式立法推广简体汉字,并提倡妥善处理繁体字使用问题。2005 年,英国主流报纸开始出现简体汉字。2007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由于不同国家使用的中文简体字各有差异,标准的中文部分使用的是繁体字,该标准目前为我国政府承认。近年,不断传出让汉字回归繁体字的声音,有两会代表提交了《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中国台湾地区网友倡议两岸合作开展繁体字申遗工作;新加坡政府推进简化字的同时,积极鼓励年轻人学会认繁体字。
14.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材料一说明繁体字在古建筑和字画中较少出现。( )
(2)材料二有五组繁体字和一组简体字,说明汉字的简化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 )
(3)材料二中繁体字占多数,说明繁体字有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
(4)从材料三可知,国际正式中文文件、主流媒体和重要标准统一使用简体字。( )
(5)材料三列举了1956、1971、2001、2005、2007等年份,既体现了推广简体字的时间跨度之长,也明了作者中立客观的态度。( )
15.材料二包括篆、隶、行、草楷五种字体,其中隶书字形宽扁,长横书写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以下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
莺歌燕舞
A. B.
C. D.
16.有人主张让汉字回归繁体字,你怎么看?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这三则材料中,你读懂了什么?请结合材料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书面表达
18.习作。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经历一些与汉字有关的事,如练书法、猜字谜……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你阅读了许多书籍,查阅了许多资料,与小伙伴们办趣味汉字交流会……从中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下来,写出你对祖国文字的真情实感,不少于4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汉字字体演变的了解。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阶段。
A.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
B.金文的特点: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
C.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D.隶书的特点: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图中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因此字体为甲骨文。
2.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识记。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翻译: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绿”字兼有其他几个字的动作含义,同时又具有关于春色的鲜明的视觉效果。因此,填“绿”字。
3.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的对仗。
结合题干的内容进行辨析和理解,“海阔凭鱼跃”对仗的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对“天高”,“凭”对“任”,“鱼跃”对“鸟飞”。本句话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自然的广阔无边为鱼跃鸟飞提供了宽广的空间,比喻在广阔的天地里,人们可以自由地施展才能。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注意仔细读句子分析。
D项,“必须是绝对正确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错误。故选D。
5.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A选项将“用功学习的人”与“懒于进取的人”进行对比。
B选项将“地球”与“宇宙”进行对比。
C选项将“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进行对比。
D选项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故选D。
6. 香 醋 亏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补全词语,注意结合题目给出的信息作答。
(1)“香”意思是好闻;受欢迎被看重等意思。因此“吃香”意为受欢迎;受重视。
(2)“醋”意思是含有醋酸的调味品;嫉妒。因此“吃醋”意为产生嫉妒情绪。
(3)“亏”意思是受损失;亏折;欠缺;短少;亏负;多亏。因此“吃亏”意为受损失或在某方面条件不利。
7. 晶 告 半 雷 秋 府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猜字谜。
方法:第一种,组合法。根据谜面的暗示,用笔画进行加减,读成一个字,如“山上还有山”指“出”字,“两个小孩”就是“二小”,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谜底:“祟”。
第二种,象形法。从形象上去研究所描绘的字,如“天上双雁飞”指“丛”。
第三种,会意法。要求猜谜人根据谜面意思,联想出谜底来。如“客满”指人多,即“侈”。
(1)每天有二十四小时,七十二小时就是三天,也就是有三个日。所以正确答案就是“晶”。
(2)上面的牛字下面没出头,下面的口字就是嘴巴,就是“告”。
(3)“八”“十”“一”可组词“未、半、本、末”等字。
(4)需要一半,取“需”上半“雨”,留下一半,取“留”下半“田”,合成“雷”字
(5)左边的禾苗是绿的,右边火是红色的,秋天会有凉风,禾苗需要雨,火遇到水就灭。所以答案是秋。
(6)府拆开为广、人、寸,广字对应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人字对应南阳有个人,寸字对应只有一寸长,所以答案为“府”。
8. 开玩笑似的回答。 心情难以平静。
9.(1)其形、声、又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合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2)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10.因为汉字形、声、义俱全,信息量大,适合表达微妙的、诗意的情感,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由汉字写成的古典诗词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因此,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废除的。
11.因为中国人从小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心中对祖国怀有深深的热爱之情,所以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
12. 广大的地面。 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指极远的地方。 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
13. 把酒问青天 怒发冲冠
【解析】
8.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知道词语的原义,在理解“戏答”“心潮难己”的词语原义的基础上,再放到文中的句子中来体会。
戏答:半开玩笑地回答。文中指我半开玩笑地回答。。
心潮难己:比喻像潮水一样起伏的心情,难以抑制,文中指一些普通的字词使人难以抑制。
9.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课文的能力。
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1)结合句子: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
(2)结合: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可知答案。
10.
本题考查了根据短文内容做题。
结合句子:汉字,是人类一绝。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古典诗词早已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这些久远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灵魂中。明白了这些,就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可知,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11.
本题考查了课文的理解能力。
答此题注意总结抓关键句子,中国人的凝聚力之所以这么强,这不仅是因为我们都吃中餐,都讲中文,都用汉字,更重要的是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可知。
12.
本题考查了词语和诗句的理解,
阅读文章可知,“大地”指母亲;“海内”指国境以内;“天涯”指遥远的地方;“知己”指彼此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
13.
本题考查了诗句的识记。
(1)出自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出自宋代岳飞的《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4. × √ √ × √
15.C
16.我不赞成汉字回归繁体字。简体汉字符合汉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趋势,便于书写,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17.汉字的发展虽然整体呈简化趋势,但不能完全禁用繁体字,学会辨认繁体字,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解析】
【分析】
1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
先通读文本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审清题干,在文中找到与题千对应的关键词句,并根据文本内容辨析题干的正误。
(1)从材料一中两个“60.87%”可知,人们接触的繁体字大多是出现古建筑和字画上,所以①说法错误。
(2)材料二中“莺歌燕舞”的不同书写形式,体现了汉字由繁到简,渐进发展的过程,所以②说法正确。
(3)由材料三可知,繁体字稳定使用了两千余年,有着久远的文化底蕴,所以③说法正确。
(4)由材料三中“1971年,联合国正式的中文文件改为简体字,但简体字和繁体字长期并行于联合国工作文件”可知,④说法错误。
(5)由材料三可知,为了说明“繁体字再次迎来了变革”,作者参考了从1956年至2007年的相关资料,在阐述时态度客观,所以⑤说法正确。
15.
本题考查理解辨析的能力。
“隶书字形宽扁,长横书写,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由此描述可知C项是隶书。
16.
本题考查评价鉴赏。
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如果反对,可从材料三中的“汉字的发展总体上呈简化趋势,在稳定使用两千余年后,汉字再次迎来了变革,1956年,中国开始推广简化字。”找资料。
17.
本题考查评价鉴赏。
繁体字稳定使用了两千余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学习繁体字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据此作答即可。
18. 第一次练书法
暑假里,为了提高我写字的规范,我决定在少年宫报名一个硬笔书法班,专心练习写字。当我来到少年宫,走进教室里时,看到有许多比我小的孩子在专心练习写字,而且还写的特别好看,我觉得,连比我小的孩子都在专心练字,有些写的字比我的漂亮多了,我决定,一定要专心练习,不辜负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
开始练字了,老师先发给了我一个作业本,在作业本的第一行最左边写了一个笔画“一”,告诉我横要左低右高,稍微带一些倾斜。我回到座位上按照老师的写法,把这个笔画写了一行,交给老师看,老师说我写的不错。老师又让我写了“二”和“三”。我认真地写着,心里想:没想到写字还有这么多规矩,笔画还有那么多变化。横这个笔画写完了,老师又让我写了竖、撇、捺、点这些最基础的笔画,还让我写了带有这些笔画的字。我笔画写得蛮好,可是到了写真正的字,就感觉有一点别扭。老实告诉我,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字的结构特点,再下笔,这样就会写的好看。我按照老师说的认真观察了一遍,又把字写了一行,这一次写的就好看多了。我把课上的作业写完后,老师又拿出一本家作本,把我课上写的字写在了上面,说:“练字不能求快,要勤学苦练,才能练好,这是你的家作。现在你可以下课了。”我带着家作本走出教室,心想:练字这件事真不简单,我一定要勤学苦练,练出好字。
希望我以后在老师的指点下,能把字写好!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汉字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学习方面来选择材料,如学习汉字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事,开展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收获与感受;可以从生活中选择习作材料,如错别字引发的笑话,滥用成语引发的思考;还可以在搜集一些关于汉字的资料后,从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谈谈你对汉字的看法。写作时要注意条理清晰,主题鲜明。
开头:开门见山/设疑式开头点题。
正文: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举例印象深刻的一两个例子写清楚,注意表达自己当时的感受。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