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背影教学设计[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4-16 07:3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背影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 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3、 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
2、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出示小黑板)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象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象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你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你太晚了。”
(学生阅读短文谈感受)
(导语)随着年龄和社会阅历的不断增长,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层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儿子,在事隔八年之后回忆关于父亲的一段往事时,在他的心中会是怎样的感觉。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简介作者朱自清。
1、学生根据预习所掌握到的资料谈谈对朱自清的认识。
2、教师补充:①“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
②民主战士:不领“美援”救济粮。
③自称扬州人:祖籍江苏东海县,定居扬州。
(二)介绍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朱自清时任清华大学教授,是作者追忆八年前(1917年)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朱鸿钧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3、 解题
(一)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学生讨论后明确:1、(思念父亲)惦记背影
2、(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3、(父子分别)惜别背影
4、(读信泪流/别后怀念)再现背影
(二)文章多次描写“背影”有何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①“背影”是父爱的缩影,浓缩着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②表现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散发着淡淡的哀伤。
(三)课题可以换成“回忆我的父亲”或“浦口送别”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可以,但比“背影”逊色许多,无法完全把以上的情感表达。
4、 布置作业
整理笔记,尝试归纳文章中心内容。
第二课时
1、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 学生尝试归纳文章中心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中心: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3、 分析文章中心。
(一)父爱子
1、送别过程中,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亲自送我,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我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2、详写了哪一件事情?(为子买橘)
4、 分析第六自然段。
⑴说话训练: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
⑵品味父亲的语言。
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父亲的语言) 四句话是: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①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句: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句: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⑶观察父亲的动作:攀:艰难、吃力;月台的高度。
缩:吃力;没有外物可借助。
倾:艰难、努力。
探:小心翼翼;身体稍胖。
⑷读懂父亲的穿戴:三“布”:家境惨淡,生活不尽如人意。
二“黑”一青:丧事,心情沉重。
⑸留意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腿脚不灵活);一股脑儿(全部);轻松(尽到责任);似的(故作轻松)。
(二) 子爱父(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1、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学生讨论: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伤心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思念之泪,读父信,忆背影。
2、文中讲了哪两次自责?
学生讨论后明确:①“真是聪明过分”
②“真是太聪明了”
反语:糊涂之意,深深的自责。
四、作业: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 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 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二、分析多次流泪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总结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
3、 习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
文章中对“背影”的叙述,哪次为实写?哪次为虚写?
学生讨论后明确:实写:二、三;虚写:一、四。1.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四、课堂讨论。
1、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2.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4、 布置作业。
谈谈你学习《背影》后对父爱的认识。
板书设计:
难忘背影,渲染气氛。(开篇点题)
背影 回忆往事,重温背影。
别后境遇,寄托思念。(照应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