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5 19:1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选择性必修二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第一课。本单元侧重于反映“劳动工具的日益改进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这是自古以来中外不同人群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单元三课分别从古代、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现代三个时间维度展开,形成递进关系,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本课由三个子目构成:农业工具的变化、手工业工具的进步、劳作方式的发展。前两目是并列关系,侧重介绍了农业领域耕作工具、灌溉工具、畜牧业工具的变化及手工业领域纺织业、陶瓷业和金属冶炼业工具的进步,即聚焦古代两大生产部门的生产工具进步。第三目侧重于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等古代重要的劳作方式。前两个子目从物质技术角度对生产力发展进行梳理,第三子目则在生产力基础上对劳作方式进行解读,三个子目联系紧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而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反映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又推动了生产关系发生变革,促进了劳作方式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选择性必修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选择性必修在特定主题之下古今贯通、中外联系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广度和深度,初步具备了分析史料、进行推理的能力。
由于本课涉及劳动工具和劳作方式的发展变化,本课内容一方面都是生活层面上的,与学生的饮食、穿着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另一方面,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基本上是全新的,00后的学生们大多缺乏劳动体验,教材中涉及的大部分劳动工具对他们而言是全然陌生的。在这种既缺少前置的基础知识、又缺乏先行的生活体验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当地长期使用的典型工具、具象直观的图文音频材料提供丰富的历史细节,为学生的认知搭建脚手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是:“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凸显了劳动的重要作用。”根据课标的这些要求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横向总结梳理,了解古代农业工具和手工业工具改进、劳作方式发展的时空脉络,把握不同时期中外生产工具发展、劳作方式转变之间的时空联系,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能够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理解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并强化证据意识与运用史料的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材料梳理,理解劳动对社会生产的推动作用,总结农业、手工业成就,感悟家乡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工具的变革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在“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指导之下,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了解古代农业工具和手工业工具改进、劳作方式发展的时空脉络,把握不同时期中外生产工具发展、劳作方式转变之间的时空联系,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教材处理上选择通过远古、战国、魏晋、唐宋四个不同的时间横截面切入,进行横向联系,凸显农业、手工业和劳作方式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凸显出来。大量使用博物馆馆藏资源的实物史料、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展开教学。
在本课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如蛋壳陶、江南开发、五大名窑等等,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迁移应用纲要知识来解决选必中新情境下的新问题。比如分析废井田开阡陌的意义、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等等,有利于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建构起新知识。
六、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PPT展示:“物自天生,工开于人”、《天工开物》页面节选
设问:我们屏幕上呈现了8个字:。大家觉得这一理念可能出自哪部著作?
教师:物自天生,工开于人出自《重印天工开物卷跋》,体现的是人类利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开发万物的理念。《天工开物》,梳理了一百三十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系统总结了我国古代各项农业和手工业成就。我们古人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追求美好生活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远古:骨石交响】
PPT展示:宋子曰:……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lěi sì)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
设问:在宋应星看来是哪种劳动工具对当时农业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师:耒耜是原始农业中使用的生产工具,多由石质或大型动物的肩胛骨制成。在它的上端绑定竖直的木柄。这是我们奉化博物馆馆藏的骨耜,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
视频:请根据视频,概述骨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功用及其局限。
教师:耒耜功用:在远古时期,翻土轻巧灵便,提高生产效率;局限性:材质硬度不够,适合土质松软地区。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还有一种石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土,它们呈三角形,器身上还磨制了3个或5个不等的圆孔,考古学家多认为它们是用于稻作的石犁。人们在它的面上不同部位穿有4个圆孔,它的后背平直,正面打磨光滑轻微隆起,两侧腰部边缘锋利似为刃。这些选材、钻孔、打磨的专业工序在当时往往需要专人完成。圆孔上安装捆绑木质犁把后变可用于耕地翻土,在劳动过程中,耕作工具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PPT展示:
设问:横向对比这一时期中西方农具发展情况,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教师: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P19学习聚焦)。这说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具有相似性,劳动是全世界共有的诉求,世界各个地区的人们都在享受劳动带给他们的成果。
设问:结合教材指出河姆渡先民可能已掌握了哪些灌溉工具和手工业工具,从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程?(预设:灌溉:陶器汲水灌溉;手工业:骨针、陶纺轮)
PPT展示:
设问:左图釜灶组合在制造过程中可能使用什么制造手法或工具?请说明理由。
教师:手法:泥条盘筑;理由:从器物上看,较厚,圆度不理想。从时间上看为河姆渡文化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坯车主要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部分地区得到使用。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瓷业的重要器物我们在纲要上也曾有所涉猎,那就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蛋壳陶,陶体最薄处0.3毫米。这类器物的制作,单纯依靠人手已经无法实现了,往往需要借助很多的工具。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开始使用坯车。蛋壳陶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往往需要专人完成。
PPT展示:(在我国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进化,劳动技能有所提高,农业生产有了初步发展,家畜饲养也增加了……进一步分工有了条件,手工业如制陶业等也有发展,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在这个时期展开和完成,轮制陶器技术以及冶铜、制铜技术出现,使手工业成为独立部门。
——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
教师: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分工创造了条件。
【二、战国:铁器铮音】
PPT展示:
讨论:将上表补充完整,并结合左图思考:
1.双镰铁范反映出战国时期我国冶铁技术有哪些新发展?
2.这些技术革新对农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教师:块炼铁又叫熟铁,通过锻打排除杂质,杂质含量比较高,韧性很强,质地比较软。生铁杂质含量低,质地更加坚硬。批量化生产还能降低生产的成本。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推动铁农具初步推广,从而带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让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块铁范,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面有一些刻痕。上面标注的实际上是两个字“右廪”,这是管理、储存农产品和制造农具的机构。铁范上有这个标识意味着什么?说明这是由官营机构制造的。
设问:战国时期还有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废井田,开阡陌”。促成这一变化的物质条件是什么?该事件又有何意义呢?
教师:男耕女织、家庭生产、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这种农业家庭式劳作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甚至明清都长期存在,在世界各区域文明中也很普遍。
过渡:冶铁领域我们刚刚提到:熟铁韧性强但很软,生铁非常坚硬但是有一个弊端,很脆。怎么改进能够将两者的优势合二为一,规避两者的局限呢?
【三、魏晋:田园牧歌】
PPT展示:
教师:图片所示就灌钢法的制作示意图。外面这个方形器具就是范,中间深色的是非常薄的熟铁片,生铁从炼铁炉流出,与范内的熟铁片高温融合,就能制造出兼具韧性与硬度的钢。在冶铁领域,为了提高冶铁炉温度当时还沿用了汉代的水排,用水力也就是自然力解放人力。灌钢法制作的农具硬度很大,质量提升,与此同时我们的灌溉工具也从原先利用杠杆原理的桔槔发展到翻车的改良与应用。使得土地大量开垦,尤其是南方。
PPT展示:
材料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2:《桃花源记》虽为寓意之文,但也是西晋末年以来坞垒生活的真实写照。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演讲录》
教师:武陵武陵郡位于现在的湖南省。我们看这幅江南开发图,湖南所处的地区,大家关注图例可以看到这属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图上还有一些箭头,这是北方移民南迁的方向。西晋末年,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农业发展。
PPT展示:
材料1:(刁逵)兄弟子侄并不拘名行,以货殖为务,有田万顷,奴婢数千人。
——《晋书》
材料2: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设问:请大家根据以上材料,以南北朝为例,概括坞堡经济的特点。
教师: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出现这样的坞堡呢?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战乱频发,地方割据势力强,坞垒一方面具有军事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众多奴隶进行集中劳作。这样的庄园式劳作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出现,能不能用史实来佐证?如罗马共和国晚期与中古西欧。
【四、唐宋:瓷韵悠长】
PPT展示:
过渡:接下来同学们请来看这幅图片,它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
教师: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于唐宋。又叫瓷路。1988年,奉化渔民在象山港出海捕鱼时打捞上来很多瓷碗。宋末元初一艘满载货物的大型货船从我国东南海域出发,却因路上遇到强台风而不幸翻船,沉入奉化境内象山港海域。如今,这些散落海底的陶瓷依旧在低吟着古代海丝贸易的繁华。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设问:这一现象对制瓷业的发展提出了哪些新挑战?
教师:首先我们需要提高的是产品的质量,沿用南朝的匣钵,防止坯件受无损。但是一个匣钵内如果只放一个坯件,太浪费空间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技术,进行批量化生产。宋代定窑就采取叠烧的方式,但是又容易造成彼此粘连,所以在唐宋时期工匠就使用支钉。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结晶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传向世界。
PPT展示:
左图是奉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东汉越窑绳索纹青瓷罐,而到唐朝,诗人陆龟蒙就曾用“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青瓷。右图是北宋五大名窑之一汝窑天青釉碗,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
设问: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两件文物的底部,你能发现有什么差别?
教师:左边底部是没有釉的,右边有。正是由于支钉的使用,才能实现通体满釉、避免粘连的效果。可见在劳动中,随着生产工具的演进,瓷器不但注重实用效果,而且也在带给了我们更高的美的享受。
【小结】
PPT展示: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
——[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教师:通过生产工具的改进,人们进一步实现社会分工、社会转型,更广阔的地区得到了开发,并逐渐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劳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铁犁牛耕的推动使原来的氏族公社集体劳作,走向了家庭式劳作,手工业进一步专门化,出现官营与民营的作坊式劳作。这个过程不仅仅在改变我们的生产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精神生活,不仅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社会。而这一切是由于什么原因所主导的?
正如马克思所讲: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人类的手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
劳动改变社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七、板书设计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