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二语文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二语文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4 07:5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目标】
1.了解冯至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社会评价。
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
3.学习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
2.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马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二、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冯至写于1942年的一篇散文。本文涉及“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母题,属于“感悟自然”类的散文,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它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
作者介绍(详见课件)
题目解说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明作者认为山村是有生命的,虽然形体已不存在,但我们仍能在草木之间感受到它的余韵。
五、通读全文,理清层次结构
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理解词义(详见课件)
2.划分文章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第4-8段)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联想和启示,抒发了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第9-11段)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文本研读
研读活动一 梳理脉络,理解文本内容
1、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人口稀少的森林或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好处?
明确:
①衬托山林的荒寂;
②与下文写山村丰富且充满生命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
2、文章第2段中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一切。
3、第5段最后一句作者引用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
明确:
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诗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4、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
少女从形象到气质,都像鼠麴草,像鼠麴草一样谦虚、纯洁、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浮夸,但都担负了一个伟大宇宙生命的全部秘密。
研读活动二 品读语句,把握文本情感
1.作者在草木中追寻山村的余韵,提到了小溪、鼠麹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的嗥叫、麂子的嘶声等风物,这些风物总体上给作者怎样的启迪
提示 ①自然给生命许多滋养(或自然滋养人类)。②自然将时间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联结在一起(或自然使时空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2.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概括消逝的村庄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滋养。
提示 ①山村提供了养育“我”的物质条件;
②山村让“我”学会谦虚、纯洁和坚强;
③山村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
3.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如何理解
提示 ①作者认为只要有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
③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研读活动三 品味特色,鉴赏散文表达技巧
(1)巧用修辞
(2)营造丰富意象。
(3)凸显鲜明画面。
(4)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5)赋予哲思理趣。
(1)请就下面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提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
(2)营造丰富意象。
本文注重象、情、理的有机融合,由意象构成意境,大大地拓展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极大的情感张力。作者最为偏爱的山村意象有“路”“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等,这些意象是富有生命色彩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
(3)凸显鲜明画面。
作者选取了最典型、最有表现力、最能体现山村环境的景物,用简约、流畅的笔触进行勾勒,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如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和充满热闹生机的雨后采菌图。
(4)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本文以描写为主,但又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抒情等,看似有些散漫,但整体却不失法度。文章通常是由眼前景物生发联想,引发感悟,在结构上回环往复,首尾一贯,显示出种从容舒展又严谨完整的艺术面貌。
(5)赋予哲思理趣。
在本文中,冯至由眼前之景,回眸历史,观照现实,使生命跨越了时空,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存在意义的思考,流露出沉重的历史感。
六 总结全文
本文写于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作者通过对消逝了的山村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抒写了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七 多维探究
读完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你对生命有什么感悟
【提示】
观点一:我看到了一个感觉历史的人,一个感受生命的人,一个让时间与生命完美融合的人,在这行云流水的文字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两个不同的历史空间中:现在与过去。一切都起始于一条“没有一点历史的重担”的石路上,作者由此引出了一段关于在这条石路上,以及这条石路通往那个消逝的村落的故事。
观点二:这个山村现在与过去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生出一个疑问:消逝的村庄,那么没有消逝的是什么呢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给了我们答案。诗句出自李之仪的《卜算子》,本指恋人两地相恋,这中间巨大的空间距离,此处却被暗喻为这历史长河间的时间距离。还是那澎湃的长江水,还是那片青山翠林,还是我们看到的那条石路。东西依然在,只是看的人不同了,看到这优美景致时的心情也不同了。
八 迁移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历许多事,看到许多事物和现象,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秋叶飘零”为题,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
落叶,是秋天里一道美丽的风景。在瑟瑟的秋风中,树上那已枯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它缓缓地、缓缓地落到了地上,发出哀怨的“沙沙”声。落叶啊!你是在哀伤自己生命的短促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啊!它是在为来年付出自己的生命。
落叶啊!你的灿烂一生并不会随着秋天而结束,因为种子已带着你的希望去奔赴下一个春天。落叶啊!你也不必担心那光秃秃的枝头会被冰霜冻死,因为昔日的嫩枝已变成苍劲的粗干。飘悠悠,飘悠悠,落叶依然在盘旋着、零落着。它似乎不留恋枝头,也不忧虑命运,而只是在寻觅自己的归宿。
九、补充资料
冯至名言警句
·社会在变,许多人都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许多事物没变。
·人之可贵,不在于任情地哭笑,而在于怎样能加深自己的快乐,担当白己的痛苦。
·它们融容自得,仿佛与死和解了。
·用急躁等待将来,用后悔回顾过去,都等于独立核算现在。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皮肤,发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你像是一个灿烂的春,沉在夜里,宁静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