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3 22:2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奉化区 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是否有权想信什么就信什么?
①人有权利相信任何他想要相信的东西吗?常有人称这种“权利”是固执无知者的最后避难所,当这些顽固分子被如山的证据和汹涌的意见包围时,他们会说:“我就是相信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别人怎么说我不管,我有这样相信的权利!”问题是,他们真有这个权利吗?
②我们承认,人都有“知道”某些事情的权利。我有权知道自己的雇佣合同条款,医生对我的病情诊断,我在学校里得的分数,是谁在控告我,我的罪名又是什么等等。
③然而,信仰并不是知识。就像分析哲学家摩尔在20世纪40年代指出的那样,你不能说“天在下雨,但我不相信天在下雨”,这么说是荒谬的。信仰渴望真相,但并不蕴含真相。信仰可以是错误的,可以缺乏证据或逻辑思考的支持。它们还可以是道德败坏的,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或恐惧同性恋的信仰,比如相信养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是“消灭意志”、严厉体罚,比如相信老人应该一律安乐死,又比如相信“种族清洗”是一种政治解决方案等等。
④上面这些判断假定了信仰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但其实,信仰往往不太像有意而坚定的行动,更接近一种态度或者精神状态。有的信仰(比如个人的价值观)并非出自人的慎重选择,它们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从同侪那里“获取”的,它们要么在不知不觉之间被我们吸收,要么由体制和权威反复灌输,要么通过道听途说为我们接受。我认为,“获取并抱持信仰”未必是错,错的是“明知道信仰不对还要加以维护,不肯怀疑它们、抛弃它们”,因为这些都是有意的、不道德的行为。
⑤“你算老几,能告诉我该信什么?”狂热的信徒这样反驳。然而连这个反驳也是错的,它假定了信仰的成立应该依赖某个人的权威,而忽略了“现实”这个角色。我们的信仰旨在反映现实世界,正是在这一点上,信仰可能陷入混乱。有些信仰是不负责任的,更具体地说,有些信仰是以不负责任的方式获得和保留的。比如一个人可能无视证据,接受流言、谣传、或是来源可疑的证词,他可能忽视某个信仰和他的其他信仰互不相容,可能接受一厢情愿的想法,或者表现出对于阴谋论的偏好。
⑥19世纪数学哲学家威廉·克利福德曾宣称:“无论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人,只要没有充足证据就相信某事,就是错的。”我倒不是要恢复那种强硬的证据主义。克利福德这么说,是要阻止不负责任的“过度信仰”,也就是忽视证据,而用一厢情愿的想法、盲目的信念或情怀来刺激或是维护信仰。
⑦詹姆士在探讨各种宗教经验时提醒我们,“信仰的权利”可以营造出一片宗教宽容的氛围。那些立足于教义的宗教曾对不信教的人施行压迫、折磨,并发动了无数战争,要终止这类暴行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双方承认彼此“信仰的权利”。然而即使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依然不能宽容那些本身极不宽容的信仰。任何权利都有限度,而且和责任伴随。
⑧不幸的是,今天的许多人滥用了信仰的权利,对责任却嗤之以鼻。他们往往用一句“我有信仰的权利”来为自己的顽固不化和错误知识辩解,这并不符合詹姆士对信仰的权利提出的要求。有人相信人类登月或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是政府虚构的事件,相信巴拉克 奥巴马是穆斯林,相信地球是平的,或相信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这些人所宣称的信仰权利是一种消极权利,其目的是排除对话,避免质疑,并禁止别人干涉自己的信仰和忠诚。这些人的心灵已经关闭,不再向外界学习。他们或许是“真正的信徒”,但他们不是真理的信徒。
⑨和自由意志一样,信仰是人类自主权的基本成分,也是个人自由的最终根据。但是克利福德也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的信仰都不是一件只涉及他自己的私事。”信仰塑造态度和动机,引导选择和行为。人的信仰和知识都是在一个认识共同体内形成的,并且反过来影响着这个共同体。信仰有信仰的伦理,无论是信仰的获得、维护还是放弃,都有规矩可循。这套伦理既产生了我们信仰的权利,又对它提出了限制。如果有的信仰是假的、道德败坏的、或不负责任的,那它们就也是危险的。我们没有信仰它们的权利。              
(有删节)
1.下列对第④段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上文分析的假定前提作辩证思考,使论证更严谨。
B.采用对比论证,突出明知不对还维护的信仰是错的。
C.采取以退为进方式,退一步进行论证进而明晰观点。
D.举例论证,补充论述有的信仰非出自人的慎重选择。
2.下列各项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都是有意而坚定的信仰行为。
B.有的信仰具有继承性,因此个人不必为此担负责任。
C.宗教宽容强调信仰的权利,是解决暴行的有效方式。
D.信仰与知识有区别,但二者形成于一个认识共同体。
3.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观察者网讯)7月12日,联合国正式发布了2021年版《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态》报告。路透社称,这是联合国在新冠疫情暴发后,首次对粮食不安全和营养状况作出全面评估。
根据这份报告,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2020年全球粮食短缺的人口大幅增长,全球有多达7.2亿至8.11亿的人正面临饥饿,在全球人口中的占比达到近10%。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亚洲面临食物短缺的大约有4.18亿人,非洲有2.82亿人,拉丁美洲有大约6000万人。与2019年相比,这类受长期饥饿影响的人口总数增加了约1.61亿。这意味着全球面临饥饿的人口比例已上升到约9.9%,较2019年的8.4%增加了约1.5个百分点。此前,这一比例已经连续5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报告强调,这些数字反映出持久且严重的地区不平等问题,亚洲和拉美的粮食短缺人口均占到该地区总人口的9%左右,非洲的粮食短缺人口占比更是达到近21%;报告还指出,2020年全球的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出现显著上升,从2019年的26.6%上升至30.4%,增长幅度几乎达到过去5年之和。报告称,这意味着去年全球有20.5亿至23.7亿人,即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无法得到营养充足的食物。这个数字较2019年增长近3.2亿。
对于这份报告反映出的严峻现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声明呼吁各界齐心协力,调整全球粮食系统,寻求解决饥饿、气候危机、不平等及冲突。
(选自《联合国报告:2020年全球近10%人口面临粮食短缺》)
材料二:
粮食安全问题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口之寒”,抛开固有的传统因素,当今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近年来,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气候变暖引起的严重干旱、洪涝灾害、冰雪灾害都导致了世界粮食减产。粮食生产受气候条件影响十分重要,农作物生产因极端气候的频繁发生而有所减产。不仅如此,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着世界粮食市场,增加了世界粮食市场的不稳定性,加深了全球粮食危机。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这就导致了缺粮少粮人数不断增加。在粮食生产方面,如美国、巴西及一些欧洲国家等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方面都面临或多或少的困难,从而导致世界粮食产量的大幅下降。目前,石油价格暴涨和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日益重视,一些国家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工业。在世界粮食供需不平衡的局面下,以农作物为生产原料的生物燃料被许多国家生产,粮食市场的供给因对农作物需求量的加大而不断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近一时期生物燃料生产几乎“吃掉”了近1亿吨谷物。有资料显示,为了生产生物燃料,美国在2007年至2008年度至少用掉了8100吨玉米。正如俗话所说的:“富人的汽车吃掉穷人的面包”,因粮食收成被生物燃料的消耗,粮食短缺进一步加重。此外,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的发展联系日益紧密,一些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必然会影响波及到其他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加深了全球粮食危机,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由于全球粮食危机不断出现而无法购粮,第三世界贫困地区面临生存危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尽管近年来全球粮食生产总量己可满足世界人口基本需要,但全球饥饿人口仍呈上升趋势,全球大约每6秒钟就有一个儿童因饥饿而离开人间。因此,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许多国家面临的严峻的现实问题。
(摘录自《网易:世界粮食安全存在哪些问题?》
4.结合材料一,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联合国首次对粮食不安全作出全面评估,说明新冠疫情暴发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
B.2020年全球粮食短缺的人口大幅增长,全球面临饥饿的人口比例上升,那是因为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
C.2020年全球面临饥饿的人口比例较上一年有大幅上升,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也出现显著上升,而此前几年基本平稳。
D.全球粮食短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而其中亚洲受影响的人口最多,非洲粮食短缺人口占比最高。
5.根据材料一和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2020年,无论是全球粮食短缺的人口数,还是无法得到营养充足的食物的人口数,都较2019年有大幅增长。
B.古特雷斯的声明揭示了世界粮食问题的严峻现状,也简要表明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C.世界粮食产量的大幅下降,这和一些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方面出现困难有很大关系。
D.近年来,世界粮食短缺人口在不断增长,粮食问题十分严峻,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世界人民的生活需要,这需引起世界高度重视。
6.影响世界粮食安全的因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分点概括。(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
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我当然没有罪。我又不是小偷,又不是强盗。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师。”她继续说,“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
“是的,一定要上诉。”聂赫留朵夫说,“我已经找过律师了。”
“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她说。
“我一定尽力去办。”接着是一阵沉默。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
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
“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
等副典狱长一转过身去,聂赫留朵夫就掏出皮夹子,但他还没来得及把十卢布钞票递给她,副典狱长又转过身来,脸对着他们。他把钞票团在手心里。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 ”他心里这样想。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象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 节选自《复活》)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玛丝洛娃痛恨这个毁了她幸福的人,她面对聂赫留朵夫,并没有丝毫的往日情意,现在只是把他当作可以利用的人。
B.聂赫留朵夫之所以窘态毕露,是因为他原本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任何牵连,现在玛丝洛娃直言要钱,令他意想不到。
C.“吊在自己脖子上的石头”和“不稳定的天平”的比喻,形象的写出了此时聂赫留朵夫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意义的思考。
D.聂赫留朵夫所感觉到的玛斯洛娃身上的“同他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指的就是玛斯洛娃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的冷漠、鄙夷不屑的态度。
8.玛丝洛娃是文学史上永恒的形象,请结合节选文字分析作品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 (6分)
9.作品题为《复活》,请结合节选文字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乙)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叹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苏轼《六国论》)
10.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B.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C.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D.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山东,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崤山以东,往往用来代指包括韩魏赵等在内的东方诸国。
B.八州,这里指其他六国所在的区域,即雍州、冀州、益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梁州等。
C.四公子,是指战国时期的四位竭力网罗人才的贵族代表,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与楚国春申君。
D.槁项黄馘,这里指长期处于困窘的生活中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
12.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谊认为秦国凭借微弱力量,经几代人的努力,国力渐渐强大,至秦始皇统一全国,然而政权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其原因在于统治者不懂得攻天下与守天下形势的改变,而一味地实施暴政。
B.苏轼认为统治者如果把智、勇、辩、力这四种杰出人物安顿好,这样天下就太平了,秦王朝的迅速瓦解与统治者排斥士人的做法有关。
C.甲乙两文都提到了陈涉,前文直白,后文含蓄,作者的用意也不同:贾谊强调陈涉奋起反抗,但其代表的力量弱小;苏轼强调其不安于时,其代表的杰出之士必伺机而动。
D.甲乙两文都属于史论文,在论述过程中两文都有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运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说理更加生动形象。
13.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三闾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写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遥看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然后目光收回,看到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荒芜寂寥。
B.颔联诗人写屈原作为一个忠贞爱国之士,竟被庸人嫉妒。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充满了哲理,蕴涵了深广的社会意义。
C.颈联先用反问语气,十分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情感。接着写出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崇祀屈原,表达无尽哀思。
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情感,表现屈原对楚地的风物人情的深切怀念,凸显屈原孤高伟岸的灵魂和故国之思。
15.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8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高度评价屈原的文章和品格,说他志行高洁、品行端正,他的《离骚》有“ , ”的特点。
(2)贾谊《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胜,使匈奴长时间不敢进击中原,文中对此事件效果进行概括的两句是:“ , 。”
(3)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分别运用了庄周和杜宇的典故,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恋,以及惆怅迷惘之情。
(4)《李凭箜篌引》中以女娲补天的神话表现箜篌乐音的震撼效果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远见卓识往往“自绝”于当代。卓则必绝,远则自离。贾谊因他的 ,自然而然地与他同时代的人离绝了。他藐视他们,他们也排挤他。他们根深而叶茂,藤粗而蒂固;他则一无所恃——他只能恃文帝的保护。但文帝也一样脆弱。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愿意重用也很信任贾谊的,但他未必就不是一个昏君。但他不能失去朝廷权力的平衡,他也不能为了一个贾谊而触犯众怒。一边是功高盖主的老臣,一边是 的后生,两边既已势不两立, ,文帝只能倾向前者:没有前者的拥立,就没有他的今天;没有前者的支持,也没有了他的明天。
贾谊的失败是时势所必然,同时也与个性有关:贾谊的性格太躁急,太傲慢。躁急则不能待人,不能捺住性子等待时机。傲慢则不能兼人,他总是嫌那一批老臣太愚拙无识,不屑于与他们为伍。更不能把他们拉入同一战壕,与他们一同作战,而是欲凭一己的力量,挟文帝之权威而获成功。不能待人兼人容人,事业还未开始,自身就已 。偏他又那么脆弱,一贬长沙,就哭泣不止。逾数年,在寄托了他最后希望的梁怀王骑马摔死后,脆弱的贾谊在多日的哭泣之后,赍志而殁。
17.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画波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群而不党 初出茅庐 千钧一发 身单力薄
B.卓尔不群 乳臭未干 剑拔弩张 身单力薄
C.群而不党 乳臭未干 千钧一发 形单影只
D.卓尔不群 初出茅庐 剑拔弩张 形单影只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
20.根据内容回答后面问题。(6分)
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例如:
大前提:凡是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有两户人家都生了儿子。有一家的孩子死了,就将另一家的孩子偷偷地抱回自己的家。另一家发现后与这一家争吵得不可开交,于是告到官府。知县对两个妇女说:“你们两人一人拉住孩子的一条胳膊,谁把孩子抢到手,孩子就属于谁。”大堂上两个妇女就动手拉了起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其中甲妇女开始时还使劲,听到孩子哭喊后,就不使劲了。而乙妇女则拿出吃奶的劲,眼看就要把孩子抢到手了。这时,知县大叫一声“停!”然后平静地说:“我现在知道孩子的真正母亲是谁了。”他用手指了指那个不使劲的甲妇女说:“她是真正的母亲。”
请根据所给参考示例,写出知县断案的三段论推理过程。(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大前提:
②小前提:
③结论:
21.下面这首诗曾获得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特等奖,请说明你认为该诗获奖的理由。(从意象选择、修辞运用、诗句排列形式角度)(6分)
过故人庄 彭彪
我在外面流浪
故乡瘦了一圈——
墩子叔走了,门前的池水
干了一半。
屋后驼背的柳树
头发散落了一地,
老房子蹲在坟边,屋顶的白云
仍在风中奔跑
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习近平《2021年新年贺词》
材料二:
《礼记·冠义》说:“成人之者,将则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理行焉。”意思是说,既然是成人的身份,那就要以成人的礼数来要求他。所谓以成人的礼数来要求他,也就是要求他做一个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子,合格的后辈。
材料三:
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汉·陆贾《新语》
学校即将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如果你受邀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你将说些什么呢?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想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0二一学年第一学期奉化区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0分)
1.【答案B】 解析:B项没有对比论证。
2.【答案D】 解析:A项“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未必是“有意而坚定的信仰行为”,根据文中第4段“但其实,信仰往往不太像有意而坚定的行动,更接近一种态度或者精神状态”及后面的举例分析。B项“因此个人不必为此担负责任”错误,根据第4段的分析和第5段的“任何权利都有限度,而且和责任伴随”可知。C项“宗教宽容强调信仰的权利”文中无据, 第7段提及的是“‘信仰的权利’可以营造出一片宗教宽容的氛围”。D 项的依据在第9段,“人的信仰和知识都是在一个认识共同体内形成的,并且反过来影响着这个共同体”,故而正确。
3.【参考答案】首先提出“人是否有相信的权利”的议题;之后从“信仰渴望真相,但并不蕴含真相”“明知信仰不对还要加以维护是有意的、不道德的”“信仰是有限度的,要与责任伴随”三个角度批驳对方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没有想信什么就信什么的权利。
(评分说明:提出“人是否有相信的权利”的议题,1分;从“信仰渴望真相,但并不蕴含真相”“明知信仰不对还要加以维护是有意的、不道德的”“信仰是有限度的,要与责任伴随”三个角度批驳对方观点,能写出两个批驳点即给2分;得出结论:我们没有想信什么就信什么的权利,1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4.【答案C 】 解析:“而此前几年基本平稳”表述不当,文中说“增长幅度几乎达到过去5年之和”强调最近增长的速度快,而不是历年的平稳。
5.【答案D】 解析:“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世界人民的生活需要”表述错误,应为“可满足世界人口基本需要”。
6.【参考答案】①自然灾害(或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己经严重威胁了国际粮食生产。②粮食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不稳定因素增加。③世界生物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粮食供求矛盾。④受到一些国家粮食安全(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全球粮食危机进一步加深。
【评分标准】每点1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7.【答案B】 解析:根据后文聂赫留朵夫愿意出钱请律师这件事来看,聂赫留朵夫并不是“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牵连”。
8.【参考答案】
(1)正面描写:①心理描写,她认为自己可以从对方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可以看出其风尘女子买笑求财灵魂的堕落。
②语言描写,“我当然没有罪”“别舍不得花钱”,她利用男人心里的自责和负罪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动作描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动作一气呵成的娴熟动作,可见其对金钱的贪婪,精神的堕落和灵魂的麻木。
④神态描写,那“微微一笑”,是为了激起对方的同情心和负罪感以满足自己的欲望;那“急促地瞅”“一会儿瞧瞧”的紧张神情是怕人发现;那“鄙夷不屑”的微笑是想尽可能得些好处的对金钱的渴望和对对方言语及做法的漠视。
侧面描写:从聂赫留朵夫的角度表现玛斯洛娃的放荡、贪婪和灵魂的扭曲。“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他对自己救赎行为地质疑侧面写出玛斯洛娃先前的纯洁美好已经荡然无存,而是世俗、贪婪、灵魂丑陋。
【评分标准】正面描写4分,任选两点,每点结合一处内容简单分析即可,没有分析的给一分,有分析、分析合理的给4分;侧面描写2分,也要结合内容简单分析。
【参考答案】
①“复活”,原意为死而复生,而文本中指的是人的善良、友善、纯洁等美好品质的失而复得,是灵魂的复活,人性的回归。
②玛斯洛娃变成贪婪、世俗、堕落的风尘女子,聂赫留朵夫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复活她的灵魂,回归人性的美好和纯真。
③救赎玛斯洛娃的过程,也是在救赎聂赫留朵夫自己,是自己的灵魂得以苏醒、自己精神复活、美好人性回归的过程。
【评分标准】每点2分。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7分)
10.【答案A】 解析:所选语句解释民众不叛的原因,杰出者被豢养,普通民众缺乏领导者就叛不起来,注意两类人之间用“也”表并列关系,讲普通民众时所用的判断句式。
11.【答案B】 解析:这里的八州不包括秦地所在的雍州,也不包括益州。
12.【答案D】 解析:D项 “都有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运用”说法错误,甲文并没有运用比喻论证。C项“都提到了陈涉”是对的,乙文里的“辍耕叹息”就是。
13.(1)【参考答案】(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或统治者)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评分标准】“作难”“七庙”的词义、被动句各一分,语句通顺一分
【参考答案】然而假如秦始皇知道担忧(或敬畏)这四类人,使他们不失去职守的话,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
【评分标准】“使”“失职”“若是”词义的落实各一分,语句通顺一分。
参考译文:
(甲)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乙)
那些有智谋、有勇气、有辩才、有能力的人,这四类人都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他们)大多不能穿破旧的衣服,吃粗陋的食物来供养别人,都是使唤别人来供养自己的人,因此前代的君王把天下的富贵分给这四类人和他们共同享用。这四种人不失职,那么人民就安定了。……六国的国君暴虐地奴役百姓(的程度),不亚于秦始皇、秦二世,然而当时的百姓没有一个反叛,因为(当时)凡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大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那些努力耕种来奉养上等人的人,都是愚钝而没有能力的人,(他们)即使想要反叛,但是没有人充当他们的带头人。这就是六国之所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啊。
秦始皇起先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吞并天下之后,就认为客卿没有用处了。于是凭借法制而不凭借人治,认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治理(好),认为官吏不一定要有才能,选择能够遵守自己的法令(的人)就行了。因而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得)民众中优秀杰出的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之中。先前那些被四公子吕不韦之流的人所供养的人,他们都回到哪里呢?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面黄肌瘦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间呢,还是会放弃耕种长声叹息来等待时机呢?(显然是后者)秦朝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的时期,然而假如秦始皇知道担忧这四类人,使他们不失去职守的话,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把上百万的虎狼放纵到山林中而使他们饱受饥渴,不知道他们将要吃人,世人都认为秦始皇明智,我不相信。
古代诗歌阅读
14.【答案D】 解析:“尾联运用拟人修辞”错误,对诗句理解有误,没有拟人。不是湘兰沅芷想见,而是诗人能够想象得到。
15.【参考答案】
①开头诗人写景生发(或触景生情),由眼前屈原祠的冷落,引出中间两联的议论抒情,表达了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悲愤惋惜(或同情)。
②尾联又回到景(或借景抒情),首尾呼应,想象屈原吟魂犹在,徜徉沅湘,虚实结合,表达作者对屈原的崇敬怀念之情。
【评分标准】这首诗两处出现写景,开头触景生情、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各1分;第二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抒发什么情各1分。
名篇名句默写(8分)
【参考答案】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答案A 】 解析:画波浪线句子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A项与之相同,B项比喻,C项反复,D项比喻。
18.【答案D】 解析:群而不党,意思是与众合群,不结私党。卓尔不群,意思是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初出茅庐,形容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乳臭未干,意思是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褪尽。形容人幼稚不懂事理,对年轻人表示轻蔑的说法。千钧一发,原义是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情况极其危急。剑拔弩张,也比喻对方摆开了阵势,形势紧张,一触即发。身单力薄,身体瘦弱力气小。亦指人少力量不大。形单影只,形容孤独一人,没有同伴。
19.【参考答案】前一句顺序混乱,后一句不合逻辑。可以修改为:
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信任也很愿意重用贾谊的,他毕竟不是一个昏君(或“他未必是一个昏君”)。
20.【参考答案】
大前提:凡是亲生母亲都怕拉伤自己的孩子
小前提:甲妇女怕拉伤孩子
结论:所以甲妇女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评分标准】每点2分。
【参考答案】
①精心选择与流浪、思乡相关的意象,营造伤感氛围,渲染惆怅情绪。
②将故乡和故乡之物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正是故乡如亲人。
③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和韵律美。
【评分标准】意思相近即可,每点2分。
四、作文(60分)
【审题】
作文题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三个材料主要从不同层面提出背景。回顾过往,我们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开始“乡村振兴”新征程;即使遇到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也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华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又开启了新征程。十八岁学生,长大成人,风华正茂,走上理想丰满、前途灿烂的道路。青年人对国家社会充满期待,国家、社会、家人对青年们也有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们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理想,勇于实践,不断奋斗,从平常小事做起,积平凡为非凡。“新起点”构成命题思考的核心。不论是个人还是群体,“新起点”不仅要结合自身实际去思考,还应结合国家发展大局去思考;“新起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要求部分明确是在“十八岁成人仪式”上的演讲词,这是文体要求,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这是身份要求。
【参考立意】
(1)从“新起点”的角度:①树立理想,与国家同行;②让青年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③个人的理想应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④“中国梦”也是青年梦;⑤奋斗,从青春开始。
(2)从成人的角度:①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②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公民;③扫“一屋”与扫“天下”。成大业与做小事;④青年人的责任;⑤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
高二语文试卷 第 页 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