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陶世龙(1929—),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学习任务一
1、速读课文,标记段号;
2、找出文中单句成段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掸掉(dǎn)
踪迹(zōng) 烘烤(hōng kǎo) 沙砾(lì)
沟壑(hè) 帷幕(wéi mù) 孔隙(xì)
消逝(shì) 倾斜(qīng) 琥珀(pò)
包裹(guǒ) 覆盖(fù) 犀牛(xī)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哪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引出后文,在后三段文字都在讲述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总起句,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引出石烂的话题,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回应了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第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结论:单句成段的句子往往是本文内容和结构上关键。在说明文中,有提示重点内容、表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任务一 关注单句成段,理清说明顺序
根据上述单据成段句子的分析,梳理文章各部分内容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第一部分(第1—4段)提出“时间”的话题,表明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第5—29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写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段)是文章的结尾,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说明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读懂岩石记录的伟大意义,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浅人深、层层递进的说明,便是采用逻辑顺序。
学习任务二
根据课文的第二部分(第5-21段)
请试着为“海枯石烂”到新生的过程画思维导图
注意:捕捉文章的关键信息
人
生物
阳光
霜雪
酸
水、空气
风沙
岩石由毁灭到新生的过程:
岩石经受哪些方面来的攻击:
山崖裂缝(大块岩石)
“攻击”
碎石
“分裂”
沙砾、泥土
沉积土
“旅行”
新岩石
“重压、胶结”
雨
请认真阅读(第26-29段)
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并为其画思维导图。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学习任务三 梳理文章,解读文章写法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独立成段的句子,补全思维导图并解答疑问。
水 空气
各种生物
长期的重压和胶结
地壳的活动 、
古代生物的状况 、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疑问:文章开篇的几种记录时间的方法中,作者仅详细叙述了铜壶滴漏,为什么?
发现: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与铜壶滴漏“此消彼长”的计时方式十分相似,也是一种此消彼长的过程—— 。这种写作方法叫类比,即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之处,通过描写一事物来描摹另一事物。
疑问: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展现岩石被破坏而逐渐形成泥沙的过程,这一内容与“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似乎关联不大,是否可以略写?
发现:通过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我发现作者详写这一部分的原因是:
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重新生成岩石,从而记录了时间
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做铺垫,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学习任务四 摘录品析,感受修辞妙用
描写岩石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句、比喻句,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请关注加点的字词,仿照示例对摘录的语句进行品析。
示例:
①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②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品析:两个“躺”字写出岩石隐藏在山野深处、地壳深处,写出岩石静止、沉睡的状态,拟人化。
学习任务四 摘录品析,感受修辞妙用
描写岩石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句、比喻句,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请关注加点的字词,仿照示例对摘录的语句进行品析。
(1)岩石的消亡。
摘录: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②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③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品析:加点字形象地展现了岩石默默承受来自各方的攻击的情形,在水的侵蚀和冲击下,岩石渐渐走向解体,并被狂风、洪水、冰河带向远方。
学习任务四 摘录品析,感受修辞妙用
描写岩石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句、比喻句,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请关注加点的字词,仿照示例对摘录的语句进行品析。
(2)岩石的再生。
①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②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品析:“跑不远”和“旅行到更遥远的地方”形象地展现出大小岩石的不同命运,“紧密”表现出在重压下,新的岩石正在形成。
学习任务四 摘录品析,感受修辞妙用
描写岩石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句、比喻句,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请关注加点的字词,仿照示例对摘录的语句进行品析。
(3)岩石的唤醒。
①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②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品析:岩石记录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从而获得丰富的资源和资料。
学习任务四 摘录品析,掌握说明方法
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例子,说说起作用。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冰河对石头的破坏作用。“刨刮”一词表现了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学习任务四 摘录品析,掌握说明方法
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例子,说说起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学习任务四 摘录品析,掌握说明方法
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例子,说说起作用。
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的两个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泥沙沉淀所带来的影响,具有说服力。
学习任务四 摘录品析,掌握说明方法
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例子,说说起作用。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
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介绍三叶虫化石的分布,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也说明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需要的时间之长。
学习任务五 摘录品析,感受修辞妙用
请对比本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章的标题,完成表格。
标题 标题特点 总结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蝉》 直接提示说明的内容 事物说明文一般以说明对象为题目
《大自然的语言》 《时间的脚印》 都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效果是: 事理说明文的标题灵活多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拟人
形象生动地点明说明对象,新颖别致,将抽象的科学知识通俗化,使读者易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两篇文章的标题都记录了一个科学发现或现象,文章以此引出话题,印证另一个观点
学习任务六 拓展
席勒说:“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虽然不能够挽留时间的脚步,但是我们可以记下时间的面容。记录方式因人而异,而对于诗人来说,最好的方式无疑就是诗歌。请阅读和品味下列关于“时间”的诗歌,完成任务。
时间伯伯
高士其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微点评:
水滴石穿
茉棉
有条不紊。一滴水
占据,吞没,另一滴水
当石头长出漏洞
一滴水,穿过泥土
时间,再也找不到它的痕迹
微点评:水滴石穿,改变,来自于时间。时间赋予柔弱者韧性,使其拥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时间是伟大的旅行家,它横跨古今,向我们走来,又带着我们向前走去。
学习任务六 拓展
席勒说:“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虽然不能够挽留时间的脚步,但是我们可以记下时间的面容。记录方式因人而异,而对于诗人来说,最好的方式无疑就是诗歌。请阅读和品味下列关于“时间”的诗歌,完成任务。
秋风中的向日葵
翔之
不再因狂热而炫耀色彩
不再为追随而扭转颈项
时光给予它一盘饱满的籽
一颗谦恭的心
秋风中它把头一再低垂
微点评:
(3)请以时间为主题,借鉴前几首诗歌的写法,写一首小诗。
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它使狂热变得冷静,使动摇的心谦恭、坚定,这就是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