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主题阅读——民风民俗
姓名: 练习时间: .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除夕(节选)
斯 妤
头一天照例是熬夜,然后照例是睡懒觉睡到阳光灿烂,市声嘈杂。眼睛睁开后下意识地望了望窗外,复又下意识闭上。再次睁开眼时想到的是儿子。躺在身边的儿子却早已醒来,自己睁着眼睛望着天花板。不像在玩也不像发呆当然更不是在思索。他就是那么躺着静静地眼珠黑黑地看着天花板。
我朝他一笑。他也回报我嫣然一笑。我说今天怎么这么乖,醒了也不叫妈妈,不吵妈妈,今天真是特别地乖。儿子应付似的笑笑,然后说妈妈今天是星期天吧,今天咱们不上幼儿园对不对?
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记忆中的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是围炉的日子,迎新送旧的日子。
在闽南老家,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
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外婆开始求福,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
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
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
1.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2分)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度过这个特别的日子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端午日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 )、手脚( )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
比赛开始了,每只船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氛围,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从“结实、健康、伶俐、灵敏”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2分)
2.短文写了端午日的穿新衣、用雄黄酒写王字、 和 等民俗,其中详写的是 。(3分)
3.短文中,作者写龙舟竞渡时穿插“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一句,有何作用?在正确的说法后面画“√”。(2分)
(1)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盛况。 ( )
(2)正面描写龙舟竞赛的盛况。 ( )
(3)留有“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发挥想象。( )
(4)留有“空白”,看读者是否知晓梁红玉水战擂鼓的故事。( )
4.短文主要描写了老乡们龙舟竞渡的盛况,展示了当地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 )的民族精神。(2分)
A.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B.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C.不怕困难、积极乐观 D.辛勤劳动、崇尚科学
5.从2008年起,我国已将“端午节”明文规定为法定节假日,有何意义?(2分)
三、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片段一】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选自沈从文的《腊八粥》
【片段二】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听见梆声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选自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
【片段三】对联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那时候的对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父亲的书法很好,是我们村里知名的先生,所以到我家来求父亲写对联的人都排成了队,过年的这两天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那黑亮亮的毛笔字写在红纸上,有说不出的羡慕。当红红的对联贴到墙上门上,那个喜庆啊,年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 ——选自老舍的《过年》
1【提取信息】请根据以上三个片段,照样子,完成练习。
片段一:写腊八节熬制腊八粥的事。
片段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这些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握要点】在以上三个片段中,各有一个体现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事物,它们分别是( )。
A.腊八粥、饺子、对联 B.小米饭、饺子、对联
C.腊八粥、鞭炮、对联 D.对联、饺子、腊八粥
3【写法探究】读以上三个片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详细的,请对号入座。
片段一:____
片段二:____
片段三:____
A.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的心理描写把事情写详细。
B.通过一系列场景描写表现民风民俗。
C.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食物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4【迁移运用】请仿照以上片段的写法,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一个,试着写一写。
月饼 粽子 元宵 赛龙舟 猜灯谜 舞狮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故乡情思腊八粥(节选)
朱元璋当上了皇帝,把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我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些美好的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的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伯母煮的腊八粥我吃过,三婶熬的我也喝过,感觉都不如母亲做的好吃。母亲的手艺巧,精心挑选搭配各种杂粮豆,经过充分的熬煮,再加上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盛在瓷碗里的腊八粥,各种( )的豆粒儿珠圆玉润,在( )的稠液中莹莹地透着亮光,煞是好看。“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袅袅地舞动着的升散开来的热气里弥漫着(____)、香喷喷的味道,不等入口,感觉已甜到了心里。在那钻进鼻腔的香味的不断诱惑之下,美美地吃上一口,细细咂一咂,慢慢品一品,那感觉,简直就是人间难得的美味!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可吃着母亲做的腊八粥心里却是暖的,不要说营养全面,单是那入口难忘的滋味,就足够让人想念三生啦!
现在城里的商店里卖的碗粥或罐装的八宝粥,不知是不是源于我们的腊八粥,有时买来当便餐,比现熬煮省事多了,可吃起来( )的,总吃不出当年的香甜滋味。
母亲说,喝了腊八粥,用粥堵着嘴,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腊八一过,就算开始过年了。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天天数着算着离大年还有几天几天,这日子里温馨醇厚的意蕴,也就在人们的期盼里,随着腊八粥的甜香,在纯朴的乡民心里,在淳厚的乡风里,渐渐弥漫开来……
1.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腊八粥____________的特点。(4分)
2.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相应的括号里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胀鼓鼓 黏糊糊 甜腻腻 甜丝丝 B.胀鼓鼓 黏糊糊 甜丝丝 甜腻腻
C.胀鼓鼓 甜腻腻 黏糊糊 甜丝丝 D.胀鼓鼓 甜腻腻 甜丝丝 黏糊糊
3.第2自然段在短文中起到的作用是( )(2分)
A.总结上文 B.总起全文 C.承上启下 D.点明中心
4.短文最后一句中,省略号表示( )(2分)
A.列举内容的省略 B.说话断断续续
C.引文内容的省略 D.语意未尽,引人思索
5.短文写了“腊八粥名称的来历”“母亲煮的腊八粥最好吃”“商店卖的粥吃不出当年的味道”等内容,其中详写“母亲煮的腊八粥最好吃”,略写其他内容,这样写的好处是( )(2分)
①突出中心 ②主次分明 ③引发读者思考 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6.有读者认为第4自然段与短文主题关系不大,属于次要内容,可以去掉。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消失的年声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声。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燃放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很,不只是鞭炮声。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响亮,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儿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声,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有删改)
1.文中具体描述的消失的年声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分)
2.文章是以( )为题。(2分)
A.人物情感 B.叙述的对象
C.事物的名称 D.故事情节
3.“踩岁”的目的是( )。(2分)
A.祈求来年吉祥。 B.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C.穷人家用它代替燃放鞭炮。D.让孩子们感受节日的快乐。
4.对下面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
A.老北京只有龙须沟那儿还有人叫卖小金鱼儿。
B.叫卖小金鱼儿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听到。
C.强调大年初一的叫卖小金鱼儿声在老北京过春节中的重要性。
D.龙须沟那么穷,都有人叫卖小金鱼儿,其他地方更应该保留这个习俗。
5.“踩岁”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疑难]你怎么理解文章题目“消失的年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腊月二十九,“我”回忆闽南老家做年夜饭、吃团圆饭的情景。
2.按时间顺序写的。详写的是白天的部分。略写的是凌晨三点和夜幕降临的部分。
3.通过具体写打扫卫生、蒸年糕、炸“炸枣”、做香肠、换窗帘床单、铺台布、忙年饭,来表现这一天的“大忙特忙”。
4.拟人 对除夕的喜爱
5.示例:这一天我会穿上新衣,和爸爸妈妈回老家,跟爷爷奶奶一起放鞭炮、烟花,吃团圆饭。
二、1. 结实 伶俐
2.划船比赛 捉鸭子 划船比赛
3.(1) (√) (2) ( ) (3)(√) (4)( )
4.B
5.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三、1.写除夕夜吃饺子和拜年拿压岁钱的事。写过年写对联、贴对联的事。传统节日里的民风民俗。
2.A
3.C B A
4.示例:每年端午节,奶奶都会亲自动手包粽子。奶奶会包的粽子种类有很多,其中我最喜欢吃的是她包的红枣粽子。奶奶每次煮粽子的时候,我都会在旁边看着。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那是端午节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里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总是忍不住向锅中张望。奶奶摸摸我的头,笑着说:“不要着急,粽子越煮越香。”灶膛里的火越来越细,我在端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已经煮好,凉在盘里了。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觉得奶奶包的粽子像是有生命一样。轻轻一拉,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只见精致的四角粽子煮得透亮,微微青绿。咬下去,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红枣和糯米的香甜……
四、1.夸张 香、甜
2.B 3.C 4.D 5.C
6.示例:不赞同。第4自然段用现在城里商店里卖的腊八粥与当年母亲熬的腊八粥进行比较,能够衬托出母亲煮的腊八粥最好吃,更有利于作者抒发对母亲、对腊八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1.大年夜的“踩岁”声 大年初一的叫卖小金鱼儿声
2.B 3.A 4.C
5.①城镇化建设致使“踩岁”用的材料很难找到;②居住环境的改变失去了“踩岁”的场地。
6.示例:借“消失的年声”表达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对民族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
点拨:读懂文章的意思,正确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特别要理解“年声”在文中的含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