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一、解读高考
1.考纲考情
(1)理解: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选材上看,范围较广,文化色彩浓郁。近年来,高考考查的论述类文章涉及文艺理论、文化学、艺术与美学、历史学、气象学、建筑学、日常生活与饮食等。
2.趋势分析
近五年以来,新课标全国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以社会科学类文章为主,考查重点有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文章的分析与归纳。备考重点是强化学生对重要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迅速解读判断能力,以及对较复杂句子逻辑关系的正确把握。
二、考点探究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句子”。是指能够表达作者所持的观点或者概括文章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以及结构比较复杂且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
(1)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比较丰富而且具有指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或者能揭示文章主旨、概括段意的句子;
(2)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的句子,或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3)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领性的句子,段末的总结性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及其作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整体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着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答案 D
解析 选项A采用比喻手法,找到本体对象,可知句子含义理解正确;选项B是对巴金的话含义解读例析,正确;选项C是对“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内部带有二重性”含义的正确解读。D项中,“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错。《祝福》中,“我”的性格也有模糊性,比如“我”同情祥林嫂的遭遇,痛恨鲁四老爷之流,表现出性格中的“善”,但又自私、胆小、懦弱,表现出性格中不够“善”的一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
联系上下文,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答案 B
解析 该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先要确定该句所在的位置:第②段,下面选项中的相关信息大都来自该句的前后。A项信息来源于第二句话,原文是“不表达什么感情”,而不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故错。B项,作者是站在科学家的角度来阐述的,命题就是一个判断性的句子,“只有‘存在’”与“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意思相同,该项的理解是正确的。C项信息原文是“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选项“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与原文的意思相差甚远,故错。D项,原文说“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这个特点……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D项说“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两者的意思完全不同。
【技巧点拨】
快速准确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句子的含义常常由某个或某几个关键词语来承载,它们或表明对象、原因、方式、途径等,或有起承转合的作用。抓住这些关键词语,也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针对结构复杂而含义较难理解的句子,应先分析其结构,将句子划分为若干层次,逐层理解其含义,然后辨析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明确作者的意图。
如果各层次间属于并列关系,则可以综合其内容,形成答题要点。
如果是简单的句子,只要抓住主、谓、宾,就可以大致把握句意了。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及句间关系入手。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位置:
如果是统领句,就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其内容层次;
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以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如果是总结句,就要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在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在抓住句子管辖范围的基础上,再分析该句与相邻句甚至与全文的联系。
句间相互关系:有指代、总分、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呼应等。
4.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有修辞手法的,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就能破解作者写作这些句子的真正目的。
如果是比喻,就一定要理解喻体的含义并找到比喻的对象(本体);
如果是引用,就要清楚引用句子本身的含义,然后找到作者引用这句话的目的。
【巩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原文说“信用形式有……多种形式”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文中无信息表明“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都是在宋代产生的。属无中生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错误。原文是“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属于以偏概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该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不能说“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都有积极作用,借贷中的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高利贷对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有阻碍作用。属说法绝对化。
【总结】
1.审题
(1)审清要求,尤其要审清是选“正确”还是“不正确”(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2)审定阅读区间。有的题干明确了阅读区间,有的没有明确,这时可用“投石探波法”。“投石探波法”,即把题干中用引号标明的所考词语作为“石子”,找到在原文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段落一般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但有的文章(试题)也有例外。有的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层次。据此可以确定答题的区间。
2.答题
(1)坚持一个原则
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培养两种心态
①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②仔细。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3)掌握一个前提
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对信息进行比对时盲人摸象。
(4)用好两个方法
比对法和排除法。重点是比对法。
(5)识别命题中常用的干扰陷阱
①曲解文意:故意对原文语句作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这种干扰方式,从原文摘引信息没有错,错就错在对它的曲解上。
②无中生有: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也叫“于文无据”)
③颠倒错位:命题者把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颠倒顺序后造成的错误。如把事物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原因和结果颠倒、条件和结果颠倒、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颠倒等。
④改变范围: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夸大其词”,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命题技巧,它往往表现为故意夸大某方面的内容,如对优点、作用、前景等的评价。“故意缩小”,这是与第一种方式相对而言的,即人为地对某些内容故意往小处说。
⑤张冠李戴:顾名思义,这种方式就是将本属于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移植”到乙事物上,让考生形成一种错觉,从而出错。
⑥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3.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常采用下列方式,从而改变了句子原意。
“删”(删去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随意组合)学生做题时,很容易被那些似是而非的选项弄糊涂。
做题时,首先要进行句子词语比对,看选项在对原文的改造重组后,出现了哪些变动,从而确定是否与原材料意思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