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3 22:1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1、了解《左传》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2、领会古人辞令智慧。
3、认识《左传》的叙事艺术(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读”中深入品味经典作品。
【环节一】读实知识,读通文意(课堂活动)
借助课文注释和字典,团队合作疏通文章,然后派代表交流。
要求:1、指出所划的重点文言词语、句子;
2、翻译句子;
3、提出疑惑。
【环节二】读出气韵,读到叙事(课堂活动)
1、本文叙事内容是什么 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预设:郑国危矣,烛之武说退秦师
就只有秦师来打吗?我们在概括一个事件的时候确实要关注这个事件完整的过程,秦晋围郑,郑国的烛之武来说退秦师,最后郑国解围。想不想知道另一本历史经典怎么来记这件事情的。我们看注释1,《春秋》记这件事情就只用了一句话:晋人秦人围郑。
补充:《左传》它的另一个名称叫什么?
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
“传”可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讲的传记,韩愈在《师说》中赞扬后辈李蟠的一句话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就是对经书的解释。
过渡语:《左传》实际上它的蓝本就是春秋上的这句话“晋人秦人围郑”,他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史料作补充。
2、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思考一下本文补充了什么内容
明确:
补充了人物、事件的过程。
追问:那这个事件的过程基本上都是由什么内容构成的?
明确
四组对话——即佚之狐对话郑伯;
烛之武对话郑伯;
烛之武对话秦伯;
晋侯对话子犯。
全文的故事就由这四组对话构成,我们发现这四组对话中的人都有一个共同身份特点——都是君臣关系。
3、我们看一篇文章的叙事好不好,妙不妙,我们常常从哪些要素去看?
细节、情节是不是一波三折、照应伏笔(本学期的整本书阅读书目《红楼梦》)、叙事的详略与否(初中所学的《曹刿论战》,对曹刿战前的分析,战中优秀的表现和战后对鲁庄公的说理详写。对长勺之战的过程略写。意在说明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所以要详写论战,略写作战。)
4、我们从这几个要素去考察考察看这篇文章所写的叙事有没有波折、照应、详略这些要素?
提示:每一组对话都是一个波折。
佚之狐言于郑伯——国家非常的危急,形式非常紧张。然后佚之狐有没有讲解决问题的办法?讲了,“师必退”,气氛缓和了;
烛之武对话郑伯——他这个办法,主角可不同意,烛之武推辞了,没有了烛之武是不是情势又紧张了。然后郑伯说了一番话,烛之武答应了,让形式又缓和了。
烛之武“夜缒而出”,这个形式又开始紧张了。烛之武一番话最后的效果是什么?“秦伯乐,乃还”,是不是形式又缓和了。这个时候好像看似解决问题了,但子犯请求击之,又将情节推向了剑拔弩张的状态,晋侯一段话却出乎意料地结束了这次攻打,故事才真正地结束。
全文297个字,能制造出这么多的波折,算不算叙事的精彩。
所以我希望在读的时候,能出这个特点,叫时张时弛、扣人心弦、伏笔照应、详略有致。
刚才我们的分析领略到的是“时张时弛、扣人心弦”,希望下面的学习我们还能够体会到“伏笔照应、详略有致”的特点。
《易经》里有这样一句话“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是什么让这个“动者”生机勃勃地发展着的?是辞,词就是言语。今天所学的这篇文章也一样,是这些对话在推动者情节,真精彩!怎么说是《左传》最为讲究的,所以想要请大家做这样一件事:读好声调,读活情景。
每个团队选择其中一组君臣对话进行朗诵练习。
要求:
(1)争取读出模拟出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提示:看看应该什么语气和神情,处理好哪些词语的轻重长短才能读出这种语气神情)
(2)展示交流
佚之狐对话郑伯:“矣”语气词,结合当时情境应该读的急迫;“见秦君”应该读的语气重一点,有分量感,因为秦君不是随便一个人物。(为什么不去见晋候呢?在文章开头介绍人物的时候,说的是“晋候、秦伯”顺序不一样,在春秋时代,周王分封诸侯的时候,他们阶别是不一样,按照:公侯伯子男,这样的顺序,我们可以看到晋候和秦伯谁大?晋候。为什么反而要见秦伯呢?关注到文章的第一段,“以其无礼于晋”郑国和秦国之间是没有大的矛盾。从这件事里可以看出佚之狐这个人是很机智的。);重读“必”,可以看出佚之狐是相信烛之武的。
小结:要想读得好,特别要关注文言文里的虚词以及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烛之武对话郑伯:注意“矣”“犹”“也”“然”“亦”等字;也要注意郑伯(后悔、悔恨、不避问题、不是尊严),烛之武回答的语气(牢骚、委屈)。
补充:烛之武,三朝老臣,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ǔ正”,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出使秦的时候已经年过七十,须发皆白,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烛之武对话秦伯:
这段话有点长,比较难,老师已经提前为你们划好了层次,你们需要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完成句子。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谦卑说形式 ; 说 ;
说 ; 说 ;
水到渠成劝定夺。
明确:
谦卑说形式 ; 平稳 说 其害 ;
诚恳说其利 ; 高亢 说 晋德 ;
水到渠成劝定夺。
结局——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为什么要留人来戍守郑国呢?保卫郑国;将来某一天可能郑国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晋侯对话子犯:
晋文公这时候的应该是很不甘心的,但他却说的很坚定“不可”,最后得出结论“吾其还也”。如果我要在“公曰”加个修饰语,加个什么好?(恨:遗憾)到手的利益不翼而飞,强大的联盟土崩瓦解,弱小的朕居然变成强大的了,有了坚强的后盾,是不是心有不甘的,最大的失败者确是我自己了。但是又很留恋的,也许他捋着胡须,也许他环顾四周,但是还是“不可”,还是“吾其还也”,可以看出他的选择就是该打才打,仁义之战才打,即使他冠冕堂皇。
晋候:清醒理智、隐忍不发、随机应变——能成就霸业的人所应有的素质(前面所学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子犯:(想象出他的形象:举着戈矛说,打!打!老大赶快打!)搭个台阶,配合君主
(多年的流亡生活已使重耳意志消沉。他枕于安乐,“遂无去心”,“有终焉之志也”。狐偃又与姜氏谋,“醉而载之以行”。如果不是狐偃机智果敢地迫使重耳离齐,重耳只能在齐国苟且一生,文公霸业将无从谈起,春秋历史形势必会大变。)
【环节三】读出整体,读得丰富(课堂活动)
完成下面填空。
强敌压境,其势诚( )矣; 佚之狐言郑伯,其荐诚( )矣;郑伯从之,其纳言诚( )矣;烛之武辞谢,其心诚( )矣;郑伯劝烛,其言诚( )矣;烛之武受命,其情诚( )矣;口舌挽狂澜,其辞诚( )矣;秦伯背盟结盟,其行诚( )矣;子犯请击,其意诚( )矣;晋侯撤军,其人诚( )矣!然翻云覆雨敌我互换,其皆以( )也。
示例:
强敌压境,其势诚( 危 )矣; 佚之狐言郑伯,其荐诚( 准 )矣;郑伯从之,其纳言诚( 速 )矣;烛之武辞谢,其心诚( 酸 )矣;郑伯劝烛,其言诚( 切 )矣;烛之武受命,其情诚( 义 )矣;口舌挽狂澜,其辞诚( 妙 )矣;秦伯背盟结盟,其行诚( 滑 )矣;子犯请击,其意诚( 忠 )矣;晋侯撤军,其人诚( 高 )矣!然翻云覆雨敌我互换,其皆以( 利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