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下列动物中,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
A. 章鱼 B. 水蚤 C. 海葵 D. 中华鲟
下列脊椎动物中,最先出现在地球上的是( )
A. 哺乳类 B. 爬行类 C. 两栖类 D. 鱼类
如图是豆目的部分分类图解。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类植物是( )
A. 绿豆和菜豆 B. 绿豆和紫檀 C. 合欢和紫檀 D. 合欢和菜豆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有( )
①维持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蝗虫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是( )
A. 肺 B. 气管 C. 气囊 D. 外骨骼
下列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 )
A. 蜜蜂 B. 家猫 C. 蜘蛛 D. 猫头鹰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提出“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目的就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动能使肌肉收缩,协调能力增强
B. 运动能使呼吸得到锻炼,促进肺活量增长
C. 运动能增强心脏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D. 饭后运动能使消化系统得到充分锻炼,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
下列植物中,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的是( )
A. 雪松 B. 水杉 C. 桫椤 D. 珙桐
不断侵害婴幼儿的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以下对这种肠道病毒推断错误的是( )
A. 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 营寄生生活
C. 其个体比细菌更小 D. 它不含蛋白质
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正确的是( )
A. 建立自然保护区 B. 建立禁猎区、迁地保护
C. 多引进外来物种 D. 颁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
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预防蛔虫病的是( )
A. 不喝不清洁的生水,水果蔬菜要洗干净
B. 饭前便后要洗手
C. 管理好粪便
D. 以上三项都是
观察蚯蚓的实验过程中,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的原因是( )
A. 减少蚯蚓运动时与糙纸之间的摩擦
B. 使蚯蚓不至于缺水而死亡
C. 能使蚯蚓正常呼吸
D. 使刚毛更容易插入糙纸中
哺乳类与鸟类相比,主要特点是( )
A. 胎生、哺乳 B. 体温恒定
C. 两条血液循环路线 D. 大脑发达
鲫鱼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 )
A. 胸鳍和腹鳍的不断摆动 B. 尾鳍的不断摆动
C. 尾部和躯干的左右摆动 D. 各种鳍的不断摆动
下列不属于鸟类适于飞行的结构、生理特征的是( )
A. 身体呈流线型 B. 卵生 C. 胸肌发达 D. 前肢变成翼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根据家兔和狼的牙齿图解,回答有关问题:
(1)______图是家兔的牙齿,判断的理由是:家兔的牙齿有______和______,没有______,这与他的草食性生活相适应。
(2)兔和狼的牙齿分化不完全相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从图形、数据中提取各种“信息”,对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都相当重要。如图是伸肘动作的产生模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1)一块骨骼肌由两部分组成:[1]是______,[2]是______。
(2)图中显示的骨与骨之间的连接都是关节。关节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
(3)伸肘时肱二头肌处于______状态,[3]______处于______状态。可见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______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不同白冠雀群的鸣声虽然基调相同,但又有各自的“方言”.如果把某个白冠雀群(A)的幼雏(a)移到另一白冠雀群(B)中去,待长成成鸟时,a的鸣声就不同于A鸟群而接近B鸟群,但是如果把白冠雀幼雏(b)移到黄莺鸟群中生活,它却学不会黄莺的鸣声。请回答:
(1)白冠雀幼雏a的鸣声,具有B鸟群的“方言”特点,这是______行为在起作用。
(2)白冠雀幼雏b学不会黄莺的鸣声,是因为b与黄莺体内的______不同。
(3)同种动物中不同个体的学习能力是______的。
(4)上述实验说明,______行为是在______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也就是说动物学习行为的出现是在______因素的基础上.
如图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细菌的基因存在于字母______所指的结构中。A的作用是______。
(2)与植物细胞相比,大多数的细菌不含______,所以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______。
(3)从分类的角度来看,大肠杆菌、乳酸菌、肺炎双球菌等都属于______,青霉菌属于______,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细胞中有无______。
(4)细菌的生殖方式是______生殖,细菌能够形成休眠体______,以抵抗不良环境。
(5)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来说,培养基中必须有______,以保证细菌生长的需要。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洗手看似简单,殊不知其中大有学问。某校学生兴趣小组的甲乙两位同学利用盛有无菌培养基的培养装置,分别设计了洗手能减少手上细菌数量的验证实验:
(1)该实验提出的探究问题是:______?
(2)乙同学的设计更合理,因为他设置了______实验,变量是______.
(3)细菌在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充分时,进行旺盛的______生殖。遇到恶劣环境,细菌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叫做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章鱼的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贝壳退化,是软体动物,符合题意。
B、水蚤的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具背甲,躯干部有躯干肢(胸肢)5对,属于节肢动物,不符合题意。
C、海葵的结构简单,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是腔肠动物,不符合题意。
D、中华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贝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有的贝壳退化;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被外套膜,常常分泌形成贝壳。据此解答。
只要熟练掌握了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常见的软体动物,即可解答本题。
2.【答案】D
【解析】解: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下列脊椎动物中,最先出现在地球上的是鱼类。
故选:D。
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中易出错的是某些爬行类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即原始两栖类→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不是原始两栖类→原始鸟类→原始哺乳类.
3.【答案】A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据分类索引可知:绿豆和菜豆同属,绿豆和紫檀同科,合欢和紫檀同目,合欢和菜豆同目,属、科、目中属最小,因此同属的绿豆和菜豆亲缘关系最近。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植物的分类,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分析解答。
这部分内容是考试的重点,注意理解掌握,不能死记硬背。
4.【答案】D
【解析】解: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正确。
②在生态系统中动物作为消费者,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正确。
③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③正确。
故选:D。
动物在自然界中能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据此解答。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5.【答案】D
【解析】解:蝗虫生活在陆地上,为适应陆地干燥的环境,身体表面有坚硬的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但外骨骼不能随着节肢动物身体的长大而长大,因此会出现蜕皮现象,每蜕一次皮,动物龄期就增加一龄,最后变成成虫。
故选:D。
本题考查节肢动物的外骨骼的作用,可以从外骨骼的特点来考虑。陆生动物一般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如鳞片、外骨骼等,以便适应陆地环境,据此答题。
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外骨骼不能随着节肢动物身体的长大而长大。
6.【答案】A
【解析】解:蜜蜂的营群体生活,群体有蜂王、雄蜂和工蜂,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因此属于社会行为。而家猫、猫头鹰、蜘蛛等不是营群体生活的,不具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故不是社会行为的动物。
故选:A。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社会行为的特征。
7.【答案】D
【解析】解:A、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对骨骼肌的血液供应,从而使肌细胞获得更多的营养,A正确。
B、经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就能加强呼吸肌的收缩力量,扩大胸廓的活动范围,增多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其结果是肺活量增大,呼吸功能加强。B正确。
C、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搏动有力,每搏输出的血量比一般人的要大,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比一般人的慢。C正确。
D、饭后立即剧烈运动,会使肌肉内的血流量增大,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降低,分泌的消化液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D错误。
故选:D。
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骨骼肌收缩和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体育锻炼对提高心、肺功能和骨骼肌收缩的作用以及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的原因。
8.【答案】B
【解析】解:A、雪松的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种子裸露,仅仅被一鳞片覆盖起来,也属于裸子植物,但不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不符合题意。
B、水杉的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种子裸露,仅仅被一鳞片覆盖起来,属于裸子植物,且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符合题意。
C、桫椤属于蕨类植物,不是裸子植物,也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不符合题意。
D、珙桐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也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金丝猴、白鳍豚、朱鹮、扬子鳄(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银杉(植物中的“活化石”“大熊猫”)、珙桐。
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根本区别是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据此答题。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我国的以及保护植物。
9.【答案】D
【解析】解:A、肠道病毒是动物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正确;
B、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因此肠道病毒营寄生生活,正确;
C、肠道病毒其个体比细菌更小,正确;
D、肠道病毒是动物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而不是它不含蛋白质,错误。
故选:D。
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因此病毒的繁殖又称为自我复制。病毒很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450纳米(nm),较小的病毒直径仅为18-22纳米。因此,观察时要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
10.【答案】C
【解析】解:A、自然保护区是人们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A正确.
B、建立禁猎区,禁止乱捕乱杀,可以有效的保护禁猎区内的动物,B正确.
C、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会大量繁殖,进而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反而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C错误.
D、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键是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并明确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
11.【答案】D
【解析】解:蛔虫病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食不清洁的瓜果;勤剪指甲;不随地大便等。对餐馆及饮食店等,应定期进行卫生标准化检查,禁止生水制作饮料等。加强粪便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不用生粪便施肥等。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综上所述, D符合题意。
故选:D。
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蛔虫病属于消化道传染病,明确该病的传染途径。
12.【答案】C
【解析】解: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观察蚯蚓时,要经常用浸润的棉球轻擦蚯蚓身体的表面,其目的是保持蚯蚓体表湿润,维持蚯蚓的正常呼吸。因此,“在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这样做的意义是“维持蚯蚓正常的呼吸”。
故选:C。
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蚯蚓的呼吸是靠始终湿润的体壁完成的,体壁中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氧气就溶解湿润的体表黏液中,然后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里,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体外。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蚯蚓的呼吸过程和特点。
13.【答案】A
【解析】解:鸟类的主要特征有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利于飞行;心脏四腔,用肺呼吸,用气囊辅助完成双重呼吸,体温恒定,体内受精,卵生,有发达的神经系统,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有的骨很薄,有的骨愈合在一起,长骨中空等。双重呼吸是鸟类所特有的特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体表一般有毛,体腔以膈区分为胸腔和腹腔两部分,有的齿退化,心脏四腔,分为两心房和两心室,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线路,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其中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特点。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此题考查的是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与鸟类的比较作答。
关键点: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特点。
14.【答案】C
【解析】解:如图鱼鳍分为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和尾鳍。图中1是背鳍,2是尾鳍,3是胸鳍,4是腹鳍,5是臀鳍。其中背鳍有保持鱼体侧立,对鱼体平衡起着关键作用;胸鳍和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可以决定运动方向,又能同尾部一起产生前进的推动力;臀鳍有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鱼体向前游动时的动力主要是来自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
故选:C
本题考查鱼鳍在与生活中起到的作用,鳍的作用是游泳及平衡的器官;鱼鳍分为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和尾鳍。
对于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多结合生活中的观察,应不难记忆。
15.【答案】B
【解析】解:A、鸟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的阻力,A不符合题意;
B、卵生与飞行生活无关,B符合题意;
C、胸肌发达,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与飞行生活适应,C不符合题意;
D、前肢变成翼,利于飞行,与飞行生活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固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据此作答。
鸟的飞行生活是和它的形态结构特点相适应的。
16.【答案】B 臼齿 门齿 犬齿 食性不同
【解析】解:(1)1是门齿,长在上下颌的中央部分,形状像凿子,适于切断食物;2是臼齿,长在上下颌的两侧,有宽阔的咀嚼面,适于磨碎食物;3是犬齿,尖锐锋利,适于撕裂肉食,图中B表示家兔的牙齿,因为它没有锐利的犬齿,只有臼齿和门齿,为草食性动物。
(2)家兔为草食性动物,其牙齿具有门齿和臼齿,而狼为肉食性动物,其牙齿具有门齿、臼齿和犬齿,所以兔和狼的牙齿分化不完全相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食性不同。
故答案为:(1)B;臼齿;门齿;犬齿
(2)食性不同
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这是与它们的食性不同相适应的,草食性动物具有发达的臼齿和发达的盲肠,肉食性动物具有锐利的适应撕裂肉食的犬齿。图示中1是门齿,2是臼齿,3是犬齿。
此题考查了哺乳动物牙齿的分化,掌握肉食性动物和草食性动物的不同。
17.【答案】肌腱 肌腹 关节头 关节窝 关节囊 关节腔 关节软骨 舒张 肱三头肌 收缩 神经
【解析】解:(1)如图所示,骨骼肌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是[1]肌腱,中间较粗的红色部分是[2]肌腹。[3]肱三头肌。
(2)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叫做关节,它是由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如图所示: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协调配合来完成的。例如,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可见,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故答案为:(1)肌腱;肌腹;
(2)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关节腔;关节软骨
(3)舒张;肱三头肌;收缩;神经
本题考查骨骼肌和关节的概念以及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配合。解答时结合伸肘动作的产生模式图,说明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配合。
解题时,特别是有关高等动物的运动和生理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拿自己做“模特”进行现场“实验”,然后从中获取信息达到解题的目的。
18.【答案】学习 遗传物质 不同 学习 先天性 遗传
【解析】解: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
不会丧失。
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
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1)白冠雀群(A)的幼雏(a)移到另一白冠雀群(B)中去,待长成成鸟时,a的鸣声就不同于A鸟群而接近B鸟群,表明幼雏(a)学习模仿了白冠雀群(B)的鸣叫。因此白冠雀幼雏a
的鸣声,具有B鸟群的“方言”特点,这是学习行为在起作用。
(2)不同鸟类的鸣叫不同,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是先天性行为。因此白冠雀幼雏b学不会黄莺的鸣声,是因为b与黄莺体内的遗传物质不同。
(3)学习行为是在遗传物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的。同种动物中不同个体的遗传物质不完全相同;同种动物中不同个体的生活环境不同,导致学习能力是不同的。
(4)上述实验说明,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也就是说动物学习行为的出现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
故答案为:
(1)学习;
(2)遗传物质;
(3)不同;
(4)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遗传。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解答时可以从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的特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19.【答案】F 运动 叶绿体 异养 细菌 真菌 成形的细胞核 分裂 芽孢 有机物和水
【解析】解:(1)细菌的基因存在图中F-DNA;A是鞭毛,它使细菌能够运动。
(2)与植物细胞相比,大多数细菌不含叶绿体,所以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异养。
(3)从分类的角度来看,大肠杆菌、乳酸菌、肺炎双球菌等都属于细菌,青霉菌属于真菌,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细胞中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4)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细菌能够形成休眠体芽孢,以抵抗不良环境。
(5)细菌繁殖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丰富的营养物质,光有这些还不够,在制作固体培养基时,还必须添加琼脂作为凝固剂,才能保证细菌的正常繁殖。
故答案为:
(1)F,运动
(2)叶绿体,异养
(3)细菌,真菌,成形的细胞核
(4)分裂,芽孢
(5)有机物和水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的部位,有的细菌还有鞭毛和荚膜。图中F-DNA、E-细胞膜、D-细胞壁、C-荚膜、B-细胞质、A-鞭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细菌的结构。
20.【答案】洗手前手上的细菌等吗?(符合题意即可) 对照 有无细菌 分裂 芽孢
【解析】解:(1)根据题意可以提出该实验探究问题是: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吗?
(2)在科学实验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在上述实验中,甲同学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问题;而乙同学设计了对照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因此乙同学的设计合理。变量就是所要探究的问题,从乙同学的实验可以看出,该探究实验中控制的实验变量是细菌的数量。
(3)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和充足的营养物质,由于细菌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需要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分裂时,细胞首先将它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然后细胞从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两个子细胞。当环境变得不利于细菌生长时,有些细菌(多为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壁增厚,且不易透水,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抗性强,对高温、紫外线、干燥、电离辐射和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都有很强的抵抗性,遇到适宜的环境,芽孢又恢复生命现象,又会萌发成一个新个体。
故答案为:(1)洗手前手上的细菌等吗?(符合题意即可)
(2)对照;有无细菌
(3)分裂;芽孢
(1)科学探究过程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中要设置对照实验是科学探究中必需具备的。
(2)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和充足的营养物质。
解此题的关键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理解掌握培养细菌的方法步骤、细菌的生殖方式。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