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开学测试
历史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西周时期,礼与刑一起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由刑到法,由法到律,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到唐朝时期,出现律、令、格、式的严格区分,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这主要反映了( )
A.礼主刑辅是古代法律存在的形式 B.法律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工具
C.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法律发展历程 D.法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2.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 )
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 )
A. 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 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C. 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 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的兼并
4.曹魏初设九品官人法时,规定士人若无由朝廷委任的中正官所授“乡品”,无论中央官还是地方官皆无权任命其为官。这一规定( )
A. 有利于中央对选人权的掌控 B. 激化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C. 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D. 强化了门阀士族的世袭特权
5.“饮酪”一直是胡族典型的饮食习惯,汉族人鲜有饮酪者。十六国北朝时期,饮酪才慢慢在北方汉族社会生活中普及。这一变化表明( )
A.北方民族交融加强 B.胡族饮食结构更科学 C.南北经济联系扩大 D.中原畜牧业发展迅速
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西汉赵过“始教民牛耕”。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下列史实可用于质疑该观点的是( )
A.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存中发现了家养黄牛的骨骼
B.《尚书·酒诰》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C.春秋时期出现若干与牛耕相关的人名,如“冉耕,字伯牛”
D.“牛郎织女”的神话可能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
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北宋)金兵内侵,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州郡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作者意在说明( )
A.唐代藩镇制度的进步作用 B.都城的区位选择意义重大
C.唐宋的地方治理互有得失 D.宋朝强干弱枝的消极影响
8.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 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A. 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 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 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 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9.1906年,清政府设大理院,专掌审判。此后三年,各地审检厅有所设立,但数量很少,全国新式司法官群体规模为数百人,他们多是原本就内存于体制的候补候选佐杂人员,这些人经速成“学习”改造而来,“熟谙新旧法律及于审判事理确有经验”。这反映出( )
A.晚清政府决意推进政治近代化 B.制度变革促进士人身份转型
C.机构改革解决了人员待岗问题 D.变法图强仍是当时时代潮流
10.清廷谕令“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田赋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这一举措( )
A. 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B. 扩大了人丁税的征收范围
C. 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户负担 D. 刺激了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
1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创办人,大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基本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
A. 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 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C. 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D. 直接导致了民族工业的长期萧条
12.19世纪60、70年代,在洋务运动的掩护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悄然出现,但并没有得到清朝的许可与承认。随着对外战争的一再失败,清廷放松了对民间资本设厂的限制给了民族资本主义以喘息和发展的机会。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国民党政权巩固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了僵局。据此可知( )
A.民族资本主义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B.民族资本主义兴衰反映了权力与市场的互动
C.民族资本主义在斗争中求生存 D.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没有发展的空间
13.清政府早期对待条约“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1864 年李鸿章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斥之”。1884 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据此可知
A.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 B.宗藩关系走向瓦解
C.万国公法被各国接受 D.中国主动融入世界
14.1941 年,在国民政府第二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上,张澜、罗隆基等人代表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遭到拒绝后,民盟领导人没有再出席会议,以示抗议。这表明民盟( )
A. 主张联合共产党制约国民党 B. 反对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
C. 努力进行民主政治监督实践 D. 没有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
15.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开始发行第一套统一的人民币。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 )
A. 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B. 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C. 结束物价连年暴涨局面 D. 适应了解放区建设的需要
16.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同时出现“周恩来”和“外交”两个词的使用频率情况。1954年使用频率达到最高,主要是因为周恩来( )
A.与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 D.促进了万隆会议的成功
17.2001年,在根据宪法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时,特别将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修改为“是国家的一项
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提法( )
A. 说明了国家已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根本制度
B. 突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定位
C. 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D. 说明我国已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
18. 17世纪一位路德教传教士认为:“科学没有宗教会导致人的自私和道德败坏;而宗教没有科学也常常会导致人的心胸狭窄和迷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 自然科学颠覆了基督教神学 B. 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思想
C. 努力调和新教伦理与科学精神 D. 因信称义思想得到教会的认可
19.蒸汽机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看,早在公元1世纪末,古罗马的赫罗就已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并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在文艺复兴时代,赫罗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蒸汽机的基本知识为更多欧洲人所了解。上述现象说明( )
A.赫罗蒸汽机存在着技术缺陷 B.人文主义学者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C.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发明 D.经济发展是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
20.16世纪以后,欧洲市场上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常人家的餐桌。取而代之,受到贵族青睐的是燕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
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食物被赋予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D.欧洲贵族全面接受美洲饮食文化
21. 1600-1800年英国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都出现了转折。1700年后,英国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是当时的“欧洲粮仓”。英国成为“欧洲粮仓”主要得益于( )
A. 新型农业机械的广泛采用 B. 新经营方式的促进作用
C. “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 D. 《谷物法》的推动作用
22.下表是1805—1842年英国城市和乡村刑事犯罪人数和案件类型的统计数据。根据数据可知,这一时期( )
1805年 1815年 1825年 1835年 1842年
刑事犯罪 被捕人数 英格兰和威尔士 4605起 7898起 14 437起 20731起 31309起
赫里福德郡 (乡村地区) 2109起 3580起 4405起 5699起 6032起
侵财类案件所占比例 13.3% 34.6% 47.9% 59.4% 67.3%
A.传统城市管理机制的失范 B.工业化造成道德水平滑坡
C.贫富分化导致了经济犯罪 D.城市化成为高犯罪的温床
23.自20世纪中叶以来,各国人格保护的发展开始颠覆近代以来人与物大一统的损害赔偿观念,出现了回归罗马法传统与价值的趋势,重新把“人的保护”与财产权保障区分开来,优先保护人格利益,逐步构建出一套独立于财产保护的人格保护体系与规则。这表明( )
A.各国制定法律更倾向于对人的保护 B.罗马私法精神渗透近代社会生活
C.现代法律对古罗马法的借鉴与创新 D.古代法律具有与时俱进的适应性
24.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的确立,其主要标志是美国微软公司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正是这些知识的广泛应用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微软公司的产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就是5000家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亚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所有这些表明( )
A.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B.知识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
C.二战后初期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D.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日趋没落
二、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52分)
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西北是全国政治中心。西北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面积占全国 1/3,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因西北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政府驻戍庞大的军队,并将营农和防边结合。为持久计,隋在陇右、河西、西域等地屯田,唐代严管州军屯政,每年举行“屯官叙功”,以示考核。当时全国屯田 992屯,关内、陇西与河西三道占584屯。西北屯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免输之劳。屯田之外,隋唐还在西北发展官牧业,蓄养的战马数量庞大,还能满足宫廷、政府厩马、祭祀和宴飨之需。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对塞内民族“怀柔”,进贡者备尝其值,广设市场,敞开渠道,满足各族不同的物资需求。安史之乱前,西北“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摘编自李清凌《西北经济史》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作出多项开发西北的决议,包括移民屯垦,发展农工牧业、矿业、水利、交通等。1932年,西北问题研究会成立,《西北问题季刊》等杂志涌现。行政院与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等联合成立办事处,并设立各级分支机构。1933年,西安集成三酸厂(硫酸、盐酸、硝酸)成立,带动了制革、印染、矿冶、火柴、造纸等工业的发展。1934年,陇海铁路开通至西安,从西安通往西北各地的公路也相继通车。1936年,商办大华纺织厂成立。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提出“西北是建国的根据地”。1938年,内迁陕西的企业以面粉加工、棉毛纺织、火柴制造等为主。1941年,西北经济研究所成立,一批学者提出物资调节和优化物价统制等办法,还对各种经济门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有的还注意到要协调各行业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如西北土地的利用,土地的改良等。
——摘编自王红岩《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经济开发述评》等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西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西北地区开发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12分)
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1834年,英国国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主要内容有: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救济,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受助者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承认接受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生自由要受到限制、失去政治权利。
——摘编自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及其评价》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制度的特点。(8分)
(2)英国的新济贫法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其实施效果的评价和争论一直没有间断。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是“残忍的”,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是“有益的”。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元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基础上,明初鼓励经济作物种植的政策促进棉花的普及,形成了沿江濒海的植棉区域,棉纺织机具的改进更是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在内外因素作用之下,苏松地区的棉纺织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棉纺织业内部呈现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棉布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现了专门从事布匹收购经营的棉布字号。大量棉布进入市场流通,……棉纺织业的发展也给该地区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明中叶之后大量棉业市镇的兴起,棉货贸易繁荣。但是应该看到苏松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的繁荣只是局部小范围的,而它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封建经济的束缚,棉纺织业内部出现的新兴因子难以继续拓展。
——摘编自社君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
材料二 美国南部的棉花品质优良,再加上内战前棉花销售已经形成了稳定、成熟的市场,棉花成为南部唯一具有绝对优势的经济作物。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发展,运输价格大幅下降,南部可以用相对便宜的价格购买粮食与肉类,棉花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为集中生产棉花创造了条件。为此南方种植园主通过大规模增加棉花产量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利润。由于内战结束后,绝大多数黑人租佃农普遍贫困,靠借贷为生,于是种植园主利用借贷强迫黑人租佃农种植并出售棉花以偿还债务,这样借贷者陷入了“棉花-债务-更多棉花-更多债务······”的恶性循环之中,以致南部棉花生产的单一种植结构长期存在,且情况不断恶化。
——摘编自吴浩《试论内战后美国南部棉花生产扩张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苏松地区棉花产业发展的背景及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宣城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开学测试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西周时期,礼与刑一起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由刑到法,由法到律,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到唐朝时期,出现律、令、格、式的严格区分,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这主要反映了( )
A.礼主刑辅是古代法律存在的形式 B.法律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工具
C.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法律发展历程 D.法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礼与刑……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由刑到法,由法到律,适应了统一的需要……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可知法律体系发展完善,有利于社会治理,故选B项;礼主刑辅是古代法律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特征,古代法律存在的形式有律、令、格、式等,排除A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出现,无法涵盖题目中夏商西周时期,排除C项;据材料“宗法等级秩序……统一的需要……封建社会”可知材料主语是社会治理,不是统治阶级利益,排除D项。
2.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 )
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井田制逐渐瓦解,私有制逐渐确立,不是对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表述,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是材料中一个方面,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了古代税收制度的变化,小农经济发展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西周末期井田制瓦解到商鞅变法,反映的是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过程,故D项正确。
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 )
A. 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 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C. 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 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的兼并
【答案】B
【解析】见作业
4.曹魏初设九品官人法时,规定士人若无由朝廷委任的中正官所授“乡品”,无论中央官还是地方官皆无权任命其为官。这一规定( )
A. 有利于中央对选人权的掌控 B. 激化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C. 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D. 强化了门阀士族的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见作业
5.“饮酪”一直是胡族典型的饮食习惯,汉族人鲜有饮酪者。十六国北朝时期,饮酪才慢慢在北方汉族社会生活中普及。这一变化表明( )
A.北方民族交融加强 B.胡族饮食结构更科学
C.南北经济联系扩大 D.中原畜牧业发展迅速
【答案】A
【解析】见作业
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西汉赵过“始教民牛耕”。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下列史实可用于质疑该观点的是( )
A.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存中发现了家养黄牛的骨骼
B.《尚书·酒诰》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C.春秋时期出现若干与牛耕相关的人名,如“冉耕,字伯牛”
D.“牛郎织女”的神话可能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
【答案】C
【解析】人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存在,既然有若干人名与牛耕有关,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牛耕现象,所以该史实可以质疑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的观点,故选C项;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存中发现“家养黄牛的骨骼”,只能证明在该时期出现了家养的黄牛,但不能质疑题干中的“西汉出现牛耕”现象,排除A项;《尚书·酒诰》中的语句可以说明人们已经利用牛来为自己服务,但是否用于耕地则不得而知,排除B项;神话一般不用来作为质疑的史料,并且在该选项表述中使用的是“可能”一词,排除D项。
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北宋)金兵内侵,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州郡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作者意在论证( )
A.唐代藩镇制度的进步作用 B.都城的区位选择意义重大
C.唐宋的地方治理互有得失 D.宋朝强干弱枝的消极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两京俱失,州郡到处可以各自为战”,可知宋代中央集权程度远高于唐朝安史之乱后,“强干弱枝”的措施导致地方积贫积弱,难以抵抗外敌入侵,故选D项;唐朝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都城的政治意义而非地理意义,排除B项;材料描述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景象主要是为了来印证宋朝地方制度的得失,排除C项。
8.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 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A. 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 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 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 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答案】A
【解析】见作业
9.1906年,清政府设大理院,专掌审判。此后三年,各地审检厅有所设立,但数量很少,全国新式司法官群体规模为数百人,他们多是原本就内存于体制的候补候选佐杂人员,这些人经速成“学习”改造而来,“熟谙新旧法律及于审判事理确有经验”。这反映出( )
A.晚清政府决意推进政治近代化 B.制度变革促进士人身份转型
C.机构改革解决了人员待岗问题 D.变法图强仍是当时时代潮流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晚清政府司法制度变革,使得“原本就内存于体制的候补候选佐杂人员”成为“熟谙新旧法律及于审判事理确有经验”的法官,制度变革促进士人身份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中晚清政府推动司法制度变革,与政治近代化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突出制度变革促进士人身份转型,不仅仅只是解决人员待岗问题,故C项错误; 材料中晚清政府司法制度变革,与政治制度变革挽救民族危机无关,故D项错误。
10.清廷谕令“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田赋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这一举措( )
A. 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B. 扩大了人丁税的征收范围
C. 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户负担 D. 刺激了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C
【解析】见作业
1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创办人,大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基本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
A. 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 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C. 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D. 直接导致了民族工业的长期萧条
【答案】C
【解析】见作业
12.19世纪60、70年代,在洋务运动的掩护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悄然出现,但并没有得到清朝的许可与承认。随着对外战争的一再失败,清廷放松了对民间资本设厂的限制给了民族资本主义以喘息和发展的机会。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国民党政权巩固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了僵局。据此可知( )
A.民族资本主义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B.民族资本主义兴衰反映了权力与市场的互动
C.民族资本主义在斗争中求生存 D.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没有发展的空间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到发展再到陷入僵局的兴衰发展历程,每个时期的兴衰都与政府的政策有直接的联系,故选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没有体现帝国主义的压迫,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生存状况,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斗争,排除C项;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有喘息和发展的机会,排除D项。
13.清政府早期对待条约“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1864 年李鸿章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斥之”。1884 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据此可知( )
A.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 B.宗藩关系走向瓦解
C.万国公法被各国接受 D.中国主动融入世界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清政府早期对待条约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皆可引万国公法直斥之”、“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可知清政府从漠视条约到遵守条约,再到利用条约,说明中国外交逐步遵从国际外交规则,向近代外交的转变,故选A项;宗藩关系是古代朝贡贸易下的外交关系,且材料并未提及宗藩关系,排除B项;“被各国接受”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清政府被迫融入世界,排除D项。
14.1941 年,在国民政府第二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上,张澜、罗隆基等人代表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遭到拒绝后,民盟领导人没有再出席会议,以示抗议。这表明民盟( )
A. 主张联合共产党制约国民党 B. 反对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
C. 努力进行民主政治监督实践 D. 没有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C
【解析】见作业
15.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开始发行第一套统一的人民币。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 )
A. 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B. 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C. 结束物价连年暴涨局面 D. 适应了解放区建设的需要
【答案】D
【解析】见作业
16.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同时出现“周恩来”和“外交”两个词的使用频率情况。1954年使用频率达到最高,主要是因为周恩来( )
A.与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 D.促进了万隆会议的成功
【答案】C
【解析】1954年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成功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展现了新中国的风采,故选C项;中国与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时间是1953年,朝鲜战争中国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A项;1953年在与印度的交往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B项;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D项。
17.2001年,在根据宪法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时,特别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修改为“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提法( )
A. 说明了国家已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根本制度
B. 突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定位
C. 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D. 说明我国已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
【答案】B
【解析】见作业
18. 17世纪一位路德教传教士认为:“科学没有宗教会导致人的自私和道德败坏;而宗教没有科学也常常会导致人的心胸狭窄和迷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 自然科学颠覆了基督教神学 B. 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思想
C. 努力调和新教伦理与科学精神 D. 因信称义思想得到教会的认可
【答案】C
【解析】见作业
19.蒸汽机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看,早在公元1世纪末,古罗马的赫罗就已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并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在文艺复兴时代,赫罗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蒸汽机的基本知识为更多欧洲人所了解。上述现象说明( )
A.赫罗蒸汽机存在着技术缺陷 B.人文主义学者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C.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发明 D.经济发展是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不能得出赫罗蒸汽机存在技术缺陷,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出公元1世纪古罗马的赫罗是人文主义者,且材料强调的是蒸汽机的发明、发展情况,而非人文主义者发展科学技术的情况,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故C项错误; 由材料公元1世纪发明最早的蒸汽机到文艺复兴时期传播蒸汽机的基本知识,再到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成为其主要的发明,可知蒸汽机的发明、使用是多种要素组合优化的结果,故D项正确。
20.16世纪以后,欧洲市场上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常人家的餐桌。取而代之,受到贵族青睐的是燕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
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食物被赋予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D.欧洲贵族全面接受美洲饮食文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胡椒因供应量大增,不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贵族开始追逐其他事物,如燕糖、巧克力等,反映了食物被赋予区分不同社会等级的功能,故选C项;商业革命促进了物种交流,且在新航路开辟前洲际物种交流就已然存在,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可知,贵族通过食物标榜自己的身份,无法得出新航路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排除B项;欧洲贵族喜好美洲烟草,并不代表其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全面”二字过于绝对,排除D项。
21. 1600-1800年英国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都出现了转折。1700年后,英国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是当时的“欧洲粮仓”。英国成为“欧洲粮仓”主要得益于( )
A. 新型农业机械的广泛采用 B. 新经营方式的促进作用
C. “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 D. 《谷物法》的推动作用
【答案】B
【解析】见作业
22.下表是1805—1842年英国城市和乡村刑事犯罪人数和案件类型的统计数据。根据数据可知,这一时期( )
1805年 1815年 1825年 1835年 1842年
刑事犯罪 被捕人数 英格兰和威尔士 4605起 7898起 14 437起 20731起 31309起
赫里福德郡 (乡村地区) 2109起 3580起 4405起 5699起 6032起
侵财类案件所占比例 13.3% 34.6% 47.9% 59.4% 67.3%
A.传统城市管理机制的失范 B.工业化造成道德水平滑坡
C.贫富分化导致了经济犯罪 D.城市化成为高犯罪的温床
【答案】A
【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城市和乡村犯罪率上升,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传统的社会管理制度无法解决城市化带来的贫困等问题,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使书籍报刊的发行量增加,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同时会提高道德水平,排除B项;据表格“工业革命期间,侵财类案件从13.3%上升到67.3%”可知,工业化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抢劫、盗窃类案件增多,而此类案件不属于经济犯罪,排除C项;城市化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城市环境恶劣,这些因素都是导致犯罪率升高的原因,排除D项。
23.自20世纪中叶以来,各国人格保护的发展开始颠覆近代以来人与物大一统的损害赔偿观念,出现了回归罗马法传统与价值的趋势,重新把“人的保护”与财产权保障区分开来,优先保护人格利益,逐步构建出一套独立于财产保护的人格保护体系与规则。这表明( )
A.各国制定法律更倾向于对人的保护 B.罗马私法精神渗透近代社会生活
C.现代法律对古罗马法的借鉴与创新 D.古代法律具有与时俱进的适应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各国人格保护的发展开始颠覆近代以来人与物大一统的损害赔偿观念,出现了回归罗马法传统与价值的趋势”可知,现代以来,各国借鉴罗马法传统,重新制定关于“人的保护”的法律,将“人的保护”与财产权保障区分开来,优先保护人格利益,逐步构建出一套独立于财产保护的人格保护体系与规则,说明现代法律的制定是对古罗马法的借鉴与创新,故选C项;材料旨在说明二战后随着人权运动的兴起,自然人的人格权受到立法、司法的重视,法律制定的目的是公平、公正,并非倾向于某一方面进行保护,排除A项;材料强调现代社会继承罗马法的价值,重视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保护,立法中也优先保护人格利益,体现了罗马私法精神对现代社会立法的影响,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范围太广,排除B项;古代罗马法中的基本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适应性,排除D项。
24.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的确立,其主要标志是美国微软公司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正是这些知识的广泛应用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微软公司的产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就是5000家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亚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所有这些表明( )
A.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B.知识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
C.二战后初期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D.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日趋没落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知识产业兴起推动美国经济增长,对整个世界经济贡献,这说明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知识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故B项错误;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日趋没落,故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52分)
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西北是全国政治中心。西北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面积占全国 1/3,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因西北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政府驻戍庞大的军队,并将营农和防边结合。为持久计,隋在陇右、河西、西域等地屯田,唐代严管州军屯政,每年举行“屯官叙功”,以示考核。当时全国屯田 992屯,关内、陇西与河西三道占584屯。西北屯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免输之劳。屯田之外,隋唐还在西北发展官牧业,蓄养的战马数量庞大,还能满足宫廷、政府厩马、祭祀和宴飨之需。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对塞内民族“怀柔”,进贡者备尝其值,广设市场,敞开渠道,满足各族不同的物资需求。安史之乱前,西北“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摘编自李清凌《西北经济史》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作出多项开发西北的决议,包括移民屯垦,发展农工牧业、矿业、水利、交通等。1932年,西北问题研究会成立,《西北问题季刊》等杂志涌现。行政院与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等联合成立办事处,并设立各级分支机构。1933年,西安集成三酸厂(硫酸、盐酸、硝酸)成立,带动了制革、印染、矿冶、火柴、造纸等工业的发展。1934年,陇海铁路开通至西安,从西安通往西北各地的公路也相继通车。1936年,商办大华纺织厂成立。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提出“西北是建国的根据地”。1938年,内迁陕西的企业以面粉加工、棉毛纺织、火柴制造等为主。1941年,西北经济研究所成立,一批学者提出物资调节和优化物价统制等办法,还对各种经济门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有的还注意到要协调各行业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如西北土地的利用,土地的改良等。
——摘编自王红岩《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经济开发述评》等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西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西北地区开发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12分)
【答案】
(1)原因:处于全国政治中心;拥有丝绸之路的交通优势;政府重视边防提供特殊机遇;屯田制度与官牧战马的推行;统治者采取了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每个要点计2分,任意4点得8分)
(2)特点:经济发展与战争形势密切相关;国民政府主导并实行统制经济;科研舆论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重化工业与民生工业均有发展;开始关注西北的环境与自然资源问题。(各要点计2分,任意4点得8分)
历史作用: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人口大量西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为大西北社会经济发展与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4分)
【解析】
(1)由材料一“隋唐时期,西北是全国政治中心”可知处于全国政治中心;由材料“西北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面积占全国 1/3,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可知拥有丝绸之路的交通优势;由材料“因西北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政府驻戍庞大的军队,并将营农和防边结合”可知政府重视边防提供特殊机遇;由材料“为持久计,隋在陇右、河西、西域等地屯田,唐代严管州军屯政,每年举行‘屯官叙功’,以示考核”及“屯田之外,隋唐还在西北发展官牧业”可知屯田制度与官牧战马的推行;由材料“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对塞内民族‘怀柔’”可知统治者采取了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
(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作出多项开发西北的决议”可知因为日本侵占了东北地区,因而国民政府开发西北,说明经济发展与战争形势密切相关;由材料“行政院与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等联合成立办事处,并设立各级分支机构”可知国民政府主导并实行统制经济;由材料“1932年,西北问题研究会成立,《西北问题季刊》等杂志涌现”可知科研舆论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由材料中政府在西北地区设立的工业、交通、企业来看可知重化工业与民生工业均有发展;由材料“1941年,西北经济研究所成立,一批学者提出物资调节和优化物价统制等办法,还对各种经济门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有的还注意到要协调各行业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如西北土地的利用,土地的改良等”可知开始关注西北的环境与自然资源问题。第二小问历史作用,由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地区的背景“抵制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及开发西北地区的措施“设立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发展交通等”可知使西北地区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因为人口大量西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为大西北社会经济发展与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1834年,英国国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主要内容有: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救济,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受助者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承认接受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生自由要受到限制、失去政治权利。
——摘编自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及其评价》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制度的特点。(8分)
(2)英国的新济贫法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其实施效果的评价和争论一直没有间断。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是“残忍的”,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是“有益的”。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
特点:(1)立法保障;政府设置救济机构;院内救济且资格审查严格;监狱式管理,强制劳动;救济条件苛刻,侵犯人权。(8分)
(2) (8分)答案一
观点: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是“残忍的”。
理由:新济贫法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压迫盘剥,易激化社会矛盾;侵犯人权、丧失政治权利;体现了对贫穷的漠视与冷淡。
答案二
观点:新济贫法是“有益的”。
理由:新济贫法把救济与就业相结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民的生活困难;降低了济贫支出;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答案三
观点: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既有“残忍”之处,也有“有益”之处。
理由:新济贫法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压迫盘剥,易激化社会矛盾;侵犯人权、丧失政治权利;体现了对贫穷的漠视与冷淡。同时也应该看到新济贫法缓解了贫民的生活困难;降低济贫支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解析】
(1)据材料“1834年,英国国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
得出立法保障;据材料“在全国兴建济贫院”得出政府设置救济机构;据材料“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救济,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得出院内救济且资格审查严格;据材料“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得出监狱式管理,强制劳动;据材料“受助者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承认接受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生自由要受到限制、失去政治权利”得出救济条件苛刻,侵犯人权。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对新济贫法的评价应该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去看,单纯回答一个角度是不全面的。据材料得出观点: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既有“残忍”之处,也有“有益”之处。“残忍”之处,据材料“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得出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压迫盘剥,易激化社会矛盾;据材料“受助者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承认接受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生自由要受到限制、失去政治权利”得出侵犯人权、丧失政治权利;体现了对贫穷的漠视与冷淡。“有益”之处,据材料“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并结合所学得出新济贫法把救济与就业相结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民的生活困难;降低了济贫支出;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元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基础上,明初鼓励经济作物种植的政策促进棉花的普及,形成了沿江濒海的植棉区域,特别是棉纺织机具的改进更是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在这些内外因素作用之下,苏松地区的棉纺织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棉纺织业内部显现了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棉布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现了专门从事布匹收购经营的棉布字号。大量棉布进入市场流通,促进了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棉纺织业的发展也给该地区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明中叶之后大量棉业市镇的兴起,棉货贸易繁荣。但是应该看到苏松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的繁荣只是局部小范围的,而它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封建经济的束缚,棉纺织业内部出现的新兴因子难以继续拓展。
——摘编自社君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
材料二 美国南部的棉花品质优良,再加上内战前棉花销售已经形成了稳定、成熟的市场,棉花成为南部唯一具有绝对优势的经济作物。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发展,运输价格大幅下降,南部可以用相对便宜的价格购买粮食与肉类,棉花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为集中生产棉花创造了条件。为此南方种植园主通过大规模增加棉花产量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利润。由于内战结束后,绝大多数黑人租佃农普遍贫困,靠借贷为生,于是种植园主利用借贷强迫黑人租佃农种植并出售棉花以偿还债务,这样借贷者陷入了“棉花-债务-更多棉花-更多债务······”的恶性循环之中,以致南部棉花生产的单一种植结构长期存在,且情况不断恶化。
——摘编自吴浩《试论内战后美国南部棉花生产扩张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苏松地区棉花产业发展的背景及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1)背景:政府鼓励经济作物的种植;棉纺织工具及技术的改进;棉布市场的扩大;植棉的经济效益明显,刺激农民的积极性等。(1点2分,任答2点可得4分)
影响: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促进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经济的区域化;促进了江南市镇的繁荣;改变社会生活等。(1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原有生产模式的影响;工业革命,近代交通发展,市场扩大;美国内战调整了生产关系;种植园主利用黑人贫穷和沉重债务强迫其种植棉花。(1点2分,任答3点即可得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明初鼓励经济作物种植的政策促进棉花的普及”可知政府鼓励经济作物的种植;据材料一“特别是棉纺织机具的改进更是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可知棉纺织工具及技术的改进;据材料一“大量棉布进入市场流通,促进了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可归纳出棉布市场的扩大;据材料一“棉布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现了专门从事布匹收购经营的棉布字号”可知植棉的经济效益明显,刺激农民的积极性。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棉纺织业内部显现了专业化分工的趋势”“促进了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可知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促进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经济的区域化;据材料一“明中叶之后大量棉业市镇的兴起,棉货贸易繁荣”可知促进江南市镇的繁荣及改变社会生活等。
(2)据材料二“美国南部的棉花品质优良,再加上内战前棉花销售已经形成了稳定、成熟的市场,棉花成为南部唯一具有绝对优势的经济作物”可知自然条件优越;原有生产模式的影响;据材料二“随着铁路的发展,运输价格大幅下降”可知工业革命,近代交通发展,市场扩大;据材料二“由于内战结束后,绝大多数黑人租佃农普遍贫困,靠借贷为生,于是种植园主利用借贷强迫黑人租佃农种植并出售棉花以偿还债务”可知美国内战调整了生产关系;种植园主利用黑人贫穷和沉重债务强迫其种植棉花。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