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生戏 意在言外
——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雷雨(节选)》学习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 5 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内容,2020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标准》对此的教学要求是:“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
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
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作品共有三课,围绕“良知与悲悯”,选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戏剧作品的节选。“教
学提示”要求教师:应该立足于悲剧作品带来的情感震荡,以面对作品时的实际体验为基础,
透过具体的细读品味来导入思想主题的探讨。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阅读经
验,打通作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和伟大作品的互动中去把握作品意蕴,发展人
文素养。
课本的“单元目标”另对工具性学习作了具体的要求: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
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欣赏
戏剧组织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理解
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
【学情分析】
高一(1)班同学已经完成本单元的“阅读与鉴赏”专题一《窦娥冤》(节选)的学习,
对曲词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学生对于抓取人物语言,剖析人物形象,只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尚需进一步深入
学习。
【教法学法】
本单元的教学以社会情境中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我们设计了一组贯串整个单
元教学的活动——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解决戏剧节实际问
题,为校园戏剧节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学习目标】
(1)厘清剧中人物关系梳理情节。
(2)体会台词的动作性和个性化。
(3)欣赏剧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
(4)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学习重点】体会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
【学习难点】欣赏剧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
【学习方法】
讨论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法、活动教学法
1
【学习时数】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人物关系连一连
任务设计 1:课前提供有人物图片的展板,学生选择用不同颜色的线进行勾连,并填
写人物关系。
【设计意图】以活动为载体,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也为整节课的开展做好准备。
二、故事情节说一说
任务设计 2:师生共读课下注释①,以节选部分为落点,梳理《雷雨》四幕剧的故事
情节。
【设计意图】 八个成员、四种关系、多重矛盾,在师生共读中厘清故事情节,为下面
的文本分析提供支架。
三、节选部分演一演
任务设计 3:课前征集表演者,课上作为表演组成员按照课本内容上台表演某一个片
段。
【设计意图】在编排与演出的过程中,学生表演者需要对说话方式、舞台走位、身体
姿态、表情控制、细部动作等充分研磨,从而使其深入解读文本,进而带动全体学生进入
剧本情境,产生奇妙的阅读体验。
四、演出效果评一评:
任务设计 4:学生带着“前理解”去观剧,拟定评价演出效果的若干标准,感知本课
时的演出和文本之间的张力。根据演出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或提出自己的不同思考。
2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的方式确定具体学习项目,通过合作的方式充分挖掘学习内涵。
在观剧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在评剧过程中形成认知结构。
五、经典台词品一品
任务设计 5:师生共同就观剧中的体验展开交流,通过主问题的牵引带动学生对戏剧
文本的深入解读。
【设计意图】戏剧的中心是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冲突,作为教学行为的观剧需要学生与
舞台保持一定的距离,赏析批判,并不断思考。
六、自由组合读一读
任务设计 6: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种语气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课堂情境中深度感知剧本中人物对话的张力。
【作业设计】
阅读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设计意图】既为解读《雷雨》,找寻中外悲剧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又为《哈姆莱特(节
选)》的学习提供支架。
【板书设计】
《雷雨》(节选)
【教学反思】
3
教学过程中如何透过具体的细读品味来导入思想主题的探讨,是对教学的最大考验。
本课的教学,通过学生的“演”和学生的“评”,调动了课堂情绪;通过学习支架的适时
提供,形成了课堂思考;通过主问题的有效引导,产生了课堂共鸣。教师要愿意“放手”,
要敢于“对话”,让师生一起在和伟大作品的互动中去把握作品意蕴,发展人文素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