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 元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漫卷诗书喜欲狂。加点字正确的解释是( )
A.随意地,胡乱地 B.广阔,长 C.满,遍
2.对“青山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骨”是指忠臣的遗骸,在文中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B.“马革尸”就是把马儿的尸体包裹起来。
C.这既是对毛岸英烈士高度的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充分显示了毛主席的博大胸襟。
3.《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 )
A.说明毛泽东是个爱儿子的好父亲。
B.说明毛泽东是为朝鲜人民着想的国际主义战士。
C.说明毛泽东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
D.说明毛泽东具有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伟大胸怀。
4.我会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时,可以通过体会人物的内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通过阅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能够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
C.《军神》一文通过刻画人物的外貌,让读者感受人物内心的一系列变化。
5.“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要读得高昂有力。
B.这句诗的意思是,移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的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C.这两句诗借移民之口,表达了作者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D.这两句诗出自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人年事已高,身在南方,北望中原,叹息落泪,悲愤期盼。
二、填空题
6.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这首诗用到了( )的修辞手法。我还能写出几句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________。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人杜甫在_____(地方)写下的诗。诗中描写了他和妻儿听到____________的消息后__________的心情。
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穿”是___的意思,“金甲”是___,“穿金甲”的意思是_________,从中可以感受到战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2)这两句诗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大意写诗句。
(1)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做题。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chàn zhàn)抖,他额上汗珠儿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 yūn hūn)过去。”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shǔ shù)你的刀数(shǔ shù)。”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注:刘伯承(1896—1986)四川省开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6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早年,他率领四川护国军第4支队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战争,在一次剧烈的战斗中,一颗子弹打入他的右眼。
8.以上这几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_》。文中主要人物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
9.请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10.为下面题目选择正确答案,只写标号。
(1)“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双手却有些颤抖”是因为( )
A.他太累了。 B.他害怕了。 C.他被病人的坚强意志震惊了,不忍心下刀了。
(2)文中画“ ”的句子说明手术中病人( )
A.极力抑制自己的紧张心情 B.极力忍受难忍的痛苦
C.极力克服自己的害怕心情 D.极力忍受手臂的疼痛
(3)文章中“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比喻( )
A.刘伯承的身体很强壮 B.刘伯承的意志很顽强
C.刘伯承的神态很镇定 D.刘伯承说话态度很坚定
阅读短文。
清贫
方志敏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这里指国民党方面)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有两个国方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心希望在我身上能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子、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他们于是激怒起来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摆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住我,威吓地吼道:“赶快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士兵坚决不相信。
“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另一个士兵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新将我的衣角裤裆仔细地检查,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了!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我再向他们解释。
等他们确知在我身上搜不出什么的时候,也就停手不搜了,又在我躲藏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依旧毫无所得,他们是多么的失望啊!那个持弹欲放的兵士,也将拉着的引线,塞进榴弹的木柄里,转过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最后两人说定表和笔卖出钱来平分,才算无话。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同声命令说:“走吧!”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夏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选自《可爱的中国》)
11.“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新将我的衣角裤裆仔细地检查,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句中“新的发现”指什么?正确的一项是( )
A.财物 B.武器 C.文件 D.药品
12.方志敏认为,革命者能战胜许多困难靠的是什么?正确的一项是( )
A.精良的武器 B.先进的战术 C.杰出的人才 D.清贫的作风
13.“我”为什么要把去年夏天穿过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称为“传世宝”?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是“我”的最珍贵的物品,有传世价值。
B.“我”家境贫苦,想把这些留给自己的孩子。
C.“我”甘于清贫,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
D.那些物品我用得最习惯,值得保留下来。
14.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的结构上的关系的正确一项是( )
A.首尾呼应 B.回环反复 C.层层递进 D.承上启下
15.文章花了不少篇幅描写国民党兵士搜“我”身时的言行,有读者觉得没有必要,可以略写。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的方志敏,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浦城县就是方志敏率领红十军解放的。为了纪念他,我们浦城还有一个广场命名为“方志敏广场”呢。此时,你最想对方志敏说什么呢?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你对方志敏的了解来说说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书面表达
17.作文。
题目:《他(她) 了》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填上如:感动、生气、伤心、兴奋……等词,再通过型事例把人物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出他(她)的内心活动。语句通顺,条理清楚,450字以上。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解释。
“漫卷诗书喜欲狂。”出自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意思: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漫”意思是:随意地,胡乱地。
2.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该句意思: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马革裹尸,原义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
故选项B说法有误。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文章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由此可知,《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说明毛泽东具有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伟大胸怀。
4.C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AB说法正确。
C.说法错误。《军神》是一篇小说,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为读者刻画了一位有着勇猛威武的军人形象。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可以通过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描写,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
5.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出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后两句的意思是中原人民在胡人的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抒发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以及期盼收复失地,实现统一的强烈愿望。后两句是在写景的基础上抒情,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失望。“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多年来,在金兵的铁蹄下,沦陷区百姓不知遭受了多少苦难,眼泪都流干了。“泪尽”二字,包含着无限的辛酸,他们眼巴巴地望着南方,盼望朝廷军队前来收复失地,可是一年又一年,他们所等来的只有失望和痛苦。一个“尽”字,表现了沦陷区人民苦难的深重。一个“又”字,表现了沦陷区人民对南宋朝廷的彻底失望。故BCD叙述正确,A“视死如归”“高昂有力”叙述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A。
6. 夸张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梓州 官军收复蓟北 惊喜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
(1)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诗为: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其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到夸张修辞手法的诗句很多: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等。写两句即可。
(2)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译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日光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在梓州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7. 磨穿,穿破 铠甲 磨穿了盔和甲 艰苦 激烈 不破楼兰终不还 在黄沙漫天的西北,守边战士身经百战,虽然身上的铠甲磨穿了,但是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的敌人,誓不回家。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词名句的理解与翻译。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译文:一个人孤独地站在玉门关上,只见青海湖上空浓云密布,雪山也失去了晶莹的光彩。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盔甲也磨破了,但是他们坚定表示,不把敌人打败就不回家乡!
(1)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穿”在诗句中的意思是磨穿,穿破。“金甲”是铠甲。穿金甲:磨穿了盔和甲。从“黄沙”可以看出西北的气候恶劣,“百战”而至“穿金甲”可见战斗频繁、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表明战士们有着一定要打败进犯的敌人的决心。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黄沙漫天的西北,守边战士身经百战,虽然身上的铠甲磨穿了,但是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的敌人,誓不回家。
2.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大意写诗句。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出自宋代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翻译: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自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8. 军神 沃克 刘伯承
9.chàn√ yūn√ shǔ√ shù√
10. C B B
【解析】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出处的了解及主要人物的把握。
阅读文章可知,这篇文章讲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药,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文章出自课文《军神》。课文写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描写人物时,重点却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的变化。
9.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辨析。
颤
【chàn】物体振动:~动。~抖。~音。
【zhàn】同“战”。
晕
【yūn】1.昏迷:~倒。~厥。2.头脑不清。
【yùn】1.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日~。2.光影色泽模糊的部分:霞~。墨~。3.头发昏,有旋转的感觉:~眩。~车。眼~。
数
【shù】1.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目。~量。~词。~论(数学的一支,主要研究正整数的性质以及和它有关的规律)。~控。2.几,几个:~人。~日。3.技艺,学术:“今夫弈之为~,小~也”。4.命运,天命:天~。气~。
【shǔ】1.一个一个地计算:不可胜~。~九。2.比较起来突出:~得着。3.责备,列举过错:~落。4.谈论,述说:~说。~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shuò】屡次:~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10.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选文,结合课文《军神》“ 沃克医生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分析可知,“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双手却有些颤抖”是因为他被病人的坚强意志震惊了,不忍心下刀了。
(2)本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画线句子“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结合文中“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分析可知,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手术中病人极力忍受难忍的痛苦。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课文《军神》中“ 沃克医生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及文中“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等内容分析可知,“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句话中“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比喻刘伯承的意志很顽强。
11.A
12.D
13.C
14.A
15.不认同。因为正是通过大量篇幅的细致生动的描写,刻画出国民党士兵贪婪无耻,将他们的丑恶嘴脸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同时,与方志敏的清贫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方志敏甘于清贫,忠于革命的品质。
16.你矜持不苟,舍己为公、乐观坚强的品德令人敬佩,我要向您学习!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他们满心希望在我身上能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子、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可知,“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新将我的衣角裤裆仔细地检查,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句中“新的发现”指财物。选A。
12.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文章结尾“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可知,方志敏认为,革命者能战胜许多困难靠的是清贫的作风。选D。
13.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文中“我”把去年夏天穿过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称为“传世宝”,进一步说明共产党员是清贫的。家里一贫如洗,就这几套旧汗褂裤,几双缝底线袜,还当做“传家宝”。也说明“我”甘于清贫,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选C。
14.
本题考查文段之间的关系。
文章开头运用对比手法,从正反两方面谈不同的人对清贫有不同的看法。国民党反动派认为获得钱财是人的本性,经手巨额款项而不贪心,简直是不可思议;共产党员则相反,从事革命不为发财,必须把有限资金用在革命事业上,突出共产党员的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结尾“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与开头首尾呼应,不但使文章结构紧凑,同时突出了当时共产党员艰苦、朴素的作风。选A。
15.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文中通过对国民党士兵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不仅刻画了他们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更重要地是侧面衬托了方志敏同志清贫廉洁、舍己为公的美德。所以不能略写国民党士搜“我”身时的言行。
16.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文章方志敏叙述了自己被俘后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的革命情操。从“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和“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从对方志敏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可以体会到方志敏的从容不迫和清贫,以及他为了革命付出一切的高尚品质,说明方志敏是一个廉洁奉公,被俘时表现得正义凛然的人。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将自己想到方志敏说的话写出来,表达自己对其的敬佩之情即可。
17.范文
他感动了
在一条繁华狭窄的街道上,一个衣着简陋、身材瘦弱的老人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车上装满了废旧家具,堆满灰尘的电风扇,全身发黄的洗衣机……乱七八糟地堆积在一起。正当他吃力地蹬着车子穿过街道时,突然“嗞啦”一声,车上的一根铁丝在一辆豪车上深深地划了一道印痕。
老人连忙从车上下来。豪车车主听到声音,也走了出来。车主是个非常强壮的男人,脖子上挂着指粗的项链。他走过来,用手摸了一下划痕,看了看老人。老人低着头,站在车主面前就像个犯错的小孩,不敢与他的目光直视,轻声地说:“老板,对不起!真对不起!”车主心疼地又摸了摸划痕,说:“老人家,你准备怎么解决啊?”老人不停地搓着手,不安地说:“对不起,多……少钱,我……我赔……”车主轻声地说道:“你捡拾废品,一天也挣不了多少钱,怎么赔啊?”这时,路人们全被吸引了过来。有的比比划划,有的小声嘀咕着,都似乎在为老人担忧。
接下来的一幕,大家都惊呆了。只见车主转身走到车后,打开了后备箱,从里面拿出了一根银光闪闪的铁棍,直朝老人走过来。我心想,是不是看老人无法赔偿,那个男人要动粗啊。我的一颗心紧张得怦怦直跳。老人用悲哀的眼神看着围观的人们。路人们一脸惊讶,窃窃私语,“这下老人可惨了。”“这可怎么办啊?”……大家议论纷纷,可谁都不敢站出来为老人说话。我不由地颤抖,心想:这位老人肯定承受不了那根铁棍啊!车主一步一步地向他“逼近”。老人的脸色也越来越不好,仿佛要哭出来一般。他看着车上的痕迹,又看了看男人,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
男人走近了,老人后退了一步,紧闭双眼,等待着那疼痛的一击。这时许多路人也害怕得捂住了眼睛,不敢看这悲惨的一幕。可是令人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车主绕过老人,来到三轮车旁,轻轻地敲了一下,然后说了声:“老人家,我们扯平了!”说完,就把那根银光闪闪的铁棍扔进了三轮车里。此时车上又下来一个女生,明显是男人的妻子。她瞪了男人一眼,对着老人抱歉地说:“你看你,干嘛老是爱开玩笑,你把老人家吓着了。”路人们沉默了短暂的几秒钟后,纷纷笑了起来。大家都为老人感到幸运,遇到了一个宽容善良的车主。
老人望着车主远去的背影,先是一脸茫然,然后也露出了笑容,脸上的愁容一扫而尽。他对着远去的汽车,连声说着“谢谢”。这一幕,他感动了,我们也被感动了!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半命题作文。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一写某个人感动、生气、伤心、兴奋……的样子。我们可以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把事情的经过写详细,特别要把他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心活动。
开头: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中间:回忆人物当时的样子,体会人物的心理,选择恰当的描写方法。按照顺序把事情写下来,重点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结尾:呼应文章题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