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课件(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4 12:4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知人论世
一.识作者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
实。祖籍浙江绍兴,
1898年生于江
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
州人”。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结业后,在江
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
《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5年任清
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
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
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
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为主,散文朴素缜密,
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富
有真情实感,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
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
和风格。
 著有诗集《踪迹》,散文集 《背
影》 《欧游杂记》 等,文艺论
著《诗言志辨》 《论雅俗共赏》等。
 
二.探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
“四·一二”政变。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
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
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
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
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
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
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
子……”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
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中,陷入了不
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初步感知
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的文眼是哪句?
 2.你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些段落,为什么?
局部赏析
赏析4、5、6自然段。
(一)鉴赏三段的写作技巧
 1.将荷塘和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描写,突
出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2.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从色彩、光华、
香味上展现荷花之美。
 
【补充】关于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
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
感觉”的一种修辞手法。
 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1.增强文采,丰富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使文章更富感染力。
 2.形象生动,能够通过不同感觉的沟
通状写难写之物,更形象地表现事物特
征。
 3.生动的用词,把难摹的月色描绘得
如在眼前。
 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
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地荷塘里。”
中的“泻”和“浮”二个动词。
 4.运用衬托手法。
 作者通过叶、花的安谧、恬静来衬托月色
的朦胧柔和。
 5.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作者用蝉鸣蛙叫来反衬荷塘月色的静。
 6.运用叠词,增添音韵美。
(二)归纳各段内容
 段4:月下荷塘。
 段5:荷塘月色。
 段6:荷塘四周。
整体梳理
(一)脉络梳理
      想荷塘(1)    
      去荷塘(2、3)   
      赏荷塘(4-6)   
      离荷塘(7-10)  
荷塘
月色
(二)情感分析
文章的抒情基调: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到)
(三)确定文眼
本文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四)小结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既有外部
的行踪线索,又有内部的心理线索,
使文章结构严谨,形成一种完美的
圆合状态。
问题探究
 1.文中引用的《采莲赋》,以前的课文中
删去了,新课文中又加上了,你认为怎样
好?
(参考答案)
观点一:应该删去。
①这段文字晦涩,语意艰深,难以理解其
内容。
②这段文字和整篇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风
格不一致。
观点二:应该加上。
①加上后忠实于原文,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②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女子穿着鲜艳的服
装,坐着小船,唱着民歌,歌声此起彼伏,
姑娘追逐打闹,这种嬉戏场面正表现了作者
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能反映出作者乐得暂
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苦恼心情。
 2.对比《荷塘月色》与 《故都的秋》的
写景方式。
(答案参考)
 《荷塘月色》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
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
掩藏。
《故都的秋》略于写景,尽力抒情,
更给人以厚重感。
小结
《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都是现代写景
散文中的佳作。从选入
进高中教材,就从未被
删过。
优秀的作品总是需要反
复咀嚼的,特别是这种写景优
秀的文章。课后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喜
欢的词句段背诵,这有利于我们的写
作。
作业
 1.背诵4、5二自然段。
 2.完成配套练习册中本课的练习。
 3.预习《我与地坛》。
预习题:
⑴文章节选的二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⑵说说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可以谈
内容,也可谈写法。
佳作推荐       
         匆  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
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
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
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
走了: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
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
溜去;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
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
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
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
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
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
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
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
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
边垮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
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
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
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
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
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却被微风
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
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
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
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
去不复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