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课件(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4 12:4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郁达夫
故都的秋
知人论世
(一)识作者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
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
文家、诗人。
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主编《创造季刊》。1930年参加“左联”,积
极进行文艺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勇敢地投
身于抗日洪流之中。1945年,不幸被日本宪兵
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年,
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
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
子》《出奔》等。
(二)探背景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
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由于国民党白色
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
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他过的
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
游山玩水,写下了许多游记散文。1934年7月,
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
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本文。
(三)巧识文
       散  文
 散文,一种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
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歌、小说、戏
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狭义
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
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
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根据内容和性质,散
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
哲理散文。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
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
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
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
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主要是从
散文的立意方面来说,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
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
主题。
感知文意
一.释题
将文题“故都”改为“北平”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参考)
不能。
“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一
种文化底蕴。从而让文题暗含了自然景观与
人文景观的相融。
二.文意梳理
(一)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2.文章描写了哪些图景,来展现故都的秋?
 3.文章第10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4.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但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答案参考)
本文的文眼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
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延伸】
思考:能否将句中的“来得”去掉?
【提示】所谓“文眼”,是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
 2.文章描写了哪些图景,来展现故都的秋?
(答案参考)
描写了五幅图景:清晨静观、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秋雨话凉、胜日秋果。
【小结】
 本文虽是写故都之秋,但作者既不写故都
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
的自然风光。只是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
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
——选材独特
  3.文章第10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参考)
第11自然段是对中外写秋诗文的议论。
 ⑴从题文的关系看,二者是吻合的。插入议论,丰富
了内容,拓宽了视野,展现了题中暗含的“人文景观”
这一元素。
 ⑵从行文的章法来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既
显示了思路的开阔、文采的灵秀,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
文化素养。
 ⑶从人们的情思来看,全世界人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
而中国人的感情最浓、最深,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提示】如何解答某一段作用
1.先要说下该段的主要内容。
2.然后从内容上和结构上进行分析。
⑴内容上包括人物和主题二个方面。
⑵结构上除了考虑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留心与标题、开头、结尾之间的联系。
 4.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但文中多次
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答案参考)
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与北国之秋做对比,
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
“浓”,从而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赞美和眷恋。
(二)结构小结
        眷恋故都之秋
        回想江南的秋天
          秋院晨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北国秋果
          议秋
        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直抒胸臆,呼应上文
故都的秋
总起
分写
总括
记叙
描写
议论
清 静 悲凉
流露忧郁情怀
抒发眷恋之情
(首尾照应)
(三)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描写,赞美了故都
秋色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
又带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
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的情
怀。
疑难探究
思考:就全文来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又有“悲
凉”之情夹杂其中呢?
(答案参考)
这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
①作者所处的时代,战乱连连,民生凋敝。作者自
己为了谋生,也颠沛流离,内心“悲凉”。这份“悲
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更是对整个人生
的感受。
②作者虽是一个现代文人,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
情结未完全摆脱。再加之故都的秋景本来就凄清落寞,
正契合作者心境,因而“颂秋”之中便蒙上了一层淡
淡的悲凉之情。
赏析写作特色
 1.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2.运用对比、排比等手法,展现秋意。
【提示】文章排比句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
味很深厚,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
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3.融入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增添
诗意。
 4.首尾照应,形成回环往复之美。
作业
 1.完成本配套练习中本课相关练习。
 2.预习《荷塘月色》。
预习题:
⑴找出文章的文眼。
⑵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些段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