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人物介绍
柔石
柔石先生一生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唤醒民众忧国忧民的革命意识,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为奴隶的母亲》,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等。主办《朝花》、《语丝》等进步期刊杂志。
1909生于浙江象山,原名徐柏庭。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时任国民党航空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
殷夫
人物介绍
1907生于广东潮州。冯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家庭。少女时,曾寄宿礐石女校,后就读于汕头友联中学高中部,冯铿是民国时期潮汕最著名的女作家,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饭店被国民政府逮捕,2月7日被枪决,是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作家。
冯铿
人物介绍
1903年8月生于湖北武昌,笔名求实。1917年考入武汉高等商业专科学校。五四时,参加领导学生运动。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京铁路工人大罢工。翌年4月,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后当选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30年8月,任中央宣传部秘书。1930年春,参加上海“左联”的领导工作。有《小品文杂感集》,译著《朵思退夫斯基》。
李伟森
人物介绍
1903年生于福建福州,原名胡崇轩,笔名野苹等。少年当过学徒,后求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曾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红与黑》。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牺牲》等。
胡也频
人物介绍
资料链接:左联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左联”及其成员借助文学阵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在文学创作上以题材的广泛、主题的深刻、情节的生动和丰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北斗》是“左联”的主要刊物。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
写作背景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军事“围剿”,一方面利用反对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和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包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的文章。
1
读课文,给每一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四字)
1
烈士遇害
2
抒发悲愤
3
回忆白莽
4
追忆柔石
5
柔白被捕
概括各章节标题
交往概括 人物品质
白 莽
柔 石
时隔七年,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笔触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的?请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一至第四部分,完成表格填写。
时隔七年,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笔触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的?请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一至第四部分,完成表格填写。
交往概括 人物品质
白 莽 第一次见面是白莽送来原版的《彼得斐传》
第二次见面是鲁迅送他藏的两本集子,并做了交谈 第三次见面是白莽被捕获释后于鲁迅家中相见 热情忠厚、爱憎分明、自尊敏感、直率坦诚,
追求理想,富有革命精神。
2
2
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了彼得斐的诗
裴多菲·山陀尔(Pet fi Sándor,1823年~1849年),原来译名为彼得斐,是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和英雄,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义者,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代表作:诗歌《自由与爱情》《我愿意是激流》以及大量小说散文戏剧。
引白莽自己翻译的诗来纪念白莽,实际上是用裴多菲类比和衬托白莽,这是最好的一种纪念。白莽热爱彼得斐的诗,翻译彼得斐的诗,而且用自己的革命实践,用自已的生命和鲜血表明他忠于这崇高的信念。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赞扬白莽为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的精神。
时隔七年,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笔触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的?请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一至第四部分,完成表格填写。
交往概括 人物品质
柔 石
交往概括 人物品质
柔 石 合办朝花社、做印本、做杂务,拼命译书还借款
他视力不好,过马路却又担心鲁迅的安全 终于决定改变创作的路子,答应做期刊编辑 介绍冯铿女士与鲁迅认识 鲁迅托柔石带书给白莽将合同交他带给书局 在狱中写给同乡的信中还在挂念我 对失明母亲的拳拳之心 耿直、忠诚,有台州式的硬气,而且颇有点迂
方孝孺
记述柔石时忽想起方孝孺,有何用意?
方孝孺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燕王谋士)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勿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桀诸市。孝孺慨然就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数百人。
记述柔石时忽想起方孝孺,有何用意?
威武不屈
惨无人道
迂
方孝孺
朱棣
“愚忠”
连累他人
硬气
柔 石
国民党政府
衬托、影射
第四部分
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相似点: 岳飞、柔石,都是被人谋杀的;
秦桧、国民党反动派,都是残害无辜;
高僧、作者: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
不同之处:高僧坐化,消极反抗;作者逃走,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不坐等送死,走, 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通过类比揭露了敌人的卑劣
探讨比较,把握特点
在回忆白莽和柔石时,对两人的叙述处理为何会有不同
针对白莽,鲁迅主要记叙了和他的三次见面;
针对柔石,鲁迅主要抓住他性格品质中“硬气”和“迂”来选取典型事例。
相较于白莽屈指可数的相见次数,鲁迅对柔石则更为熟悉和了解:两家不过相距四五家门面,碰面次数多;但鲁迅不可能把每次见面的情形都记录下来,所以他择取了能突出柔石人物品质的事情进行叙述。
这样不仅在写法上避免了重复,更使得柔石“硬气”而“可爱”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
《记念刘和珍君》
事情概括 形象品质
在艰难生活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女师大风潮中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在鲁迅赁屋授课后,多来听鲁迅的讲义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并至府门喋血 向往革命,追求真理
不畏强暴,敢于反抗
思想进步,坚毅乐观
有责任感,胸襟广大
为国为民,勇于抗争
比较鉴赏
回忆烈士生前的事迹是文章的基础,这两篇文章在叙述上有什么共同点?
探讨比较,把握特点
回忆烈士生前的事迹是文章的基础,这两篇文章在叙述上有什么共同点?
作者在叙述上很少运用过多的形容和渲染,仅从自己与刘和珍、柔石、白莽等人的交往中,匠心独运地撷取了最能代表革命青年形象和品质的片段,采用“以点带面”“简笔勾勒”的白描手法,生动传神地描写和概括了爱国热血青年的事迹。
文章紧承而来的议论和抒情都是在这些简明扼要的勾画基础之上的升华。这种“点面结合”‘叙述简省“的表达策略既可以压缩写作空间,也能突出表达重点,效果显著。
探讨比较,把握特点
两篇文章虽然都采用了“简笔勾勒”的粗线条式的叙述方法,但在叙述上还是存在不同点,请概括。
选材角度不同
《记念刘和珍君》主要叙述了刘和珍与“三一八”惨案有关的事情,突出她一直以来的革命热情和英勇献身的精神,以此揭露流言家的诬陷和当局者的虐杀。
《为了忘却的记念》主要叙述了几位烈士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以此来控诉反动派的无耻罪行。
表达方式各有侧重
《记念刘和珍君》以议论和抒情为主,对刘和珍的回忆写得简练且分散,是因为“三一八”惨案广为人知,不必赘述。文章更多是为了揭露执政府的罪行和总结惨案的教训。
《为了忘却的记念》以记叙为主,在“五烈士”牺牲两周年后,鲁迅在文章前部分主要记叙了和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这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烈士的品质,认清反动派的本质。
第五部分,抒发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第五部分
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第五部分
国民党导致鲁迅写《为了……》 以纪念柔石等而 “没写处”
引用向子期与《思旧赋》
司马氏导致向子期写《思旧赋》 以悼念亡友 而文短
揭露
专制黑暗
映衬
心情悲愤
类比
处境危殆
揣摩结尾关键句中饱含的情感:
(1)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两年来无论何时何地,鲁迅始终没有忘记对烈士的怀念,更没有忘记悲愤。
(2)“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的不能呼吸”
(3)“夜正长,路也正长”
(4)“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作者意识到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必须摆脱悲哀以进行更有效的战斗。是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坚信反动派必然灭亡,正义事业一定胜利;是对革命烈士精神永垂不朽的赞扬,激励后人以烈士为榜样,前赴后继,坚持斗争,向着光明的未来前行。
再次解题
理解“忘却”和“记念”之间的关系
“忘却”是“记念”的目的。文中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却的。
“忘却”是为了战斗,是为了更好地“记念”:“夜正长,路也正长”,长时间的悲痛对驱散漫漫长夜无益,不如摆脱精神和情感的包袱,轻装“赶路”,投入战斗,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这样才是对死难者最好的“记念”。
有人评价《记念刘和珍君》“直抵中国历史的“惊人的真的大黑暗,任何时候读都会有惊心动魄之感”。而冯雪峰同志在得到五烈士就义消息后去见鲁迅,看到他很沉默,“许广平先生告诉我,过度的愤怒或过度的悲哀,却会使他一声不响的。当时他说话不超过十句”。鲁迅先生的这两篇散文,同样是纪念死难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但是两篇文章在抒情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原因何在
不同点:《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犀利,语调高昂,锋芒毕露如洪水奔涌不可抑制:《为了忘却的记念》语言朴实,语调沉缓,含蓄深沉,静水流深般隐晦曲折。
不同点:《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犀利,语调高昂,锋芒毕露如洪水奔涌不可抑制:《为了忘却的记念》语言朴实,语调沉缓,含蓄深沉,静水流深般隐晦曲折。
时间节点不同:《记念刘和珍君》写于刘和珍遇害后的第14天,鲁迅处于事件发生的当下期,悲愤不能自已,抒情自然浓烈直露,这也正体现了革命者的至情;《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五烈士”遇害后两周年,鲁迅蓄积内力,引而不发,使得本可如洪水倾泻的情感以“原来如此”这样最丰富最厚重最节制的语言形式流露了出来。
不同点:《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犀利,语调高昂,锋芒毕露如洪水奔涌不可抑制:《为了忘却的记念》语言朴实,语调沉缓,含蓄深沉,静水流深般隐晦曲折。
时间节点不同:《记念刘和珍君》写于刘和珍遇害后的第14天,鲁迅处于事件发生的当下期,悲愤不能自已,抒情自然浓烈直露,这也正体现了革命者的至情;《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五烈士”遇害后两周年,鲁迅蓄积内力,引而不发,使得本可如洪水倾泻的情感以“原来如此”这样最丰富最厚重最节制的语言形式流露了出来。
革命思想有发展:“三一八”惨案前后,鲁迅是刚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主义者;写《为了忘却的记念》时,他成长为成熟的共产主义战士。长期的革命斗争,让他能更加冷静更加深刻地面对黑暗现实,更深入地体会革命的艰难。
①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事实的记述上,在记述事实时,融进自己的感情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情上作画龙点睛的点染。
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柔石与他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于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面而不熟悉,便略写。对柔石和白莽,又注意抓住最能体现这两位革命青年思想风貌的细节或“小事”来写。
③旁征博引,借古讽今。
作者借用方孝孺、向秀《思旧赋》、《说岳全传》高僧坐化等典故。借古讽今,使文章的爱憎情感得到极大的增强。
写作特色总结
自 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名言
1.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种财富。
2.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3.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4.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7.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