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陕西省的安塞县素有“鼓之乡”的美称,安塞腰鼓场面宏大,动作奔放,节奏铿锵,人鼓合一,气势磅礴,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请欣赏表演片段《安塞腰鼓》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2、通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3、理解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民俗文化: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作者名片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延安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黄土情》《羊想云彩》等。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kàng huì jī
zhuó rǒng mò
hàn pángbó
jiá
亢奋( )晦暗( )羁绊( )
烧灼( )冗杂( )蓦然( )
震撼( )磅礴( )
戛然而止( )
重点字音
大彻大悟:
惊心动魄:
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
元气淋漓:
彻底领悟。
形容极度惊险、紧张。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声音突然中止。
精神畅快、生命力蓬勃。
重点词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高歌猛进”和“阵痛”的关键时期,整个民族情绪处于“沸腾”的状态。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她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她的梦想和荣光,在于她的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在于她的坚忍不拔和百折不挠,这是一个民族的真气、正气、浩气和骨气,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气节和气魄。贫血缺钙的民族,何以立足于世界?“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正是中华民族艰难坎坷的历史进程的一种写照,也是作者美好的期待和祈愿。《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背景链接
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填入恰当形容词,可在课文中找,也可用自己的语言)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 )的腰鼓
〔1~4节〕
安
塞
腰
鼓 宏伟的( ) 〔5 ~ 13 节〕
( )的腰鼓
〔5~27节〕 激越的( ) 〔 14 ~ 17 节〕
有力的( ) 〔18 ~22 节〕
( )的腰鼓
〔28~30节〕 奇丽的( ) 〔23 ~27 节〕
安静
激昂
寂静
浏览全文,理清脉络
时间顺序,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部分。
场面
响声
动作
舞姿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从结构上看,“好一个安塞腰鼓!”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间隔反复,一咏三叹,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从内容上看,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无限赞美的深情。
安塞腰鼓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三个连续的词语回答)那安塞腰鼓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用原文中的话说。)
壮阔 豪放 火烈
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好在火烈的场面(第7-13段):
★综合运用排比、比喻,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舞蹈场面的壮美,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叠词的运用,反复和排比的综合运用,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2.雄壮的鼓声(14-17):
3.奇丽的舞姿(23-27):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综合交错运用了排比和反复两种修辞手法,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将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长句表意严密、精确、细致,语意贯通,气势磅礴;短句短小精悍、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本文长句、短句兼用,错落有致,各尽其妙。独词成句,表达出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由衷赞美之情。
一个“好”字还包含着什么?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阅读下面两段:
运用比喻和对比的写法,以江南的水反衬出高原的力量之美和黄土高原人的旺盛的生命力。
把多水的江南比作易碎的玻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江南的柔美秀丽,与文中气势磅礴、震天动地的安塞腰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只有黄土高原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才能承载安塞腰鼓的雄伟豪迈气势。
明确:作者对这一片黄土地的歌颂。是这片土地孕育了黄土高原的生命,是这片土地承载了这种厚重的文化。
作者对黄土高原健康而奔放的生命,原始自然的生命的歌颂,这种生命是力量的源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种文化。黄土高原生养了刘成章,他生在陕北,长在陕北,他对这片土地太熟悉了,他骨子里奔腾着高原特有的诗意。一个“好”字,搏击出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陕北人的粗犷豪迈和黄土高原的厚重文化。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即是他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现并攫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魂!《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的生命、活力的火烈赞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的内蕴的诗的礼赞!
——刘锡庆《我读刘成章》
作者通过安塞腰鼓想要表达了什么?
1、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2、歌颂了承载生命的黄土地。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和厚重文化。
3、歌颂了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不甘贫困,奋发向上,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4、表达了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束缚的力量。
作者又是怎样来写表演前后的场景呢?
文章是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1-4)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茂腾腾的后生;
从性格写,是朴实的;
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
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似乎不曾响过。
开头描写“静”的场面有什么作用?
表演前的“静”是饱含着力的静,为后文的腰鼓表演蓄势。
以静衬动,通过对比突出安塞腰鼓的非凡的感染力。
这是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激烈的鼓声突然停后,用鸡啼声反衬寂静。首尾呼应,发人深思。
鸡啼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安塞腰鼓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如何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舞动场面的描写,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表现安塞人被贫困压抑,而想冲破一切束缚、羁绊的渴望。更表现出安塞人不甘贫困,奋发向上,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课堂小结
1、铿锵的短句。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间接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多样的修辞。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生动形象。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艺术特色
3、疾猛的节奏。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的精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