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科学家将乙肝病毒中的有关基因分离出来,并利用细菌大量生产疫苗。科学家运用的生物技术主要是( )
A. 转基因技术 B. 克隆技术 C. 组织培养技术 D. 细胞培养技术
下列关于生物圈中各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不同的生态系统是各自独立的
B. 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C.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D. 是统一的整体
由于劳动和交流合作的需要,人类的祖先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 )
A. 语言 B. 粮食和衣物 C. 生产工具 D. 货币交流
鱼类适合在水中生活的特征不包括( )
A. 身体呈梭形 B. 体内受精
C. 体表覆盖黏滑鳞片 D. 身体两侧有侧线
下列关于猪肉绦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 B. 体壁具有三个胚层
C. 有口有肛门 D. 属于扁形动物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
B. “鼠→蛇→鹰”可能是湿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一条食物链
C. 消灭森林中的所有害虫不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D.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的作用
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食物链的起始生物是甲
B. 图中甲和乙都具有的生理作用是呼吸作用
C. 图中③过程能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一过程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
D. 碳循环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的
米勒实验证实了( )
A. 原始地球具备产生构成有机小分子的条件
B. 原始地球不具备产生构成生命体的条件
C. 原始地球可以形成原始生命
D. 原始地球具备生物生存所需的条件
一种简易的保存食物的方法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加清水的目的是阻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食物
B. 对食物进行加热的目的是让食物的口感变得更好
C. 引起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D. 该保存方法和冰箱储存食物的原理不相同
植物对于自然和人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水蒸气和氧气的平衡
B. 藻类植物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C. 卷柏、满江红和铁线蕨可以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木材
D. 两亿年前的蕨类植物被埋在地下形成了煤炭
人的肌细胞中有多种结构,其中能够进行能量转换的是( )
A. 叶绿体 B. 细胞膜 C. 线粒体 D. 细胞核
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B. 进行分裂生殖
C. 遗传物质是DNA D. 无细胞壁
某同学自制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瓶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化学能
B. 该生态瓶中影响水草生活的生物因素只有小鱼
C. 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密闭的,且投放小鱼的数量要尽量少些
D. 该生态系统中小鱼是生产者,水草是消费者,没有分解者
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挖到许多化石(如表所示)。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近到远排列应是( )
甲地层 主要是蕨类植物
乙地层 主要是裸子植物
丙地层 主要是藻类植物
A. 丙、甲、乙 B. 乙、甲、丙 C. 甲、乙、丙 D. 乙、丙、甲
下列不属于血浆的特点或功能的是( )
A. 含有血浆蛋白,故呈红色
B. 能够溶解血浆中的各种物质
C. 运载血细胞和运输物质
D. 严重腹泻时,丢失的仅仅是血浆成分
如图所示,图中共同特征最少的一组植物是( )
A. 银杏和玉米 B. 玉米和大豆 C. 玉米和小麦 D. 大豆和小麦
制作面包需要加入酵母菌,这样面包会比较松软,其原理是( )
A. 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B.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氧气
C.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D. 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水
在一些朽木上会长出木耳,木耳对生态系统最重要的作用是( )
A. 供给氧气 B. 维持碳氧平衡 C. 产生二氧化碳 D. 促进物质循环
下列关于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大肠杆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B. 光合细菌的营养方式都是寄生
C. 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D. 细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有些病毒可以在人畜间相互感染
B. 有的病毒有细胞结构,但没有细胞核
C.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
D. 病毒的结构简单,并且很小
酶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近年来,酶制剂的来源主要是( )
A. 从动物内脏中提取 B. 从植物的营养器官中提取
C. 从真菌的孢子中提取 D. 依靠微生物的发酵
下列关于沼气发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沼气池应该是开放的
B. 制造沼气的原料可以是人(畜)的粪便
C. 甲烷可以用作燃料,也可以用于照明、发电等
D. 发酵后的沉渣可以作为肥料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封山育林有利于保护森林
B. 定期砍伐少量树木会影响森林正常生长
C.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D.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下列改善家居环境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
A. 勤开窗户 B. 多养宠物
C. 室内豪华装修 D. 室内尽量多开空调
某船队迷路,落在荒无人烟的岛上,船员从浅海中捞藻类充饥。他们最可能吃的藻类是( )
A. 衣藻 B. 硅藻 C. 水绵 D. 海带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8.0分)
某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了 ______因素和 ______者。
(2)图中生物数量最少的是 ______,它的竞争者是 ______。
(3)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有 ______条。
(4)若草被破坏,各生物的数量就会受到影响,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恢复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______能力。
某农田的害虫成灾,生物学家利用杀虫剂灭虫,该区域使用杀虫剂后,害虫相对数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初使用杀虫剂时,杀虫剂的效果 ______。但长期使用杀虫剂,杀虫剂的效果就会越来越 ______。
(2)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杀虫剂对害虫起了 ______作用,抗药性 ______的害虫就存活下来。生物的变异是 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
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米酒,其制作工序如下:
①将糯米蒸熟,放入消毒的容器中;②将酒曲放入30℃的糯米饭中并搅拌均匀;③将糯米饭压实后在中间挖个凹坑,再淋上一些凉开水;④将容器盖紧放置在温暖的地方。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糯米饭冷却到30℃的原因是30℃是 ______生活的 ______。
(2)酿酒需要微生物发酵,这种微生物通过 ______将葡糖彻底分解产生 ______和水,再进行 ______,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3)某同学按工序制作米酒,几天后,糯米饭发霉了,他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
(4)如果将操作②中的温度升至50℃,几天后容器中 ______(填“有”或“无”)酒味。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某实验小组发现:蚂蚁常聚集在甜味食品周围,很少聚集在辣味食品周围。于是该小组作出假设:蚂蚁喜欢吃甜味食品。为了验证假设,该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两个大小、材质______的洁净棉团,分别标记为1号、2号;
②将1号棉团滴入______,2号棉团滴入等量的清水,同时放置在玻璃槽内的一侧;
③将经过______处理的一小窝蚂蚁放在玻璃槽内的另一侧;
④3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蚂蚁的______情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2)如果有较多的蚂蚁在 ______号棉团处聚集,就说明蚂蚁喜欢吃甜味食品。
(3)蚂蚁一旦发现食物,触角就会硬起来,这种行为属于 ______(填“先天性”或“后天学习”)行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科学家将乙肝病毒中的有关基因分离出来,并利用细菌大量生产疫苗,运用的是转基因技术,把乙肝病毒的基因注入细菌体内,可以通过细菌生产大量疫苗。所以,从乙肝病毒分离有关基因,再导入细菌细胞内繁殖,大量生产疫苗的技术属于转基因技术,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培育出转基因生物。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转基因技术原理和应用,理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答案】A
【解析】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故A错误,BCD正确。
故选:A。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3.【答案】A
【解析】解:古人类越来越强大,主要表现为制造工具越来越复杂,能够使用火烧烤食物吃熟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古人类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并日渐丰富,进一步加强了交流合作,使古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越来越强大,从而使得人类不断进化。
故选:A。
科学家的观点是根据事实提出来的,对于一个问题,科学家因为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可能会发现不同的事实,提出不同的观点。据此答题。
熟练掌握人类起源的知识,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明确人和类人猿的区别。
4.【答案】B
【解析】解:结合分析可知:“身体呈梭形”、“体表覆盖黏滑鳞片”、“身体两侧有侧线”都是鱼类适合在水中生活的特征;而鱼类是体外受精,不是“体内受精”。
故选:B。
鱼适于在水中生活的特点:①鱼的体形成梭形,体表有粘滑的感觉,可以减少水的阻力;②体表有鳞片具有保护作用;③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④用鳍游泳等;⑤鱼体内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为鱼的感觉器官。
熟记鱼类的结构功能以及对水中生活的适应特点即可。
5.【答案】C
【解析】解:A、猪肉绦虫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属于扁形动物,A正确。
B、猪肉绦虫属于扁形动物,体壁具有三胚层,B正确。
CD、猪肉绦虫有口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C错误,D正确。
故选:C。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有口无肛门。
正确的掌握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A正确。
B、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鼠是消费者,不是生产者。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所以消灭森林中的所有害虫不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D、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有“绿色水库”和“地球之肺”的美称。D正确。
故选:B。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的正确书写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A
【解析】解:A、食物链表述了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于生产者,止于消费者。所以图中食物链起始的生物是乙,A错误。
B、甲是动物,乙是植物,它们都具有的生理作用是呼吸作用,植物特有的是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B正确。
C、图中③过程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图中③表示光合作用,能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的化学能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C正确。
D、碳的循环是以二氧化碳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循环的,在自然界中碳循环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D正确。
故选:A。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图中,①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光合作用、④表示分解作用,甲消费者、乙生产者。
掌握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A
【解析】解:米勒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因此米勒实验的结论是: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这个过程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米勒实验为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提供了实验依据,A正确。
故选:A。
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了解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明确原始生命诞生的重要标志是这些物质有原始的新陈代谢,能进行繁殖.可结合米勒的实验装置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9.【答案】B
【解析】解:A、加清水密封,可以阻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食物中,达到保鲜目的,A正确。
B、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对食物加热,利用高温杀死食物中的微生物以达到防腐作用,B错误。
C、我们知道由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依附其上利用食物的养分,生长与大量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酸、臭等味。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C正确。
D、图中保存方法是,先对食物加热杀死食物中的微生物,后阻止空气及空气中微生物的进入来进行防腐;而冰箱贮存食物是利用低温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的方法防腐,两者原理不同,D正确。
故选:B。
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都是杀死或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结合图示进行解答。
熟记食品保鲜的原理和一般方法是解题关键。
10.【答案】D
【解析】解:A.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A错误。
B.苔藓植物的叶很薄,只由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因此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B错误。
C.卷柏、满江红、铁线蕨属于蕨类植物,植物比较矮小,不能提供优质的木材,C错误。
D.在距今2亿年以前,地球上曾经茂盛的生长着高达数十米的蕨类植物,它们构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后来,这些蕨类植物灭绝了,它们的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炭,D正确。
故选:D。
(1)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碳—氧平衡)。
(2)苔藓植物通常具有茎和叶。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具有支撑作用的假根。没有输导组织,因此植株一般都很矮小。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常见的苔藓植物有葫芦藓、墙藓、地钱等。苔藓植物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根、茎、叶中都有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叶片下面有孢子,可繁殖后代。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阴湿环境中,古代蕨类与煤的形成有关。
植物分类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注意理解和掌握。能灵活地对植物进行分类。
11.【答案】C
【解析】解:A、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特有的能量转换器。
B、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C、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把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D、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生物生长和发育。
故选:C。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溶解着各种细胞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生物生长和发育,线粒体在细胞质中它是呼吸作用的场所。
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它属于单细胞生物,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靠分裂繁殖后代,D错误。
故选:D。
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这是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所有细菌都具有的。另外,有些细菌除具有这些基本结构外,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生有鞭毛。如图所示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
熟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重要一点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可结合细菌的结构示意图来理解记忆。
13.【答案】C
【解析】解: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瓶里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A错误。
B、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该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生物因素有水草等其他生物,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投放小鱼数量过多会破坏该生态系统,因此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密闭的,且投放小鱼数量尽量少些,C正确。
D.该生态系统中,小鱼属于消费者,水草属于生产者,泥沙中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给,而能量最初来自于太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B
【解析】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甲地层(主要是蕨类植物);乙地层(主要是裸子植物);丙地层(主要是藻类植物)。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的单细胞藻类植物→原始的多细胞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因此这些地层依地质年代由近到远排列应是乙、甲、丙,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他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哪些生物生活时留下来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
15.【答案】A
【解析】解:A、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约占(91%-92%),还含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A错误。
B、血浆的90%是水,其余是溶解在血浆中的各种物质,B正确。
C、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C正确。
D、严重腹泻时,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受损,人体主要丢失水分、一部分无机盐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丢失的仅仅是血浆成分,D正确。
故选:A。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关键是要明确血液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16.【答案】A
【解析】解: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玉米、小麦和大豆都属于被子植物,而银杏和玉米则属于种子植物,共同特征最少,A正确。
故选:A。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掌握植物的分类依据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C
【解析】解:做馒头或面包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蒸馒头、做面包、酿制啤酒等要用到酵母菌。
关键是掌握常见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的例子,并理解其原理。
18.【答案】D
【解析】解:木耳是真菌属于分解者,分解者能把枯枝败叶,动植物的遗体尸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促进物质循环。
故选:D。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成分的作用。
19.【答案】C
【解析】解:A、大肠杆菌等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
B、光合细菌的营养方式都是自养型,B错误。
C、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较小,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C正确。
D、少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但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利用醋酸菌能酿醋,D错误。
故选:C。
细菌的特征:①单细胞,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②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③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大多为异养(少数为自养)。④细菌的种类是根据细菌的形态来进行分类的,分为杆菌、球菌、螺旋菌。
熟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重要一点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可结合细菌的结构示意图来理解记忆。
20.【答案】B
【解析】解:A.病毒寄生生活,根据寄主的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有些动物病毒可以在人畜间相互感染,A正确。
B.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B错误。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C正确。
D.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的个体非常小,比细菌还小得多,D正确。
故选:B。
(1)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2)根据寄生生物的不同把病毒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解答时可以从病毒的结构特点和繁殖特点方面来分析解答。
21.【答案】D
【解析】解:早期人们获取酶的途径主要是从动物内脏或植物的茎、叶、果实中提取,近年来,酶制剂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微生物发酵。
故选:D。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酶具有的催化作用,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进而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速率。
酶在细胞内的含量很低。
关键是掌握常见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的例子,并理解其原理。
22.【答案】A
【解析】解:A、沼气的产生离不开厌氧微生物甲烷细菌的作用,因此沼气池应该是密封的,A错误。
B、制造沼气的原料是植物秸秆、树叶、人畜粪,以及酒厂和食品加工厂的废料和废水等,B正确。
C、甲烷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可作燃料、或用于照明、发电等,C正确。
D、沼气发酵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有效措施,沼气发酵后的沉渣,可作为肥料或鱼的饵料,D正确。
故选:A。
甲烷菌是一种厌氧菌,无氧时可以发酵分解有机物产生甲烷。甲烷气体(沼气),可用于照明、取暖等,是一种清洁的能源。据此解答。
熟练掌握人粪尿无害化处理的三种方式,关键是了解其原理。
23.【答案】B
【解析】解: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能够在短时期内保护森林植被,A正确。
B、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定期砍伐一定数量的树木,不影响森林正常生长,B错误。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C正确。
D、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必须共用这一有限的资源,D正确。
故选:B。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我们要爱护植被,并大力提倡植树造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4.【答案】A
【解析】解:A、良好的通风,能获得新鲜的空气,勤开窗户能改善家居环境,A正确。
B、养宠物容易传播疾病,不利于改善家居环境,B错误。
C、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醛、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故室内豪华装修不利于改善家居环境,C错误。
D、室内尽量多开空调,不仅增加了用电量,长时间使用空调对身体健康不利,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来说,D错误。
故选:A。
房屋装修或者购置大量新家具后,装修或是装饰材料内往往含有有害气体.例如,人造材料、各种油漆、涂料、粘合剂以及家具等,其主要污染物是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机物和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还有如大理石等建材中,往往含有放射性的污染源,这些都对人体有害,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通过禁止吸烟、简装修、适量养殖花卉、打扫房间等措施和方法,改善家居环境。
空气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可根据具体的情况使用具体改善家居环境的方法。
25.【答案】D
【解析】解:衣藻藻体为单细胞、淡水藻类;水绵、硅藻是多细胞淡水藻类,它们都不能直接食用;海带为多细胞大型浅海藻类,可食用。因此他们吃的可能是海带。
故选:D。
藻类植物的用途十分广泛,可食用、药用、做饲料、饵料等,还是空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掌握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是关键
26.【答案】非生物 分解 鹰 蛇、狐 3 自动调节
【解析】解:(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此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了非生物因素和分解者。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所以图中生物数量最少的是鹰。竞争是指由于争夺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因此,鹰和狐都能捕食鼠和兔,鹰和蛇都能捕食鼠,故鹰的竞争者是蛇、狐。
(3)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图中的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鹰;草→鼠→狐→鹰;草→鼠→鹰;草→鼠→蛇→鹰。所以,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有3(三)条。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所以,若草被破坏,各生物的数量就会受到影响,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恢复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非生物;分解
(2)鹰;蛇、狐
(3)3(三)
(4)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7.【答案】好 差 遗传和变异 选择 强 不定向
【解析】解:(1)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1~3年效果较好,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开始使用某种杀虫剂,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对该种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即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而实验证明,在未使用农药前,某些害虫个体已具有这种抗药性,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
(2)自然选择是建立在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上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前提之一。害虫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没有抗药性,但是少数个体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产生了具有抗药性的可遗传的变异,能够在有杀虫剂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一般具有抗药性;害虫的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起了选择作用,抗药性强的害虫就存活下来。而在此过程中,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都是定向的。
故答案为:(1)好;差。
(2)遗传和变异;选择;强;不定向。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达尔文认为:环境对生物随机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
28.【答案】酵母菌 最适温度 有氧呼吸 二氧化碳 无氧呼吸 酒曲中含有杂菌 无
【解析】解:(1)用糯米制作米酒时要将糯米饭冷却到30℃因为酒曲中有酵母菌,它生活的最适温度是30℃。
(2)发酵指的是微生物在无氧时对有机物的分解,酿酒需要微生物发酵,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将葡糖彻底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再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3)按照工序制作米酒,几天后,糯米饭发霉了是其他杂菌导致的有可能是容器灭菌不彻底,或者酒曲中有杂菌等。
(4)如果将操作②中的温度升至50℃,酵母菌可能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失去活性因此几天后容器中没有酒味。
故答案为:(1)酵母菌;最适温度。
(2)有氧呼吸;二氧化碳;无氧呼吸。
(3)酒曲中含有杂菌。
(4)无。
人类对细菌、真菌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利用它们制作食物,如乳酸菌与酸奶、泡菜的制作有关;酵母菌与馒头、面包、酒的制作有关,制酱要用多种霉菌。
熟练掌握制作甜酒的过程、原理以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的知识,结合题意,即可正确解答。
29.【答案】相同 糖水 饥饿 取食 1 先天性
【解析】解:(1)对照实验具有变量的唯一性,取材质相同的洁净棉团目的是保持单一变量,将1号棉团滴入糖水2号棉团滴入等量的清水是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糖水的有无,经过饥饿处理的蚂蚁对食物的欲望才比较强烈。
(2)本实验探究的是蚂蚁是否喜食甜食,如果有较多的蚂蚁在1号棉团处聚集,就说明蚂蚁喜欢吃甜味食品。
(3)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蚂蚁一旦发现食物,触角就会硬起来这是它的本能属于先天性行为。
故答案为:(1)相同;糖水;饥饿;取食
(2)1
(3)先天性
本实验探究的是蚂蚁是否喜欢吃甜食,那么两组实验中变量就是甜食的有无,其他条件必须相同且适宜。
掌握对照实验的特点、原则是解题的关键。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