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世说新语》两则精品教学资料包(绝对超一流精品·本人最动心最满意作品)

文档属性

名称 25 .《世说新语》两则精品教学资料包(绝对超一流精品·本人最动心最满意作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06 08:48:0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7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系列教学课件
25.《世说新语》两则
2
1
归纳
作者
扩展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系列教学课件
25.《世说新语》两则
作者
刘义庆
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
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反映了晋代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名士底(的)教科书”。
阅读第一则
朗读正音: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hà


zhòu

注释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寒冷的雪天
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高兴的样子
纷纷扬扬

相比
大致,差不多
比不上
高兴地笑
翻译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俄而雪骤
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理解 答问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是什么人物?
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东晋时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他死后,追赠为太傅,故称。
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
谢太傅:
胡儿:
兄女:
左将军:
谢安
谢朗
谢道韫(yùn)
王凝之
下列人物是什么关系?
1.谢安是谢朗和谢道韫的
2.王 羲 之 是 王凝之的
3.谢 道 韫 是 王羲之的
叔叔
父亲
儿媳
文中交代“咏雪”故事背景的是哪句话?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老师评:短短十五个字,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起因。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融洽 欢快 轻松
老师评:东晋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之家,为首的是谢安。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这样的气氛,当然要出才子、才女。
从上下文看,本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儿女”在本文指子侄辈。
今之“儿女”专指子女。
将这三个诗句译成现代汉语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谢太傅对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作者也没有表态。那么作者赞赏哪个呢?
作者虽没表态,却在后面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就暗示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后来作诗的才气被称为“咏絮才”,《红楼梦》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就是这样。其中“咏絮才”指林黛玉。
“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那个更好?
没有标准答案,请各抒己见。
老师意见:
一般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此“咏絮才”成为典故,谢道韫被称为才女。
但“撒盐空中”在某一种情况下更合适——雪成“霰”(xiàn)时。
霰: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陈太丘”和“友人”各是什么人物?
陈太丘即 ,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友”:据史料记载,文中的“友人”也是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官职比陈太丘高两品。
朗读正音: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shě
fǒu
注释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约定
舍弃
离开
当时
玩耍
通“否”
丢下,舍弃

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乃去。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 ”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非 人 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理解答问: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他们是什么关系?
陈太丘
元方
理解答问:“君”“尊君”“家君”这三个称谓各表示什么意思?
君:对别人的敬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这一则重在表现元方什么特点?
1.懂得为人道理(知书达理)。
2.聪敏过人。
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1.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2.也赞扬元方的聪敏。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客人既已认错,就应该原谅他,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很尴尬。
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色的词(1)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不久 高兴地
相比
比不上

约定 丢下、舍弃
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色的词(2)
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
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当时
玩耍
通“否”
离开

回头看
谢安家雪日联诗已成千古佳话,请背诵、默写他们所联诗句。
谢安:
谢朗:
谢道韫:
白雪纷纷何所似?
空中撒盐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您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韩愈: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金圣叹:六出飞花处处飘,漫山遍野尽琼瑶。
阅读下面的短文,说说大意。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曾经

确实是这样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确实是这样。
再见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5.《世说新语》两则
课文研讨
一、分章说明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
下面分说课文所选的两则:
(一)《咏雪》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
文章交代咏雪的背景只用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别看这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 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 ”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二)《陈太丘与友期》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先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写法与前一则相同。
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
二、问题研究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 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释: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陈太丘与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门
“夙惠”门是《世说新语》36门中的第12门,专记聪敏儿童的故事。这一则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所以还是放在“方正”门内为好。
故事的结尾亦有争议。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纪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 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练习说明
一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说说你的看法。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感知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本文不是标准的书面体,只能算古白话,但文章不长,两则加起来不足二百字,读读背背,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1.第一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第二问:“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按:“儿女”在古诗文中亦有专指子女的用法,如杜甫“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月夜》)“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诸句中,“儿女”皆指子女。
2.第一问是常识性的,有这类常识,读文言文才不至于弄错人称。“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家君”的用法见课文注释。
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
二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设题目的是积累词语。
1.“俄”,又常与“而”“顷”诸字连用,皆片刻义。“欣然”,高兴地。然,语助,无义;或作“……的样子”。
2.“拟”,比、比拟。这是古义。唐以后才有准备、打算义,如“比拟好心来送喜”(唐代民歌),“也拟泛轻舟”(宋李清照词《武陵春》)。
3.“未若”,比不上。
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按:此字用法较多,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切忌多讲,碰上一种说一种最好。
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三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设题目的是诱发学生评价诗句的兴趣,评价质量的好坏是次要的,有争论更好。教师可以参考“问题研究”第1点的说法作解释,但无须作定论。
最后一问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自创比喻更好,如果想不出,也可以引下面这首诗为例,让学生说说诗中对飞雪的比喻好在哪里。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教学建议
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它所提供的都是“清谈”的资料──正因为这个缘故,鲁迅称此书为“名士底(的)教科书”。我们要认识这个特点,并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应当是“诵读—讨论—诵读”。下面谈几点具体的建议。
一、预习要求
读课文一至二遍,然后着重准备复述,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二、诵读
课上复述故事要跟诵读结合起来,直至基本成诵;然后讨论练习一的第2小题和练习三,讨论的重点是练习三。最后再背诵课文,完成词语练习。
三、导入
可以用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导入。例如《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学生大概很熟悉,可让他们试讲,然后指明出处,并简要介绍这本书的内容。
四、本文拟用两课时教读,估计时间略有富余,无妨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抄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读后试讲。
有关资料
一、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二、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 ”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世说新语》两则同步精品练习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 俄而( ) 雪骤( )
差可拟( ) 柳絮( ) 无奕女( )
王凝之( ) 尊君在否(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1)俄而雪骤(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
(3)期日中( )
(4)下车引之( )
3、用加点字写成语。(提倡多写)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差别 相差 参差 差错
B、乐趣 乐曲 欢乐 乐观
C、相对 相似 相貌 相声
D、处决 处置 处理 处分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公欣然曰——欣然接受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不期而遇
C、友人惭,下车引之——抛砖引玉
D、俄而雪骤——暴风骤雨
6、读下列几个句子,其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与儿女讲/论文义
C、即公大兄无/奕女
D、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7、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自己的儿子、女儿谈诗论文。
B、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牵元方的手,元方却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8——11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期日中( ) (2)尊君在不( )
(3)过中不至( ) (4)太丘舍去( )
(5)尊君( ) (6)家君( )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
B、子将安之
C、良愕然,欲殴之
D、投诸渤海之尾
10、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1、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退,儿得活。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注: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退为家人讲 ( )
(2)光持石击瓮破之 ( )
(3)同列语之曰 (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闻讲《左氏春秋》,爱之(代家人)
B、群儿戏于庭(在)
C、众皆弃去(全、都)
D、乃簪一枝(于是、就)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15、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表达实践
16、以“诚信”为话题,仿照下面的表述,学说一句话。
(1)诚信是砍倒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仍敢于承认的勇气。
(2)诚信使人们彼此信任。
(3)诚信是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4)诚信是什么?老农说,诚信是春天播下的种子秋天里结出丰硕的果实,是汗水滋润禾苗结出的盈穗在风中奏出的交响曲。
(5)公平买卖、童叟无欺是商人的诚信。
中考链接
17、班级要召开“我看小事”主题班会,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下面的问题,需要你去解决。
(1)你所在的小组讨论后认为:小事有时决定大事的成败,小事往往反映人品修养的高下。大家想拟一个能突出这一中心的演讲标题。你拟的标题是什么?(不超过8个字)
(2)小组推选李明在班会上演讲。为了写好演讲稿,李明请大家为他列举一种不重视小事的生活现象,并提供一句关于不可轻视小事的名言。
你列举的生活现象是:
你提供的名言是:
(3)李明准备先谈小事与大事成败的关系,再谈小事与人品修养高下的关系,这两部分内容之间需要用一两句话来衔接。请帮他写出这个过渡句。
(4)演讲过程中有几个同学在下面说笑打闹,班会结束前,你作为主持人作小结,想结合班会主题对他们提出忠告,你会说些什么?(80左右)
妙语精华
机智妙答选萃
△周总理妙答外国记者经典语录
1、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2、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3、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你们中国人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4、一位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 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有人问英国首相邱吉尔:“什么事比餐后演讲更困难?”“两件事”,邱吉尔回答说:“一件是去爬一堵倒向你这边的墙,另一件是去吻一名倒向另一边的女孩。”
△1932年,大文豪萧伯纳访问上海,幽默大师林语堂上船去接他。林语堂说:“这里许多天来大风大雪,今天才放晴,你真是好福气,一到上海就看见了太阳。”萧伯纳笑道:“还是太阳有福气,能在上海见到我。”
△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写作速度十分惊人,晚年自称毕业著作1200部。有人问他:“你苦写了一天,第二天怎么仍有精神呢?”他回答说:“我根本没有苦写过。”“ 你怎么写得又多又快呢?”“那我不知道,你去问一般泉水它为什么总是喷涌不尽吧。”
25.《世说新语》两则同步精品练习参考答案
1、fù é zhòu nǐ xù yì níng fǒu 2、(1)不久,一会儿 (2)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大不多。拟,相比。 (3)正午时分 (4)拉 3、(1)舍己救人,舍近求远 (2)行云流水,行尸走肉 4、D 5、C 6、D 7、A 8、(1)约定 (2)通“否” (3)到 (4)不再等候就走了 (5)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6)对自己的父亲的谦称 9、C 10、做人要重礼守信 11、略 12、(1)回家(回来、回去) (2)打破(击破、敲破) (3)告诉 13、A 14、从此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或从此勤奋读书),到了不觉得饥渴寒暑的程度 15、①喜欢读书(勤奋好学);②聪明机智;③生活朴实(不喜奢华) 16、(1)诚信是十指被插入竹签后仍不出卖同志的信念;诚信是二十年来始终如一照顾牺牲战友父母的执著。 (2)诚信使人们彼此认同共渡难关;诚信使全人类紧紧团结在一起。 (3)诚信是一篇童话,纯真有趣,意味悠远;诚信是一首长诗,优美而隽永。 (4)教师说,诚信是推倒了墙变成的桥,是师生间真切的情感细带,是皎皎白玉兰般纯洁的师生情;工人说,诚信是国家把工厂交给了我们,是我们辛勤劳作下生产的质高价优的产品;学生说,诚信是祖国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是我们担起历史大任时对祖国母亲自信的一笑。 (5)清正廉明、奉公执法是公朴的诚信;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是朋友的诚信;不说谎话,不欺骗人是孩子的诚信。 17、(1)示例:①小事不小 ②夜班说小事小 ③切勿小看小事 ④小澡见大 ⑤滴水见太阳 (2)现象示例:①随地吐痰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③差之毫里,谬以千里 ④小不忍则乱大谋 (3)示例:①小事对大事有影响,对做人有没有影响呢?②小事不仅对大事的成败有影响,而且往往能反映出人品修养的高下。 ③刚才我们讨论了小事对大事的影响,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小事对做人的影响。(4)示例:刚才演讲时,有的同学说笑打闹,这看似小事,其实不是小事,因为这既影响了本次活动,也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希望以后一定注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积累“俄而”“然”“未若”“乃”“期”“顾”等常见的文言词语,掌握“儿女”古今不同含义。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换形式诵读,并当堂成诵;运用创造性发问技巧提问,拓展学生的思维。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作者 1 2 归纳 扩展
作者:刘义庆,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反映了晋代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名士底(的)教科书”。
阅读第一则
朗读正音:
咏雪
  谢太傅fù/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zhòu,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chà可/拟nǐ。”兄女曰:“未若/柳絮xù/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yì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寒雪:寒冷的雪天
儿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骤:大
欣然:高兴的样子
纷纷:纷纷扬扬
似:像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比不上
大笑:高兴地笑
翻译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逐句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2、俄而雪骤
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
3、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4、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理解 答问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谢太傅”是什么人物?
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东晋时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他死后,追赠为太傅,故称。
2、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
谢太傅:谢安
胡儿:谢朗
兄女:谢道韫(yùn)
左将军:王凝之
3、下列人物是什么关系?
1.谢安是谢朗和谢道韫的叔叔
2.王 羲 之 是 王凝之的父亲
3.谢 道 韫 是 王羲之的儿媳
4、文中交代“咏雪”故事背景的是哪句话?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老师评:短短十五个字,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起因。
——言简意赅
5、“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融洽 欢快 轻松
老师评:东晋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之家,为首的是谢安。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这样的气氛,当然要出才子、才女。
6、从上下文看,本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儿女”在本文指子侄辈。今之“儿女”专指子女。
7、将这三个诗句译成现代汉语
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8、谢太傅对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作者也没有表态。那么作者赞赏哪个呢?
(1)作者虽没表态,却在后面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就暗示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2)后来作诗的才气被称为“咏絮才”,《红楼梦》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就是这样。其中“咏絮才”指林黛玉。
9、“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那个更好?
没有标准答案,请各抒己见。——关键是要言之有理。
老师意见:
(1)一般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此“咏絮才”成为典故,谢道韫被称为才女。
(2)但“撒盐空中”在某一种情况下更合适——雪成“霰”(xiàn)时。
(3)霰: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背诵: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阅读第二则
“陈太丘”和“友人”各是什么人物?
陈太丘:即 ,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友人”:据史料记载,文中的“友人”也是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官职比陈太丘高两品。
朗读正音: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shě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期:约定
舍:舍弃
去:离开
时:当时
戏:玩耍
不:通“否”
委:丢下,舍弃
引:拉
顾:回头看
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逐句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2、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 ”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3、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4、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理解答问: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他们是什么关系?
陈太丘:
元方:陈纪,是的长子。
——为什么称“陈太丘”?
2、理解答问:“君”“尊君”“家君”这三个称谓各表示什么意思?
君:对别人的敬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这一则重在表现元方什么特点?
1.懂得为人道理(知书达理)。
2.聪敏过人。
4、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1.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2.也赞扬元方的聪敏。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1)客人既已认错,就应该原谅他,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很尴尬。
(2)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背诵: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归纳·复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色的词(1)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不久 高兴地
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未若柳絮因风起:比不上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约定 丢下、舍弃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色的词(2)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门外戏:玩耍
尊君在不:通“否”
待君久不至,已去:离开
友人惭,下车引之:拉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3、谢安家雪日联诗已成千古佳话,请背诵、默写他们所联诗句。
谢安: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朗:空中撒盐差可拟。
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
4、您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韩愈: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金圣叹:六出飞花处处飘,漫山遍野尽琼瑶。
扩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短文,说说大意。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尝:曾经
走:跑
信然:确实是这样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确实是这样。
再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