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1 16:5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
基础知识识记   1.给加红字注音。   萌发(  )  翩然(  )  孕育(  )  簌簌(  )  销声匿迹(  )   载途(  )  亚热带(  )  候鸟(  )  农谚(  )  刺槐(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1)yí(  )器   (2)活yuè(  )  (3)yùn(  )育   (4)冰雪róng(  )化   (5)区yù(  )    (6)显zhù(  )  (7)xuán(  )殊  (8)销声nì(  )迹   (9)草长yīng( )飞   (10)shuāi( )草连天   3.选出对加红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销声匿迹(  )   A.隐藏    B.暴露    C.隐蔽    D.不具备   (2)风雪载途(  )   A.满载    B.充满    C.带着    D.夹杂   4.选词填空。   (1)1962年,北京地区的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__________。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________就可能避免。(损失 危害 损害)   (2)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________,就是因为有逆温层存在。(适宜 适应)   (3)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可以利用来________(避免 减轻)或__________(避免 减轻)害虫的侵害。 运用能力提升   5.判断下列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   (2)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   6.说明下列加红词语的表达作用。   (1)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可能:   (2)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首先:   7.填入横线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雁阵之美,在于它给现实生活提供哲思。有研究表明,雁阵飞行的速度能比单雁提高22%,因为飞行中雁的两翼可形成一个相对的真空状态;头雁没有真空,无法讨巧,但却是不停轮换的。________,这确实值得作为思想群体的人类深思。   A.为了团队共同的目标勇于牺牲自我   B.雁阵里每一个成员能配合得如此之好   C.人类与我们的大自然应怎样和谐相处   D.任何团队总有一个精明的领导者   8.“农谚”即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总结了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请你向有经验的老人请教,收集两条反映物候现象的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 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9.简要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10.第①段的说明中心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   11.第①段内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简单分析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12.第②段画线句子中,“草木荣枯”和“候鸟去来”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13.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大自然的语言”保持一致的语句有哪些?从原文中找出内容作答。   14.结合文章内容,给“物候”和“物候学”下个定义。 课外拓展阅读   (2011 山东潍坊)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动物的眼睛                       欧阳军   夏天傍晚,一只蚊子悄然进屋,围绕着屋里的人们伺机下口。在它的眼中,前方是充满诱惑的晚餐,后方则是自己振动的双翅,这两个景物同时出现在它的视野里——这让我们感到惊异,因为当我们注意前方的时候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背——但蚊子可以做到。   我们都知道,有些昆虫有一类特殊的眼睛被称为“复眼”,顾名思义,就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这些小眼睛独自感光成像,使得各个方向的物体都可以在视网膜上成像,这种眼睛可以获得超大的视野和清晰的图像,比我们使用的广角照相机更加厉害。   蜻蜓的复眼是由许多“眼睛”简单地并列在一起工作,每只“眼”单独成像,但是它们只需要把图像的一部分传给大脑即可,而不用将看到的所有信息都交给大脑处理,这样蜻蜓有限的大脑就能迅速处理环境中瞬息万变的信息。因此蜻蜓具有极强的机动能力,在高速运动时,能敏锐地捕捉到同样高速运动的猎物,被称作昆虫中的“战斗机”。   蝴蝶在花间穿梭,我们可以看见它美丽的外形和鲜艳的色彩。可是反过来,蝴蝶眼里看到的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当蝴蝶看到你的脑袋,它会认为是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你的头发就像一捆绳子,每一根绳子都粗粗的,足以让它停得住脚。但如果蝴蝶不飞,或者人不动,那么蝴蝶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动物所看见的主要是物体的动作。   一只蛤蟆一动不动地呆在草地上。一只苍蝇飞了过来,等苍蝇飞近时,蛤蟆突然发起攻击,射出它的舌头攫住苍蝇送进自己嘴里,接着它又一动不动地呆着,看上去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对一只蛤蟆来说,花园就是一张灰色的屏幕,只有这张屏幕上的东西轻轻晃动的时候,蛤蟆才看得见。当蛤蟆跳跃的时候,它自身的运动让它看到了周围的景象,当它停下来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又会变成一片空白。   动物的眼睛与它们的需要和环境相适应。   狐狸的瞳孔是上下长、左右窄。因为它更需要看清它上方和下方的东西,比如树丛里的一只鸟,草地里的一只鸡。   马的瞳孔是左右宽、上下扁,像一个平放着的纺锤体。 由于马大多生活在开阔的草原上,这种左右宽上下扁的瞳孔能够帮助它们老远就能看见两边的敌人。   猫的眼睛一日三变。在白天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它的瞳孔可以缩得很小,像线那样;在黄昏中等强度照射下,瞳孔又会变成枣核般形状;在晚间昏暗的条件下开放得像满月那样圆。                               (选自《知识窗》2009年第12期,有改动)   15.请简要说明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16.蝴蝶和蛤蟆“看世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7.猫的瞳孔晚间变得很圆是为了适应什么样的需要和环境?请仿照文中画线句的句式回答这一问题。   18.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说明动物眼睛的?
答案:
基础知识识记   1.méng  piān  yùn  sù  nì  zài  yà  hòu  yàn  huái   2.(1)仪 (2)跃 (3)孕(4)融 (5)域 (6)著 (7)悬 (8)匿 (9)莺 (10)衰   3.(1)A  (2)B   4.(1)损害  损失  (2)适宜  (3)避免  减轻 运用能力提升   5.(1)打比方  (2)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6.(1)“可能”一词表示推测,用得很准确。因为影响丰收的因素除了温度之外,还有其他因素,所以对于未成事实的事只能推测,表达留有余地。   (2)“首先”一词强调了物候学研究对预报农时的重要性,语言很准确。   7.B 解析:要结合语境去分析。   8.示例一: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时间。   示例二: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示例三: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课内同步阅读   9.主要内容: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大自然的语言”。   10.中心: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物候现象);顺序:时间顺序。   11.描写的表达方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一幅四季风景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不能,从前文说明的内容看,文章先介绍了“杏花开” “桃花开”,然后介绍了“布谷鸟唱歌”。这些内容与“草木荣枯”和“候鸟去来”相照应,是有先后顺序的,因此不能调换。   13.语句: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14.物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的称呼。物候学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课外拓展阅读   15.(1)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动物眼睛与人眼不同,引起阅读兴趣。   (2)引出下文。   (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16.都是通过自身的运动或周围物体的运动来看世界的。   17.由于猫主要活动在黑暗的夜晚,这种开放得很圆的瞳孔可以帮助它们很远就能看清黑暗中的老鼠。   18.(1)眼睛的构造(复眼的工作原理)。   (2)“看世界”的特点(方式)。   (3)不同的瞳孔构造或变化的原因(眼睛与需要和环境相适应)。