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百合花
茹志鹃
你知道以下花的象征着什么吗?
梅花:
傲气高洁
荷花:
纯洁无瑕
牡丹:富贵荣华
百合花?
一、知人论世
茹 志 鹃(1925—1998),浙 江 杭 州人,作家。1925年 9 月生于上海。曾用笔名阿如、初旭。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表现战争题材的,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深情厚谊;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于劳动妇女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和性格的贤淑。主要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写作背景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冷峻的现实生活经常让她想起战时的生活与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作者的写作动机是借对战争年代圣洁的人际感情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二、小说基本知识
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
具体的环境描写,
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1.人物形象、
2.故事情节、
3.环境描写
主旨情感
二、小说基本知识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多种人,合成一个。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二、小说基本知识
小说通过
故事情节
展示性格,
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选择或虚构事件,
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4个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二、小说基本知识
社会环境(重)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
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
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环境
三、标题作用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
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
题型:
“理解小说标题的意蕴”、
“小说标题的作用”。
四、常见标题类型: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如《边城》
2.人物、人物形象特征:《我的叔叔于勒》
3.事件:《林黛玉进贾府》
4.线索:《项链》《药》
5.主旨(寓意、情感):《祝福》《百合花》
6.问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标题作用/答题思路:
环境方面:
点明时间地点,
创设故事背景,
渲染环境氛围,
奠定文章感情基调;
eg.《边城》
人物方面:
交代或突出
主要人物形象
eg.《装在套子里的人》 《阿Q正传》
五、标题作用/答题思路:
情节方面:
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eg.《马谡失街亭》
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eg.《项链》《药》
主题方面:
寄托作者情感,
揭示小说主旨,
深化主题,
eg.《百合花》
五、标题作用/答题思路:
手法效果:
运用 手法,
生动形象,
意蕴丰富,
eg.《命根子》
读者方面: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吸引眼球,
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
引发读者思考,
eg.《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分析文本脉络
提示: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开端(1—23):带路——通过带路护送过程的描写,重点表现通讯员的人物形象。
发展(24—43):借被——在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
高潮(44—57):牺牲——写通讯员的牺牲及新媳妇为他缝补衣服的举动。
结局(58—59):盖被——新媳妇把带有百合花的被子盖在了通讯员身上,凸显了人性之美。
2.“百合花”为题,有何用意?
(1)手法上:“百合花”是以借代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
(2)情节上:百合花被子是情节的一部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人物上:通过写百合花衬托出通讯员和新媳妇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4)主旨上:深化文章主题,突出了小说人性美、人情美的主题。
(5)读者方面:以百合花为题,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一、小说塑造人物方法
正面描写包括:
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正衬、反衬等;烘托
其他手法:白描、对比、衬托、烘托、修辞
一、小说塑造人物方法
肖像描写: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二、分析本文人物形象及手法
1.小说主要人物:
小通讯员、
新媳妇、
我、
“我”是
线索人物,是整个故事的目击者。
分组讨论
1、2组:通讯员的形象及塑造手法,涉及到的段落。
3、4组:新媳妇的形象及塑造手法,涉及到的段落。(在全文找到关于“新媳妇”六次“笑”,两次“啊”的描写)
5、6组:找出文中两次明显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7、8组:找出文中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并分析作用。(枪筒中的树枝和野菊花;两个馒头;衣服上的破洞;百合花被子)
通讯员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①小通讯员是一个善解人意、害羞、腼腆的人。
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故意停下来等我6,
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体现出小通讯员善解人意的特点。
见我挨他坐下,局促不安,问他话时脸涨得通红8“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21
通过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现他的腼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小通讯员是如何塑造的
②他是一个勇敢、不畏牺牲的军人。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17,为救战友而牺牲54
用语言描写、侧面描写反映人物性格,体现他的勇敢和不畏牺牲。
小通讯员是如何塑造的
③他是一个热爱生活,质朴纯洁、对人体贴的人。
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42;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42等细节描写体现了这一特点,塑造了完整的人物形象,推进了情节发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小通讯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通讯员是一个天真活泼,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又憨厚朴实,
拘谨腼腆,不善言辞,质朴纯洁,不畏牺牲,舍己为人的军人形象。
在全文找到关于“新媳妇”
六次“笑”,两次“啊”的描写
(在文中用横线勾画出来),
分析其内心情感的变化和人物形象。
前三次:通过神态、细节、动作描写,表现出新媳妇的娇羞、矛盾、内疚、关心
①“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30“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30
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30
③“那媳妇一面笑,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34
后三次: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新媳妇的牵挂、歉疚、害羞
①“笑眯眯地抿着嘴”,东张西望要找那位“同志弟”44
②得知“同志弟”已去前沿就“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44
③说完“他可受我的气了”,又“抿着嘴笑着”44
两次“啊”:
①通讯员受重伤被抬进包扎所后,正在帮着工作的新媳妇看到后“短促地‘啊’了一声”;53
②新媳妇了解了通讯员负伤的原因之后“又短促地‘啊’了一声”。55
意外、惊讶 关切,激动,震惊
总结新媳妇形象
美丽娴静、淳朴善良,
对革命队伍怀着诚挚的爱心、
觉悟不断提高的农村妇女形象。
课堂小结
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献身和献被等情节描写,
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
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
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百合花的象征意)
探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1)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
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4
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
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情:
“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探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2)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
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了。”45
①交代总攻前的环境;②照应开头的节日“中秋”;③凸显了进攻的困难,为下文通讯员的牺牲做铺垫。
2、小说中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有几处?
分析概括细节描写的作用。
(1)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7+42
(2)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42+57
(3)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34+43+53+56
(4)新媳妇的百合花新被33+44+59
2、小说中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有几处?
分析概括细节描写的作用。
(1)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42
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2)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42+57
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第二次是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两个干硬的馒头睹物思人,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2、小说中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有几处?
分析概括细节描写的作用。
(3)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34+43+53+56
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4)新媳妇的百合花新被33+44+59
这一细节描写,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明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
叙述方法分析
按叙述的先后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补叙:在叙述过程中对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必要的补充,交待。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找到文中的两处插叙,并分析其作用。
文中第11段插入对家乡竹海的联想,有何作用。
①这段插叙充满诗情画意,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包含着“我”对故乡生活的热爱;
②也增强了“我”对通讯员的亲切感。
找到文中的两处插叙,并分析其作用。
文中第47段插入家乡中秋节的景象,有何作用。
①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舒缓紧张的气氛,调节读者的阅读情绪;
②表现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写作特点分析
(1)选材上善于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表现主题
本文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富有诗意的描写。
精心和细致描绘虽然平凡,但就特征性的生活画面也能展示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特定的角度来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和力量源泉。
写作特点分析
(2)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刻画了小通讯员生动的形象。
写作特点分析
(3)对比手法富有诗意。
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7,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42。
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却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写作特点分析
(3)对比手法富有诗意。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不同。
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说:“不用打针了。56”
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做出这一决定的:
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56”是从理智出发而言;
写作特点分析
(3)对比手法富有诗意。
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56,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写作特点分析
(4)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文章两次描写通讯员枪头上装饰的树枝和野菊花。这前后呼应的两笔,不仅使情节前后照应,更表现出通讯员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心灵以及临近战斗仍然从容不迫的性格特点。
课堂小结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