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二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
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
A. 太尉 B. 皇帝
C. 郡守、县令 D. 丞相
2. 比较而言,明朝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掌握了部分行政决策环节,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所谓的“部分行政决策环节”包含( )
A. 批红 B. 票拟 C. 密折 D. 监察
3. 明太祖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委任权臣,上下蒙蔽”,导致元朝灭亡,故明初虽设中书省,但宰相多不满员,僚属大为削减。洪武十一年(1378)命诸司奏事不必“关白”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做法( )
A. 为废除丞相制度创造了条件 B. 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C. 意在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 D. 表明丞相削弱了皇权
4. (2012·山东高考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5.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
A.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6. 下列对西周政治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有( )
①在宗法系统里,天子和诸侯同时具有大宗与小宗的双重身份
②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
③分封制是将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宗法制主要是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7.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使早期官僚制度渐渐脱离了贵族政治的纠缠。下列制度中,代表着新型官僚制度发展趋势的有( )
①分封制 ②世官制 ③郡县制 ④军功爵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8. 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
A. 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 B. 中朝、内阁、军机处
C. 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 D. 中朝、三司、尚书省
9. 据《公羊传》言,秦人立君不以嫡庶长幼,“惟择勇猛者立之”。自秦襄公至秦穆公九代国君,以长子继位者仅有武公、宣公二人。这反映出秦国( )
A. 率先建立集权体制 B. 尚武的文化传统
C. 未受宗法制的影响 D. 王位传承的稳固
10. 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B.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 D. 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11.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 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 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 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 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12. 学者研究发现殷商势力范围可细分为三层结构。第一层属商王直接控制区。第二层属于殷商王室的族群及部分王室宗族所在。第三层属更富独立性的区域,相当于边域或域外区。材料表明商朝( )
A. 实行了内外服制 B. 进行了层层分封
C. 王权专制已出现 D. 以宗法血缘建国
13. 《诗经·周颂》中的祭文有谓:“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丕)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这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开始出现 B. 强调血缘关系维护政治联系
C. “家天下”的制度因此形成 D.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主宰
14. 秦朝以郡县制为基础,建立了一统帝国的层级体系。由于没有大众传媒的存在,使官僚系统垄断信息成为可能,层级体制的设置,其目的是层层汇集信息,使处于权力最高层的皇帝能够成为信息的集大成者。然而在实际政治行为中,层级体制上的官僚有向上传递信息的义务,却没有相应的动机,使真实信息的向上传递不是层层递增,而是层层递减。与层级官吏递减信息的动机无关的是( )
A. 为使自己的不当行为以至违法行为得到保护 B. 为了维持层级体系与监察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C. 适度的信息遮蔽是为了保持行政弹性 D. 为便于官员自己对下属及社会的管理
15.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匡胤即位之初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问道于赵普。赵普对曰:“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其中与“稍夺其权”相关的举措是( )
A.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B.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C.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D.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16. (2013·浙江高考·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7. (2020·海南高考·1)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
A. 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 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
C. 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 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
18. 南北朝以来,郡县倍多于古,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文帝罢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此变动表明( )
A. 地方分权倾向严重 B. 地方机构设置随意
C.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 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完善
19. (2018.11·浙江高考·2)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
A. 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 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 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 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20. (2013·山东高考基能·55)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21. (2020·北京高考·3)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隶属于中书省
③隶属于尚书省 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
A. ③②①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④②③①
22. 论及清朝中枢权力演变,有清人说:“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其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起草)自雍正初年设军机处……机要章奏皆下焉……而政本悉出机庭,兼议政、视草而一之”。这一演变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 各衙门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C. 地方政治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D. 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
23. 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 )
A. 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B. 使得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C.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D. 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
24.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承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据材料可以推知( )
A. 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 B. 朝议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
C. 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 D. 君主懦弱致秦朝二世而亡
25. 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吏”。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贵族政治到文人政治 D. 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
26. 美国史学家罗威廉认为清朝有三个大核心机构;管理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理藩院;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进行保护的内务府;满洲统治者实行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的军机处。这说明清朝( )
A. 中央出现了分权制衡现象 B. 传统治理模式进行根本性革新
C. 封建统治机构务实高效 D. 推行满汉民族分治的统治政策
27. 图5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
A. 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 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C. 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 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28. 明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承元制,设行省统驭郡县;洪武九年,改行省为布政使司,确立了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三司并立的体制;自宣德以后,陆续向各地派驻的巡抚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并节制三司。从这一历程可看出明代( )
A. 实践了权力“制衡”理论 B. 地方行政发生重大变革
C. 重视对地方的掌控 D. 君主专制已达到顶峰
29. (2018.4·浙江选考·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30. “公元前202年,在皇帝控制的中央14个行政单位的东面和北面的大片土地上总共建立了10国。”材料所示历史现象与下列历史事项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A. 实施层层分封,加强了地方统治 B. 实行郡国并行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实施重农抑商,打击了工商业者 D. 实行“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势力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31. (2020·江苏高考·21,节选)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32. (2017.4·浙江高考·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3. 材料二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1)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
34.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1. C 2. A 3. A 4. B 5. C 6. B 7. D 8. B 9. B 10. B 11. C 12. A 13. B 14. C 15. A 16. D 17. A 18. D 19. A 20. C 21. A 22. A 23. B 24. C 25. A 26. C 27. B 28. C 29. B 30. D
31. 【答案】(1)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
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2)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32. 【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3. 【答案】汉初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复苏,财富日臻丰厚,为汉武帝的“有为”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汉初的王国势力依然膨胀,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严重,有待汉武帝解决。针对王国势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大体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有关汉初以来的民生问题,汉武帝未能“有为”,如未能采纳董仲舒的“限田”、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等建议。
34. 【答案】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