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三黑和土地 同步演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三黑和土地 同步演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4 16:1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1*三黑和土地 同步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散(sàn) 疙瘩 闺女
B.挨骂(ái) 顺溜 叫换
C.钻出(zuàn) 荞麦 毛驴
D.耙地(pá) 菜籽 招呼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是( )
A.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B.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C.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金伞的诗多从大众的生活和语言中取材,又经过个人才华的淘洗和提炼,质朴中伴随着激情诗意。
B.《三黑和土地》讲的是抗战胜利前夕的土地改革运动。
C.《三黑和土地》全诗透露出三黑的无奈与现实的悲凉。
D.《三黑和土地》用词雅致而富有文采,具有黄土地一样坦荡的气质。
4.下面对诗歌及作者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苏金伞的诗多从大众的生活和语言中取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华丽和深刻。
B.《三黑和土地》的写作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土地改革运动。
C.《三黑和土地》全诗透露出三黑的无奈与现实的悲凉。
D.《三黑和土地》用词雅致而富有文采,具有黄土地一样坦荡的气质。
5.下列对《三黑和土地》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黑是一个勤劳朴实、对土地充满无限热爱的人。
B.本文表达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重获土地的喜悦之情。
C.三黑的理想虽然很美好,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填空题
6.写出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
《三黑和土地》的作者是( ),从小生活在农村。这首诗写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地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让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 )之时。全诗表达了以( )为代表的农民们对( )的热爱,以及拥有了( )后的( )心情。
7.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我感受到了三黑对土地的满腔热爱。他辛勤耕耘,耙得_________,给麦籽儿准备好床。三黑太爱他的土地了,他浮想联翩:
他想象着麦籽儿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仿佛看到荞麦____________________
8.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
1.像“白霎霎的像一片雪”中“白霎霎”这种结构的表示颜色的词语还有:金灿灿、绿油油、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我们可以这样说:金灿灿的像一束光、绿油油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像_____________。
2.“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中“笑嘻嘻”词反映出三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我还知道表示心情的ABB式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资料,完成练习。
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让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本诗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9.结合课文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三黑”做的有“细细打碎”每一块土疙瘩,眼见的有________,耳听的有________,想的有 “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10.从课文中找出能印证资料中以下说法的一两句诗。
①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地主阶级别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农民对土地的热爱。
________________
②本诗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________________
课文理解。
三黑
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耙过地,
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荞麦地里
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吱吱吱……
叫得人心里抓痒痒的好喜欢。
11.在诗中用“ ”画出比喻句,用“﹏﹏﹏”画出拟人句。
12.作者在诗中说三黑“没有睡过的好床”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诗人听到蝈蝈叫,心里就好喜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及字形。
A选项中“散”读“sǎn”;[sàn]由聚集而分离 解~。
B选项中“换”应写成“唤”;
C选项中“钻”读“zuān”,[zuàn] 打眼儿的工具 电~。~头。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A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耙过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
B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松散的地比作软床。
C 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3.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涉及的课文是《三黑与土地》一诗。
A:苏金伞的诗始终保持着朴素无华的风格,争取做到深厚蕴含中透出清新;坚持用生活中的语言写诗,不矫情造作,不故作深奥,使人感到晦涩难懂;坚持现实主义。生活是诗的基础,诗是生活的升华。他的诗从大众的生活和语言中取材,又经过个人才华的淘洗和提炼,质朴中伴随着激情诗意。所以本题说法正确。
B:《三黑与土地》讲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C:《三黑与土地》展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之情。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D:《三黑与土地》一诗语言朴实简练,贴切地表现了农民和土地之间的深厚情谊。课文多次巧妙地使用过渡,使文章更加连贯自然。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4.B
【解析】
【详解】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A:错误。作者苏金伞的诗多从大众的生活和语言中取材,其最大的特点是朴实。
B:正确
C:错误。《三黑和土地》全诗透露出三黑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D:错误。《三黑和土地》用词朴实,具有黄土地一样坦荡的气质。
5.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C选项中三黑的理想是有可能实现的,正确写法是:三黑的理想虽然很美好,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不大可能实现的。
6. 苏金伞 土地 三黑 土地 土地 喜悦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现代诗,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诗歌通过写三黑获得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感到那样的幸福和满足。他精心照料土地,甚至想象着才耙完的地已经开满养麦花,这片土地是属于他的,他是土地的主人,这是自由的滋味。本诗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衣民们重获土地后那种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衣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7. 又平又顺溜 麦籽儿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耙过地,坐下来歇一歇。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8. 黄澄澄 黑乎乎 一块翡翠 红形彤 一轮太阳 喜悦 空落落 笑哈哈 喜洋洋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表示色彩的词语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作答时,注意使用题干中要求的ABB式词语。
红艳艳:形容红得鲜艳夺目。黄澄澄:形容颜色金黄而鲜明。蓝盈盈:形容蓝而透亮。白生生:形容非常白。绿油油:形容浓绿而润泽的样子。黑黝黝:形容颜色很黑。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对ABB式词语的积累。
注意题目中要求写“表示心情的ABB式词语”:喜滋滋,乐呵呵,急吼吼,气哼哼,笑咪咪,哭啼啼,笑哈哈,甜蜜蜜,乐悠悠,凶巴巴。
9. 自己种的荞麦已开花 蝈蝈儿在荞麦地里叫唤
10. 地主骂:蹬坏了他的庄稼。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戚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解析】
【分析】
9.
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完成本题要细读诗歌,抓住相关小节获取信息。那么结合课文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三黑”做得有“细细打碎”每一块土疙瘩,眼见的有自己种的荞麦已开花,耳听的有蝈蝈儿在荞麦地里叫唤,想的有“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10.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完成本题要反复阅读诗歌,抓住诗歌的主旨。农民之所以在做了土地的主人后充满翻身的喜悦和对土地的热爱,是因为之前属于被剥削者,为地主劳动,却被地主蔑视,第11小节最后一句足见地主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诗歌的多个小节都在表达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得到土地后的喜悦,细细品读,找到感悟最深的诗句写下来即可。
11.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12.耙的松散的土地
13.蝈蝈抓危害荞麦地里的害虫,让荞麦健康生长。
14.一是暗示了作者生活的艰苦,二是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通俗易懂;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仔细阅读文章可知,诗中的比喻句为“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拟人句为“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中关键词的理解,学生可联系前后文分析。
根据“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可知,此处的“床”并非真正的床,而是指土地,是给麦籽儿准备的,所以此处的“好床”就是指耙的松散的土地,有利于麦籽儿生长。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
诗中三黑耙地种荞麦,听到蝈蝈在叫,知道蝈蝈能捕食麦田里的害虫,让荞麦健康成长,所以这里面蝈蝈的叫声就是丰收的声音,因此心里就好喜欢。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学生可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也可以抓关键词分析。
由“从没”一词可知,这句话中暗示了作者生活的艰苦,没有土地可耕种,无生活的依靠。另外,这里面的“床”实质上是指耙的松散的土地,所以这句话也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