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上第4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九年级上第4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2-12-11 16:41:10

文档简介

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3课时)
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运用实验确认消化面积的大小与消化速度的关系,学会模拟实验的方式、方法
     3、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图解,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完成“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的实验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重点难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实验器材:烧杯、方糖、水、试管、1%淀粉溶液、碘液、温度计、酒精灯
教学过程:
▽▼▽▼▽▼▽▼▽▼▽▼▽▼▽▼▽▼▽▼▽▼▽▼▽▼▽▼▽▼▽▼▽▼▽▼▽▼▽
                 第1课时
引入:在吃饭正常的情况下,患有慢性肠胃病的人,大都比较瘦,而有的人比较胖,这是为什么?
一、消化系统
组成:一条消化道和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组成
读图,并思考:
  ⑴构成消化系统的消化器官有哪些?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⑵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在哪里?
1、消化道:
画消化道的示意图同时让学生画在纸上,让学生对照
课本146页图并与教师一道填写各部分名称,并了解其中
几个部分的主要功能。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
△分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的消化腺:如唾
液腺、肝脏、胰腺。它们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
另一类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它们数量甚多,都直接开口于消化道,如胃腺、肠腺等。
△功能:消化腺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胰腺
肝脏
肠腺
流入的部位
口腔

十二指肠
胆囊
小肠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胰液
胆汁
肠液
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设疑:我们每天吃进大量的食物,但只排出少量的粪便,减少的那部分到哪儿去了?
演示实验:哪一个溶解的更快。
 结论:在人体消化道中,等量的相同类型的食物,形状、体积大小不同对消化速度有影响。
读图:看图4-20,并思考
 1、口腔中的牙在消化食物时有什么作用?如果把米饭在口腔内慢慢地咀嚼,你会觉得有甜味吗?
  ――切割、磨碎食物;因为唾液中含消化酶。
2、胃壁很厚的肌肉层起什么作用?胃壁中,与食物消化有关的消化腺及分泌的消化液有哪些? 主要消化的营养物质是什么?
  
――研磨食物。有关的消化腺是胃腺,它分泌产生胃液,消化蛋白质
 3、除肠壁上的肠腺分泌消化液进入小肠外,还有哪些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小肠?这些消化液与哪些营养物质的消化有关?
  ――胰液、胆汁。胰液主要消化蛋白质、糖类和脂肪。而胆汁主要消化脂肪。
 4、小肠壁有怎样的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
       
――小肠表面的皱壁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
5、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分解后的最终产物是什么?
  ――糖 类:葡萄糖
    蛋白质:氨基酸
    脂 肪:甘油+脂肪酸
小结:说出消化道的组成和有关的消化腺
作业:作业本(第一部分)
                 第2课时
复习引入:⑴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
  胃:酒精和少量的水
 小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
    维生素、无机盐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⑵消化分为两类:
 物理性消化:牙齿――切、撕、磨(咀嚼)
        胃――搅拌
       小肠――蠕动
化学性消化:各种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
三、酶
定义:生物体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能使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变成可吸收的物质。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设疑:假如我们口里嚼着馒头,米饭,细嚼慢咽有什么特点吗?
(会变甜)
为什么会变甜呢?
(馒头,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不甜的,有可能淀粉在口腔内发生了变化?)
淀粉发生没发生变化,我们怎么知道呢?
(用碘液检验,淀粉遇碘变蓝,这是淀粉的特性。)
☆演示实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1、用自制唾液收集器收集唾液1~10m1,放入试管中备用(取唾液时,可轻轻咀嚼浸醋的棉花或其他食物,以增加唾液的分泌)。
2、将2支试管分别编为1、2号。在2支试管中都放入1cm长的生面条和1滴体积分数为0.4%的碘酒溶液,这时可看到2支试管内的生面条外表均呈现蓝色。
3、向1号试管内加入lmL清水,并轻轻振荡;向2号试管内加入lmL唾液,并轻轻振荡。同时将1号和2号试管进行水浴(放人盛有38℃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加热以保持其温度的恒定。约经5~30min后,取出试管观察,看到1号试管中的生面条仍呈现蓝色,而2号试管中生面条外表的蓝色已消退。
实验器材:干淀粉,大、小烧杯,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碘液。
步骤
实验项目
试管
1
2
1
淀粉糊
2ml
2ml
2
注入新鲜唾液
——
2ml
3
注入清水
2ml
——
4
370C水浴10分钟


5
滴加碘液
变蓝
不变蓝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
?
                 第3课时
设疑:酶有什么特点?是否所有的酶在任何条件下都会起作用?
课堂练习:课本151页课后练习1-2题
作  业:作业本(二)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酶的概念和特点,知道影响酶催化效果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掌握对照实验设计的意图,得出影响酶催化效果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酶的概念和特性
【教学难点】
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的实验
【教学过程】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引 入

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 甘油、脂肪酸 淀粉 葡萄糖
小肠适应消化吸收的结构特定
小肠较长,且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大多进入小肠
小肠壁上有绒毛,增大了小肠的表面积
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回答:小肠哪些结构和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
一、酶的概念
1、酶是生物体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又称生物催化剂。
2、作用:使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变成可吸收的物质。
P128活动
取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的淀粉,并滴加碘酒溶液,淀粉变蓝
一支试管中滴加唾液,另一支试管滴加纯净水,分别水浴(37℃)
滴加唾液的试管中蓝色消失,说明淀粉分解了
看P128 活动,掌握对照实验的方法
二、酶的特点
酶的作用特点:专一性、高效性、多样性
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反应或一类反应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果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2 (举例:猪肝和H2O2)
多样性:人体内有多种酶,目前已经发现的有3000多种
因为酶是参与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因此酶不足或酶缺乏会导致人体新陈代谢混乱甚至病症。
白化病:缺乏酪氨酸酶导致黑色素不能形成,全身皮肤呈白色或粉红色,毛发为白色或淡黄色,虹膜透明,脉络膜也失去色素,瞳孔发红,畏光,皮肤对光高度敏感,晒后易发生皮炎,本病常属染色体隐性遗传。
半乳糖血症: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引起,表现为婴儿哺乳后呕吐、腹泻,对乳类不能耐受,继而出现肝硬化、白内障、智力发育不全等症状。
三、影响酶催化效果的因素
书本P129 探究
结论:温度可以影响酶的催化效果
介绍:影响酶的催化效果的因素还有
pH值(每种酶都有自己适应的pH值)如唾液淀粉酶约为6.8,胃蛋白酶约为1.8,胰蛋白酶约为8
离子的影响 如氯离子可以激活唾液淀粉酶,重金属会抑制酶的活性
【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