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八颗行星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建立太阳系行星位置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利用提供的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行星相对位置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颗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本课不仅会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学生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
聚焦板块,提出了两个问题:八颗行星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呢?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各行星的名称,也是对学生关于八颗行星的原认知进行调查。第二个问题将关注点放在八颗行星的排列顺序上,让学生的认识从个体到整体,理解八颗行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绕太阳运转和排列的。
探索板块主要安排了 3个活动。探索活动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和八颗行星的大小。探索活动2,给八颗行星排序。这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将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组和排序。给八颗行星排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探索活动3,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这个活动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教科书利用三条相同的纸带,每条纸带对折四次,然后将纸带粘连成一条长纸带,在长纸带的折痕处标记数字。通过行星相对位置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颗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
研讨环节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让学生交流处理数据的方法,体会到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制作模型的效率也会不同。第二个是让学生观察全班制作出来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教科书中的示意图与真实的太阳系相差甚远,体会到根据数据来建模的客观性。
拓展部分,教科书介绍了观察木星及其卫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工具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逐渐深入。
【学情分析】
本课继续研究太阳系,学生在第1课已经学习了太阳系中的天体,虽然并未着重讲解八颗行星,但是这些行星的名称都有被提及,学生会有一定的印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初步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但是对于每颗行星的具体信息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八颗行星,学生停留在均匀分布的同心圆运行。虽然知道行星有大小,但对于具体的大小并不是很清楚。通过本课学习,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八颗行星了解,也为下面几节课的学习提供先决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科学探究目标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2.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大小不等,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难点:处理八颗行星数据,并用一定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班级记录表。
小组: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透明胶、双面胶、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时间5分钟)
1.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车,照片拍自哪里吗?
(预设: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
2.交流: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2021年5月15日,火星迎来中国客人。我们都知道太阳系有八颗大行星,除火星和地球外,还有哪六颗?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预设: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提问:你还了解八颗行星的哪些信息?
(学生简单交流)
3.过渡:大家了解了很多关于八颗行星的信息,其实,关于八颗行星还有很多秘密,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4.揭题:八颗行星(板书)
二、探索:八颗行星(预设时间25分钟)
(一)活动一: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
[材料准备:八颗行星基本数据表]
1.过渡:关于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科学家经过研究,也收集到八颗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的数据和行星赤道的数据,请各小组拿出数据表,认真阅读,并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2.学生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
3.学生自由分享。根据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找到距太阳“最近”和“最远”的行星;根据八颗行星的赤道直径数据找到“最大”和“最小”的行星。
(二)活动二:给八颗行星排序
1.提问:观察八颗行星数据,我们可以根据哪些方法给它们排序?
(预设:方法一是按离太阳的远近排序;方法二是按行星赤道直径大小排序。)
2.组织学生交流八颗行星排序。
3.出示八颗行星大小比较图片和八颗行星知识小视频。
(三)活动三: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
[材料准备:三张长度相同的纸带、透明胶、双面胶]
1.过渡:(出示太阳系示意图),请大家看看,这张示意图有没有什么问题?
(预设:根据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和赤道直径数据,它们离太阳的远近距离和大小比例有问题。教师补充:所以,书上这幅插图中有“本图不代表天体大小和距离的实际比例关系”的提示。)
2.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的大小与远近。
3.引导:八颗行星的大小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区别,而远近则可以通过在纸带上建立模型形式模拟八颗行星在太空位置。
4.组织学生处理行星之间数据。
引导思考一:要想在三条纸带上将八颗行星全部放下,需要处理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数据。每条纸带长29厘米,三条纸带粘在一起,能用上“万千米”作为单位吗?数据需要怎样处理?(学生思考怎样处理数据,考虑是否可以缩小相同倍数)
引导思考二:如果以金星距离作为单位“1”,海王星是金星距离的多少倍?(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利用行星之间数据的倍数关系思考,引向格数或者份数)
5.出示温馨提示。①领取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每条纸带对折四次,并将纸条粘连成一条长纸条。每个折痕标记数据。②小组合作,将八颗行星标记在长纸带上。③将制作好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纸带粘贴在黑板指定位置上(或教室展示板上)。④观察我们的纸带模型。小组讨论我们制作的模型和平时见到太阳系的图片有哪些异同点?
6.小组合作活动:折纸条,标记折痕数字,标记行星位置。(思考最远的海王星可以标记在纸带哪一格位置,小组合作注意标记各行星位置)
7.各组将建立好模型粘贴在黑板上。以太阳为中心呈辐射状张贴。
三、研讨:新的发现(预设时间5分钟)
1.过渡:教师用线条把各小组相同的行星相连成圆形,绘制出八颗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
2.提问:你有什么新的发现?(预设:平常看到的八颗行星都是等距离围绕太阳运行的,而实际并不是。)
3.你还产生什么新的问题?
四、拓展:后续研究(预设时间5分钟)
1.提问:八个行星是围绕着太阳做同心圆运行吗?
介绍八颗行星实际运行轨迹。
2.木星是八颗行星中最大的,可以用双筒望远镜观察到,它还有四颗最亮的卫星,我们可以继续对木星和它的卫星进行持续观察。
3.你对八颗行星还想了解什么?
【板书设计】
2.八颗行星 太阳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作业设计】
1.八颗行星中最大的是( )。
A.地球 B.土星 C.木星 D.金星
2. 八颗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是( )
A.水星 B.金星 C.海王星 D.土星
3.下列关于八颗行星说法正确的是( C )
A.八颗行星以太阳为中心均匀分布并围绕太阳旋转。
B.每一颗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
C.八颗行星中只有地球最适宜人类居住。
D.体积最大的是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