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我与地坛
史铁生
知人论世
(一)识作者
轮椅上的文坛硬汉
——史铁生
史铁生(1951—2010),
北京人,中国著名作家。
史铁生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七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进了中国
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
一篇小说,此后陆续发
表了多篇小说。其作品
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
英、法、日文译本在国
外出版。
史铁生的作品呈现出平淡质朴而意蕴沉没的“散文化”的倾向,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是完全合而为一的。
主要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成名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谈》(这二部作品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插队的故事》等。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泰戈尔
(二)知背景
史铁生在21岁时突然失去了双腿,内心极端痛苦:“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最终,他在这儿获得了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三)释题
本文节选自《我与地坛》,全文共七部分,这里节选的是第一、二部分。有改动。
地坛又称方泽坛,在北京市安定门外(市区北部),是明清两朝皇帝每年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补充】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土、谷是人们首要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因而必然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如此一来,土谷之神“社稷”也常常便被用来指国家或朝廷。
二.整体梳理
节选二部分内容有什么不同?请给每个部分拟个小标题。
(答案参考)
⑴内容:第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在地坛中获得生命的感悟。
第二部分主要写作者在地坛中感知母爱。
⑵小标题
①我·地坛·生命②我·地坛·母亲
【提示】间隔号的用法
1.表示外国人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
2.表示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
3.汽车牌号的应用。例苏E·12F88。
4.用来间隔日期中的时间,例如月份与日期。
5.用几个并列词做标题,词语间可用间隔号。
三.局部分析
(一)第一部分
1.提问:在双腿残疾后,作者为何喜欢独自呆在地坛?
(答案参考)
①最先是地坛的一切似乎与作者的心境十分相宜,是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儿荒芜冷落。
②之后地坛又给予了作者“生”的启
示。——这儿“荒芜但并不衰败”。
2.思考:地坛为何能给作者“生”的启示。
(分析)
柏树——老却苍幽
野草——茂盛得自在坦荡
小昆虫(蜂、蚂蚁、瓢虫)——富有活力
草露——摔开万道金光
草木——竞相生长,片刻不息
落日,雨燕,脚印,古柏,
暴雨骤临,秋风忽至
①苍凉中不失活力
②时间和生存是永恒的
由绝望到对生活充满信心
荒芜但不
衰败
3.提示
⑴本部分的景物描写很出彩,用词独特且形象。如“炫耀的朱红”“沉静光芒”“斜切下一溜阴凉”“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等。
⑵人的一生常有被冷漠过,被遗忘过,被嘲笑过,甚至被怀疑过,我们一定要在这些挫折中,学会照顾自己!
(二)第二部分
1.提问:从该部分中,你看到了怎样一位母亲?简要分析。
(答案参考)
命运艰难,聪慧,坚忍,爱得毫不张
扬—— 一位伟大的母亲。
(简析略)
2.思考:在该部分中,“我”有哪些心绪?
(答案参考)
①醒悟:母亲对“我”毫不张扬的爱。
②悔恨:自己的倔强和羞涩,未体谅母亲;未来得及回报母亲……
③怀念:“我”在园中寻觅母亲的身影,可母亲已不在了。
④认识:充满苦难的母亲仍默默地坚强地活着;为了母亲,为了自己,“我”更得顽强地活着……
3.拓展
我们常说母爱是伟大的。但她的伟大并不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她是于无微中触人心魂,使人泪落。同学们,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否感知了这一点呢?请说说你所体会到的母爱。
……
4.教师的话
母爱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每一
位母亲各有各的爱的方式。因此,
我们不能以同一标尺去衡量母爱。
在母爱的护航下,我们不能因为倔强,
而不愿与母亲交流;不能因羞涩而将自己的
感激隐藏,适时地说句感谢,或在特殊的日子给予一份小小的礼物,母亲都会十分感动的。
古人常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希望同学们在有生之年,不要留下此种遗憾!
(三)小结
荒芜
生机
残疾自伤
走出阴影
理解
希望
追忆、怀念
感悟、认识
地坛
“我”
“我”
母亲
“我”与地坛
(明线:人与景)
“我”与母亲
(暗线:人与人)
思考
追寻
感悟
解答
我与地坛(节选)
人生的意义
四.疑难
1.思考:怎样理解“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答案参考)
①这句话是史铁生面对自身困境所作的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②生以及生命中的遭遇是上天所给的事实,人要直面生命中的不幸和苦难。
③死,可以摆脱痛苦,但不是心灵的救赎之道,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将“死”的问题搁置,珍视生命,珍视当下,从而树立活下去的信心。
2.“她有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 ……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P115第2段)
这一段话中,将第一人称换成了第三人称,有什么好处?
(答案参考)
①此段文字所在的段落,主要是表现作者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母亲的痛苦。
②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采用一种客观的态度,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否定。
3.提问:你对本文的结尾段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参考)
①本文结尾形象地点明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的每一点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
②“车辙”与“脚印”的交织,象征了母亲与地坛的重合:地坛是“我”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话与第二部分开头的一段相呼应,完成了对母爱的诠释。
五.写作特色
1.妙用对比
2.充满哲理意味
3.明线与暗线交织,结构严密
母亲承受痛苦而事
事顺着“我”
过去母亲常来地坛寻“我”而“我”却不理她
地坛荒芜但不衰败
“我”的残疾自伤
“我”不顾母亲的感受常来地坛
母亲逝后“我”在地坛想看母亲身影
对比
六.提示
《我与地坛》与前二篇写景抒情散文不同,它更多地是记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
本文只是节选部分,作者只是提出问题,并未作出回答。如他在地坛中领悟到了什么?对于“怎样活的问题”他如何思考?这些都有待阅读全篇去寻找答案。这两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也需要结合全篇整体理解。
七.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
2.建议课后阅读《我与地坛》全文。
3.预习《赤壁赋》,初步梳理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