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标要求: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课时集训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国情
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
2.1921年,列宁曾就新经济政策说过,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列宁强调的是 ( )
A.加快农业集体化的紧迫性 B.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C.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可能性 D.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3.1921年4月,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1921-1922年向农民征收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比以前制定的余粮征集额减少了1.83亿普特。苏维埃俄国粮食税的实施 (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推进了农业集体化 C.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D.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4.在1923-1924年度,国家共收工业税5800万卢布,其中私人企业就缴纳了4110万卢布。在1924-1925年度,从耐普曼(做买卖的商人,包括:工厂主、金融家、投机商、店主、工匠等)中共征收工业企业直接税2.9亿元卢布(包括工业税、附加税、所得税),占当年度全国直接税总额6亿卢布的一半。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A.苏联模式的形成 B.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改革 C.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5.通过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型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苏联的这些经济成就属于 ( )
A.农业 B.商业 C.重工业 D.轻工业
6.“初期的强制措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粮食总产量在1931-1932年出现下降,经历1933-1937年的增长,在1937年达到俄国历史上的最高点。从1938年又开始下降,1940年的总产量比1928年仅有10%的增长。”材料体现的是 ( )
A.苏维埃政权的措施与意义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C.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与效果 D.苏联工业化的优势与弊端
7.如图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这表明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 B.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C.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8.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苏联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进入太空,后安全返回地面。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市场经济体制 C.新经济政策 D.苏联模式
二、材料解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主要是采用经济以外的带有某种军事性的手段,不是通过市场,而是在市场以外来建立城乡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这种政策的目的是组织产品分配以保证对前线革命军队和后方工人的供应。
材料二 列宁说:“我们现在正用‘新经济政策’来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材料三 列宁指出:“商业不完全是资本主义的邪恶,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今天还不能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四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及作用。(3分)
(2)材料二中的“新经济政策”何时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中的哪些措施集中体现了材料三中列宁所阐述的思想。(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选择的“工业化道路”在当时发挥的积极作用。(2分)
三、探究题
10.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是20世纪影响最为广泛的事件,苏联(俄)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作用举足轻重。让我们一起回顾辉煌,反思教训。
任务一 【顺势而为,破旧立新】
(1)材料中的俄国由“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到“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与列宁开出的哪一“处方”有关?(2分)
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列宁
任务二 【一心一意,谋求发展】
(2)根据下列表格信息,概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3分)
任务三 【体制僵化,弊端显现】
(3)下面图片反映了苏联在经济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启示?(3分)
任务四 【社会主义,任重道远】
(4)综合以上探究,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7分)
拓展延伸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列宁 ③余粮征集制 ④自由贸易 ⑤苏联 ⑥国家工业化 ⑦工业国 ⑧日益僵化 ⑨30 ⑩必要条件 苏联模式 公有制 指令性 高度集中 反法西斯战争
1.[答案]A
[命题意图] 本题立足历史解释,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根据题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特别是余粮征集制,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遭到了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社会矛盾加剧,A项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是在苏俄时期,B项错误;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2.[答案]B
[命题意图] 本题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考查新经济政策。
[解析]根据题干“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可知,列宁强调的是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B项符合题意;加快农业集体化建设是在斯大林时期,A项排除;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C项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答案选B。
3.[答案]A
[命题意图] 本题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考查新经济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1921年4月,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1921-1922年向农民征收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比以前制定的余粮征集额减少了1.83亿普特”可知,新经济政策中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4.[答案]C
[命题意图] ▲本题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考查新经济政策。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3-1925年期间,苏联的私人企业和耐普曼上缴了大量的税收,说明这一时期苏俄允许私人工商业的发展,由此可知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故答案选C。
5.[答案]C
[命题意图] 本题立足历史解释,考查苏联的工业化。
[解析]根据题干“6000多个大型企业”“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可知,苏联的这些经济成就属于重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答案选C。
6.[答案]C
[命题意图] 本题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考查农业集体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项正确。题干主旨为农业生产,与苏维埃政权建设无关,A项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间与题干不符,B项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故答案选C。
7.[答案]D
[命题意图] ▲本题立足历史解释,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考查苏联的工业化。
[解析]观察图片可知,苏联工业总产值在1927-1937年间大幅提高,说明这一时期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D项正确;A、B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C项错误.故答案选D。
8.[答案]D
[命题意图] 本题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考查苏联模式。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社会的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题干中的科技成就都是在苏联模式下取得的,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A项错误;苏联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1927年实行,C项错误.故答案选D。
9.[答案]
(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1分)作用: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2分)
(2)1921年春。(1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2分)
(3)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2分)
(4)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
[命题意图] 本题立足历史解释,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宣布各项工作转入战时轨道,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及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根据材料三“商业不完全是资本主义的邪恶,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今天还不能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可知,列宁的意思是社会主义经济中同样需要商业发挥作用。新经济政策中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等。
(4)根据材料四“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道路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0.[答案]
(1)新经济政策。(2分)
(2)苏联建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大大缩小。(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3分)(3)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1分)
启示:国家的发展要符合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等。(2分)
(4)示例:(7分)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经历了数年战争,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恢复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等,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28-1937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命题意图] 本题设置真实任务情境,立足历史解释,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品生产取得巨大成就,建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大大缩小。
(3)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启示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展开论述,注意史论结合、语言流畅、逻辑清楚,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