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中学12-1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地理(文)试题
(范围:必修3)
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并将其填到答卷表格中。)?
1.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读图回答。?
?
1.图中甲、乙、丙三家工厂依次可能是( )
A.纺织厂、汽车厂、服装厂 B. 钢铁厂、纺织厂、食品厂
C.食品厂、纺织厂、汽车厂 D. 服装厂、纺织厂、钢铁厂
2.三家企业的加工地都在我国境内,其中( )
A.甲厂主要是利用我国政策优势
B.乙厂主要受我国庞大市场的吸引
C.丙厂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广大的市场
D.三家企业选择我国加工,其共同区位因素是我国有丰富的原料
3.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后,跨国公司纷纷把其研发中心与地区总部迁入上海,主要原因是( )
A.实现生产与研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 B.浦东地价较我国许多新开发区低
C.上海是国际航空港,利于研发人员往来 D.上海人口多,便于建立营销网络
4.长江三峡工程的修建,带来的影响是( )
A. 长江航运被大坝完全阻断 B. 改善了三峡河段的航行条件
C. 使坝址上游洪水发生机率增加 D.长江中游平原耕地盐碱化现象加剧
5.珠江三角洲一些城市也有水资源紧张之感,其主要原因是( )
A.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得干旱
B.珠江上中游流域修建众多大中型水库,使流入下游水量明显减少
C.立体农业及大棚农业兴起,用水量大增
D.水体污染及咸潮导致水质性缺水
6.西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畜牧业基地的原因是( )
A.牧草质量好,载畜量高 B.温带草原和山地草场广阔
C.居民以肉食为主 D.沙漠和戈壁滩广布
7.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8.下图为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据图判断该河流开发的核心是( )
A.发电 B.防洪 C.梯级开发 D.养殖
9.通常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应该具备的三个数据是( )
A.经度、距离、海拔 B.到两极、赤道的距离和等高线
C.纬度、相对高度、距离 D.经度、纬度、高程
10.若把长沙市2010年与2008年的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读下列两个区域略图,回答11~12题。
11.两区域共同的特征主要有( )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水资源丰富 ④重化工业为主要工业部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两区域采取的共同措施主要有( )
①植树造林 ②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③完善交通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
①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②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③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 ④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②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③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④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近十年来,我国重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增长值长期占工业增长值的60%以上,尤其是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化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能源利用率较低,单位GDP能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此回答15~16题。
15.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主要有( )
A.交通运输压力加大 B.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
C.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大 D.耕地面积减小,劳动力短缺
16.针对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物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现状,需要采取的措施有( )
A.加强技术和生产工艺上的革新,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
B.对紧缺的矿产资源停止开发,加大对储量丰富的资源的开发力度
C.严格限制高能耗工业的发展
D.加大重污染、高能耗企业的劳动力投入
读下图,回答17~19题。
17.在上图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四种典型模式中,“珠江三角洲模式”是( )
A.模式a B.模式b C.模式c D.模式d
18.模式a、c所在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出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19.“十二五”期间,d模式区域发展的重点是( )
A.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
B.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C.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D.鼓励其率先发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
读我国2005年各省(市、区)城镇化、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图(非农化率:指某一区域内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率: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回答20~22题。
20.图中三个城镇化水平高值区的城市群,它们的共同优势是( )
A.矿产资源丰富,能源充足 B.多侨乡,率先实行改革开放
C.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 D.土地广阔,农耕业发达
21.造成北京、海南和西藏工业化率偏低的原因分别是( )
①经济结构和城市职能 ②开发晚 ③自然条件和工业基础差,技术水平低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22.图中显示我国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城镇化率低于非农化率,由此带来的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B.城市环境问题突出
C.农业生产用地缩减 D.工业劳动力短缺
23.在下列选项中,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监测的是( )
A.山体位移 B.地震震级 C.震源深度 D.地震烈度
24.水稻是亚洲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D.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2010年,上海市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4684人和1388人,比2000年分别增长80.2%和61.4%。郊区人口密度增幅远高于城区。据此回答25题。
25. 近十年来,上海市郊区和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 ( )
A.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急剧下降 B.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比郊区弱
C. 远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近郊强 D. 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强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读材料及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下图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左上方为鲁尔工业区A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分析两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下表内容。(4分)
工业区
区位条件
鲁尔工业区
沪宁杭工业区
自然资源
① 、
水资源、土地资源丰富
交通
内河航运、陆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多样、方便快捷
内河航运、陆路、航空和② 等运输方式齐全,方便快捷
市场
市场广阔
市场广阔
劳动力
③
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
(2)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的再繁荣。其发展经验对沪宁杭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6分)
(3)说明A地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影响该地谷物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4分)
(4)B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范例。据下表,分析该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GDP(亿元)
(当年价格)
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出口额
(亿美元)
1978
2.4
15.5
0.0
0.0
1992
58.5
48.3
1.3
1.2
2000
200.8
59.4
7.1
20.3
2008
1500.6
65.3
16.1
386.8
27.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 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
材料二: 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858个,比重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811个,比重为89%;村级全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十一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100%。
(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4分)
(2)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3)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什么意义? (4分)
28.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表: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年份
水田
旱地
林地
草地
园地
城镇
陆地水域
滩涂
未利用
1991
2008
48.08
41.87
14.47
9.89
18.72
17.27
0.34
0.04
0.21
0.03
9.65
23.91
7.96
6.35
0.35
0.63
0.22
0.01
(1)据上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8分)
(2)分析图中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A
B
D
B
D
D
C
D
C
D
B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C
A
A
D
A
C
A
B
A
B
D
二、综合题(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