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课外拓展阅读
姓名: 练习时间: .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乡村的黄昏
黄昏时的小河是那样的安逸,血红的夕阳把河水染得通红。在晚风的抚摸下,河水荡起无数的涟漪,犹如一条条红绸子引以为傲地轻轻流动着。几片落叶在水中悠悠地飘向远方,几位老人正在河边垂钓。
乡村的小路上,别有一番情趣。孩子们正沐浴着夕阳的余晖,驱赶着一群群牛羊,走在回家的路上。几个淘气的孩子正骑在牛背上,哼着小调。歌声、“哞哞、咩咩”的叫声组成了一首动听的“牧歌”,与夕阳、晚霞一起撒在这弥漫着乡村气息的小路上。
田野里,升腾着柔和的晚霞,红红的霞光像彩缎一样披散开来,抹在云天,铺在地面。劳动了一天的人们笑脸更加红润了,他们望着那黄澄澄、金灿灿的田野,一天的疲劳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夕阳余韵,透过浓密的树林洒在这红砖青瓦的房舍上,给它抹上了一层光灿灿的颜色。烟囱冒着缕缕炊烟。当最后一缕晚霞隐去时,整个村庄晚霞缭绕,万家灯火微微闪烁,忽明忽暗,烘托出美丽而又安静的夜,人们沉浸在这恬静的气氛中。
乡村的黄昏,美丽而温暖。
1.文章分别从( )这四个方面介绍了乡村的美景。(多选)
A.小河 B.果园 C.小路 D.田野 E.菜园 F.夕阳
2.乡村的黄昏有着怎样的美丽风景呢?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牧歌 ( )的晚霞
( )的田野 ( )的树林
3.当读到“烟囱冒着缕缕炊烟”这句话时,我的脑海中出现了“__________”这个词。
4.当读到文中画“ ”的句子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找出文章的关键句,画上“____”。
6.从关键句中,我体会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有志气有感情的狗
有一次,我带家里的狗看医生,坐上一辆计程车。
由于狗咳嗽得很厉害,吸引了司机的注意,他反身问我:“狗感冒了吗?”
“是呀!从昨晚就咳个不停。”我说。
司机突然长叹一声:“唉!咳得和人一模一样呀!”
话匣子一打开,司机说了一个养狗的痛苦经验:很多年前,他养了一条大狼狗,长得太大了,食量非常惊人,加上吠声奇大,吵得人不能安宁,有一天觉得负担太重,不想养了。
他把狼狗放在布袋里,载出去放生,为了怕它跑回家,特地开车驶出了100多公里,将它放到中部的深山里。
放了狗,他加速逃回家,狼狗在后面追了几公里就消失了。
过了一个星期,一天半夜听到有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那只大狼狗回来了,形容枯(kū)槁(ɡǎo),极为狼狈,显然是经过长时间奔跑和寻找。
司机虽然十分诧异,但是他二话不说,又从家里拿出布袋,把狼狗装入布袋,再次带出去放生。这一次,他从北宜公路狂奔到宜兰,一路听到狼狗低声号哭的声音。
到宜兰山区,把布袋打开,发现满布袋都是血。原来,狼狗咬舌自尽了。
司机说完这个故事,车里陷入极深的静默,我从后视镜里看到司机那通红的眼睛。
过了一会儿,他才说:“我每次看到别人的狗,都会想到我那一只咬舌自尽的狗,这件事会使我痛苦一辈子,我真不是人呀!我比一只狗还不如呀!”
听了司机的故事,我眼前浮现那只狼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的景象,它为了回家寻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经历过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人不但不让进门,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立刻被送去抛弃,对一只有志气有感情的狗是多么大的打击呀!
(有删改)
1.写出狼狗被抛弃后的举动。(3分)
追了几公里→( )→( )→( )
2.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有感情的狗?将文中相关的语句画上“____”。(3分)
3.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只有志气的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段话赞美了狗的有情有义。
B.这段话批判了狗主人的自私与无情。
C.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这只狗的主人的安慰。
D.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这只狗的同情与敬佩。
5.司机骂自己“不是人,比一只狗都不如”是因为( )(多选)(2分)
A.司机很自责,觉得自己不该把喂养多年的狗丢掉。
B.狗都懂日久生情的道理,自己却不知道。
C.狗为了不让自己再次被主人遗弃,选择了自尽,而司机作为狗的主人却没有在乎过它的感受。
D.想让“我”好好照顾感冒的狗。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
巨伞下的城市
如果说,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而付之一笑。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随着建筑科技、材料工业的飞速发展,①这个“神话”已成现实。
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城,地处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地方,人口不足两万,每年入冬,风寒雪飘,奇冷刺骨。可是在1980年,小城上空高高撑起一顶擎(qínɡ)天巨伞,市区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街道、桥梁、广场、绿地等,全在伞下。居民们有了这顶巨伞的庇护,再也不怕严寒的袭扰了。
举世罕见的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原来这把巨伞的伞柄是全市最高的一座11层的塔楼,楼顶上架起中心钢轴,在市区周围的地面,深埋了60根合金钢的桩柱,从中轴纵拉60根高强度的尼龙绳索与桩柱连接,绳索之间串着许多支索,并把透明的有机玻璃塑料膜覆盖在上面加以固定。全部装置由电机控制,像伞一样可张可收,全城犹如一座巨大的玻璃亭子。
寒冬腊月,阳光射入,聚热不散,温暖如春。
伞面上还分组设置了轻巧的太阳能收集器,太阳能收集器可发挥聚热效能,充分利用日光为全城供应热水。②虽然整个建巨伞的工程费用高达350万美元,但只要一个冬天,全城节省下来的取暖费用就可以补偿。
巨伞下的小城居民,从此不受气候剧变之苦,进门是小家庭,出门是大家庭,邻里街坊相处比从前亲切和睦多了。另外,家家户户省下不少取暖费用,因此多数人对这项工程抱赞成、欣赏的态度。但是,也有卫生专家指出,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必能适应各种恶劣气候,而巨伞下的男女老少犹如生存在温室之中,天长日久,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巨伞的利弊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然而伞下的威努斯基市却因此闻名全球,成为美国一处新的观光胜地。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兴会于巨伞之下。
1.文章画线句①中的“神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②中的“巨伞”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读文章第3自然段,我发现__________是巨伞的伞柄,____________________是伞骨,____________________是伞面。(3分)
3.巨伞发挥聚热效能主要靠的是( )。(2分)
A.机电装置 B.太阳能收集器
C.伞形建筑 D.巨大的玻璃亭子
4.你是怎样看待威努斯基市的这顶巨伞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 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 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 毫)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比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两者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虽然也给你带来艺术之美的感受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机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用“\”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4分)
2.关于“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的孩子的特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普遍更聪明伶俐、思维敏捷。
B.对问题缺乏深入思考。
C.反应敏捷但未经推敲思索。
D.知识多但流于表面。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在短文中找出答案并画上“____”。(2分)
5.作者把__ __比喻为__ __的宴席;把__ __比喻为__ __的快餐。(2分)
6.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谁与我同行
①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两三晚的补习课。我家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得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了。
②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一条窄窄的山道,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昆虫鸣叫,周围除了寂静还是寂静,即使有月亮,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也是斑驳阴森。若无月亮,夜晚更是伸手不见五指。
③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④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脚步,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我的心顿时提到嗓子眼,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全是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山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⑤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意地说:“世上根本就没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从这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⑥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或者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⑦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1.对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中的“寸步难移”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形容“我”因肩上扛着重物而走不了路的情形。
B.形容“我”走路非常小心,只敢一小步一小步走。
C.形容“我”当时因为害怕而走路困难的情形。
D.形容“我”当时因害怕而加快步伐,三步并作两步。
2.联系第④段,这件“怪事”指的是( )(2分)
A.“我”家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得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了。
B.“我”回家要经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一条窄窄的山道,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十分阴森。
C.补习结束后,“我”一个人走夜路非常害怕,但还是勇敢地走回了家。
D.“我”前面几十米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我”放慢脚步时,那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
3.对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父亲却不以为意”的理解,最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父亲觉得“我”胆小怕事,居然相信世上有鬼,很可笑。
B.父亲为了培养“我”男子汉的勇气却不能让“我”知道实情,因此只能“不以为意”。
C.说明父亲一点儿也没有把“我”遇到鬼火这件事放在心上。
D.“我”碰到了灵异事件,鼓足勇气才回到家,而父亲竟然“不以为意”。这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失望。
4.根据文章内容填一填。(4分)
5.文章题目是“谁与我同行”,文中的“我”一开始以为是和__________、__________同行,毕业后才知道是和_________同行。如果把题目中的“谁”换一个字,使题目更能表达文章的中心意思,可以将题目改成“________________”。(4分)
6.文章第②段属于什么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ACDF 2.动听 柔和 黄澄澄 浓密 3.炊烟袅袅 4.示例:夕阳将河水照得通红,河面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泛起无数涟漪,一层一层地散开。 5.乡村的黄昏,美丽而温暖。 6.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喜爱
二、1.寻找回家的路 低声号哭 咬舌自尽
2.狼狗在后面追了几公里 过了一个星期……长时间奔跑和寻找。 一路听到狼狗低声号哭的声音。
3.因为这只狗宁可死去,也不愿第二次被抛弃。 4.C 5.ABC
三、1.用一把伞把一座城市盖起来 像伞一样的巨大建筑物
2.塔楼 钢轴和支索 有机玻璃塑料膜 3.B
4.示例:这顶巨伞使小城在寒冬腊月时依然温暖如春,居民不受气候巨变之苦,邻里街坊相处更加和睦了。但是,整个建巨伞的工程费用高达350万美元,耗资比较大。
四、1.
2.A
3.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比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4.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5.阅读 细嚼慢咽 电视机前的观赏 便捷
6.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阅读书籍。提示:表明你的观点,引述作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论述自己的观点。
五、1.C
2.D
3.B
4.夜归遇怪事 不怕走夜路 与“我”同行 火把消失
5.鬼 路人 父亲 爱与我同行
6.环境描写。示例:不能删去。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并与第⑤段第二句相照应,体现出父亲用他默默的行动和深沉的爱帮助“我”成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