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试卷(一)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0分)
下列想象中不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
A. 惊弓之鸟 B. 望梅止渴 C. 杯弓蛇影 D. 蜻蜓点水
炸油条要用到面粉和花生油,它们分别来自( )
A. 小麦的子叶 花生的子叶 B. 小麦的胚乳 花生的子叶
C. 小麦的子叶 花生的胚乳 D. 小麦的胚乳 花生的胚乳
如图,证明“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和“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的对照实验置分别是( )
A. 甲与乙、甲与丁 B. 甲与丙、甲与乙
C. 甲与丁、乙与丙 D. 甲与乙、乙与丙
下列有关水生动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凡是鱼类,必须生活在水中
B. 水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形成联系
C. 在水中生活的动物都用鳃呼吸
D. 动物的形态结构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下列行为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 一群蚕在蚕农的筐中吃桑叶
B. 两只狗为争夺一块肉而斗争
C. 鹈鹕在海滨岩石上筑巢并繁殖后代
D. 首领猴子带领一群猴子在丛林中活动
下列关于细菌营养方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腐生细菌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B. 进行自养生活的细菌,靠分解植物的遗体来生活
C. 进行寄生生活的细菌,靠吸收活的动植物或人体内的营养物质来生活
D. 根瘤菌能利用阳光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
假如一个性状总是从父亲直接传给儿子,由儿子直接传给孙子,那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最可能位于( )
A. 性染色体 B. 常染色体上 C. X染色体上 D. Y染色体上
下列不符合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是( )
A. 鱼有鳍适应水中生活 B. 家鸽发达的胸肌适应飞行
C. 蝌蚪有鳃适应水中生活 D. 苔藓有茎和叶适应干旱陆地生活
从亲代的体细胞到生殖细胞再到发育成子代体细胞,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是( )
A. 2n→2n→2n B. n→n→n C. n→2n→n D. 2n→n→2n
“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一曲优美的《洪湖水浪打浪》描述出江汉平原鱼米之乡的富庶和美丽。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野鸭的形态结构既适于游泳,也适于飞行
B. 野鸭一年一度的迁徙行为受遗传物质控制
C. 莲藕和水稻都不分昼夜地进行着呼吸作用
D. 菱和莲藕与水稻一样,都只能进行有性生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下面的概念图中,标号①表示______;标号②表示______.
(2)已知先天性聋哑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小张和小王是聋哑学校的两位同学,他们各自的父母听说能力均正常,但小张一生下来就是聋哑,而小王在五岁前会说话,听力也正常。五岁那年生病注射链霉素后导致聋哑。请问小张的基因组成为______;小王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_(填“小张”或“小王”)的聋哑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如图是伸肘动作的产生模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1)一块骨骼肌由[1]肌腹和[2]______两部分组成,前者是由______组织构成的,后者是由______组织构成的。
(2)图中显示的关节主要由关节头、______、关节软骨、关节腔和关节囊组成。
(3)伸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分别处于______和______状态,可见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______系统的调节下,共同完成的。
如图是家蚕发育的全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古代掌握的养蚕缫丝技术是用热水浸泡蚕茧抽丝。蚕茧处于发育的______阶段。
(2)蝗虫与家蚕相比,发育过程中缺少______阶段。
(3)蝴蝶一生也经历大致四个阶段,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阶段是______阶段。
(4)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______。
A.①④③②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④③②①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红安五中课改班生物兴趣小组对检测教室中的细菌探究实验作了如下设计:
第一步:取2个装有等量牛肉冻培养基的培养皿,经高温灭菌,冷却至常温后加盖密封,分别标记为1号、2号。
第二步:打开1号培养皿,将其暴露在教室中10分钟后加盖封好,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第三步:将1、2号培养皿同时放置在恒温箱中培养,每天观察,并作记录。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2)上述实验中,如果1号培养皿出现细菌菌落,2号培养皿不出现菌落,说明______。如果1号培养皿与2号培养皿都没有出现菌落,说明______。
(3)本实验设计中,设置2号培养皿的目的是______。
(4)将1号和2号培养皿中的牛肉高温灭菌的目的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BC、惊弓之鸟、望梅止渴、杯弓蛇影,都是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活动,都属于反射;
D、蜻蜓点水是蜻蜓在产卵,不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因此不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蜻蜓点水.
故选:D
反射是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活动.
知道反射是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活动.
2.【答案】B
【解析】解:面粉是由小麦加工而来,小麦属于单子叶植物,其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乳和胚。种皮起保护作用;胚乳里贮存着营养物质,面粉就是小麦的胚乳加工来的;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胚根将来发育成根,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位,子叶将胚乳里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花生油是由花生加工而来,花生是双子叶植物,其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种皮起保护作用;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胚根将来发育成根,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位,子叶肥厚,贮存营养物质。花生油就是由花生子叶加工而成的。
故选:B。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
要明确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种子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的不同。
3.【答案】B
【解析】解:依题意,由图可知:
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得出的结论是光照是绿色植物产生氧的条件;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绿色植物,得出的结论是氧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顺序颠倒,故不符合题意。
B、甲和丙可构成一组对照试验,实验的变量是植物,可证明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有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甲和乙可构成对照试验,实验的变量是光,探究的是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故符合题意。
C、甲和丁与乙和丙,有两个变量光和绿色植物,不能构成对照试验,都不能证明“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和“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故不符合题意。
D、甲和乙构成对照试验,变量是光照,探究的是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乙和丙的变量有两个,是光照和植物,不能构成对照试验。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和“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实验为载体,考查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实验设计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
4.【答案】C
【解析】解:A、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故不符合题意。
B、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增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故不符合题意。
C、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大都用鳃呼吸,如鱼类;但鲸鱼、海豚等具有胎生哺乳,生活在水中,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还有乌龟等爬行动物也是用肺呼吸的。故符合题意。
D、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如:蜥蜴和家兔等陆生动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体内受精,这些都是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猛兽和猛禽都具有锐利的牙齿(或喙)和尖锐的爪,有利于捕食其他动物。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大都用鳃呼吸,也有用其它器官呼吸的,据此答题.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并不是都用鳃呼吸的.
5.【答案】D
【解析】解:A、一群蚕在蚕农的筐中吃桑叶属于捕食行为;
B、两只狗为争夺一块肉而斗争属于同种动物之间的攻击行为;
C、鹈鹕在海滨岩石上筑巢并繁殖后代属于繁殖行为;
D、猴子的群体生活中有严格的等级,有猴王,因此首领猴子带领一群猴子在丛林中活动属于社会行为.
所以属于社会行为的是D、首领猴子带领一群猴子在丛林中活动.
故选:D.
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
6.【答案】C
【解析】解:A、依靠分解动物的尸体、粪便或植物的枯枝落叶吸取有机养料的叫腐生生活,细菌能把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错误;
B、只有少数硫化菌以分解硫化物获得能量自养,B错误;
C、进行寄生生活的细菌,只能靠吸收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人体内的营养物质来生活,C正确;
D、根瘤菌是生活在植物根内部的一类固氮微生物,能把空气中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氮固定下来,转变成可以被植物利用的氮肥,但不是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D错误。
故选:C。
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取有机物,为寄生生活;依靠分解动物的尸体、粪便或植物的枯枝落叶吸取有机养料的叫腐生生活。
寄生和腐生主要看其吸收营养的对象是活的还是死的。
7.【答案】D
【解析】解:男性性染色体中的Y染色体只会传给儿子,而不会传给女儿;这是因为: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22+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可见,如果一个性状总是从父亲直接传给儿子,由儿子直接传给孙子,那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Y染色体上。
故选:D。
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位于Y染色体的基因一定不会传给女儿,只会传给儿子,女儿从父亲遗传来的一定是X。
8.【答案】D
【解析】解:A、鲫鱼身体呈梭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用鳃呼吸,适于吸收水中的氧气,因此适于水中生活.故A正确;
B、家鸽前肢变成翼,发达的胸肌,适于空中飞翔,故B正确;
C、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故C正确;
D、苔藓植物具有假根、茎、叶,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即没有输导组织,用孢子繁殖后代,生殖离不开水,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D错误.
故选:D.
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9.【答案】D
【解析】解:亲代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分别进入两个生殖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来自于精子和卵细胞,数目又恢复到亲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如图所示。
因此从亲代的体细胞到生殖细胞再到发育成子代体细胞,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是2n→n→2n
故选:D。
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并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因此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生殖细胞、受精卵和亲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是1:2:2。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的行为和运动方式、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植物的呼吸作用。掌握动物的行为和运动方式、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和区别、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野鸭脚趾间有蹼,善于在水中游泳和戏水,它的翅膀强健,飞翔能力强,故A正确;
B.节律行为是指生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野鸭一年一度的迁徙越冬行为属于节律行为,也属于先天性行为,是受遗传物质控制的,故B正确;
C.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莲和水稻不分昼夜都能进行呼吸作用,故C正确;
D.菱和莲藕是用茎繁殖,是营养繁殖,属于无性生殖,水稻用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故D错误。
故选D。
11.【答案】DNA;基因;aa;Aa或者AA;小张
【解析】解:(1)细胞核中含有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是DNA和蛋白质,DNA上与遗传相关的片段叫基因,基因决定性状;
(2)先天性聋哑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因而先天性聋哑儿童的基因组成是aa,小张就是这种类型,小张的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也就是说他的父母都有a这种基因,但他的父母都是正常人,所以其基因组成都是Aa,小张的聋哑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所以属于遗传的变异。
而小王在五岁前会说话,听力也正常因而他生来是正常的,所以其基因组成应该是:AA或Aa,他的聋哑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不能遗传给后代,属于不遗传变异。
故答案为:(1)DNA;基因。(2)aa;Aa或AA;小张。
此题主要考查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和性状的关系,以及性状的遗传等有关知识点。
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主要看其形成原因和能否遗传给后代。
12.【答案】肌腱 肌肉 结缔 关节窝 舒张 收缩 神经
【解析】解:(1)一块骨骼肌由[1]肌腹和[2]肌腱两部分组成,它们都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的。肌腱主要由肌肉细胞组成,属于肌肉组织;肌腱属于结缔组织。
(2)关节的结构包括:关节囊、关节腔和关节面。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以及上面的关节软骨。
(3)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其他系统的配合下,骨骼肌收缩,牵动着骨绕着关节活动。如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故答案为:
(1)肌腱;肌肉;结缔;
(2)关节窝;
(3)舒张;收缩;神经。
图中的1肱二头肌,2肌腱,3肱三头肌。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关节、骨骼肌的组成以及动作的完成。
13.【答案】蛹 蛹 幼虫 C
【解析】解:(1)蚕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茧处于家蚕发育的蛹阶段。
(2)蝗虫的一生经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不同发育。与家蚕相比,没有蛹期。
(3)蝴蝶一生也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取食菜叶,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4)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②受精卵→③幼虫→④蛹→①成虫四个阶段。故选C。
故答案为:
(1)蛹;
(2)蛹;
(3)幼虫;
(4)C。
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图中的①成虫,②受精卵,③幼虫,④蛹。
熟记昆虫的发育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教室空气中有细菌吗? 教室空气中有细菌 教室空气中没有细菌 进行对照 防止其他环境的杂菌污染
【解析】解:(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教室空气中有细菌吗?
(2)预测实验现象及结果:1号培养皿有多种菌落形成,2号培养皿无菌落形成.得出结论:教室的空气里有多种细菌.1号培养皿与2号培养皿都没有出现菌落,教室的空气里没有多种细菌.
(3)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1号培养皿接种是实验组,2号培养皿不接种是对照组.
(4)将装有等量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进行高温灭菌的目的是:防止其他环境的杂菌污染,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1)教室空气中有细菌吗?
(2)教室空气中有细菌;教室空气中没有细菌
(3)进行对照.
(4)防止其他环境的杂菌污染
本题以“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确定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方面切入.
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