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条件,灵活选用叠合法与度量法等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从“数和“形”两个方面理解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2、理解线段的和与差;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和几何语言表示;
3、在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过《丰富的图形世界》,了解了一些立体的、平面的几何图形。在上一节课也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了线段的形象、描述性定义和表示方法,这一节将进一步研究线段的重要的基本性质和比较方法。所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抽象提炼线段的基本性质,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和差作图等,知识策略的获得完全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得到,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这节课的内容对学生几何意识的起步、基本的操作方法、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认识空间与图形、乃至后期几何图形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线段的和、差关系和线段的大小比较。
2、难点:几何语言的表述。
4、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探究,引入新知问题1:你注意到了吗?家里有客人来吃饭,父母将筷子底部在桌面上对齐之后,分给每一位客人; 你知道这样做的道理吗? 问题2:两名同学小王和小李比谁的个子高,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对照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活动:启发、指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师生共同归纳:筷子的底部要对齐注意脚底要平引入课题: ——线段的长短比较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从现实对象中抽取其本质属性,引出线段的长短比较
(二)活动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 拿出长短不一的小棒,让学生动手比较他们的长短活动二: 比较线段AB、CD的长短: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很容易知道它们的长短让学生合作交流,利用叠合的方法,移动线段AB、CD放在同一条直线上,使端点A与C重合,端点B与D落在A的同一侧。学生观察两条线段另外一个端点的情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师生共同归纳:(1)(2)(3)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和积极思考,导入新课。让学生用叠合法探究两条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两条线段长短的比较,用符号语言描述为了后面的学习起到了过渡与衔接的作用。
活动三:思考除了叠合法外,是否还有别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习很容易说出度量法 度量法是小学已经学习过的基本方法。
活动四:(1)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如果线段AB=a,BC=b,那么AC与AB、BC之间有何关系?点D在线段AB上,若线段AB=a,DB=b,那么线段AD与AB、DB之间有何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AC=AB+BC =a+bAD=AB-DB =a-b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线段和与差的概念,并强调线段的和与差是线段长度的和与差。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活动五:线段的中点1、拿出一根无弹性的细绳子,让学生找到绳子的中点;2、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线段,用折纸的方法找出线段的中点。 学生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如何通过折叠的方法找到细绳的中点、线段的中点。师生总结:线段的中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C=BC=或AB=2AC=2BC 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与思考中获取知识,使学生熟翻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来表述研究对象,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三)巩固提高,强化新知例:如图,AB=16cm,C是线段AB上的一点,且AC=10cm,D是AC的中点,E是BC的中点。求线段DE的长。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视情况,给予辅导。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描述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严谨性。
(四)学生练习,巩固新知。书P141练习1,2,3 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练习、反馈,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做好评讲。
(五)课堂小结,内化新知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1、线段的长短比较法;①叠合法②度量法2、线段的和、差及中点概念和使用 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六)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习题4.3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进行个别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