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冷战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冷战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3 21:1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 16 课 冷 战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第一个战争指的是什么?第二个战争指的是什么?
二战
冷战
一、冷战的发生
1、冷战的含义: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
——美国总统杜鲁门
2、冷战的原因
(原因1)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
1200万军队
30多艘航空母舰
500多个军事基地
垄断了原子弹
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
占有西方世界
工业生产的53.4%
外贸的32.4%
黄金储备的74.5%
世界最强
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你能设想:此时此刻的美国最想干什么?
世界最富
民主制度、自由观念
世界最优越
称霸世界
二战后美国的实力
战后苏联的发展
经济方面: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是美国的31%,到1960年上升到58%,10年内缩小了27个百分点;
军事方面:5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编制达到550万人以上,而美国在1947年到1950年间,只维持140万人左右的规模;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从而结束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表明在洲际导弹方面已超过了美国。
说明什么问题
(原因2)强大起来的苏联,成为美国称霸的障碍。
苏联在战后由于政治、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唯一能抗衡美国的国家。
政治方面:二战后,在苏联影响和帮助下,东欧和亚洲一系列国家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苏联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原因3)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会有的。苏联人民必须对战争有所准备。”
——斯大林
美国认为自己的民主制度和自由观念最优越;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
3、冷战的序幕(信号)——丘吉尔“铁幕演说”
4.冷战开始---政治表现: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内容:“自由国家”“极权政体”分别指什么?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美苏关系:
战时同盟
战后敌对
实质:
影响:
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时间:1947年3月
人物:杜鲁门
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
的利益。 ——丘吉尔
我们每接受一笔贷款,
我们的独立便减少一分。
——法国总理皮拉尔迪
根本目的:
控制西欧,对付苏联,称霸世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直接目的:
实质: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5、经济表现
---马歇尔计划,
—德国的分裂
1、背景:二战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美、英、法三国与苏联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2、柏林危机:封锁反封锁
3、德国分裂:西德—1949.9
东德—1949.10
4、建柏林墙(1961---1990)
4、影响:
二、冷战产物
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冷战军事表现:
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时间:1949年5月,
国家:美、英、法等12个国家
地点:在华盛顿
标志:《北大西洋公约》
影响:“北约”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北大西洋公约》宣称:“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进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1、北约
北约标志
2、华约
时间:1955年5月,
国家:苏联等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地点:在波兰首都华沙
标志: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通称《华沙条约》,
华约标志
北约、华约的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影响:标志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冷战的表现: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开始的标志)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冷战的影响:学习《冷战》后
甲同学说:“两强对峙,谁也不敢打,维护了世界和平。”
乙同学说:“两强对峙,把世界推到战争边缘,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
你觉得他们的话对吗?试结合史实加以评析。
积极:美苏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消极: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美苏争霸
冷战局面形成后,50年代---90年代美苏对抗
(1)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2)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
(3)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1991年
苏联解体
1991年,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冷战结束:
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德国分裂
美苏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华约的成立
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易混点:
课堂小结:
冷战
含义:
根本原因:
开始的标志:
表现
结束的标志: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德国分裂
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991年底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结束
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美、苏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1.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此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   )
A.一战 B.二战 C.冷战 D.科索沃战争
C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的美国总统是 ( )
A.罗斯福 B.杜鲁门 C.肯尼迪  D.尼克松
B
3.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
A.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治
A
4.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当代史就是一部冷战史。把“冷战”推向高潮的事件是 ( )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约和华约两大组织的建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5.北约组织与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B.都是由一个大国控制的政治军事集团
C.都是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
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但却利益一致的大国集团
B
6. 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  )
A.马歇尔计划的推行、苏联解体  
B.北约组织的建立、华约组织的建立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解体  
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C
7.“二战”后,美国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的霸权主义措施是(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铁幕演说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
8. 1947年,美国总统提出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冷战战略是( )
A.成立欧共体 B.成立华约组织
C.成立北约组织 D.出台杜鲁门主义
D
9. 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北约”成立 B.马歇尔计划
C.杜鲁门主义出台 D.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D
材料一:1947年,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一篇咨文,声称希腊土耳其正面临极权主义威胁.他说:“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1)材料一中这位总统是谁?极权主义是指什么?
材料二: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恢复经济健全的状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帮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2)材料二是美国的什么政策?                
材料解析题:
杜鲁门 共产主义
马歇尔计划
材料三:美国又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遏止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
(3)材料三军事政治集团是什么?
北约
冷战政策
政治:出台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
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约”和“华约”对峙。
(4)这三段材料说明美国在战后初期采取什么政策?概括这一政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