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课件(共29张PPT)+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课件(共29张PPT)+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4 19:06:49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 理清文章的思路及层次。
4、 记住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 学习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习难点】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
2、 课文内容复习: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2)本文原来的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3)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性?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6)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合作探究】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说明影响物候的哪个因素?
2)读1-3段,思考:A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B前面三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3)读6-10段:A.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从地理的角度能举一些实例吗?
B.对这四个因素的说明,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这种顺序出于什么考虑?
4)全篇的顺序是怎样的?
5)举例说一说本篇说明文语言准确和生动的这一特点。
6)在文中找出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并说说作用。
【课堂检测】
(一)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4)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载段落中做上批注。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6)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这段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二)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 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
3)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为两层,③—⑧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
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
6)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 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_因素。(选择:空间、时间)

(三)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句。它与后面几句话的关系是
2)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3)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哪个?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哪个?
【扩展延伸】
气候的威力(节选)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2)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方式是哪种?说明方法是哪种?作用?
3)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两种?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4)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作业布置】
1、 完成上面的拓展延伸练习
2、 课文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查找资料或自己的观察、体验,补充一些例证。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 理清文章的思路及层次。
4、 记住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 学习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习难点】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
2、 课文内容复习: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答案】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也就是物候。
2)本文原来的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3)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性?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6)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合作探究】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说明影响物候的哪个因素?
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已是春归芳菲尽,但是诗人却意外发现这高山古寺中竟有刚盛开的桃花。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 ,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2)读1-3段,思考:A第一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答案】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B前面三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答案】文章先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是由表及里的顺序。也就是逻辑顺序
3)读6-10段:A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从地理的角度能举一些实例吗?
【答案】
纬度,如三月的内蒙古草原草木枯黄,而三月的海南已是炎热天气;
经度:四月的内蒙古草原草叶刚刚返青,而四月的大连已是春意浓浓;
高下:上面白居易的诗歌内容;
古今:古今三月长城的不同
B.对这四个因素的说明,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这种顺序出于什么考虑?
【答案】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
前三个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这也是逻辑顺序。
4)全篇的顺序是怎样的?
【答案】1-3先提出说明对象——4-5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6-10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11说明研究的意义,这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
5)举例说一说本篇说明文语言准确和生动的这一特点。
【答案】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此句中的“只”突出相差较少;“就”表示春天短促,体现准确性。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许多表示多,但又不是全部,体现准确性)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概数叶表明准确)
第一段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春: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
夏:炎热 孕育果实
秋:果实成熟 叶子渐渐变黄 簌簌的落下
冬: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体现生动。还有标题的比方手法等。
再如拟人的手法: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第10段用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古今的差异。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体现准确性。
6)在文中找出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并说说作用。
【答案】
答题格式:
举例子:举 例,具体真切的说明 ,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作比较:将 和 加以比较说明,突出强调 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列数字: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 ,突出 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引用:引用 ,说明 ,使说明内容更充实,更有说服力。
比如
第8段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具体真切的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这个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第5段举例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10段,“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这句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比较:突出强调,数字具体准确,让读者明白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古今的差异。
第10 段也是引用
第5段第7段还有数字说明。
第2段的“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就是引用。引用农谚,说明劳动人民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以及时耕种。
【课堂检测】
(一)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案】第__①__句,这段文字是按 概括到具体(逻辑) 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载段落中做上批注。
【答案】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举例子】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列数字】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作比较】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6)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这段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答案】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二)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 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答案】各段的第一句。
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
【答案】
①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比低处高的气层叫逆温层。
②冷空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③一般出现在秋冬之交,尤其是在早晨,天气晴朗,没有风。
3)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 ①举例子 ②以事实来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为两层,③—⑧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
【答案】这种特殊情况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太清楚。
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
【答案】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7种禾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6)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 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_因素。(选择:空间、时间)

【答案】空间 时间
(三)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句。它与后面几句话的关系是
【答案】①解说关系
2)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答案】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  
3)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哪个?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哪个?
【答案】“哪些”“首先”
【扩展延伸】
气候的威力(节选)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答案】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
2)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方式是哪种?说明方法是哪种?作用?
【答案】记叙 举例子 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或南极大风的威力)
3)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两种?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答案】 举例子 列数字 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4)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作业布置】
1、 完成上面的拓展延伸练习
2、 课文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查找资料或自己的观察、体验,补充一些例证。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单元 2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3、辨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重点 1、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3、辨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难点 1、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课文内容复习: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2)本文原来的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3)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4)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性?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听写复习回答 复习巩固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3、辨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填写课文提纲(1—3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什么是物候 )和(物候学 )。(4—5)观测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11 —12)研究物候现象的重大意义。总结说明顺序:1-3先描述引出说明对象——4-5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6-10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11说明研究的意义,这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活学活用:你能用物候知识解释下面这首诗吗?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已是春归芳菲尽,但是诗人却意外发现这高山古寺中竟有刚盛开的桃花。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 ,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读1-3段,思考:A。第一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B.前面三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文章先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是由表及里的顺序。也就是逻辑顺序读6-10段:A.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从地理的角度能举一些实例吗?三月的内蒙古草原和三月的海南图片比较四月的内蒙与四月的大连比较峨眉山植被垂直分布图B.对这四个因素的说明,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这种顺序出于什么考虑?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前三个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这是逻辑顺序。全篇课文的顺序是怎样的?1-3先提出说明对象——4-5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6-10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11说明研究的意义,这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举例说一说本篇说明文语言准确和生动的这一特点。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此句中的“只”突出相差较少;“就”表示春天短促,体现准确性。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许多表示多,但又不是全部,体现准确性。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概数也表明准确第10段用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古今的差异。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体现准确性。生动:第一段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春: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夏:炎热 孕育果实秋:果实成熟 叶子渐渐变黄 簌簌的落下冬: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体现生动。还有标题的打比方、拟人手法。再如拟人的手法: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在文中找出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并说说作用。注意答题格式:举例子:举 例,具体真切的说明 ,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作比较:将 和 加以比较说明,突出强调 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列数字: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 ,突出 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引用:引用 ,说明 ,使说明内容更充实,更有说服力。第5段举北京物候记录的例,具体真切的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第8段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具体真切的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这个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第10段,“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这句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比较:突出强调,数字具体准确,让读者明白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古今的差异。第2段的“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引用。引用农谚,说明劳动人民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以及时耕种。第10 段引用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古今的差异。使说明内容更充实,更有说服力。第5、7、10段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比较阅读:以下内容与课文相比,语言的运用哪个更好?简单物候学1、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说明文中穿插描写的好处:使文章生动形象,如一幅四季风光画左边栏: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课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读回顾上课时内容笔记讨论回答读,讨论注意顺序词语先,接着,再批注批注比较 明确目标目标2目标1目标1目标2目标1目标2目标1目标3目标1
(一)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什么?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4)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载段落中做上批注。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6)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这段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二)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3)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为两层,③—⑧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6)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 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_因素。(选择:空间、时间) (三)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句。它与后面几句话的关系是 2)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3)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哪个?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哪个?【扩展延伸】气候的威力(节选)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2)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方式是哪种?说明方法是哪种?作用?3)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两种?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4)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
课文内容复习: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2)本文原来的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3)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性?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6)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辨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新知讲解
填写课文提纲
(1—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 )和( )。
(4—  )观测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 —  )
( —12)
3
什么是物候
物候学
5
6
10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1
研究物候现象的重大意义。
提出说明对象
研究的意义
说明它的重要性
它取决于什么因素
你能用物候知识解释它吗?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已是春归芳菲尽,但是诗人却意外发现这高山古寺中竟有刚盛开的桃花。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 ,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读1-3段,思考:A。第一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B.前面三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文章先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
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是由表及里的顺序。也就是逻辑顺序
读6-10段:A.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从地理的角度能举一些实例吗?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峨眉山植被垂直带谱图
B.对这四个因素的说明,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这种顺序出于什么考虑?

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
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
前三个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这是逻辑顺序。
全篇课文的顺序是怎样的?

1-3先提出说明对象——
4-5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
然后6-10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
最后11说明研究的意义,
这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
提出说明对象
研究的意义
说明它的重要性
它取决于什么因素
举例说一说本篇说明文语言准确和生动的这一特点。
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此句中的“只”突出相差较少;“就”表示春天短促,体现准确性。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许多表示多,但又不是全部,体现准确性。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概数也表明准确
第10段用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古今的差异。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体现准确性。
生动:
第一段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春: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
夏:炎热 孕育果实
秋:果实成熟 叶子渐渐变黄 簌簌的落下
冬: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体现生动。
还有标题的打比方、拟人手法。
再如拟人的手法: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在文中找出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并说说作用。
注意答题格式:
举例子:举 例,具体真切的说明 ,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作比较:将 和 加以比较说明,突出强调 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列数字: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 ,突出 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引用:引用 ,说明 ,使说明内容更充实,更有说服力。
第5段举北京物候记录的例,具体真切的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第8段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具体真切的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这个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第10段,“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这句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比较:突出强调,数字具体准确,让读者明白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古今的差异。
第2段的“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引用。引用农谚,说明劳动人民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以及时耕种。
第10 段引用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古今的差异。使说明内容更充实,更有说服力。
第5、7、10段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
比较阅读:以下内容与课文相比,语言的运用哪个更好?
简单物候学
1、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说明文中穿插描写的好处:
使文章生动形象,如一幅四季风光画
左边栏: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
课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课堂总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课堂练习
(一)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4)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载段落中做上批注。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6)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这段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二)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
3)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为两层,③—⑧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
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
6)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 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_因素。(选择:空间、时间)
(三)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句。它与后面几句话的关系是

2)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3)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哪个?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哪个?

拓展提高
气候的威力(节选)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2)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方式是哪种?说明方法是哪种?作用?

3)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两种?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4)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作业布置
完成上面的拓展延伸练习
课文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查找资料或自己的观察、体验,补充一些例证。


描述物候现象
阐述研究的意义
说明它的重要性
追究因果关系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