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下)期末生物模拟试卷(一)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一个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装有正在萌发的种子,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内的温度和氧气含量,并将结果绘制成曲线。如果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和氧气含量。下列曲线图中能够正确反映温度(A)和氧气含量(B)随时间变化的是( )
A. B.
C. D.
卷柏是一种奇特的蕨类植物。在水分不足时,它的根会从土壤里“拔”出来,身体缩卷成一个圆球,随风而动。一旦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圆球就会迅速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继续生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卷柏的生存环境仅限于平原与海滩
B. 卷柏的根只有吸收功能,没有固定功能
C. 卷柏的这种生存方式体现了它对环境的适应
D. 卷柏的根从土壤中不仅吸收水分,还吸收有机营养
关于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作用完成的
B. 肺的换气实现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C. 组织间气体交换实现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D. 肺的换气和组织间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AB段,膈肌收缩,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B. 在AB段,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横向扩张
C. 在BC段,膈肌舒张,膈的面积缩小
D. 在BC段,肋骨间的肌肉舒张,胸腔的容积缩小
花生俗称“落花生”,是因为它开花受精后子房柄会迅速伸长并钻入土中,然后子房在土中发育成荚果。因此,适于花生栽种并能提高产量的土壤类型应是( )
A. 黏土类土壤 B. 砂土类土壤
C. 壤土类土壤 D. 以上三种都可以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我们知道园林工人为了提高移栽树木的成活率,树木的根部要带一坨土,这是为了保护好树木的根毛,那移栽时树根部插有一根塑料管与外界相通,这是因为 ______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为研究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某人设计了四个不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各装置中地下部分都处于相同环境的盆中,地上部分所处的都是透明的封闭容器.
(1)为了达到本实验的目的.应比较装置 ______ (填装置编号)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
(2)以装置①、装置④来进行对照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是 ______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的.请说明具体的理由: ______ .
植物的新陈代谢要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如光、水分)的影响。如图表示一株叶面积为10分米2的植物在一定光照和一定二氧化碳浓度的条件下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单位:毫克/(分米2 小时)]。请回答:
(1)B点表示的意义是 ______ 。
(2)如果白天光照强度较长时间为n1时,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长?为什么?
(3)在光照强度为n3的情况下光照4小时,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______ 毫克。
(4)写出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此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光照强度为n3的情况下光照4小时,该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生成的葡萄糖的质量(结果保留2位小数)。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重要生理现象之一,光合作用的强弱可以用光合速率来表示。光合速率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分米叶面面积吸收二氧化碳的毫克数来表示。某校科学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内进行了水稻光合作用的两次探究活动。[光合速率的单位:毫克/(分米2 小时),光照强度的单位:勒克斯]
第一次实验:在30℃条件下,得到了如下表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光照强度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光合速率 10 13.5 16.8 19.5 21 21
第二次实验:在光照强度为800勒克斯的条件下,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实验结果说明:在特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强度随着 ______ 的增强而增强。
(2)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水稻生长的适宜外界条件为 ______ 。
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______(填“左移”、“右移”或“不动”).
(3)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
“水往低处流”,但是植物体内水却往高处走,动力从何而来?某同学为此做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将一枝条插入充满水的玻璃管中,玻璃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水银的容器中。不久水银柱上升情况如图甲所示。
实验二:将同一植物在靠近茎的基部切断,套上一个弯曲的玻璃管,管内装有水银。不久,玻璃管内的水增加,水银柱上升,如图乙所示。
请回答:
(1)实验一说明 ______ 。
(2)实验二说明 ______ 。
(3)根据这两个实验,你对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动力有何新的认识?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答:A:图中曲线A代表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以瓶内温度升高,图中曲线B代表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所以瓶内的氧气的含量逐级减少并不是不变化的,为错误项。
B:由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而释放出能量,所以瓶内的含氧量逐级降低而温度逐级升高,并不是不变的为错误项。
C:图中曲线A代表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以瓶内温度升高,图中曲线B代表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所以瓶内的氧气的含量逐级减少,符合题意为正确项。
D:图中曲线A代表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以瓶内温度升高而不是降低,图中曲线B代表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所以瓶内的氧气的含量逐级减少并不是升高,为错误项。
故选:C。
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生物体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2)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3)由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以瓶内温度升高;而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所以瓶内的氧气的含量逐级减少。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关键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释放出能量,并正确的判断图中曲线的变化情况。
2.【答案】C
【解析】解:A、蕨类植物的生殖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处,A错误;
B、蕨类植物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卷柏的根有吸收功能,有固定功能,B错误;
C、卷柏的这种生存方式体现了它对环境的适应,C正确;
D、卷柏的根从土壤中不仅吸收水分,还吸收无机盐,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由上向下运输的,D错误。
故选:C。
卷柏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能为植株输送营养物质,以及支持地上高大的部分,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
蕨类植物无花,不能结出果实和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蕨类植物的生殖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处。
只要熟练掌握了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就能轻松答题。这部分内容是重点,注意掌握。
3.【答案】D
【解析】解: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即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四个环节。
A.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的,而不是通过呼吸作用完成的。故说法错误。
B.通过肺的换气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故“肺的换气实现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的说法错误。
C.通过组织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故“组织间气体交换实现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说法错误。
D.肺的换气和组织间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说法正确。
故选:D。
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四个环节。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呼吸全过程的理解。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呼吸过程,正确分析图示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曲线图中,AB段表明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曲线图中,BC段表明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因此在BC段,膈肌舒张,膈的面积增大不是缩小,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B
【解析】解:在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三中土壤中,壤土类土壤具有保水,保肥,通气,透光的特性,适合种植粮食和植物,砂土类土壤稍微带点沙质土,有利于花生根部的生长和呼吸,不容易烂根,沙土类土壤适于花生栽种并能提高产量,所以砂土类土壤内花生生长情况最好。
故选:B。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沙土是指含沙量占80%,黏土占20%左右的土壤,沙壤土就是介于壤土与沙土之间的土壤。据此解答。
植物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根呼吸的是空气的氧气,移栽时树根部插有一根塑料管与外界相通,利于根的呼吸作用,提高成活率
【解析】解: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幼根和根毛,因此在移栽植物时要带土移栽,以保护幼根和根毛,利于根吸水,提高成活率;
根呼吸的是空气的氧气,移栽时给树根部插一根型料管与外界相通,这有利于根的呼吸作用,提高成活率。
故答案为:根呼吸的是空气的氧气,移栽时树根部插有一根塑料管与外界相通,利于根的呼吸作用,提高成活率。
根尖的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对移栽植物进行遮荫、去掉部分枝叶,选择阴天或傍晚时移栽,带土移栽,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利用移栽植物的成活。
7.【答案】①②;不合理;变量不唯一
【解析】解:(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因此为研究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应比较装置①②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
(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以装置①、装置④来进行对照实验.由于变量不唯一,这样的实验设计是不合理的.
故答案为:(1)①②;(2)不合理;变量不唯一.
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就要以这种条件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其它条件都相同;本题从土壤种类、光照强弱(或多少)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实验的设计,设计实验方案时对变量的控制.
解题的关键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在进行实验时,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性,必须注意变量的控制.
8.【答案】在光照强度为n1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 600
【解析】解:(1)由图可知在n1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度为0,即在该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达到动态平衡,
故答案为:在光照强度为n1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
(2)根据白天光照强度较长时间为n1时,可知n1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则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若从全天来看,晚上指进行呼吸作用,则植物消耗的有机物大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所以植物不能正常生长,答:不能;因白天在光照强度为n1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即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量相等,但植物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从全天看,有机物的消耗大于积累,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3)因曲线表示的是净光合量,则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为吸收加上抵消呼吸那部分的消耗,即光合作用的吸收速度为10-(-5)=15毫克/(分米2 小时),再由株叶面积为10分米2、光照4小时,则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5毫克/(分米2 小时)×10分米2×4小时=600毫克,故答案为:600;
(4)设生成葡萄糖的质量为x毫克,
6CO2+6H2OC6H12O6+6O2
264 180
600mg x
解得x=409.09mg,
答:该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生成的葡萄糖的质量409.09mg.
故答案为:(1)在光照强度为n1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
(2)不能;因白天在光照强度为n1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即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量相等,但植物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从全天看,有机物的消耗大于积累,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3)600
(4)409.09mg
(1)根据图可知B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速度来分析解答;(2)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和n1点意义来分析植物能否正常生长;
(3)根据光照强度为n3的吸收速度、株叶面积为10分米2、光照4小时来计算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4)根据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的化学方程式,将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代入方程式来计算生成葡萄糖的质量.
本题属于学科综合习题,较难,学生应注意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而计算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解答本题的难点.
9.【答案】光照强度 光照700勒克斯,温度在30℃
【解析】解:(1)从表格中可知光照强度从300、400、500、600、700、800逐步增强,光合速率从10、13.3、16.8、19.5、21、21也逐步增强.因此在特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强度随着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强.
(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水稻生长的适宜外界条件为光照700勒克斯,温度在30℃。
故答案为:
(1)光照强度
(2)光照700勒克斯,温度在30℃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分析解答.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主要是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限度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若光照过强,气孔会关闭,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10.【答案】光合 左移 变浑浊
【解析】解:(1)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能阻止光的进入防止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生;
(2)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左移.
(3)实验结束后,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可观察到广口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1)光合;
(2)左移;
(3)变浑浊;
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则需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瓶内压强减小.
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11.【答案】枝条叶片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所产生的拉力,是促使水分在植物体内向上运输的动力 根部生理活动(答“根部渗透吸水”或只答根部也给分)能产生推动水分向上运动的压力 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蒸腾作用,但是根部的生理活动也会推动水分向上运动
【解析】解:(1)图一中植物枝条的蒸腾作用使水分散失的过程中,产生了蒸腾拉力,促使水分向上运输。这也是高大的植物能把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植物体全身各处的原因。
气化就是物质由固体或液体变成了气体,分子间距离比较大,而汽化指物质从液体变成了液体小颗粒,进入到空气中,小颗粒中水分子间的距离不变,它仍为液体。因此,该试验中,叶表面发生的水的变化是汽化现象。
(2)第二个实验,水银柱上升了,说明玻璃管内的水分增加了,只能是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进入到玻璃管中。由于没有叶,不是蒸腾作用的原因,联系物理上的毛细现象,可以推测:根部的生理活动或根部的渗透吸水也会产生促使水分向上运输的压力,但这不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动力。
(3)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可知: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蒸腾作用,但是根部的生理活动也会推动水分向上运动。
故答案为:
(1)枝条叶片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所产生的拉力,是促使水分在植物体内向上运输的动力;
(2)根部生理活动(答“根部渗透吸水”或只答根部也给分)能产生推动水分向上运动的压力。
(3)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蒸腾作用,但是根部的生理活动也会推动水分向上运动。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科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环境中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此题考查植物的蒸腾作用以及根的吸水问题,根据这两个实验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不但有蒸腾拉力,还有根部产生的向上压力。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