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诸子百家,儒家之志
1
2
解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由)
(点)
(求)
(赤)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尊敬对方或自谦
称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整体感知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一堂言志课
志,意也。从心,之声。(许慎《说文解字》)
志者,心之所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弟子言志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礼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梳理字词
千乘:中等诸侯国
摄乎:摄:夹处;乎:介,于
师旅:军队
加:施加
因:接续
为:治理
饥馑:泛指饥荒。五谷不熟曰饥,蔬菜不熟曰馑。
勇:形作名,勇气
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比及:等到
弟子言志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性情刚直,好勇尚武,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志
有勇知方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弟子言志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梳理字词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方:计量土地用语,纵横
如:或者
足:使动,使……富足
俟:等待
如:至于
弟子言志
通称“冉有”,字子有,尊称“冉子”,鲁国人。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
志
足民后教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弟子言志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梳理字词
能:胜任,能做到
宗庙:诸侯祭祀祖先之事
如:连词,或者
会同:诸侯朝见天子
端章甫:名作动,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曰会;诸侯一起朝见天子曰同。
小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存在等级差别,所以有大相、小相之说。
弟子言志
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年鲁国学者,72贤人之一。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
志
宗庙会同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①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②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倩》)??
弟子言志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成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梳理字词
莫:同“暮”
冠者:成年人
童子:少年
乎:介词,在
风:名作动,吹风
咏:唱歌
舞雩:台名
沂:水名
既:已经
弟子言志
曾点,喜欢弹琴唱歌。信奉儒学,72贤人之一。他痛恨当世礼教不行,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认为他是有进取心的狂放之士。
志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和乐盛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哂由
孔子评志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孔子是如何评价弟子们的“志”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分析。
1
侍于君子,不顾而对,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篇》
子曰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也。”
——《论语·公冶长》
2
行为不让
夸大其词
2、孔子为何“哂由”?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哂由
孔子评志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叹求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惜赤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与点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孔子是如何评价弟子们的“志”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分析。
“恢复周礼”说
1
3、孔子为何“与点”?
鲁设雩祭于沂水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之乐人也。 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 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
——王充《论衡·明雩篇》
3、孔子为何“与点”?
“天理流行”说
2
朱熹:乐己所居之位,乐己日用之常,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伴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四书章句集注》)??
“太平社会缩影”说
3
3、孔子为何“与点”?
子曰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
——《论语·公冶长》
杨树达: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论语疏证》)??
“从政之心衰减”说
4
总结
孔子“与点”,不仅是赞同其礼乐盛世的社会理想,也是欣赏其不汲汲于功名,与天地万物合一,洒脱自在的人格理想。也就是说,孔子希望弟子能以“道”为准则,达到一种社会价值追寻与诗意生存状态的统一。
礼
为国以礼
为政思想
孔子的弟子们的“志”中有什么共同点?
知方
宗庙会同,端章甫
如其礼乐
浴乎沂,风乎舞雩
背景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争相称霸,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面对这种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鲁国的孔子试图用自己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来稳定社会秩序,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礼
侍坐
礼乐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礼乐在儒家地位甚高,曾晳举止之从容,既符合抚琴奏乐之礼,也符合师徒之礼。
子路:勇;方
冉有:足民
公西华:礼乐
曾皙:和乐盛世
这番“侍坐”谈论仿佛就是层层递进的展示,呈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与愿景。
“率尔而对”
“求,尔何如?”
“赤,尔何如?”
“点,尔何如?”
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希望在“礼崩乐坏”的现实里恢复周礼。在《论语》中,“仁”出现了100余次,“礼”出现了70余次。治国以礼,祭祀以礼,庆曲以礼,修身以礼,处事以礼。学习的是礼,尊崇的是礼,维护的是礼,践行的是礼。
弟子形象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擅长理财
谦虚谨慎
子路
“率尔而对”
“千乘之国”
坦诚自信
轻率鲁莽
弟子形象
公西华
曾皙
“愿为小相焉”
“愿学焉”
风情俗美、和谐宁静
恭谦有礼
敏而好学
娱情山水
洒脱从容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哂
与
叹
惜
孔子?
宗庙会同
足民后教
和乐盛世
有勇知方
直率鲁莽
谦虚谨慎
恭谦有礼
洒脱从容
孔子其人
从孔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约:‘不吾知也’”
解除顾虑;态度和蔼
了解学生平时思想动态;循循善诱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教学民主;思想开明
最后一段“评志”。
因材施教
孔子其人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物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柳诒徵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世界文化名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做过“委吏”、“乘田”等事。曾由鲁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编写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前后有弟子三千人,著名的有七十余人。
《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它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
文体
价值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子路》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3.《子路》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4.《子路》中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
5.《子路》中公西华更谦虚,从“ , ” 的回答中可以看出。
6.《子路》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7.《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
8.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这个国家处在“ , ”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 愿学焉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情境式默写
作业
完成优化设计《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