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 同步演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 同步演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4 16:0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5 七律 长征 同步演练
一、选择题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三军过后尽开颜
A.脸上的表情 B.体面,面子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大渡桥横铁索寒
A.冷 B.害怕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七律·长征》这首诗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B.诗歌尾联中的“三军”是指古代的步、车、骑三军。
C.诗题《七律·长征》中,“七律”点明诗的体裁,“长征”是诗的题目。
D.诗中的“万水千山”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数不胜数的艰难困苦。
4.与“三军过后尽开颜”中“尽”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七律·长征》描写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B.“逶迤”“磅礴”的崇山高岭,在诗人的眼里却如细浪、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衬托出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C.诗的颈联描绘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铁索寒”的“寒”不仅是形容铁索的冰冷,还烘托出了铁索桥凌空高悬的艰险之状,更渲染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而激烈的战斗气氛。
D.结尾的“更喜”,写出了三军已经大会师,长征取得完全胜利,全军上下都喜笑颜开。
二、填空题
6.品析诗句,回答问题。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这两句诗列举了长征途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次战斗。
(2)诗句中一“暖”一“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写出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_____________。
(3)“暖”字表达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寒”字使我们体会到____________。
7.读诗句填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中的“远征”指________;“万”和“千”的意思是_________;“万水千山”指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万水千山”中选写的山有______________,水有___________________
8.《七律·长征》共八句,两两成联,从前到后依次为分为首联、颌联、颈联和尾联。请把颌联和颈联补充完整。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磅礴_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认真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9.用文中原句概括长征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所运用的设问和反问的句式,对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摘抄文中的设问句和反问句,并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设问句:_____________
反问句:_____________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认真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 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 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11.用文中原句概括长征的意义。
12.文中所运用的设问和反问的句式,对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摘抄文中的设问句和反问句,并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字义的掌握。
“三军过后尽开颜”出自毛泽东《七律·长征》,全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句意: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这里“颜”的意思是脸上的表情。故答案为A。
2.A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解释。
“大渡桥横铁索寒”出自毛泽东《七律·长征》意思: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寒”意思:冷。
3.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掌握。
A项,正确。《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B项,错误。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C项,正确。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D项,正确。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水"诗中写了金沙江和大渡河“山”诗中写了乌蒙山、岷山、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都笑逐颜开。“尽”的意思是“全,都”。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尽”的意思是“消失”。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野火不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尽”的意思是“完;完毕”。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意思是: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尽”的意思是“器物中空”。
D.“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意思是: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及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尽”的意思是“全,都”。
选D。
5.D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D项,“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因此尾联要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
6.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主观感受 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和悲壮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作答时,学生要理解句子意思,学会从句中的关键字词入手,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平时要多做题。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意思是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颈联这两句是写金沙江,写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实是写红军所进行的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战斗。
(2)句中的“暖”“寒”,既写出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
“暖”一是状写红军因江水咆哮翻滚,汹涌澎湃,水石相击,浪花飞溅,水雾蒸腾而产生的江水沸腾的感觉;二是表现红军因征服了金沙江天险而产生的欢乐心情,表现红军万众欢腾,高呼胜利的热烈情景。
“铁索寒”之“寒”不止是形容铁索的冰冷,既烘托出了大渡河铁索桥凌空高悬,下临无地,令懦夫心寒的艰险之状,又渲染了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惊险而激烈的战斗气氛。
(3)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7. 二万五千里长征 山无数,水无数 长征中遇到的无数的艰难险阻 乌蒙山、岷山 金沙江、大渡河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注意对学过的诗歌内容及时巩固复习。
本题考查的诗歌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诗内容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译文是: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万”和“千”:山无数,水无数。从“万水千山”可以得出长征中遇到的无数的艰难险阻。
根据诗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可以得出这句诗的意思是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所以作者描写的“万水千山”还有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8. 乌蒙 走泥丸 大渡桥横铁索寒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诗词默写能力。
《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全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9.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0.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或: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或: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历史上没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不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
【解析】
【分析】
9.
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短文内容基础上作答,“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0.
考查了句式的转换。
设问句、反问句都是无疑而问,都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设问句是自问自答,故设问句有: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或: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反问句答案就在句子中。故反问句有: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或: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反问句改陈述句“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一句去掉疑问词“吗”,把“曾经有过”改为“没有过”,“?”变“。”。“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一句去掉疑问词“呢”,“怎会”改为“不会”,“?”变“。”。
11.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2.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或: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或: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历史上没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不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
【解析】
【分析】
11.
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短文内容基础上作答,“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2.
考查了句式的转换。
设问句、反问句都是无疑而问,都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设问句是自问自答,故设问句有: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或: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反问句答案就在句子中。故反问句有: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或: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反问句改陈述句“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一句去掉疑问词“吗”,把“曾经有过“改为“没有过”,“?”变“。”,“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一句去掉疑问词“呢”,“怎会”改为“不会”,“?”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